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议庙(二)
第259章 议庙(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诉求和上限、底线。
君臣在诉求驱动下,在彼此容忍的范围内互相试探拿捏博弈、妥协交换,就是政治及其艺术和肮脏丑恶所在。所以理想主义者在进入政坛见识了真面目之后,往往承受不了现实。
三代以来,君臣之斗就没停过。先秦、汉魏流行的是“垂拱而治”但随着国家统治的精细化、专业化和专制、集权、官僚政治的强化,其对皇帝能力、精力的要求也日益抬涨。
在这种背景和趋势下,皇帝政治素养不到家,是不可能大权在握也斗不过朝廷的。
什么叫政治素养?说白了就是智商、情商、脸皮、文化、眼界、性格、阅历、歹毒、融入力、记忆力、学习力………这一系列特征的复合,也就是能力。
这种能力体现在哪?比如在晚唐五代和武夫斗,你得先是杀材。在封建王朝和士人、官僚斗,你得比士人更士人,更官僚。
唐宪宗、乾隆就是两个典型的皇帝版超级官僚。前者精彩而险恶的奋斗过程证明了帝国兴衰取决皇帝个人能力。后者在北京遥控各种战争,能独自通过比对各层级的大量奏书洞察出战况详情、被漏掉被隐瞒的种种信息。这就很恐怖。几个人敢敷衍他?
做不到?那你就没能力,不具备五代皇帝、皇帝的能力。武夫不会拥护一个娘娘腔、懦夫、圣母婊。多数士人不会忠诚、敬畏一个蠢货,帝国不会在一个庸主手上伟大。
再比如国朝大多数先主在礼乐祀法事务上习惯谁吵赢了就听谁的,就反映了他们在经学、打嘴炮各方面的严重缺陷。这些事,你不懂也行,但礼崩乐坏了也别喊冤。
如果是皇考,即使他手腕再了得,议庙也推行不下去,因为他不懂,三两个人就可以把他辩倒。
别说他,李二也吃过瘪。某年兴致冲冲想搞文化建设,下令在全国行二十二贤者释奠,结果被驳回打脸——“兹事在臣下,理不合专。”你不懂就别瞎逼逼。堂上何人,指点本官!
但显然,圣人不是皇考、穆宗那种糊涂虫,也不是瘸子李二。
他哪能容忍万事被人牵着鼻子走?
穿越以来除了苦修武功军事,更是恶补文化外语。就是舞蹈女红也练到了让后宫汗颜的段位。反正全面发展,力求高位高能。如今穿越界很多人只重视种田、打仗、权术,却忽视了综合素质,这不美。当然,李某对此甘之如饴。原因简单。
知识改变命运,智商的阶级永存。
正如赵宝莲这些围观者的预料,被圣人一番再次强硬表态和严密驳斥后,李溪等人唯唯诺诺,知道“折中”是行不通了,捡起才汇报了两个人的卷宗就仓皇而去。
翌日,李溪又在思政殿求见,呈递了经群臣激(污言秽语)烈(大打出手)讨论后拿出的第三版方案。
“玄宗拨乱,纠以制度,弘以大化,道以仁慈,律以正义。罢前朝幸进,启众正之路。焚金巧玩具,戒奢靡之风。酺孤寡以济贫困。厚宗族而敦骨肉。友臣僚而导人民。拜高士以轨圣教。”
“长征健儿夜携刀,豪歌西赴奔敦煌。治水沟渠兴盐铁,再选汉将扫朔方………正气丹心问日月,发愤图强………朝野庙堂,尽是经纬。诗文奏论,全然王猛。而百家并进,志在伟业…………贞观之风,一时掩盖。当是时也,金凤震烁,万国竞款,百度唯贞………”
“有史以来,中国之盛,不可逾比………”
看到这,圣人已经知道后文要说什么了。
果然,太常博士尹仲噗通拜倒,哭道:“陛下,这是臣的过错啊。至道大圣穷九州之欲不足为乐,毁我皇唐,罪莫大焉。臣本该在职守责,秉公议论,但想到开元功绩和元和年间还有天宝时候的老宫女逢人就回忆大圣的青春事迹,每每语及泪下…………一想到这些,臣实在是为难啊。这都是臣不学无术啊,以微臣的学问和地位,臣秉公不了啊。”
“此日六军同驻马,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及得回家,力士流巫,玄礼被致仕,玉真公主被赶走………只剩大圣形影相吊,孤独早晚…………受到的惩罚已经足够了。”
“齐桓类同禽兽,不失霸主之称。”
“萧衍滑稽被丑,犹为武帝。”
“臣请除庙号之后,按桓、武故事不予极恶,以无礼乱国,昏庸误国,颠覆社稷,夷帝、隐帝、顷帝择而给之。这样,想必三王和死难臣民就瞑目了,也足以拨乱反正,警告子孙和天下人了。”
“也是为陛下万年考虑。”抬起长满褶子和斑点的脸,尹仲泪眼朦胧的看着圣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生在世,不犯错者少矣。陛下就能保证这一辈子都不犯错吗?”
