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其他小说 > 亮剑:钢铁雄心 > 第118章 2月7日情况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18章 2月7日情况

    第118章 2月7日情况
    处理完畑俊六的军报,岩田敬彦又递上来一封,来自第十三师团的电报。
    【我部在北淝河南岸五公里处,发现敌军级主力部队,请求支援!】
    牛岛贞雄冷哼一声,言语中尽是轻蔑:“他不是有一个旅团吗?这点问题都解决不了?”
    “懦弱到了极致!第十三师团在他手中,简直就是浪费,暴殄天物!!”
    岩田敬彦低着头,默不作声。
    两个师团长互相看不对眼,他一个参谋长,身份低了半级,最好还是不要掺和进去。
    “将军阁下,要不要派兵过去支援一下?”
    牛岛贞雄心中愤慨,小胡子都气的直发颤,抬腿猛地踢了一脚车轮:“蠢货!”
    “徐州城,距我们只有不到八十公里,前方的中国军队已经溃败,畅通无阻!”
    “强行军下,最早明天晚上就能对徐州发动进攻!”
    “不能给敌军,任何回调援兵的时间!”
    “回电,本部暂无援兵,执行原定作战计划!”
    不等岩田敬彦再说话,牛岛贞雄坐上挎斗,向前方挥挥手:“继续前进!”
    “哈依!”
    驾驶员拧动油门,摩托车在泥沼中竭力前行,身后的步兵步履维艰,松软的泥土一脚踩下去,能直接没过脚踝。
    可即便如此,鬼子步兵也不敢有丝毫怨言。
    宪兵队骑着马匹,在道路两侧不停的催促。
    “开始前进!”
    “别磨蹭!”
    2月7日。
    拂晓。
    经过一天一夜的急行军,战斗群已行进了四十公里有余,彻底脱离了两军交战区。
    日本侦察机都不愿来的地方。
    天刚蒙蒙亮,王奉双手环抱胸前,眼神直勾勾的盯向墙上的作战地图。
    战况发展的有些不妙。
    后方的日军高层,不知道给第十八师团灌了什么迷魂药,在第31军暴露主力的情况下,仍对第59军穷追不舍。
    再过两个小时,就要追到澥河南岸了。
    照这样下去,包围圈还没合成,就要被小鬼子触到底袋。
    “第51军行进到哪了?”
    赵方远拿着指挥棒,在地图上点道:“昨夜传来电报,第51军行进至刘集镇地区。”
    王奉眉头紧蹙,心中思量着对策。
    不管怎么样,防御工事还没构筑起来,必须将第十八师团挡在澥河南岸。
    要是让鬼子轻易过了河,后面的做炸可就难了。
    “电报于学忠,以其军主力部队,袭扰第十八师团侧背,务必延缓其行进速度!”
    赵方远从军服口袋里掏出笔记本,快速记下。
    王奉心弦紧绷到了极致,脑袋飞速运转,思考应对之策。
    “日军的火力分布,大概是什么情况?”
    “主要的重炮,和空中支援在哪?”
    赵方远将笔记本放下,他早已对各处情况了然于心,想都不用想,快速答道:“根据消息,日军中大口径火炮,主要集中在第十八师团内部。”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第十八师团步兵行进速度过快,很有可能已经与炮兵,后勤辎重部队脱节。”
    王奉皱眉,觉得没有这么简单:“坦克呢?”
    “用坦克牵引火炮,达到这个速度并不难!”
    因为缺乏有效的河道疏通,淮河以北,真正的泥泞,泛洪地区,在几条河流交汇处,以及中间部队。
    目前第十八师团,还没有真正触及所谓的“陷阱”。
    赵方远摇了摇头:“我们的派出去的侦察兵,对日军主力部队行进路径进行过探查,在现场并未发现明显的履带印记。”
    部队太多,战场太大,各部队的活动范围,宽度一度达到了六十公里。
    三维作战地图的可视半径,只有三十公里,不能面面俱到的探查战场情报。
    因此在最一开始,离开上窑阵地时,就令谢尔盖率领侦察兵,脱离了行军队伍,分散到各处探测军情。
    现如今第一波情报,已经传回了指挥所。
    听到这个消息,王奉眉头拧到了一起:“没有?”
