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161章 君臣组合连击,庞统直呼顶不住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61章 君臣组合连击,庞统直呼顶不住

    第161章 君臣组合连击,庞统直呼顶不住
    却说李翊已拟写好文书,发往荆州,招揽张仲景。
    史书上说他心系国家百姓,弃官从医。
    只盼他看了自己的文书后,真的愿意到徐州来。
    李翊不单单是写上了自己对医学的一点粗浅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表达了对医学的重视。
    目今正处于乱世,寻常人家连饭都吃不饱,谁有钱看病?
    小病不治,大病等死。
    忍一忍也就熬过去了,熬不过去的死也就死了。
    这是这个时代人民的生活写照。
    对于许多统治者而言,他们只想着垄断自己手里的权力财货,哪里会细致入微到还要关注百姓的医疗健康?
    所以李翊在信中表示,自己愿意大力扶持医学。
    只要张仲景肯来,愿在徐州设下百座医馆,俱由张仲景管辖。
    诚意已经拿出来了,就看张仲景领不领情了。
    书札发出,李翊继续处理公文。
    忽有人报,荆州有贵使到。
    下人专门强调是贵使,来向李翊通禀。
    因为接见外州来客,亦是李翊负责处理。
    若是来头小的,便打发其他人接见了。
    若是来头大的,便由李翊亲自接见。
    待李翊见过之后,若其确实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再由李翊引荐给刘备。
    由刘备亲自接见。
    这也是徐州接待外宾的正常流程。
    既是荆州贵使,李翊自是不好怠慢。
    即命从人收拾好行囊,下至驿馆见客。
    荆州使团以庞季为首,向李翊行礼。
    “见过郯侯!”
    众人齐齐向李翊作揖行礼。
    “不敢当,诸位远道辛苦,快请坐下!”
    李翊当即还礼,邀众人入座。
    庞季向李翊自我介绍,李翊再一揖:
    “久闻庞侍中大名,今幸得瞻拜。”
    庞季出身于荆州四大世家的庞家,难怪下人汇报说荆州来的是贵客。
    刘表把庞季都派出来了,看来是真有要事相商。
    “来,好侄儿,快来见过郯侯。”
    庞季专门把侄儿庞统带在身边。
    这也算是族中长辈照顾晚辈,庞季知道自己的侄儿一心想要扬名。
    李翊乃天下名士,若能引他相见,点评一二,则不枉此行。
    庞统当即昂首挺胸,落落大方的向李翊行了一礼。
    “襄阳庞统庞士元,见过郯侯!”
    哦?
    李翊眉梢一挑,不想此人竟是庞统。
    别看李翊在徐州政治集团里面算年轻的了,可跟面前的庞统比起来。
    他都要比庞统大上个五、六岁左右。
    李翊以壮年位居徐州高位,这个庞统却未及弱冠能待在庞季身旁,风头盖过其他的荆州官员。
    李翊还道莫不是哪个少年天才。
    原来是举贤不避亲,《我的侍中叔叔》。
    “好啊,士元以少年之才,与庞侍中一同出使徐州。”
    “果真是年少有为啊……”
    与传统固有印象里的丑男形象不同,庞统长得并不丑。
    季汉大臣杨戏写的《季汉辅臣赞》里,夸庞统是:
    ——“军师美至,雅气晔晔。”
    说明庞统的形象还算不错,跟丑肯定是不沾边的。
    但这也并不能说明庞统跟亮亮一样,是个美男子。
    因为杨戏这篇赞文本身就有夸大成分在。
    而且他给庞统留下的这句评价,并不是想说庞统长得帅,而是夸他气质好。
    主要强调的是仪态,而不是外貌形象。
    按正史来说,庞统的形象是,“少时朴钝,未有识者。”
    就是长相是偏憨厚,人畜无害类型的。
    李翊先将荆州大员一一接见了,然后引庞季为主客。
    不想庞季未着急道明来意,反倒想请李翊品评一下他的侄儿庞统。
    请名人评价未出名的人,是古代士人的标准操作。
    这些评价一传扬出去,那名声就起来了。
    李翊闻言,自然知道庞季的用意。
    他这是在给自己的侄儿造势买热搜呢。
    不过光凭“凤雏”两个字,就值得李翊卖庞季一个人情。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其实只出自三国演义。
    正史上是没有的。
    司马徽虽然也非常捧庞统,但还不至于把他捧得这么高,太高就成捧杀了。
    不过,这也并不是说明庞统就没有真才实学。
    无论是演义还是正史,庞统作为后来者,却能跟诸葛亮平起平坐。
