第135章 同返成都,刘备高调夸刘封(6K)
第135章 同返成都,刘备高调夸刘封(6k)诸葛亮深知民情,刘备深知军情。
不论是民情还是军情,走汉中北伐都比走襄阳难十倍不止。
昔日汉中之战,打得刘备几乎要“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曹操却顺利完成了徙民计划。
看似赢了,实则双输。
刘备输了人,曹操输了地。
汉中之战都打得如此艰难,再想从汉中出秦川,其后勤压力会有多大,不论是诸葛亮还是刘备都不敢小觑。
以及极为关键的:时间。
恢复汉中生气少说得十年。
哪怕走汉中顺利的夺下陇西,平戎治民积粮养马练兵又得十年。
再从陇西一路破长安、破潼关、破函谷关、最后打到洛阳,这其中的时间更不知要多少。
用二十余年的时间去跟曹魏拼治民积粮养马练兵,只会让双方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还是考虑曹魏一直被动防守且无天灾疫病的情况。
然而。
曹魏是不可能一直被动防守的,天灾疫病更是难以预料。
如今孙权已残,曹魏的军事重心已经偏移到了刘备一方。
荆州方面不仅要提防孙权再谋荆州,还要独自面临曹魏在汉水以北的重兵。
《隆中对》最重要的一条“东结孙权”,以当前的形势来看,几乎可以说是名存实亡了。
刘备势弱的时候,孙权都想着偷荆州打压刘备。
刘备势强的时候,孙权更不可能对刘备有真心。
任何的战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如赤壁之战后,庞统认为“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东有孙权,北有曹操,待在荆州难有发展,而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夺取益州可成大业。”
夺西川后,法正认为“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却不趁势图巴蜀,反而只留夏侯渊、张郃屯守,不是曹操不懂战略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内忧让曹操不得不回”,故提议“举众讨伐汉中,上可得长安,中可蚕食雍、凉,下可固守为长久之计。”
诸葛亮的隆中对没问题,庞统的战略也没问题,法正的战略也没问题。
都是根据刘备不同时期面临的形势提出的合乎时宜的战略。
前者让刘备有了立足之地,后两者让刘备得了益州。
而当下。
刘封“征调西川之兵入荆州,集中优势兵力先取襄阳和樊城,然后屯田于汉水,积粮六七载以待天时。”,亦是对当前面临的形势提出的合乎时宜的战略。
刘备心中顿生欣慰和欢喜。
当初收刘封为养子时,除了无子外,最重要的是看重刘封的武勇和德行。
虽说入川后几年,刘封的性格逐渐变得骄矜刚猛,但刘备不认为这是坏事。
有本事的人才有资格骄矜刚猛!
只要器量和心性能跟得上,就能够独当一面。
后来。
刘封入上庸、保荆州,让刘备看到了刘封的宽宏器量和坚韧心性。
再后来。
刘封担任新城太守,从一个不会治理地方的武夫,逐渐变得知人善用、尊贤重士、亲政爱民。
刘备心中的成就感与日俱增!
不论是让糜竺去新城帮刘封,还是让董恢去新城铸直百五铢,都是刘备想让刘封能继续成长。
而今日。
刘封再次让刘备感受到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战略!
刘封,会根据当前形势制定合乎时宜的战略了!
根据当前形势制定合乎时宜的战略,是成为一个大将最重要的能力。
不会因时制宜制定战略的,能当勇将当智将当仁将当悍将,当不了大将!
当刘备发现,刘封的成长越来越符合心中期望时,那种养成的成就感,外人是很难理解的。
估计也只有培养了霍去病的汉武帝刘彻,能与刘备感同身受。
“军师,吾儿所言,可否称得上奇略?”
刘备左手抚摸短髯,脸上洋溢着笑容,那想大笑又强忍着的嘴角已经快要压不住了。
若不是要维持形象,刘备真想站在最高处,对着整个江陵城高呼大笑:曹丕无勇,曹彰无谋,孙权无胆,唯有吾儿刘封,文武兼备,胆略过人。有子如此,何其幸哉!
