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160章 军事我管,农事我管,医疗卫生我还管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60章 军事我管,农事我管,医疗卫生我还管

    第160章 军事我管,农事我管,医疗卫生我还管
    却说庞季正准备出使徐州,却被族中子侄拦住,恳请叔父带他同往徐州去。
    而这位族侄,亦出生于襄阳大户。
    姓庞名统字士元,乃是襄阳名士庞德公的亲侄儿。
    而庞统“凤雏”的名号,正是庞德公给他取的。
    这时候的庞统虽在本地已小有名气,但还未完全成为当世名士。
    此时尚在求学之中,因听闻徐州富庶,人民安乐,安置城邑,兴办太学。
    除孔融外,还有不少大儒在此谈经讲道。
    庞统神往已久,便想趁着庞季此次出使徐州的机会,与他同去徐州看看。
    “士元,汝明年便要行弱冠之礼了。”
    “待汝弱冠之后,便去水镜先生司马徽那里,让他给你一个品评。”
    古代士人都喜欢炒作,让自己的名声大起来,这样对自己未来的仕途有帮助。
    庞德公给庞统取“凤雏”的名号,就是帮他扬名的。
    但庞统的名声依然很低,庞德公便对庞统说。
    大家都知道你是我的侄儿,却不知道你的能力。
    等你弱冠之后,就去拜访名士司马徽,让他给你一个评价。
    这放在汉末,就属于是“买热搜”行为。
    当年曹操也是听了桥玄的介绍,亲自跑到汝南去找许劭买热搜,给自己提升知名度。
    现在庞季的意思,就是让庞统安心备战明年的“考核”,争取在水镜先生面前博得一个五星好评。
    从此庞统便能彻底扬名,入仕官途,平步青云了。
    然庞统却道:
    “我闻徐州李子玉乃天下智谋之士,腹有韬略,奇计百出。”
    “刘徐州正是得此青云士,才有如今之成就。”
    “小侄想去徐州拜访这位李先生。”
    庞统思维并不死板,买热搜找谁买不是买?
    现在李翊早已名扬天下,若能与他结识,博一个好评。
    同样可以使自己声名大噪。
    而司马徽此时还在颍川。
    等在徐州拜访完了李翊之后,再去颍川拜访水镜先生。
    一连买两个热搜,这声望不得嘎嘎涨?
    与诸葛亮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同。
    庞统是只求闻达于诸侯,一心想要做官。
    扬名于世,拜将封侯,荣妻荫子。
    用庞统自己的话说,就是,“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
    意思是大丈夫处世,就应该做大官,哪能够不施展自己才华的。
    所以想要做高官,就得把起点拔高。
    庞统本身生于名门,已经有背景了。
    就差一个扬名于世了。
    “……唉,也罢。”
    庞季叹了一口气,“既然士元有此想法,当叔叔的自无拒绝之理。”
    “只是莫忘了我等此去是为公事,不可因私废公,延误荆州大事。”
    庞统拱手一揖,“叔父宽心,统晓得。”
    庞季无奈,便领庞统上船,带他一起去往徐州。
    之后,黄射也领祢衡来见庞季,给他说明缘由。
    与庞统不同,祢衡早已成名,此时早已是天下有名的辩才。
    庞季自是知道祢衡的名声,待闻说他要去徐州的原因之后,不免慨叹道:
    “自徐州遭乱以来,无数士人豪族或往淮南,或往江东。”
    “这才不过几年,怎的人人都想去徐州了?”