    同为军师中郎将,地位相当,足见其能力。
    既然庞季想替他侄儿求个名,那李翊也不介意用自己的名声帮他一把。
    当即评价道:
    “吾适才与令侄交谈,观其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仗之要害,皆长于众人。”
    “时为荆楚之高俊,南州士之冠冕也。”
    李翊不吝赞词,对庞统大加赞赏。
    饶是庞统自负其才,亦未想到李翊会给自己如此高的评价。
    庞季闻言大喜,当即笑道:
    “李郯侯谬赞了,谬赞了!哈哈哈……”
    当即便想,等回去荆州之后,赶紧命人带头宣传。
    就说徐州李郯侯,称赞庞统是荆楚之高俊,南州士之冠冕。
    既得了李翊的品评,庞季这才能够放心的交代公事。
    “不瞒郯侯,此次季奉吾主之命前来,是为商议淮南之事。”
    “哦?翊愿闻其详。”
    李翊从容不迫地呷了一口茶,澹澹问。
    庞季正色说道:
    “不知郯侯可还记得两年前,是郯侯出面,牵线搭桥,使徐州、荆州两地隔江相连,士民通商。”
    李翊面色如水,依然平静,“……似确有此事。”
    嘿,怎么能是似有此事呢?
    庞季心中隐隐有些不安,但仍是说道:
    “那不知郯侯可还记得当初与我荆州的约定?”
    “翊记得当初与荆州拟下数条通商条款,不知庞侍中说的哪条约定?”李翊笑着问。
    庞季眼眸一蹙,忙道:
    “在下说的是,将庐江让与我荆州一事。”
    “哦?”李翊眉梢一扬,“庞侍中此言只怕有误吧?”
    “翊若是没记错,当初约定好的,是只将庐江的表奏之权让给刘荆州。”
    “可未说将庐江直接交给荆州。”
    “况今夏侯惇为庐江太守,庐江归属之权,诚非我徐州所能定的。”
    庞季便道:
    “既将庐江表奏之权交予吾主,何以使夏侯惇为庐江太守,使淮南西土为曹操所得?”
    李翊只是澹澹答:
    “此为天子诏,非吾等小民所能过问。”
    “庞侍中若是心中不明,可去陈地朝廷面见天子,当面质问。”
    最后这话就说的太严重了。
    如今的汉室朝廷虽说名存实亡,但还是要讲个脸面。
    就是借庞季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去当面质问天子呀。
    那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何况是大汉皇帝。
    历史上刘协就曾当面喝斥曹操,说,“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
    而曹操对此的反应是,“操失色,俯仰求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庞季抬起头,望着李翊,情真意切道:
    “既如此,我荆州使人上书,奏请天子。”
    “表我荆州官员为庐江太守,郯侯看是如何?”
    这话问的就很微妙。
    按理说上不上书是他们荆州自己的事,庞季却先问李翊的意见。
    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朝廷被曹刘两家控制着。
    这表文上奏上去,能不能得到天子的首肯,不还得曹刘两家点头吗?
    都是千年的狐狸,不必玩儿什么聊斋。
    李翊蹙眉道:
    “此事却是难办,今庐江太守夏侯惇乃天子亲自敕封。”
    “政令岂可朝令夕改,官员又岂可一夕而换?”
    “况庐江尚在曹司空手里,庞侍中若想要庐江,须得跟曹司空打商量。”
    “却来我徐州作何?”
    庞季一扬眸,久闻李翊名声,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李子玉确实是一个标准的政客。
    这一手太极打得太好了,说来说去,就是四处踢皮球,自己不粘锅。
    庞季见李翊实难对付,当下也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
    “实不相瞒,若是庐江争取不到,吾主也不打算强求。”
    “只是庐江刘子台,近日新投荆州,寻求庇护。”
    “吾主仁义,不忍见其为他人所害,故而将之收留。”
    “但又恐曹司空加兵于庐江南部郡县,所以遣我前来徐州,想向刘将军求助。”
    李翊弯唇笑道:
    “这话翊可就听不明白了,刘子台乃袁术余党,曹司空兴兵征讨。”
    “上合圣意,下顺民心,吾主支持都来不及,难不成还要兴兵拦阻吗?”
