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又被‘宰’一笔
第212章 又被‘宰’一笔年前,陈光良、严智多、方椒伯视察了‘香格里拉饭店’。
只见四层的饭店建筑已经焕然一新,而另外一侧的酒店建筑也已经建好六层左右(共八层)。
方椒伯看着正在建的酒店建筑,很是高兴的说道:“这边工地的架子工程,在沪市真是值得被效仿,外人只知道在施工,但外观显得井井有序,也无灰尘飘出来,俨然不知里面繁忙的迹象!听说,这个模式还是光良你想出来的?”
陈光良笑道:“小把戏而已,不过是宁愿增加成本,也不要影响到四周的环境。”
简单一点,就是对施工要求高一点,首先围一圈,让外人不能轻易闯进工地;其次,再利用竹子搭建脚手架,楼修到多高,就搭建多高,然后脚手架外围用廉价布给遮挡。
代价当然大了一些,但是不影响周围的环境,这就是完全值得的。
哪怕香格里拉饭店开张,这边酒店建筑施工也不会造成影响,这样才能给客人好的体验感。
当然,或许客人也不会在意,毕竟华懋饭店施工期间,旁边的中汇饭店一样生意不错一样;而且香格里拉饭店的两个建筑中间,是有一幅四亩多的长方形广场的。
方椒伯笑着说道:“这可不是小把戏,都是创新,创新!”
众人笑着走进四层楼的香格里拉饭店,只见这里设备差不多都已经摆好,有管理层正在培训服务员。
距离正式营业还有一个月出头,这里已经可以初步看出豪华的端倪来了!
一层大厅依旧很大,差不多1800平方米,可以容纳60~90桌。平常的时候,会用屏风来隔断数个厅。若是有人举行大型宴会、舞会,则撤掉屏风,最高则可以供上千人赴宴。(实际上,保留了舞厅的功能)
二层是包厢及自助餐厅;
三层为西餐厅和酒吧、行政会议室(对外);
四层则是客房部。
目前办公的话,都是在附近新城园的临街洋房里。
原来大华饭店的格局是:最高层为办公用房和员工宿舍,二层和三层则用作旅馆,而底层那宽阔的宴会大厅,是当时上海豪华酒店之冠。这里曾举办过无数的大型宴会、舞会和集会,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1929年蒋宋联姻的那场世纪婚礼。
如今经过改造,大大的增加了商用面积和多功能,撤销了员工宿舍和行政办公。
香格里拉饭店的员工宿舍也有,但肯定是外面去租赁,毕竟现在外面房子多。
至于行政办公室,只是临时在外,待酒店大楼建好,将搬到饭店部四层。
期间,严智多也是感叹一句:“现在的格局是非常好,还搞起了自助餐厅、酒吧、行政会议室。就是四楼的客房不多。”
陈光良说道:“无奈之举,再说也就比原来少一层。等我们酒店大楼建好,一切都正常了!”
原来只有一层大厅可以吃饭,但现在吃饭的地方足足有三层。
二楼增加的包厢,相信这个一定深受宴请人士、商业政界人士的欢迎,毕竟重视隐私;二楼也增加了自助餐厅,也算是个创新。
三楼的西餐厅,可是邀请西人大厨,占据一半的位置;剩下的一半则是酒吧(轻音乐)和行政会议室。
四层36间客房,确实数量少点,但毕竟也是应对这一年的客房空白期。
后期等新大厦建好,这些客房部分还得改成行政办公室。
“老板,方先生、严先生,中午要不要在这里尝尝菜?”高志超来到三人身边,询问道。
方椒伯带头笑道:“来了来了,自然要吃饱了才走。听说,这里有很多新菜,我们正好先尝为敬。”
高志超笑道:“最近我们都在试菜,你们三位行家来尝一下,一定效果更好。”
这马屁拍得,还真挺靠谱。
三人不是厨师,但吃的好东西肯定多呀!
其实有些菜品的创意,都是出自陈光良之手,毕竟他知道的一些新菜,一定是真正的创新。当然,一些传统的名菜,他们这里也有。
整个饭店的菜系很齐全,有粤菜、川菜、本帮菜、淮扬菜、西餐五大品类,足够客户的选择。
不用说,三人当天是饱腹而归!