    吐槽归吐槽,考虑到祢衡的名气,又有黄射的面子在那摆着。
    庞季自无拒绝的道理,也同意将祢衡一并带往徐州。
    不表。
    ……
    却说陈地朝廷,曹刘会盟,商议了对抗河北南扩的具体计划,并赋予实施。
    待各项合作条款拟定之后,双方各自回到自己的治所。
    刘备在李翊的帮助下,外交形势一片大好。
    只需在徐州安心发展,积累粮食,制造军械,训练士兵。
    全力备战袁绍接下来的南下便好。
    而曹操此时却依然忙得焦头烂额,有许多事务未曾解决。
    其中最大的麻烦,还属关中崛起的马腾、韩遂。
    与演义形象的不同,马腾历史上可不是什么“大汉忠臣”。
    他祖上虽然也阔过,是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
    但跟备备一样,到了马腾这一代已经没落了。
    备备靠织席贩履为生,马腾以砍木樵柴为生。
    后来备备拜师名士卢植,挤破脑袋想往士人圈子里钻。
    而马腾则选择了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
    那就是加入凉州叛军,反叛大汉。
    当然了,这也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马腾所处的年代与地缘位置凉州,就是非常不太平。
    他与韩遂组成的叛军,与朝廷为首的官军。
    其中包括名将皇甫嵩、张温、董卓、孙坚等人,在凉州大战。
    双方互有胜负,引得天下骚动。
    后来,关中地区先后经历了数次权力更迭,王室板荡。
    目前的关中关西地区,割据一方的军阀,高达十余个。
    而毗邻关中的颍川,作为曹操的治所。
    这些割据的军阀,无疑成为了曹操的后顾之忧。
    曹操方经历淯水之败,并不想再起战事,派兵去定关中。
    同时,关中过于多的军阀,也会使曹操深陷战争泥潭。
    这不利于曹操做对抗袁绍的准备。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
    就是关中残破,没法发展。
    这里地广人稀,百姓压根儿吃不上饭,曹操占了还得自掏腰包去养民。
    同时,
    这里还有羌族为祸,越抢人越少,人越少就越难奔小康。
    如此,恶性循环。
    所以纵然曹操西边就有一片广袤的领土,曹操也不想去占领。
    但西边儿的隐患,曹操又不得不引起重视。
    无奈之下,曹操遂找到谋臣荀彧商议。
    “今关中残破,匪患蜂起,尤以马腾、韩遂拥兵自重。”
    “吾恐与河北大战之时,凉州叛贼趁乱袭许。”
    “未知文若有何高见,可为我稳定关中?”
    曹操现在是真没了主意,只能找荀彧,征询他的意见。
    比起隔壁刘备,他才是真正东南西北四面受敌。
    老刘至少东面是东海,可以少防一路东海龙王。
    “今会三辅乱,马腾、韩遂恃强于关中,各拥强兵相与争。”
    “愚以为明公只宜安抚,不宜强取。”
    荀彧认真为曹操分析形势。
    “凉逆自恃勇武,然军中少智。”
    “明公今奉迎天子王驾于陈,若能以天子诏书抚定关中。”
    “向马腾、韩遂陈以利害,邀之共抗袁绍,或可成事。”
    荀彧向曹操提出,拉马腾、韩遂入抗袁同盟里的提议。
    作为跟李翊一样的战略家,他们的观点都是全力对抗袁绍。
    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
    不求他们能够参战,但求他们不要捣乱。
    “文若之言,与吾心意相合。”
    “只是未知谁人可以为我抚定关中?”
    曹操知荀彧善于识人,遂再度让他推举人才。
    最好是不要耗费太多钱粮,就能帮他搞定三辅叛乱的人。
    荀彧澹澹道:
    “彧正欲向明公介绍此人。”
    于是,乃领着曹操去见这位人才。
    曹操视之,乃奉迎王驾幸陈的功臣。
    现任朝廷尚书仆射,东武亭侯钟繇也。
    “子莫非钟元常乎?”