李溪等人也目光灼灼地看着圣人。
“你别哭,这事最后讨论。”圣人从李溪手里接过其他奏书。
李溪在一边解说:“文明大圣为王四十年,恐惧终日。后草创朝廷,领军讨贼。在位七年,以病躯起早贪黑,从无娱乐。已而两京初收,大盗未平,郁郁飞仙,一生苦也。”
圣人点点头,表示认同。
笼罩在死亡阴影下数十年,即位后给老子擦了几年屁股就寄了。总的来说无负皇位。但身体条件和被特殊经历造就的扭曲性格,在时间上和理智上都不支持他更进一步。
“文明大圣的庙号是怎么个说法?”圣人问道。
李溪捋着胡须:“前代肃宗有汉肃宗刘炟、魏肃宗元诩。章帝斟酌济济,毕力王道,贤君也。而宏厚有余,机断不足。闺房谗惑,外戚骄宠。已而窦皇后通奸郭举,拔刀吓上。未久驾崩。到底怎么死的,不得而知…………”
“明帝在位,北朝进入极盛。而以少冲嗣位,机断不足,相继夜叉乱国、受惑潘妃、母子相残,外召尔朱荣、元姑娘窃位……种种祸丑,为六镇之乱、河阴、孝庄之难酿成了根基。”
“明帝聪慧过人,颇有一代雄主之望。但——往事耳,不说也罢!”李溪一笑了之,言归正传:“肃宗上伪孝父,奉玄宗于家庭,实则幽之。问父于晨昏,实则虐之,任凭下人欺辱。杀贤子,自养妖后、内竖………卒为下惊,但瑕不掩瑜,可以原谅,遂征汉魏故事,庙以肃宗。”
“这样……”圣人摸着下巴。
敢情自己的理解没错,这是个暗喻批评的平号。
授予条件有二。家庭严重不和。明断不足。就是很多错误以其能力是不该犯、可以避免的。比如李世民总打败仗,这是他能干出来的?同样的,肃宗很多诟病,不是他的水平。
但性格决定成败。
其在李隆基的长年威胁下,精神已经大变,光老婆就被处理了两个。如此父子,在自有传统的李唐,岂能善终。
至于李溪说瑕不掩瑜………
怎么,李世民干了是政治正确,李隆基、李亨就罪该万死?或者说,亲情在权力面前就是个寄吧。阶级越高越假。嘴上念一念,贴在墙上教训教训老百姓得了。
所以讨论撤庙,孝不孝始终不是决定因素。
根据李亨的功过,他被夺去庙号,但文明大圣、宣帝的谥号不动。
代宗没说的。
“天下之事,代宗居中,无不知也。去三大奸如杀猪羊,上下厌服…………英主之所难,代宗有焉,而能保国安身。”
这是宋人的论述。
“代宗少属乱离,老于军旅,识人间情伪,知稼穑艰难……古之贤君,未能及此。”
这是五代史官的总结。
其驾崩后,朝廷也是参照刘彻给的世宗、孝武帝组合。因为要给李世民避讳,才曰代。
因此,代宗没动。
“德宗初总万机,励精求治。思政若渴……”圣人笑了,拿奏书有没一下敲打着手心:“德宗……”
这老小子刚上台那几年,神似穿越者,表现非常值得称道。
但他和昭宗一样,能力不够。——“苟于交丧之秋,轻取鄙夫之论。果致五盗僭越,二朱凭陵。一旦德音扫地,奉天之窘,愁叹连甍。”
亡国辣!大唐要毁在我的手上辣,呜呜呜呜……我好恨呀!