    李翊早已为徐州南方定下了基本战略。
    引孙策与刘表互相攻并,他可不想让刘表过多插手扬州事务。
    对此,庞季不慌不忙,淡淡说道:
    “郯侯不必如此说话,大家都是聪明人,又何必揣着明白装糊涂。”
    “咱们便照实敞开说了吧,吾主的意思,就是希望刘勋能够坐拥南庐江郡县。”
    “然后刘将军若是能够居中调解,使曹孟德不加兵于南庐江,我主愿献粮三十万斛。”
    “以资徐州军用。”
    庞季心里清楚,对于政治家而言,只讲利益,不讲感情。
    凡事都可以谈,若是谈不妥,那只能说明钱没给够。
    李翊既然愿意陪他在这里周旋,说明他对庐江问题的态度并不是一票否决。
    他心中肯定有一个价码,愿意松口。
    而庞季现在做的,正是试探他的价码到底是多少。
    “这却难办呐……”
    李翊摇了摇头,“这庐江归属权在于曹司空,我徐州乃局外人,哪里好居中过问?”
    庞季也算官场老油条了,他见李翊作犯难之状,反而心中大喜。
    既然李翊说难办,那就说明能办,而不是办不了。
    当下,也非常来事儿的起身,亲自上前为李翊斟了一杯茶水。
    “我亦知此事甚难,可正是因为有难处,才来找刘将军。”
    “时人皆言刘将军仁义著于四海,能救人之急。”
    “刘勋虽不是汉室宗亲,却也与刘将军同为华宗。”
    “想必不会见死不救吧?”
    李翊闻言,哈哈大笑。
    想道德绑架是没用的,因为刘备根本不在这儿。
    李翊出来应付你们这些政客,专防你们这些搞道德绑架的。
    “庞侍中此话不妥,若要救人,也当救该救之人。”
    “昔年孔文举被黄巾贼困于北海,如若城破,人民必为贼众所掳。”
    “固吾主虽然兵微将寡,也愿为大义前来相救。”
    “可刘勋乃袁术一党,今曹司空伐之,名正言顺。”
    “何谈相救?”
    庞季闻言,当即也明白李翊的话外意,于是接着补充道:
    “若是郯侯肯出面相劝刘将军,使徐州居中调解,吾荆州愿再加粮五万斛,以资徐州军用。”
    虽然刘表只给了他一个三十万的底,但庞季还是决定先试探一下李翊的底在哪儿。
    李翊面上没有一丝一毫的变化,仍是澹澹道:
    “三十五万斛粮食,就想买下六个县邑,大半个庐江。”
    “我徐州倒没什么,就是怕曹司空面上不好看。”
    言外之意,你托人办事儿,总得开一个同时让两家都满意的数目吧。
    徐州真要是出面调解了,那你荆州给的钱粮,徐州方面不也得分出来拿去安抚曹操啊?
    “……也罢,那就请郯侯说个数。”
    “庞某也好回去,跟吾主有个交代。”
    见李翊如此难缠,庞季也不想继续跟他周旋了。
    直接让李翊开个价,剩下的他懒得管了。
    至于价目或高或低,荆州接不接受,那就是刘表自己要考虑的事情了。
    庞季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此次出使的任务了。
    何况,荆州自己也是有一个底的。
    若是李翊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
    那荆州情愿单独找曹操商议,说不定还不了这么多钱。
    找到徐州做中间人,无非就是希望少一点钱罢了。
    当然了,除非曹操吃定庐江,多少钱粮都不打算卖,那荆州确实没辙。
    不过荆州方面也不相信曹操会这么武断。
    毕竟说白了庐江北面儿已经是他的了,南面就几个县邑而已。
    犯不着为了这么点地盘,有钱不要,非要跟荆州死磕。
    到时候真打起来,多的钱粮都进去了不是。
    就当庞季打算一举试探出李翊的底时,不想李翊却开口道:
    “诶呀,此事甚是难办。”
    “翊也不好独自决断。”
    “不如先请刘将军来,由他亲自定夺,庞侍中看是如何?”