    曹操轻声惊呼道。
    钟繇向曹操一揖,拜道:
    “正是颍川钟元常,久闻曹公大名。”
    “今日幸得瞻拜,不胜仰慕。”
    没错,钟繇亦是出身于颍川四大家族,长社县的钟氏。
    这也是荀彧推举人才的习惯,作为颍川士人的代表。
    他自然是优先推举颍川人才。
    曹操的手下班底基本上已经锁死了。
    武官就是以谯县曹氏、夏侯氏为首的猛将掌兵权。
    文官就是以荀彧为领袖,及他推举的颍川士人为文臣班底。
    总结就是,
    曹营武倚谯沛猛将军团,文仗汝颖军师联盟。
    钟家作为颍川大族,自然也是要与曹营利益绑定的。
    曹操多次听荀彧称赞过钟繇,早就对他充满渴盼。
    遂上前执其手,说道:
    “吾闻元常之名久矣,早盼你赴许一见。”
    “今元常加封东武亭侯,也算荣归故里了。”
    钟繇虽是颍川大族,不过他祖上并不是姓钟,而是复姓钟离。
    没错,钟繇正是楚汉名将钟离眜的后代。
    自项羽败亡后,钟离眜前往楚国投奔韩信。
    当刘邦知道自己怨恨已久的敌人,竟然敢主动送人头,跑到自己地盘上来时。
    于是令当时的楚王韩信,把钟离眜抓起来。
    韩信最开始出于情谊,不想交出钟离眜。
    正好赶上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想要征讨,但韩信兵仙的威名摆在那儿,刘邦又怕干不过。
    就问陈平的意见。
    陈平问刘邦,“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
    刘邦非常诚实的答,“莫及也。”
    既然干不赢,那就用计吧。
    刘邦采纳了陈平巡视云梦的计策,想把韩信等人聚在一起拿下。
    韩信听闻风声,想起兵抵抗,但又怕事情闹大,不好收场。
    想自证清白又无从下手。
    于是有人建议韩信杀了钟离眜,向刘邦请功。
    韩信于是找到钟离眜跟他商议。
    钟离眜听了之后都懵了,心想啥玩意儿,跟我商议要不要杀我?
    面对老韩这种又当又立的无耻想法,钟离眜怒叱韩信不是有德行的长者。
    于是拔剑,自刎而死。
    自父亲死后,其子钟离接为了躲避杀身之祸,全家搬到了颍川长社去了。
    并去除“离”字,改姓钟。
    从此颍川便多了钟氏这么一个名号。
    而自钟离接开始,历代祖先都在汉室朝廷拜有官职。
    小到地方牧守,大到朝中尚书令。
    这些都为钟氏成为世家大族,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钟繇身负着振兴家族的使命,所以与曹操几乎是双向奔赴。
    早在初平三年之时,钟繇就曾劝李傕、郭汜接收曹操的上表文书。
    这帮曹操加强了关东与长安的联系。
    现在天子成功东归,钟繇自然而然被荀彧荐到了曹营。
    曹操既得钟繇,即问如何定关中。
    钟繇答:
    “繇在关中时,多与本地诸侯相识。”
    “愿领一军,前去抚慰关中,劝他们归降明公。”
    曹操一蹙眉,问:
    “凉逆拥兵甚多,元常要如何劝降他们?”
    钟繇有条不紊,认真分析道:
    “凉州诸侯,以马腾、韩遂为强,若使此二人归顺朝廷,余者无忧。”
    “若是他们当真想席卷中原,抢夺天子,则天下诸侯必起兵讨之。”
    “若其未有此想法,只是想寇略地方,称王称霸。”
    “那倒不如撤兵,安心镇守凉州。”
    钟繇在关中待了好些年,抓住了边境武夫缺乏政治目标的缺点。
    利用这个弱点,来劝降他们。
    “只要陈以利害,使朝廷降诏施恩。”
    “则马腾、韩遂必然主动归顺朝廷。”
    曹操闻言大喜,对钟繇的高见佩服不已,赞叹道:
    “元常此话,甚合吾意。”
    “那便由元常出使长安,为我说降马腾、韩遂。”
    一言蔽,曹操即上表朝廷。
    奏请钟繇以侍中身份,领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
    这对钟繇而言,无异于是一步登天。
    要知道,曹操对于兵权的控制是极为严苛的。
    他的大部分兵力都掌握在自己亲系曹氏、夏侯氏手里。
    即便是五子良将都很少有独自领军的机会。
    所以钟繇作为曹操手下,是屈指可数能掌兵的异姓将领。
    钟繇既领重任,即辞别了曹操、荀彧,奔赴长安去了。
    曹操暂时稳定住了西部局势,又与荀彧商议河北要事。
    虽然他已与刘备规划了具体的合作细节。
    但曹操却明白,曹刘同盟是要一起对抗袁绍不假。
    可真要打起来,曹操才是要抗袁绍主力的那位。
    因为冀州毗邻兖州,袁绍大军南下,主力部队肯定是往兖州的东郡堆。
    而刘备的徐州则是毗邻青州。青州统兵的是袁谭,袁谭是袁绍“分封”出去的将领,他肯定不是河北军的主力。
    刘备那一路战事比他轻松多了。
    曹操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刘备解决完青州战事,然后过来支援东郡。
    他必须作出更多的应对措施。
    荀彧正色分析道:
    “此前袁本初上表朝廷,奏请为大将军,督四州兵马。”
    “朝廷虽然应允,然天子对此微有不豫。”
    “袁绍坐拥河北之地,国富民强,府库充盈,却不肯向朝廷中枢输送钱粮。”
    “既河北、河南尚未开战,何不与刘将军一同上书,要求袁绍向朝廷输送粮食?”