一堆狗屁倒灶直到他下跪求饶才堪堪平复。
“肆子小子,长于深宫,暗于经国,积习易溺………”
“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
“上辱祖宗,下负黎庶。”
……基本上把能想到的痛骂、羞辱之语全写上了。
最后还向大帅们保证——“将宏永图,必布新令。朕晨兴夕惕,惟念前非。”我知错了,你们放心,我一定会悔改。这次的教训,我牢牢记下了。
这道罪己诏一下,固然平息了藩镇的怒火,也浇灭了李适仅剩的志气。
累了,毁灭吧!此后唯唯诺诺,除了搂钱全面摆烂。不过之后十几年的经营,在军力、财力、外交各方面都颇有建树,为元和中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因此,被冠以德宗、孝文帝。
“文帝一辈子也难。”圣人叹了口气。
只有扛起这份责任,才晓得有多恼火。不过理解归理解。这老小子也是没资格得庙号的,之后的勤勤恳恳属于补过。孝文帝这个谥号,也是不行的。
汉文帝刘恒,隋文帝杨坚,明文帝朱棣,清文帝皇太极…………除了追谥,文帝还是有那么高的门槛。
“死而志成,乱而不损曰灵,追悔前过曰思。兵甲亟作,屡征杀伐,武而不遂曰庄。灵帝、思帝、庄帝,哪个更妥当些?”圣人眯眼盯着奏书:“我不能决啊。”
“不妨合起来,为灵思孝庄帝。”少太常李绰对曰。
“怕是不妥。”圣人质疑道:“汉灵帝的何皇后谥号便是灵思皇后,男女同号,是否……”
“不会。”苏荣侃侃而谈:“武帝驾崩,中宫因阿娇、卫子夫被废早已空悬,霍光遂以李夫人追谥孝武皇后,与武帝配庙。王法慧驾崩,谥孝武定皇后。司马曜驾崩,亦谥孝武皇帝,夫妻同号同庙共穴。例子很多,陛下无忧,谥法不问男女。”
“善。”圣人从谏如流:“庄帝虽有昏庸无能、穷兵黩武的批评,却也有抱负远大、雄志未酬的悲壮意味,倒也符合老祖一生。又是平谥………就以灵思孝庄帝称之吧!”
没彻底否定李适浑浑噩噩的一辈子。
这四个字,可以稍微偿还他对社稷带来的灾难。
接下来是顺宗。
仔细想想,李诵二十年太子生涯和建中之乱的表现挺优秀的。
但在位太短,除了一个失败的“百日维新”,实在乏善可陈。
朝廷对他做出夺去庙号、将庙号里的“顺”移到谥上为顺帝的处理。
圣人目光下移。
重量级人物来辣!
他手不释卷,欣然忘食:“太宗创业如此,玄宗致理如此,既览国史,乃知我万倍不如祖宗!”