香格里拉饭店的厨师,很多都是高薪聘请的,手艺自然不凡。
南鲸政府对这个‘过春节’的管控,已经比较松了,不像去年的春节是有史以来最严格的情况——当时监狱都是人满为患。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诚然不起骗人。
经过今年的反抗和舆论影响,南鲸政府也不得不考虑再抓下去,会激发很大的民愤;当然,要是马上就不管,那岂不是说明——是自己做错了?
所以,南鲸政府只能放松这方面的管控,说不定等到明年或者后年,直接一点都不管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陈家的年夜饭,邀请了二舅家一起,毕竟以前年年如此。
二舅妈打量一番房子后,快人快语的说道:“这房子以后是不是留给光聪住?”
陈光良感觉这个二舅妈莫名其妙,但也和气的说道:“他当然是和我住,这房子先空着。”
又没有结婚,怎么可能让亲弟弟单独住,岂不是让人说闲话。
长兄如父嘛!
虽然说,陈光良和杨慧、陈光聪才想出三年多时间,可能还不是足够的有那种感觉,但该怎么做的,还是要怎么做。
二舅妈说道:“我的意思他结婚的时候”
陈光良笑道:“他结哪门子婚,中学起码还要读五年半,结太早没好处!到时候,说不定有更好的房子。”
这套房子,也就占地半亩,档次总归差了点。
再不济,到时候让陈光聪去霞飞路的一幢洋房,也是好很多。
二舅妈顿时不敢多说了,生怕说漏嘴。
陈光聪也收起一些心思,把对表妹的喜欢埋在心底。
其实陈光良包括对杨秀英这个表妹,也是寄托其至少读完中学三年级,也就是前世的初中毕业;那时候,她的年龄也才21岁,再考虑嫁人不算晚。
毕竟有钱人的子女,是可以这样的。
当天,佣人下午就开始放假一天,次日下午回来,也给她们回去吃个年夜饭。
所以家里的年夜饭,便是三个女人上阵,好在佣人都准备得差不多了。
年夜饭很丰盛,陈光良也特许陈光聪可以喝一点白酒,女人和小孩喝豆奶。“来,我们提一杯,祝福新的一年大家平平安安!”
“来,平平安安”
这一刻,陈光良又对亲情多了几分感悟,以后去香港,用船统统拉走。
杨青山也是喝了几口酒,就善谈起来:“光良,上次我回番瓜弄,以前的熟人个个都夸你,说你发财了也没忘他们,让他们有口饭吃。”
其实,也就是有合适的工作岗位,就让人去上班,也仅此而已。
陈光良说道:“二叔,你现在住在新城园,有多少人知道?”
杨青山马上说道:“番瓜弄的人不知道,我记得你说的话,平常低调点,免得遭人嫉妒。”
陈光良这才放下心,说道:“嗯,安全重要。”
二舅一家,可就没有保镖的待遇,但要真被人绑走,陈光良又不得不拿钱去赎,毕竟不是舅舅那么简单,还是当初他来沪市的安居恩人。
随后,他们才聊起一些事情。
杨青山又试探性的问道:“光良,你现在也是上海滩的大人物了,老家余姚那边,要不要重修祖宅,风光一下!”
陈光良说道:“以后再说,这兵荒马乱的,建了也说不定哪天被有心人给砸了。再等十年,我毕竟还年轻。”
修什么呢?
躲得了小日本,也不一定躲得过将来打到他这个资本家。
再说了,以后他要回大陆投资的时候,有人会帮他修缮的。
“这倒是,你还年轻,以后再看。”
杨青山也没有怀疑,毕竟外甥确实年轻,只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已。
2月底的最后一天,大年尚未过。
陈光良来到位于上海滩香港路的上海银行公会,随后他发现这里停着很多汽车,甚至有他认识很多人的汽车,顿时有些摸不着头脑。
但这次会议的发起人是财政·部长孔祥熙、铁道·部长孙科,卫生·部长刘瑞恒,他不可能拒绝。
等到了会议室,好家伙,全上海的名人都到齐了,唐绍仪、张群、钱新之、朱家骅、刘鸿生、荣宗敬、陆伯鸿、史量才、王伯元、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褚民谊、黄汉梁、林康侯、杨肇塤、吕岳泉、王晓籁、劳敬修、寿毅成、虞洽卿、郭标、秦润卿、赵晋卿、黎照环、杨敦甫、颜福庆等。上海滩华界的政商达人、黑白两道的大佬基本上都到了。
“史先生”陈光良想史量才拱拱手,招呼道。
“陈先生”史量才客气的回应:“今天这个新闻,我们两个人就是记者了!”
