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工业御寒
第413章 工业御寒天子南巡归来后,京官们最先感知到情况:大明确实要开始大大变化了。
不是说过去这十年的变化不大,但把视野拉大到整个大明,毕竟地方官府和势力分布上并没有太大变化。
顶多是有的方面严格了一些,有的方面宽松了一些。
但尽管辽宁省、承德府的新衙体系还只试行年余,天子和诸相已经下定了决心,明年开始推行地方新制了。
上四年时间,四年之后,地方诸省就将不再有三司,府州县也不再只是一个府衙、州衙、县衙。
每一处地方,几乎都仿照如今中枢里的君臣关系:一人统揽大政方针,只负责地方按照中枢的意志走对方向;另一人宰执具体政务,负责落实。
其余皆为佐使。
已经有人戏称:父母官父母官,以后地方就是一个父官一个母官了。一个管大事,一个操持杂事小事。
现在最主要的便是这些“父官”、“母官”的竞争。
年前的首次并不正式的“大政会议”里,基调迅速就定了下来:
泰昌十一年,也就是新定下的华夏纪元一八三三年,是地方改制的筹备之年。中枢即将往辽宁省之外的两直隶、每个省都派出一个筹备组。
这个筹备组里,既有都察院体系的地方督抚,也有特派御史,再加上进贤院的人、执政院的人、治安院和枢密院的人。
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将来新设诸省做好前期的地方官员考察、辖境踏勘及籍册摸底情况。
并不是清丈田土、新编黄册,只是看看地方架格库当中的现档。
这当然同样会引发不小的骚动,不知道会不会火灾频发。
但那都是朝堂诸公后面需要操心的问题了,朱常洛只把握大方向。
大明的大方向就是:提高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
朱常洛给自己的任务目标则是生产力的方面,一如既往。
尤其是考虑到小冰河期已经将至,只有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届时才能提供更强的抵抗能力。
就譬如说取暖问题。
由于北方过去一直都是核心区域,所谓中原嘛。所以历朝历代下来,北方如今的植被水平十分堪忧。
相较于烧柴、烧炭,煤当然是综合考虑下来更好的物资。
既是工业所需,也可以尽可能降低对植被的进一步砍伐,多为治河大计贡献一点力量。
贫苦人家自己打柴,这是肯定的。但富贵人家,让他们愿意改用煤,本身也是一个巨大市场。
前提是成本更低、价格更合算、供应更稳定、使用起来体验也更好。
这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煤矿大多埋于地下。在这个人力成本低到极致的时代,采煤比伐薪烧炭难多了。产量规模上不去,平均成本自然下不来。
用煤的习惯倒不是什么问题。以前有叫石炭、铁炭的,现在倒是大多叫煤炭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也已经这么叫了。
连唐朝时到这边来的东瀛遣唐使与和尚们都知道:太原城“出城西行三四里,到石山名为晋山,遍地有石炭,近远诸州人,尽求而燃,料理饭食,极有火势。”
宋朝时,还一度对煤炭实行官卖制度,在产煤地区设官,掌管煤炭开采和销售,向煤窑户和卖煤商人课税。大明自然也在用煤。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杨慎还在他的文集里记载了:捣石炭为末,以轻纨筛之,以梨枣汁合之为饼,燃之可以终日。
杨慎可能用的是高级煤饼,大多数煤饼当然是“煤碎如粉,泥糊成饼”,哪有什么梨枣汁。
这就是“奢侈煤”了,烧也烧得香甜。
坐在乾清宫的暖阁里,朱常洛静静看着放在不远处的炭盆。
其中用的,还是木炭。
给天家用的木炭,当然是最好的。“凡宫中所用红罗炭者,皆易州一带山中硬木烧成。用红土刷筐盛之,故名红罗。”
名叫红罗炭,实则只是因为用红箩筐盛运。因为耐烧而不易爆烟,灰烬呈银白色,品质非凡,所以成为皇宫用炭。
皇宫里也有用煤的,不过多用来烹饪,可见目前在使用体验上,还不宜让“贵人”接触。
朱常洛想了想之后,又提起笔来。
刘若愚已经很习惯皇帝拿笔画东西,现在站在一旁,看见的是皇帝先画了一个圆。
朱常洛画的东西是蜂窝煤。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现在虽然有煤饼,但并没有多考虑提高燃烧效率的问题。煤饼煤饼,顾名思义就是团成一坨而已。
朱常洛画完了蜂窝煤,又顺手画了些印象里的煤炉样式。
对他而言,当年的小时候很熟悉这些玩意。
刘若愚奇怪地看着皇帝画的东西,随后就听皇帝吩咐道:“让御用监的人明年开始按这个式样试制煤炉和煤饼。其中有学问,这煤饼如何批量来做,都可以试制一套工具。煤粉与什么物事混合,成型晾干后再烧时少烟价低,要试试。”
递给刘若愚之后,他就说道:“明年起,宫里不再用木炭,就用煤。”
刘若愚愣了一下,但没多话,只说了个是。
“再去宣王珣来。”朱常洛目光幽深,“先跟他说,是山西采煤一事,让他有些准备。”
既然已经在开始研制蒸汽机了,还有发展重工业的想法,那么除了滦河一带的煤炭资源,山西那边也必须更好地利用。
山西是王珣他们的大本营,这件事自然也要他们出力。
昌明号不能仅仅是个做商贸流通的,一定也要有自己的重工业板块。
而皇宫开始改用煤,自然会带动不少人上行下效。刺激了市场,就会带来需求,促进煤炭开采技术和这条产业链的技术进步。
至少在已经准备上游保护和恢复植被、下游治河的这个阶段里,北方在即将到来的一个又一个寒冬之中得提高使用煤炭的比例。
这样就是个更暖和的北方,也会在面向草原诸部时多一个新的必需商品和硬通货。
除了满足北方取暖所需,朱常洛心里还有个计划:让每个蒙古包里都有一个蜂窝煤炉!
小小蜂窝煤炉,带动煤和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