    这……
    庞季万没想到,李翊竟会使出拖字诀来。
    他知道自己心里着急,故意吊着自己的胃口。
    就是不肯说出具体数目,但也不明确说拒绝,等于是给了荆州希望。
    那荆州方面肯定只能先等下去,而不好直接去找曹操谈判。
    “唉……”
    庞季走出房间来,叹了一口气。
    庞统赶忙走上来,关切问道:“叔父与郯侯商议的如何了,可还顺利?”
    “……不太顺利。”
    庞季皱着眉,“李子玉比想象的还要难缠,自袁术死后,庐江本就是一簿烂账。”
    “吾主趁乱纳刘勋入荆州,也不知此棋是对是错。”
    这时,祢衡大笑着走了过来。
    “听闻李子玉乃一小郎,庞侍中久历官场,却连一孺子都应付不了乎?”
    庞季素知祢衡轻狂,见他对自己出言不逊,心中大是不忿。
    我收拾不了李翊,我还收拾不了你吗?
    当即睨他一眼,喝斥道:
    “汝小儿之见,岂识李子玉之才?”
    “汝恃才傲物,轻视他人,殊不知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以汝之才,比之李子玉,正如荧光比皓月,不值一哂。”
    祢衡笑道:
    “若李翊果真才智胜我,我自当服他。”
    “只是尚未见着其人,未知其深,不好一言以蔽之。”
    他总是对人出言不逊,可别人骂他骂的难听时,他也不放在心上。
    “哼,说不定少时你便见着了。”
    庞季背着手,不用正眼瞧他。
    话音方落,果见一侍者走过来,向庞季发出邀请。
    原来是刘备已经到了,他命人排下筵席,请荆州过来的诸位官员都去赴宴。
    “刘将军好客,请我等都去赴宴。”
    “士元,一会儿你见着刘将军可莫要失了礼数。”
    庞季再三叮嘱庞统,庞统亦久闻刘备名声,早已一睹为快之心。
    当即连连表示,让叔父宽心。
    庞季对自己这个侄子当然宽心,他真正不放心的是这个祢衡。
    这个章陵太守带过来的关系户,如果不是看在黄射的面子上,他才不想带着这个狂徒一起过来。
    “祢正平,我先叮嘱你两句。”
    “这里不是襄阳,更不是章陵,可没人会惯着你的脾气。”
    “一会儿见了刘将军,汝切不可失了礼数,误我荆州大事。”
    庞季咬着牙,狞声叮嘱祢衡道。
    祢衡却只是仰头大笑,径直从庞季身旁掠过。
    庞季大怒,“此小辈怎敢如此!”
    他此时真是顾不得礼法,恨不得上去给祢衡两拳。
    但庞统将他拦住了,劝说道:
    “叔父眼下还是因以公事为重。”
    “不可因一时之忿,而误刘荆州大事。”
    在庞统连番劝说之下,庞季这才消了怒火。
    领着庞统等一众荆州官员,前去赴宴。
    刘备坐主座,李翊坐次座。
    除此之外,还带来了不少本地官员。
    其中还包括张飞、徐晃、荀攸等大员。
    刘备凭此来展现自己的诚意。
    庞季看在眼里,暗想李翊肯定已经和刘备做好思想工作了。
    不然不可能如此兴师动众,看来此事必有希望啊。
    当下也是领着庞统等人向刘备见礼。
    刘备与之还礼,转而来到庞统身前,说道:
    “这位想必便是庞士元吧?”
    庞统一愣,怔道:
    “刘将军何以识庞统耶?”
    之前在李翊面前,还有叔父给他引见。
    结果刘备居然直接就认出他来了,还专门当着徐州、荆州众官员的面,来找自己谈话。
    这是何等的殊荣?
    “适才已听军师介绍过了,军师盛赞士元有经世之才。”
    “备平生最敬才子,故特来相见。”
    刘备这话一说出口,无疑是当众给足了庞统面子。
    庞统此来徐州,本就是奔着扬名去的。
    适才李翊已经给了他一个,“荆楚之高俊,南州士之冠冕”的好评。
    现在徐州一把手,兼汉左将军早予以进一步佐证的评价。
    回头家族再稍微一宣传,庞统便彻底扬名天下了。
    未来的仕途可谓一片坦荡,这令庞统又惊又喜。
    他万没想到此一行竟会如此顺利,此来扬名的目标可以说是超额完成了。
    “士元可与军师同桌。”
    刘备又向庞统发出邀请,让庞统跟李翊挨着坐。
    这无疑又令庞统心尖儿一跳,暗道自己再是有才,也跟刘备没什么瓜葛。
    怎的能得刘备如此殊遇?