诸葛亮心中亦有惊喜。
刘封所言奇略的利弊,诸葛亮都不用多想就能看得透彻。
诸葛亮惊的是:刘封在短短数年间就成长到了如此高度。
喜的是:刘封知恩义懂进退一心只为刘备的大业。
有关于刘封对父子兄弟之谊的观点,也或多或少的传入了诸葛亮的耳中。
当初立刘禅为世子的时候,诸葛亮是没参与讨论的。
刘备为什么收刘封为养子,诸葛亮也心知肚明。
十余年间,刘封一直都是被刘备当成继承人来培养的。
刚称王就取缔刘封继承人身份,是很不合时宜的。
然而刘备要安人心,又不得不在称王的时候立刘禅为世子。
不立刘禅,众人就得猜测刘备是不是要立刘封。
只要猜测有了,那么众人为了各自的利益就必然会两极分化,或支持刘禅,或支持刘封,甚至于支持刘永和刘理也有可能。
毕竟。
刘备是没有嫡生子的。
刘封是养子,刘禅是庶子,刘永和刘理同样是庶子,本质上四人都是有继嗣权的。
要立谁为世子,根本在于利益的权衡。
然而不论是立刘封还是立刘禅,都会令人寒心。
立刘封,关羽等人肯定是不乐意的,亲儿子不立,凭什么?
立刘禅,刘封和支持刘封的心态就崩了,早知道不来益州了,打生打死的什么都得不到。
而如今。
刘封非但没有心态崩,反而主动的维护刘备的决定,更是不许有任何人离间父子兄弟间的情谊。
若说刘封对世子位没有一丁点的想法,诸葛亮是不信的。
然而。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能控制内心的欲望,而不会如野兽一般凭本能行事。
控制得越好,就越有人性。
凡古之贤人,无一不是能控制好欲望的人。
人越贤,就越会受人尊敬。
刘备如此。
如今的刘封,亦是如此。
“封公子所言,可称奇略,大王今后要北伐,亦可以封公子所献奇略为基。”诸葛亮先是肯定了刘封的奇略价值,随即话锋一转:
“然而,大王不回成都,西川兵又如何能征调入荆州?留谁守成都,留谁守阆中,留谁守南中,汉中如何策应,等等诸事,都得大王回成都后才能决定。
大王回成都越早,征调西川兵入荆州的时间就越快,大王也能早日返回荆州,倘若曹丕在今年就篡汉自立,大王仅以荆州之兵又如何能攻克襄樊?
众臣入荆州,往返不易,要商议大事也会延时费日,还请大王明鉴。”
刘备瞪大了眼睛。
刘封默默的往后退了一步,然后给了刘备一个无奈的眼神。
父王,我尽力了!
军师慧眼如炬,辩才无双,我论不过他!
良久。
刘备叹气:“罢了。孤就先回成都一趟。”
诸葛亮的嘴角浮起笑意,借着行礼的时候又巧妙的掩饰住:“大王英明!亮就不打扰大王父子叙旧了。”
看着诸葛亮离去时那潇洒轻快的步伐,刘备顿时愁容满面。
又见刘封倒退而走,刘备的愁容变成了愠怒:“吾儿,你想去何处?”
刘封讪讪一笑:“孩儿来时,偶遇一酒坊,酒香四溢,定有美酒。父王可在此稍待,容孩儿去取。”
刘备瞪眼轻斥:“编借口也编个像样的,府中自有美酒,何须你再去酒坊取?”
刘封不假思索:“孩儿亲自去取,方显孝义。”
“行了,近前说话!”刘备打断了刘封寻借口离开的想法,让刘封近前坐下:“你也多年没回成都了,可与孤同回。”
刘封身子微微一抖,正身肃容:“父王,新城郡与南乡郡接壤。南乡太守夏侯尚,智略不凡,若闻我不在,定会举兵进犯。新城要地,不可大意。”
回成都?
刘封可不想回去!
当初在汉中时,刘备麾下众臣为争立谁为世子,争得面红耳赤,更有不少人对刘封恶意中伤。
如今刘封在荆州待得好好的,声望仅次于刘备和关羽,走哪都有人崇拜和欢呼。
何必再回成都受气?
这就跟后世很多在老家被亲戚鄙视,出去发达后就很抗拒回老家一般。
什么?
回去打脸?
他们配吗?
能配几把钥匙?
因此。
当刘备提出让刘封同回成都时,刘封立马就想好了借口。
刘备眼光何其的毒辣。
刘封一开口,刘备就看破了刘封的心思。
刘备也不点破,顺着刘封的话道:“孤会让坦之去房陵暂时替你,你未经营新城郡时,坦之都能击退夏侯尚;如今新城郡被你经营得如铁通一般,有坦之守新城,万无一失。”
刘封正色道:“君侯有意让坦之兄娶赵将军的女儿,父王你不能耽误坦之兄的人生大事,坦之兄都四十了至今无后。”
刘备也正色道:“孤也是这般想的。孤与云长,情若兄弟,你与坦之,也应当有兄弟之谊。云长要镇荆州不能脱身,孤又不好强迫子龙嫁女,正好你可替坦之入川说媒。”
刘封愕然。
我这是自己将自己给绕进去了?