他慧眼如炬,不惑于人,把裴度当县令训:“凡事嘴说则易,躬行则难。中外群臣,不敢干事的不要说话,勿空口说。还有你们这些宰相,整天攻击这个批评那个…………”
他什么歹话都能听——“今后事或未当,谏言每事十论,不可一二而止。”
我有什么做的你们觉得不好的,必须和我唱十次反调。
他搞死夏绥悍帅杨惠琳,平定刘辟,擒拿镇海军。他打服成德,定魏博,收义武,灭蔡平齐,移镇三十六帅。天下桀骜,莫敢张口。
他创制垂法,刑政四方,创下种种成例和辉煌文化。贾耽、李吉甫、杜佑、程异、裴度、权德舆、郑余庆、韦贯之、李绛、李藩、武元衡…………一大批一时之才涌现在他治下。
他是明照天下的神人,受人爱戴的学者,英雄史诗里的传奇,为帝国的荣耀与未来而战。
他是危难之间的继承者,也是赫赫圣唐的二代缔造者,也是故事的落幕者。
“要毁灭圣唐,踏过我的尸体前进吧。”
他就是——
五代史官口中的“雄哉大圣”。
杜让能外祖父、“云在青天水在瓶”专利享有人李翱口中的“自古中兴之君,莫有及者。”
唯一一个,死后被河南节度使李夷简等上表“大行皇帝戡翦寇逆,累有武功,庙号该称祖。陛下正当决在宸断,无信龌龊书生。”
他就是昭文章武大圣、睿圣文武皇帝、元和顺天应道圣文神武皇帝、第三天子李纯。
“壮哉!”懒洋洋的圣人从床上坐了起来,道:“我的榜样就是大圣,若非元和晚年迷信修仙,崇拜佛陀,大为懈怠,英名有损。我还想把庙号往上提一提………可惜了!帝乡不可期,何苦追逐飞升之术。长生成仙………就那么迷人?”
李溪痛心疾首:“大圣尚不免迷惑。陛下一定要保持住状态,争取奋斗一个烈宗、圣宗乃至称祖。当年李夷简他们请立大圣为祖,朝廷不是没讨论过。无奈大圣明而忽幽,没能有始有终,被迫作罢。”
“哈哈哈。”圣人听了顿生贪婪。
称祖入庙,百代不迁,万古流芳……确实挺香。
但没有足以服人、超越李世民的功绩,不可能给你一个继续之君授祖。目前还看不到这个希望。
除非天下大统后,能收复失地,再开疆拓土若干,再创造显赫的文化、经济、政治,搞好继承人问题,经营好家庭确保不出大的麻烦,再保持性格、爱好不扭曲不变态…………
算了,才堪堪望到代宗项背,还是想想怎么混个像样庙号吧。别又被子孙撤号。只要功劳够,谁敢撤?自己能撤李亨他们,李世民、李纯提都不敢提,不就是因为这帮祖宗名实不相配?
“宪宗不动,等其他皇帝搬迁之后,重新给宪宗安排昭穆次序和神社。仍以郭皇后配座。我老母郑皇后是宣宗追尊的,不宜为配,别庙而祭。”说完喝了口茶,圣人继续审阅。
剩下的就简单了。
穆、敬、文、武这四个一不是他的世系,也没什么功绩,庙号全部被夺。
穆宗纵情享乐,治国无方,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朝廷取法汉宣帝、汉元帝父子,给他改谥元帝。
敬宗除了娱乐并无大恶,死法滑稽凄惨,改谥哀帝。
文宗惠德而无功,改谥平帝。
武宗是个例外,他有功绩,但不太够,享国日短。又非世系,无法正昭穆,改谥孝明帝。
宣宗没吹得那么牛,谈不上小太宗,但也没那么差。改谥孝靖帝。
懿宗被大孝子定下“惑帝”,可以说是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僖宗改谥愍帝。
黄巢等等事件是懿宗直接种的恶果,由两个儿子承担责任。皇兄又是小孩即位,被田令孜之辈捏在手心,哪懂得治国。等到长大,察其言行,谈不上倡乱之主,但沉迷游戏、收敛得太晚也是事实。
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艰曰愍,在国连忧,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
给他愍帝,嗯,妥当。
最后就是玄宗的谥号以及被夺去庙号的所有皇帝的排庙事务。
这一个个被废改的列圣,就是新朝寻求狠刹歪风邪气、拨乱反正决心的一个个印记。
“好了,卿等午后再来,我累了。”圣人摆摆手,起身转身飘然而去。
议庙,大家可以提提意见。毕竟我设计的,只是我出于我的认知给的一家之言。都可以有理有据的赞同、驳斥、质疑,给出修改方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