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汉官 > 第150章 将军的恩情【12】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50章 将军的恩情【12】

    第150章 将军的恩情【1/2】
    对于这场辩经卢植与郑玄并没有当一回事儿。
    即便是落入下风的郑玄也没有耿耿于怀,只是一笑了之。
    毕竟到了他们这个年纪已经很难被言语说服了。
    郑玄这次被卢植驳倒了,他也只会认为是自家对经义研究不深,而不是真的就因为一场辩经输了就改弦更张,信奉卢植的理念。
    至于卢植亦是如此,甚至辩经结束后他便直接离开襄平城。
    因为他收到辽山城传来的消息,有扶余部族东进,试图侵吞安东十二国的地界,这让卢植顿时没有了叙旧的心思。
    要知道他刚刚在辽山城的安东都护府接受了安东十二国的拜见。
    若是转眼就让扶余国给打脸了,那安东都护府颜面何在?
    安东都护府本就新立,若是威信不立,那日后也别想羁縻安东诸国了!
    相比于忙于政事的卢植,郑玄的生活就要乏味多了。
    以往在北海国如何,眼下在辽东郡便如何。
    每日不是注解典籍、研究经义,就是授课讲学。
    当看到辽东百姓安居,学风浓郁的情况时,郑玄都觉得此乃王道乐土。
    他没想到在青州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时,辽东竟是一片岁月静好。
    如此鲜明的对比,让郑玄在和老友的书信中少不得感慨了一番。
    一来二去,倒是令魏哲在关东士林的名声好上不少。
    然而这两人虽然没有在意,但“郑卢辩经”一事却成了辽东盛事。
    不对,准确的来说是整个幽州的文化盛事。
    此事过后整个幽州上至士族、下至寒门的士子都开始前往辽东游学。
    这让魏哲人手短缺的情况得到了大大缓解。
    要知道来自青州移民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波接着一波。
    尤其是在刘宏驾崩之后,青州的局势那是一日比一日糜烂。
    以往魏哲还需要主动去青州接引流民,但现在只需要在辽东接收了。
    没办法,魏哲在青州积累多年的名声让流民们早就对辽东闻名已久。
    于是当实在活不下去的时候,用不着辽东接引,这些人便主动投奔而来。
    毕竟青州人去辽东简直不要太方便,自上古三代时便有这习惯了。
    随便用竹木扎一个木筏就能沿着海峡间一连串小岛划过来。
    若是当真不要命了,那么抱着根木头游过来也不是不可以。
    如此一来,青州移民的流入量自然大大增加,令魏哲的压力很大。
    由于魏哲在辽东四郡大兴屯田,所以粮草倒不是问题。
    主要是基层小吏的缺口太大,一度让魏哲只能扩编民屯规模。
    不过现在好了,来自幽州的游学潮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在这方面,大汉士子倒是比明清读书人强太多了。
    除非是士族名门出身,否则大汉士子从来不会以担任小吏为耻。
    要知道郑玄、陈寔等人年轻时便是从小吏做起,而后才有了日后成就。
    所以对于那些出身寒素的学子来说,能当个小吏也是个不错的开始。
    毕竟若是换做是在他们乡里,县中小吏也不是那么好做的。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使得青州流民的安置一直未出过大错。
    在国渊的统筹安排下,无数青州移民有条不紊的散布在辽东四郡。
    虽然在辽东屯田开荒艰苦了些,但是勉强混个温饱还是没问题的。
    至少相比于在青州时的流离失所,他们已经很满意现在的处境了。
    然而怕什么来什么,魏哲这边刚解决了人手短缺的问题,辽东百姓的温饱便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
    八月甲戌日,襄平城外。
    这日魏哲本来准备携妻子出城郊游,然而来到大梁水河畔才发现不对。
    “伯远,我记得那处山头不是有个林子吗?怎么现在秃了?”