    曹操一颔首,“文若之言,与李子玉此前之谋相合。”
    “李子玉亦要求袁绍拿出钱粮来,供养陈地朝廷。”
    “既然文若亦如此说,回头我便与玄德一同上表朝廷,发书于邺城。”
    “且试试袁绍态度如何。”
    袁绍请封大将军,假节,本身就是在试探河南。
    现在曹操、刘备也在试探河北。
    双方目前都处于想开战,又都有所顾忌的状态。
    之后,曹操又问起庐江事务来。
    “我曾前发问庐江的是书札,刘子台有回复吗?”
    荀彧答回复了。
    曹操弯唇一笑,“如何,子台可愿归顺于我?”
    荀彧眉头一皱,叹了口气:
    “刘勋回信说庐江钱粮吃紧,若是要他归顺。”
    “须给他钱粮八万斛。”
    什么!?
    曹操闻言大怒,“此辈乃袁术余党,是朝廷要问责的国贼。”
    “吾愿出面保他,赦免其罪。”
    “彼竟敢与我讨价还价,向我索要钱粮!”
    无怪曹操如此愤怒,在他看来,刘勋势力弱小,肯定是没办法独自割据的。
    周围这么多强权,刘勋肯定会选与自己有旧的曹操。
    何况曹操紧挨着陈地朝廷,要赦免的刘勋的罪过,也只是一道诏书的事儿。
    刘勋哪来的勇气跟他谈条件?
    荀彧解释道:
    “听闻庐江与荆州刘景升来往密切,前不久荆州之兵似乎还占据了寻阳县。”
    曹操闻言,这才明悟,反而弯唇笑了:
    “……这就不奇怪了,这就不奇怪了。”
    “我道此刘儿有甚底气,与我讨价还价。”
    “原来其已与荆州暗通款曲。”
    荀彧脸色则显得没那么轻松,正色说道:
    “刘景升早有染指扬州的野心,今若使刘勋归荆州。”
    “此有弊于明公望扬州扩展。”
    不错……
    曹操抚须一笑,又问:
    “假使我用兵于庐江,文若觉得刘景升会不会救?”
    荀彧面露难色,沉吟道:
    “刘景升向来不欲使荆州卷入战火,可刘勋若真依附于他。”
    “料刘表不会见死不救,多少会派人来。”
    曹操又问道:
    “那文若觉得,刘景升会不会赌上整个荆州,来保庐江刘勋?”