    没错,让庞统跟李翊同桌,正是李翊自己的请求。
    他现在作为徐州的二把手,在徐州也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作为绝对的刘营臣子领袖,让庞统跟自己同桌,对他自然是一种殊荣。
    而之所以这样做,自然也是为了拉拢庞统。
    历史上,庞统其实当过孙权的臣子。
    不过最后孙权并没有重用庞统。
    这倒不是像演义里说的那样,是因为庞统长得丑。
    事实上,当时庞统到吴国去的时候,早已经找司马徽买了热搜了。
    加上庞德公的宣传,“凤雏”的名号已经传遍了天下。
    周瑜死后,庞统送丧到吴国,立马引来了当地一众名士的会聚。
    等庞统走时,大伙儿更是亲自跑到昌门来送行。
    当时庞统这么有名,孙权不可能不知道。
    他并不是不想用庞统,而是庞统自己不想留在吴地。
    庞统跟孙权的关系,有点儿像刘备跟陈群的关系。
    陈群是豫州望族,所以不想跟着刘备到徐州去创业。
    庞统也是同理,他作为荆州大族出身,是不可能留在吴地发展的。
    庞统只是孙权名义上的属下,他一直都是在荆州当官儿。
    而周瑜当时是荆州的南郡太守,所以庞统就跟在周瑜身边当秘书。
    但如果要庞统到吴地去,庞统是不愿意的,吴地的士人豪族可容不下荆州的外来大户。
    后来就轮到刘备当荆州牧了。
    不过大家都知道,刘备一开始也没有重用庞统。
    而是让庞统做普通的从事,然后兼任长沙郡耒阳县县令。
    还因为政绩不佳被刘备免了官。
    最后是连鲁肃都看不下去了,主动给刘备写信说,
    庞士元不是一个治理百里小县的人才,让他担任治中、别驾之类的职务,才能施展大才。
    有一说一,鲁肃在这件事上是真厚道。
    后来诸葛亮也是站出来力荐庞统。
    刘备这才主动与庞统相见,并在深谈之后对他极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
    这件事唯一的疑点就是,一向求贤若渴的刘备,为何一开始不肯重用能与诸葛亮卧龙齐名的凤雏庞统?
    按演义来,刘备是因为庞统长得丑,不喜欢他。
    但按正史来,其实是因为庞统曾经是周瑜的秘书。
    周瑜当时是刘备的死对头,两人一直在明争暗斗。
    而庞统又当了周瑜好几年的功曹,周瑜对他是非常信任的。
    甚至周瑜连他打算软禁刘备这种重大机密,都跟庞统说。
    你说就庞统跟周瑜这种关系,刘备敢重用他吗?
    谁知道这是不是东吴那边派过来的卧底?
    不过好在有鲁肃的力荐,外加诸葛亮的担保。
    刘备打算给庞统一个机会,跟他面谈。
    这次谈话内容,刘备就专门问了庞统,周瑜曾经是不是真想软禁他。
    这是刘备的试探。
    而庞统则毫无保留,把事情原委一五一十地说了。
    刘备见庞统这么坦诚,便不再怀疑他,并对他加以重用。
    “来,士元请。”
    李翊拉着庞统入座,坐到自己身边来。
    众荆州官员看在眼里,无不叹羡。
    庞统亦感念刘备李翊君臣的厚恩,遂避席而起,向刘备作揖行礼道:
    “统久闻左将军宏毅雅量,尊士爱贤,拔擢幼才。”
    “今日得见,才知传闻不虚,实是让统钦佩万分!”
    哈哈哈……
    刘备闻言,抚掌大笑。
    哪有人不喜欢别人夸赞自己的?
    尤其庞统可是得到过李翊的力荐,那多半不会水。
    李翊忽然开口问:
    “不知士元可有举过孝廉吗?”