    赵方远点了点头。
    王奉心中咯噔一下。
    日军的坦克部队,作为高速机动力量,却并没有混在先头步兵中间。
    截止目前,他能很清楚的揣测到,鬼子指挥官的大致心理。
    单看第十八师团的行军速度,必定会认为,日军落入了圈套之中,确信了张自忠刻意营造出来的“败兵”假象。
    但结合整个部队的行进轨迹。
    得出的结论并非如此。
    日军并没有一股脑的梭哈上去,反而是留了后手。
    若是换做寻常的国军指挥官,弄不好还会被眼前的假象所蒙蔽。
    拖住第十八师团脚步后,立刻收拢包围圈,对日军主力进行合围。
    但殊不知,在包围圈外围,还留存着大量的火炮,坦克部队。
    日军辎重兵的素质并不弱,真有需要,能立刻转换成步兵,去一线冲锋陷阵,配合包围圈中的日军作战。
    到头来,谁包围谁,还真不一定呢。
    王奉皱眉沉思了一会儿后,走到地图前:“通知谢尔盖,扩大搜索范围,给他一天半的时间,务必找到日军坦克部队的行进踪迹!”
    “不得有误!”
    赵方远低头,在笔记本上快速记下。
    王奉继续说道:“给刘士毅发电,不惜一切代价,哪怕拼个鱼死网破,也要给予日军第十三师团迎头痛击!”
    “尽可能的吸引部分第十八师团兵力!”
    赵方远:“明白!”
    “长官,那咱们部队,该怎么做?”
    王奉想了想:“原地待命,静候良机!”
    麾下昼伏夜出,全速行进,脑海中三维作战地图,此刻彻底发挥了雷达的作用,一路上指挥两支兵团,尽可能规避日军空中侦察机的探测。
    另外,他特意吩咐张自忠,在第59军丢弃装备旗帜,伪装溃兵时,将华北战斗群的番号加进去。
    一同做出溃兵假象。
    如此一来,就这么神不知,鬼不觉的消失在了日军眼中。
    之所以称为奇兵,就是在敌人意料之外时,突然发动攻击,直中要害!
    涡河。
    第31军。
    刘士毅协同第138师仓促抵达此处。
    第135师作为先头部队,已于昨夜率先抵达,并开始搭建防御工事。
    第135师师长苏祖馨小跑过来,敬了个礼:“长官,枪弹已经全部发放!”
    看向自己的爱将,刘士毅点了点头:“去协助138师,尽快构建起有效防御力量!”
    第31军的家底非常厚实。
    桂军的战斗力不用多说。
    在战前,广西的常备兵力仅有十四个团,其中有两个团还被用作兵工,开采锡矿。但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执政广西时,搭建起了成熟的兵役体系。
    新兵入伍训练一年后,即刻退伍回家。
    在“七七事变”之前,广西已有四届,经过军事训练的士兵退伍在乡。
    各级干部也储备齐全。
    动员命令一经下达,民众踊跃报名参军。
    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将原本的十四个团,扩充成四个集团军。
    重武器不多,但轻机枪和步枪一律配置齐全,均是自主生产,或购自欧洲。
    还佩戴清一色的捷克式钢盔。
    士兵素质和其他地方军队也不一样,这些退伍兵重新入伍之后,重新训练速度极快。
    能迅速凝结成战斗力。
    别的不说,光从编制上就能看出差别。
    第五战区其他军,第51军,第59军等,都是两师制。
    唯独第31军,下辖三个主力师。
    苏祖馨点了点头,转身向阵地后侧跑去。
    第138师刚刚抵达阵地,还没完全安顿下来。
    刘士毅独自待在指挥所内,昨夜下过雨,淡淡的土腥味钻进鼻腔。
    参谋长至今还在涡河以南,配合第131师阻击第十三师团。
    为北岸防御争取有利时间。
    通讯兵急匆匆爬跑来:“长官,紧急电报!”
    刘士毅接过,上下扫视一眼。
    【兹电第31军,前敌总指挥部命令,迅速调集主力部队,务必给予第十三师团迎头痛击,杀伤其有生力量,有效配合友军战场作战!】
    刘士毅心中明了,短暂思索后:“回电,我部已悉相关内容。”
    “另外,电告131师,四个小时之内,渡过涡河,与主力部队会师!”
    “电告138师,坚守侧翼阵地!”
    通讯兵在心中迅速记下:“是!”