    荀彧不假思索的摇头,“断然不会。”
    “……这便结了。”
    曹操哈哈笑道,“我自有计收刘勋,庐江一事不必过于担心。”
    微微一顿,又补充道,“但我恐刘表拉上刘备,来居中调解。”
    “庐江之事不宜太多人掺和,所以我意派人去往徐州一趟。”
    “说玄德不插手庐江之事。”
    荀彧一颔首,当即举荐了郎陵长赵俨出使徐州。
    此人亦是颍川名士。
    曹操欣然应允,即命赵俨出使徐州。
    不表。
    ……
    徐州,下邳。
    自刘备等人离了陈国以后,依旧在下邳励精图治,专心备战。
    李翊为刘营文臣领袖,每日从早忙到晚,未知疲倦。
    这日,落雨。
    却说麋贞正于府上,低头专心地瞧着账本。
    忽听得外间侍女禀报,知是李翊回府。
    便收了账本,起身去迎。
    抬眸方一见着李翊身影,一句夫君尚未出口,眉尖却先轻轻蹙了起来。
    两眉凝着几分心疼,却仍克制着声音,问道:
    “怎么淋了雨?”
    话落,又忙朝一旁的桃红唤道:
    “快去烧些热水,再煮碗姜汤来……”
    “不妨事。”
    李翊笑着上前,轻轻握住了她那一截细腕,拉回身前,又拍拍她的手以示安慰。
    “我方才去农田,查看劳作去了。”
    “不想赶上大雨,便于路上寻了个地方避雨。”
    “夫人不必担心。”
    麋贞闻言,不免叹了口气。
    自己这个夫君操心的事未免太多了些。
    军务要管,内政要管,接见外郡官员要管。
    今天好不容易闲下来,麋贞还道终于可以跟李翊相处一会儿。
    不想他根本闲不住,宁愿去田地里查看收成劳作,也不愿在府上待着,享受安乐。
    “夫君忧心农事自然是好。”
    “只是妾尝听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孔子亦忧暴虎冯河之事,岂所谓安居之道?”
    “夫君身份贵重,不该连这些小事也亲自去看。”
    李翊牵唇一笑:
    “我知晓此事,只是大战在即,百姓也没剩两年可以安心劳作的时间了。”
    “我总得去看看收成,才能心安。”
    战事一起,没有百姓是可以幸免的。
    李翊所能做的,就是在这期间鼓励农桑,抓紧储存粮食。
    麋贞上下打量李翊一会儿,见李翊并未大碍,这才定了定心神。
    “今日这雨,来得忒也突然了些。”
    说着,将桃红奉上的姜汤递给李翊,微微一笑,柔声道:
    “夫君今日可要留在府上用膳?”
    “这几日庄子里送来些青笋,瞧着新鲜的很。”
    “妾身令庖人想了几样菜,做青笋来吃。”
    李翊从善如流地接过姜汤喝了,颔首道,“也好。”
    将姜汤一饮而尽,随手递给一旁的桃红,命人准备热水。
    待洗完澡,吃完饭后。
    又兀自回了书房。
    即便政务处理完了,李翊也习惯读一读这个时代的书。
    他虽站在先人的肩膀上,但却不敢否认先人的智慧。
    这一读,又是至了半夜。
    麋贞遣婢女来请了两次晚膳,却不见人应。
    心中难免隐隐有些担忧,又得亲自来请。
    才觉李翊读书入神,未察觉到外有来人。
    她便亲自端着膳食,来到李翊身边,替他按揉肩膀。
    “夫君可还记得答应过妾身什么事?”
    李翊知她在说按时用饭的事,便解释道:
    “……一时忘却了。”
    一顿,又问,“夫人知我方才在读什么书吗?”
    麋贞不假思索,“夫君有千丈凌云之志,自然是读豪气纵横的书。”
    李翊却摇了摇头,弯唇笑道:
    “我适才是在读《素问》。”
    “《素问》?”麋贞柳眉一挑,“夫君怎么忽然想起读医书来了?”
    李翊眉梢一扬,轻轻捏了捏她的手。
    “我只是在想,若战事一起,必多有伤员。”
    “我徐州什么都好,唯独医馆甚少。”
    “常言道,大兵之后,必有灾年。”
    “我在徐州深耕数年,多事农业生产,唯独民生康健少有关注。”
    “就在前天,我去民间视察之时。”
    “见左近医馆,给病人诊脉之时,多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
    “然后便潦草抓药,只挣那昧心钱。”
    “此辈虽师承名医,却不思进取,因循守旧,难解百姓苦痛也。”
    麋贞听完,亦觉触动,便问道:
    “那夫君可惩治这些医者了?”