    庞统被这突如其来的一问,问的有些懵,忙道:
    “统明年才弱冠,尚未举孝廉。”
    汉朝实行察举制,理论上只有举了孝廉的人才有资格当官儿。
    这对一直渴望入仕的庞统很有吸引力。
    于是李翊投其所好,对一旁的刘备说道:
    “主公,您一向敬重士人。”
    “不妨待明年士元弱冠之时,举其为孝廉如何?”
    刘备已与李翊默契颇深,当即回道:
    “……善,备亦有此意。”
    “回头我当书信一封,向景升兄力荐士元。”
    按照三互法的规定,本州的长官只能举本州的人当孝廉。
    所以刘备当豫州牧时,可以举豫州人袁涣为茂才。
    后来他接领徐州时,名头上仍然是挂着豫州刺史的官职。
    所以他依然可以举荐汝南人袁谭为茂才。
    但现在,刘备已经实打实的领了徐州牧了。
    且庞统是荆州人。
    刘备不管是豫州刺史还是徐州牧,都没资格举荐庞统为孝廉、茂才。
    当然了,
    你也可以违背三互法,强行举荐。
    毕竟也不是没有人这么干,比如说隔壁骷髅王。
    但骷髅王已经现在成为冢中枯骨了。
    刘备顶着汉左将军的名头,哪里敢明犯三互法?
    不过这也无非就是个人情的事儿,刘表现在不是有求于他吗?
    主动权现在还真就在刘备这儿。
    面对李翊和刘备突如其来的示好,更加令庞统感到意外。
    我就来买个热搜,居然还有意外收获?
    庞统本来就已经惊喜无比了,不想刘备接下来的话更是令满座之人皆惊。
    “……不过,备想在这方案上稍作修改。”
    刘备故作迟疑,眼神不自觉地看向李翊。
    李翊冲他点了点头,刘备会意,知道这是李翊给他收买人心的机会,便道:
    “备以为以士元之才,可以直接举茂才,不必先举孝廉。”
    一般正常的流程,都是先举孝廉,然后再晋为茂才。
    茂才的层次是比孝廉要高的。
    只要是人口满二十万人的郡,每年就可以举一个孝廉。
    人口满百万的郡,每年可以直接举五名孝廉。
    但茂才,一个州每年只能举一个人。
    所以你就能看到孝廉与茂才之间的层次差距了。
    李翊刚刚故意说要举庞统为孝廉,就是为了把这个收买人心的机会让给刘备。
    由他来说举庞统为茂才。
    如此一来,刘备除了可以收买人心之外,还能够更好的打动庞统。
    毕竟一开始就说举茂才,和渐进式说举茂才是两码子事。
    “……这,统怎敢当将军如此错爱!”
    果不其然,面对刘备与李翊君臣之间的一唱一和。
    庞统果然招架不住,几乎是红了眼眶,说话时的声音都有些哽咽。
    刘备与李翊对视一眼,相视一笑。
    开玩笑,他们之间合作,用这个套路不知拿下过多少名臣了。
    还搞不定你?
    不过最要属震惊的,还是一道来的荆州众官员。
    当听到刘备要举庞统为茂才之时,底下立马炸开了锅。
    众人纷纷窃窃私语。
    “……不得了,不得了,这庞侍中的侄儿是什么来头,竟得刘徐州如此厚爱?”
    “这种殊遇,我也想要啊!”
    又有人冲庞季小声说道:
    “令侄好运气,好运气啊……!”
    庞季嘴上虽不言,然心中大是快活。
    方才与李翊对线失败的郁闷,在此时一扫而空,只剩下了痛快!
    真是太痛快了。
    这种众人钦慕的目光,别提有多来劲儿。
    作为庞统的叔父,庞季当然与有荣焉。
    这不显得他教养的好吗?
    何况若庞统真举了茂才,不仅仅对他本人有好处,更对他们庞家有好处。
    州中茂才名额紧张,除庞家之外。
    蔡家、黄家、蒯家全都虎视眈眈,还有不少其他家族亦在盯着。
    现在有了刘备的作保,那庞统茂才的名额已经稳了一大半儿了。
    “小侄庸才,刘将军莫要太过抬举他了。”
    当事人庞季也主动站出来,感谢刘备的错爱。
    嘴上虽然说着庞统无才,脸却都快要笑烂了。
    刘备牵唇笑道:
    “庞侍中不必谦虚,备实是敬慕令侄之才。”
    “回头便会与景升兄说明此事。”
    ……
    ……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