陈光良笑道:“我都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哪里当得了记者。”
史量才回道:“筹款成立我们自己的医院的事情!”
陈光良这才恍然,其实他刚才也有一些猜测了,看来又得被打·土豪了!
捐吧捐吧,边赚钱边捐钱,能带走多少是多少。
和史量才友好的聊了几句,两人倒没有一开始的‘竞争把戏’,毕竟‘报业三巨头’已经形成,大家相安无事。
而且对于陈光良来说,史量才就是挡在他前面的‘护盾’,有他在,南鲸政府的矛头就不好对着陈光良。甚至,陈光良打算1934年的时候,想办法提醒一下史量才。
毕竟他不死,对陈光良有好处,只不过得注意隐藏自己。
不一会,大家纷纷落座。
先是时任沪市·市长的张群出场,他说(白话翻译):“上海滩很大啊,上海的人口也多,中国人和洋人加起来要三百多万,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上海啥都好啊,就是缺医院,老百姓生了病没地方看啊。缺医院啊缺医院,可惜政府没有钱…”
接着,中·央大学校长朱家骅上场(即定位为中·央大学医学院的附属医院)一上场捶胸顿足道:“环顾世界各国,哪一家大学医学院没有附属医院呀?可我们堂堂的中·央大学医学院就没有附属医院。让我们的医学生们到哪里去实习啊”
轮到原北洋政府总理唐绍仪讲话,他说:“办医学事业啊,那是需要钱的啊。现在物价上涨这么快,建医院需要很多很多钱啊。建中山医院要多少钱啊,我觉得怎么着也得150万块大洋吧…”
听到这台下的颜福庆一下子坐不住了,他是中·山医院最重要的创建者,他说:“唐老说得很对,办医院需要钱啊。但他把钱说少了。办医院到底要多少钱啊?我告诉你们,我是耶鲁毕业的,美国人的医院我可是见多啦。按照现在建设医院的标准,平均每张床投入至少4000美刀!中山医院的设计是300张床,是国内最大的公立医院,造价怎么也得120万,美刀啊美刀。换成大洋的话,得要600万块…”
最后是卫生·部长刘瑞恒讲话,他一副极度悲愤的表情:“前几天,我和几个外国友人聊天。他们说啊,中国人不会办医院,中国人也不舍得捐钱办医院。我当时就严厉驳斥他们:你们根本不了解我们中国人!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中国人是有爱心的!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打破外国人的这种谣言!请颜福庆兄把募捐任务册发给在座各位”
600万大洋,喔,陈光良差点吐血!
事是好事,但如果快马加鞭,三四年办成,那国人也能多使用几年,这个钱也值得。
但历史的这个医院,似乎是1937年上半年开业的,这不是给日本创造机会,救助日本人吗?
去租界办?
那是不可能的,英国人不肯,法国人也不肯。
虽然陈光良心中戚戚,但知道自己一个人也改变不了什么事情,很快平复心情。
“陈先生,你是二十六队的队长,谢蘅窗先生是副队长。”
“好,保证完成使命!”
“陈先生虽然年轻,却爱国爱民,令人佩服!”
“颜院长过奖了”
陈光良爽快接过任务册,随后和谢蘅窗一起看了起来,募集资金13.8万。
好家伙,今天似乎一共是五十多个募集小队,看来陈光良和谢蘅窗的任务,也是中等偏上了。
不过这钱,陈光良肯定不会大包大揽,自己掏多少出来。
很简单,像这样的募捐,一年他会碰到很多次,他不可能都掏很多,只能在自己的‘能力范畴’。
所以,该募集的还是得去募集,自己可以拿个保底两万。而且这个募集的任务,是陆续分批的,所以问题不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