    钟扈抬眼望去,当即回道:“应是流民砍伐所致。”
    随即不等魏哲追问他便解释道:“青州流民俱知辽东冬日苦寒,故此屯田之余大多都会打些柴火以备过冬。”
    还别说,就因为他们这么一折腾整个辽东的柴价都上涨了。火炕好用归好用,可用起柴火来也凶,不多准备点冬天还真难熬。
    不过辽东各地的樵夫倒是挺开心的,趁着这个旺季没少挣钱。
    然而魏哲听罢却顿时皱起了眉头。
    温饱温饱,但凡缺了一个都容易活不下去。
    尤其是在劳动这地界,陡然生活成本暴增保不准就能冻死人。
    念及此处魏哲也顾不上郊游了,当即转道便朝大梁水畔的匠营赶去。
    话说襄平城外的这处匠营之大在整个幽州恐怕都是独一份。
    从魏哲就任辽东太守开始,大量的煤铁矿便沿着大梁水与小辽水汇聚在此,而后变成一船又一船的大铁犁离开。
    如果用后世的眼光来评判,也算是一个原始的工业基地了。
    故此当魏哲刚一靠近匠营所在,一股熟悉又陌生的气味便扑面而来。
    如此刺鼻的味道顿时便令随行的管妍眉头微皱。
    魏哲见状这才恍然,连忙命人送两人回去。
    侯府的铁官司主事班晟闻声匆匆赶来,即便跑到满头大汗也不敢擦,他还以为自家工作出了什么岔子方才引来了君侯。
    不料魏哲见他却什么都没说,只令班晟叫来此间最好的木匠。
    随后他便令亲兵取来一堆煤粉与黄土浇水搅拌,自己则眉头微皱的在一旁看着。
    当亲兵按照魏哲的吩咐,制出了九种不同比例的煤泥之后,木匠也根据魏哲提出的打孔要求,制作出了一个颇为古怪的工具。
    于是当国渊收到消息赶到此处时,便看见了如此古怪的场景。
    只见魏哲兴致勃勃的用着一个古怪的工具在玩泥巴,嗯,黑泥也是泥!
    见此情形,国渊顿时有些哭笑不得道:“君侯,这是……”
    “子尼,你也来啦?”魏哲倒是丝毫不以为意。
    在过了一会瘾之后,他便将工具交给身旁的亲兵忙活起来。
    见数量差不多了,魏哲方才一边擦着手一边吩咐班晟道:“将这些煤球分类点火引燃,好生盯着,记下那种燃烧最旺再来报我。”
    班晟闻言自然忙不迭的转身离去。
    国渊闻言顿时若有所思。
    魏哲见状便开门见山道:“你觉得以此物代替柴火供百姓取暖如何?”
    见魏哲果然这么想,国渊先是眉头微皱而后才点了点头。
    “君侯此法大妙,自然可造福辽东百姓,然……不知售价如何?”
    “不多,柴价三一之数即可。”魏哲毫不犹豫道。
    见他这么一说,国渊当即朝魏哲躬身一礼郑重道:“渊代辽东百姓谢过君侯恩典!”
    国渊比谁都清楚辽东百姓每年在取暖上面的费有多少。
    若是魏哲此法得施,那不知道有多少辽东百姓会受此恩惠。
    不过很快国渊又想到了一个弊端,那就是辽东的樵夫们恐怕要失业了。
    “这简单,这些煤球分销便交予这些樵夫了,正好他们路子熟。”
    魏哲想了想又念及某些百姓可能连这点开销都想节省,便干脆道:“传令下去,辽东各处煤矿不许禁止周边乡民采煤自用。”
    虽然魏哲能做到的不多,但能惠及百姓一丝一毫那也是好的。
    至少相比于绝大多数官员而言,他是真的在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国渊自然也能看出这里面的门道,当即便忍不住感慨道:“君侯当真爱民如子也!”
    ……
    且不说国渊如何心生感慨。
    随着煤球的出现,很快便被辽东百姓所接受。
    这点还要多谢魏哲这些年积累的良好信誉。
    当听说这个煤球是魏哲所创,以供辽东百姓使用的,很多乡民甚至想都没想便换上了煤球,并且称之为“将军炭”。
    当然,用上之后他们便觉得更香了,这东西简直不要太好用。
    同样的分量,一斤煤球简直要比柴火耐用多了。
    即便如今辽东还没有到使用火炕的时候,但已有大量百姓屯起煤球来。
    不过再好的政策也无法惠及所有人,但这一波仁政却着实为魏哲拉拢了不少人心。“将军煤”的温暖不知道让多少辽东百姓感怀不已,直叹将军的恩情实在太深,日后便是拼上性命也值了。
    然而当辽东岁月静好之时,京师洛阳却在负重前行……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