    “惩治什么?”李翊扬唇笑道,“大势如此,岂会因一两人之故而改变其中环境?”
    麋贞这才明白,李翊研究医书,是想整顿徐州的医疗卫生,以保证人民的卫生健康。
    “不止如此。”
    李翊拍了拍麋贞的手,认真说道:
    “我还打算找令兄再拨一笔款下来,用以培养医者。”
    “如此将来战事一起,也好医治伤员。”
    战场上的纯死亡率是远远比不上受伤率的。
    但很多伤者,要么重伤不治,最后还是得死。
    要么就受伤之后,虽没死,却也无法再战,只能退伍回乡。
    以上两种情况,都是对军队补员的重创。
    “只恨我纵然有心,也只是粗通门道,难以深入钻研。”
    李翊也不大言,如实将自己的不足之处向麋贞说了。
    麋贞亦想为李翊分忧,便道:
    “既如此,夫君何不找一位医术高明之人。”
    “让他来徐州,传道授业,培养医者?”
    李翊笑道:
    “我也不是没有想过,我听闻沛国有一神医,名曰华佗。”
    “此人医术高明,善治外伤。”
    “早在去岁时,我便差人打听他的下落。”
    “只可惜此人神游不定,直到现在,依然不知他在何处。”
    李翊是很想找到华佗的。
    毕竟他就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外科医生,非常适合军旅行医。
    麋贞便道:
    “既然华神医游踪不定,夫君何不找一位不曾游历的神医?”
    “不曾游历的神医?夫人莫非有人选?”李翊问。
    麋贞也有些不确定,只道:
    “听闻长沙太守张仲景,师从神医张伯祖,其人医术高明。”
    “夫君若能请得他来徐州,开设医馆,教授医术。”
    “或可有助夫君实现此目的。”
    张仲景么……
    李翊眉头微蹙。
    正史上没有明确记载过张仲景当过长沙太守。
    倒是很多医书,和明清时期的一些史料记载过张仲景当过长沙太守。
    既然麋贞都这么说了,那估计张仲景此时确实是在荆州当官儿。
    要想直接把一个郡的长官给忽悠到徐州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正当李翊犯难之际,麋贞又补充说道:
    “听闻张仲景自小厌恶官场,轻视仕途。”
    “其人之所以为官,乃是因为袭承家门,被州郡举为孝廉,被迫进入官场。”
    “其人早有辞官归乡之心,夫君或可于此做文章。”
    哦?
    李翊眉梢一挑,这对他来说确实算一个好消息。
    但要把张仲景带过来依然不容易。
    毕竟李翊自己也不可能丢下徐州事务,专门跑到荆州去请他。
    不过麋贞好歹提供了一个大致方向。
    于是,李翊还是感激地拍了拍麋贞的肩膀。
    “……夫人真是吾之贤内助也。”
    麋贞微笑道,“能帮到夫君便好,今日天色已晚,我看不如……”
    话还未说完,李翊已是欺身上前,拦腰一搂。
    将麋贞扯入怀中,旋即翻身将之压在了床榻之上。
    一番天翻地覆,麋贞只觉头中有些昏然,伸手扶住李翊的后背。
    李翊将她紧紧搂在怀中,下颔埋在她的颈间。
    麋贞下意识仰头,轻轻凑上李翊的唇……
    虽然李翊已经很久没有写过字了,但抄起笔来依然是一把好手。
    ……
    次日,清晨。
    李翊在书房内,命人备好书札一叠。
    亲自提笔撰写医书内容。
    而所写的内容,正是《伤寒杂病论》。
    李翊当然没有专门背过,所以也记不全里面的内容。
    但寻章摘句,提炼几句精华出来还是没问题的。
    此时的张仲景肯定还没有完成著作,自己提笔写下来《伤寒杂病论》里的精华句子。
    看他心动不心动。
    但书札写好后,李翊即命心腹之人传书送往荆州去。
    不表。
    ……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