我去给坦之兄说媒?
虽说媒人一般是长辈,但有时候也可以是平辈。刘备的理由也很充分:关羽不能离开荆州,刘备不能强迫赵云嫁女,刘封的身份地位也有资格去说媒,合情合理。
刘备心中偷着乐。
还想跟孤装?
你就是孤养大的,你在想什么孤会不知道?
刘封泄气:“父王,孩儿真要回成都吗?”
刘备加重了语气:“必须要回成都!”
见刘封哭丧着脸,刘备遂又正言道:“公仲,孤知道你不想回成都的原因,你怕回去后引起成都众人的忌惮,若有小人趁机使坏,或会令你与阿斗不和。
然而。
孤这一生,遍识天下群雄。
凡有宗室至亲不和者,皆是难成大事。
先帝有二子,争位而被小人所趁,一者被董贼毒杀,一者被曹贼挟持;袁绍三子,徒有河北之地,相互征伐而为曹操所败;刘表二子,坐荆州富饶之地,相互敌视而为曹操所败;反观江东孙策兄弟,兄死弟及而能固守江东。
孤要让成都众人明白,孤有一个好儿子,一个文武兼备、胆略过人的好儿子,一个不负父子兄弟之谊的好儿子。
孤要让成都众人明白,何为‘弟不疑兄,兄不疑弟’、
孤要让成都众人明白,即便有朝一日孤不在了,孤的基业也依旧在,也无人能欺辱孤的儿子!”
铿锵有力的话,自刘备口中厉声而出。
刘封也由一开始的哭丧脸逐渐多了惊讶感动凝重等复杂的情绪表露。
真诚是最大的必杀技。
刘封的真诚,让刘备感到骄傲。
刘备的真诚,让刘封感到舒心。
父亲不用怀疑儿子,儿子不用警惕父亲,这才是正确的父子相处之道。
即便是刘封,理性也在刘备那一声声“好儿子”中被感性战胜,脱口而出:“孩儿愿随父王回川!”
等刘封的理性再次战胜感性时,刘备已经开怀大笑:“有吾儿相随,吾心甚慰!”
刘封忍不住抽了抽嘴角。
大意了!
没有闪!
翌日。
当诸葛亮看到背弓持枪策马如护卫般跟随在刘备身边的刘封时,摇扇的右手也不由一滞。
刘备则是心情畅快,直言而笑:“吾儿在荆州立了大功,又岂能不返回成都受赏?”
刘封则是豪言而道:“江陵到成都,路途遥远,身为人子,应当护卫左右!”
诸葛亮看破不说破。
刘备这是要带刘封回成都敲打众人呢。
对诸葛亮而言,这也是好事。
敲打成都众人也是有必要的。
自古贤臣,都不应该去掺和立嗣。刘备想立谁不想立谁都应该由刘备来决定。
诸葛亮也感到庆幸。
倘若刘封因为忌恨刘禅当世子一事而在上庸摆烂,荆州必会沦陷。
所幸的是:刘封没有因私废公,即便心有不满也没有废弛大事。
关羽则是亲自送刘备入江津口登船。
刘备肯回成都,关羽也是松了口气。
这段时日,关羽又要处理荆州时,又要护卫刘备,生怕刘备又跑去襄阳外查探军情了。
刘备这一趟回去,即便要再回荆州也得两三个月后甚至更久。
“云长,你似乎盼着孤回成都啊。”刘备见关羽那如释重负的表情,佯怒道。
诸葛亮和刘封纷纷别开了脸。
君侯为什么会如此,大王(父王)你真不自知吗?
关羽也不是愣头青了,正色而道:“大王身系国家之重,早日返回成都安定官吏士民,乃臣所愿。”
刘备哈哈大笑:“云长啊云长,你让孤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罢了,守好荆州,待孤处理完成都诸事,再带兵入荆州,助你再取襄樊。”
关羽拱手,与周围官吏起身大呼:“恭送大王!”
看着扬帆而去的刘备背影,关羽的眼神也变得犀利。
刘封昨日所言,刘备也同步告知了关羽,并让关羽加派细作刺探北方变故。
关羽深知。
一旦曹丕真有篡位自立的举动,刘备就必须拿下襄阳和樊城,以示对曹丕篡汉自立的反击。
这不仅仅关系到今后北伐战略所需,更关系到汉室的声望。
倘若曹丕篡汉自立后,刘备一方没有任何的军事行动亦或者有了行动但又不能成功,都会让曹丕的声望与日俱增。
届时。
北方的士民就会想:连刘备都对曹丕称帝无能为力,看来天命归魏了。
这种想法一旦与日俱增,再传到二代或三代后,那么北方就会以魏为正统,而不会再惦记汉室。
历史上也多有类似的案例。
就譬如:司马昭篡位的时候,北方士民多有认定魏为天命而不愿屈服于晋的。
又譬如:袁绍死后,多有百姓泣苦,并未因为曹操代表汉室就心向汉室。
因此。
襄阳和樊城,刘备是必须要夺取的!