    指挥所外。
    昨夜突如其的大雨,致使修缮防御工事变得极其困难。
    由于地处两河之间,地表的水根本渗不下去,雨水淤积在地表,和土壤混合在一起。
    越是努力修筑,越有种和稀泥的感觉。
    啪叽!
    刘士毅走出指挥所,军靴踩在泥水坑中,负手而立,环视阵地四周。
    一名浑身沾染污泥的工兵跑来,立正敬礼道:“长官,昨天雨太大了,工事修不了啊!”
    刘士毅点了点头,心中犯了难,阵地内什么情况,他看的一清二楚。
    别说构筑新的防御阵地,就是昨天夜里修好的,经过大雨这么一冲,根基也不稳固了。
    散兵坑沉积的雨水灌满,根本趴不了人。
    士兵心急如焚,摘下头顶的钢盔,想要将坑内的积水泼出去。
    但靠近河流,地下含水量实在太大了,外加刚刚下过瓢泼大雨。
    泼出去多少,一会儿就能渗出来多少。
    到头来白忙活一场,还累的满头大汗,一会儿将有一场恶战,现在过度消耗体力,并不是明智之举。
    战壕底部也没好到哪去,淤泥堆积严重,一脚踩下去,整个人都站不稳。
    肩上扛着弹药箱的士兵,根本不敢快跑,稍有不慎,就会重重摔在地上。
    不同于永久,半永久型的防御工事。
    临时的防御工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靠牢固。
    刘士毅想了想后:“先停止构筑阵地,去把通讯兵给我叫来!”
    工兵:“是!”
    不多时,通讯兵匆匆赶来。
    刚进指挥所,还没站稳脚跟,刘士毅便开口道:“电令全军各部,迅速脱离原防御阵地,小股部队向前移动五百米,埋伏在芦苇中,其余大部队向后撤退两公里。”
    “但不要破坏工事,并沿途埋下地雷。”
    “特令138师,向阵地左侧继续移动一公里!”
    “军情紧急,不得延误!”
    刘士毅伏在桌案旁,眼睛片刻不离作战地图。
    在来的路上,他已经将沿途地形大致观察了一遍。
    由于在河岸旁,一人多高的芦苇,接连成片的生长,动辄绵延数里。
    虽然现在是冬季,草木并不茂盛,但一样能够起到遮挡,掩蔽的作用。
    他的想法也很简单。
    既然工事修筑不成,索性就不修筑了。
    双方就在泥沼里厮杀,谁也占不到便宜。
    第十三师团兵力欠缺,他已经看出来了。
    说的好听点是一个师团。
    难听一点,连一个满编旅团都没有。
    既然前敌总指挥部已经下达明确指令,尽可能的杀伤日军有生力量。
    那阵地战,埑壕战就不是最佳选择。
    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故技重施,如同明光战役那般,采取经典的空城计。
    将日军部队吸引到原定的防御工事,而后己方军队,共计三个师的兵力,从四面八方袭来,对其进行围歼。
    遍地积水,淤泥的防御工事,非但不能为日军提供有效掩护,还很有可能会影响军队战斗力。
    命令下达后。
    工兵迅速丢掉手中的铁铲,士兵甩干净钢盔,重新戴回头上,抄起步枪跟随部队快速进行移动。
    三个小时后。
    第131师渡过涡河。
    参谋长根据指引,回到指挥所报道。
    只不过现在的指挥所,看上去十分简陋。
    工兵就地取材随意搭了个窝棚,安置在一个不大的山包上,可以俯瞰整个战场。
    屋内。
    刘士毅忙的不可开交,这种小型围歼战,打法和埑壕战,阵地防御战截然不同。
    十分考验各作战部队的协同程度。
    参谋长上前站定,敬了个礼:“报告,第131师已全部渡河!”
    刘士毅抬起头,见自己的参谋长回来了,喜出望外,迅速讲其自己的作战计划。
    “.”
    听了一通后,参谋长有些疑惑:“日军会上钩吗,第十三师团的作战风格极其保守,一旦嗅到危险的气息,很有可能停滞不前。”
    刘士毅摇摇头:“埋伏在阵地前的部队,短暂交火后佯装不敌,转身回撤,后面的日军必定跟上。”
    “咱们的阵地纵深很大,我已经下达命令,将地雷全部埋设在后侧,日军先头部队进来,不会发现任何异常。”
    “只有在逐渐深入后,才会引爆地雷!”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