只有夺取了襄阳和樊城,刘备才能向天下人宣示汉室尚在。
刘备宣示了汉室尚在,北方有不愿屈服曹魏的才有可能暗为内应。
而历史也证明了,不思进取的朝廷是会被士民抛弃的。
如某宋,因为不思进取,以至于北方士民多有认为辽为正统的。
如某吴,即便谥号大皇帝想表现出威武霸气,结果依旧被视为江东杰瑞。
只要思进取,哪怕是忽必烈都能变成刘必烈。
随后。
关羽按照刘备的嘱咐,逐一下令。
如:派关平暂时去新城郡替代刘封,避免刘封离开新城郡后被夏侯尚觅得机会。
如:派人去建业与孙权结好,以示两家和睦之意。
如:在江津口、公安津口、陆口、夏口、沔口、扬口操练水军,做好应战准备。
如:在宜城以南广修据点、烽火台、修路搭桥等等,一为减轻粮道运输困难,二为提防襄阳的曹仁先有南下之心。
如:于诸郡豪族手中购买谷麦、六畜、布匹等物资,囤积粮草辎重,缝制衣甲旌旗。
等等。
而在这期间。
益州各地,尤其是蜀郡,有关于刘封的传闻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
譬如:刘封入上庸,兵不血刃劝降申耽,半月定三城。
譬如:刘封入荆山,说服荆山各族归义大汉。
譬如:刘封识破孙权偷袭荆州的阴谋,挥军战江陵。
譬如:刘封败吴将徐盛、丁奉、马忠、全琮、潘璋,雪中奋兵斩杀韩当。
譬如:刘封四打江津口,血战江陵。
譬如:刘封治理新城,南乡郡士民争相来投,直百五铢在南乡郡流通。
等等跟刘封入上庸后有关的功绩,几乎都有传出。
以及刘封当着于禁的面喊的那两句“自古以来,治天下用文,得天下用武,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方可令天下太平,民生安稳。”“阿斗与我,皆为汉中王之子,阿斗习文我习武,虽非亲兄弟但胜似亲兄弟,汉中王以阿斗为王世子,亦乃我父子兄弟三人私议所定。”也被重点传出。
毋庸置疑。
这是刘备故意派人散布的。
刘备就是要告诉益州众人:务实一点,别瞎在那臆测和离间孤父子三人的情谊!
别船。
孟达一脸不忿。
同样在保荆州中立了大功,凭什么刘封就有这待遇?
“孝直,大王如此高调的夸刘封,到底心存何意?”孟达红着眼,嫉妒的心思都快写在脸上了。
法正轻叹:“子敬,你还是不了解大王啊。刘封虽然是大王养子,但跟在大王身边的时间比世子更久,刘封可是大王亲手教出来的!
你不要用皇室大族诸子争嗣来揣测大王的心思,就以一个普通父亲的角度来思考,当儿子的立了大功,当父亲的又岂能忍得住心中的喜悦?
更何况,当初立世子的时候,有不少人都觉得刘封会是世子的威胁,更是建言大王取缔刘封的‘副军’之号。
众人的担心看似合情合理,实则会令大王不痛快。质疑刘封,就是在质疑大王识人不明养虎为患。
而如今,刘封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会对世子构成威胁,反而还会成为世子最坚实的护盾,大王又岂能不高调的夸刘封?
大王这是敲打我们,别妄图离间大王父子三人的情谊。”
孟达哼了一声,欲言又止。
虽然法正说得很在理,但孟达心中依旧不忿。
而在主船。
刘封的心情就如江面的风一般,飘逸而轻快。
刘备不仅仅是嘴上夸刘封,还用实际行动在夸刘封。
即便诸葛亮表达了担忧,刘备也依旧派白毦兵去散布传闻,更是言“孤不是曹操,孤不疑儿,儿不疑孤。”
阴谋论?
去其娘的阴谋论!
刘封只知道:刘备是真心对自己好。
士为知己者死。
什么权力争斗,在真诚面前都得滚一边去。
如果说荆州一战后,刘封只是在理性上笃信不会因为嗣子之争而亡。
那么刘备用实际行动的猛夸后,刘封在感性上也笃信不会因为嗣子之争而亡。
身无忧虑一身轻。
刘封此刻的心情,就如李白那首《行路难》中的名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