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 被迫减负
第875章 被迫减负秦国的法治越完善,人们在法治社会生活的时间越久,道德水准上升的越快,人们之间彼此信任的程度越高。
只有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人们才能够安心地离开家去做工,去发明,去创造。
也只有在法治文明社会,人们才能够适应工厂的生活和秩序。
咸阳城招募了一千名女工,努力在年冬之前完成军队士兵军衣制造。
这可是招募长工,给四十万军士制作衣服可不是简单的事情。
由此衍生了一系列初代的工厂制度,包括工厂规定、饮食坐卧、工钱价格……
一千人聚集在一块儿做一件事,肯定要有一个制度来维持秩序。
这么多女工人聚集在一块儿,长期要在这里吃喝住宿,自然会引发管理问题。
过去大家都是小规模生产,然后把小规模生产的积累聚集到一块儿。
囿于此前缺乏大规模生产的经验,大家都感到很困惑。
事实上,秦国此前有大规模组织生产制作乃至劳动的经验,无论是战争挖战壕,还是修长城,还是说修建秦始皇陵的地宫,数十万的人聚集在一块儿,秦朝的人应该相当有手段去管理这些人。
但是很可惜,结果是让每个人都不意外的。
秦国在对待这些人的态度上就有问题,把战败国的人当做是敌人,当做是奴隶,唯恐他们过得像人过的日子。
一直以来都是用棍棒、枪剑处罚他们,威胁他们、压迫恐吓他们给自己做事。
相当于秦国给国人营造出一种恐怖的氛围,让所有人每天都在战战兢兢、恐慌害怕之中度过。
稍微有做的不合适的地方,就开始打骂、不给饭吃,抓进牢里。
简直是空布主义统治者上台,十分可恶。
虽然秦二世上台了,讲兼爱非攻,树帝国新风。可是秦国的管理者能改变的能有多少呢。
每次说要改革,永远都是最上头的人和最底层的人这两拨人很高兴,但是中间的人却不为所动,处在上传下达,处在君王和决策层与底层广大民众、被统治阶层的中间阶层,他们是最关键的阶层,但是他们却不愿意行动。
于是,大秦帝国工业革命开端的时候,出现了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事情。
正所谓,坑蒙拐骗这种损德行的事情,虽然能够让自己一时得利,但是苦果早晚落到自己身上。
秦国中央亲自下达命令,招募大批量的女工做衣服,关键是管吃管住给发钱。
对于秦国的子民来讲,这种天大的好事发生了,怎么会落在那些没权没势的广大老百姓身上呢。
自然首先就是被那些中产家庭的妇女给捷足先登,早早抢占了名额,纷纷挤入咸阳城的女工工场。
已经知道的情况是,秦国的管理制度下,根本就没把做工的人当人,把他们当牲口用。
这种规模和制度在秦二世二年的时候根本没被更改过。
永远都是高层在下达命令,中层把命令传达给下层,下层子民眼巴巴、空着两手望空气。
于是,就酿发了一出恐怖的闹剧。
这些中产家庭的妇女们,告别家人来赚钱。
而工场的制度很严苛,从天亮开始干活,到天黑才能结束,中间只留半个时辰的吃饭时间。
若说是一头牛吧,农夫们也都知道,牛得在傍晚的时候就让他们回家了,中午天气太热,要给牛牛们起码两个时辰的时间在树林下、阴沟里藏身休憩。
可是这些管理者们,他们作威作福惯了,把这些女人们也当做是奴隶一样,让她们从早干到晚。
时间一久,自然出问题了。
一个月过去,两个女人活生生熬瞎了眼睛,三个女人身体得了热病。
还有一些丑闻,在女工宿舍里爆发出来。
没有规则、没有制度,就意味着没有约束。让一帮男人去管理女工的宿舍,本身就是极其危险的事情。
发生了丑闻,还是和那些将官和中级士官的妻子们有关系,自然引起了轩然大波。
女工们本来以为自己是来捞钱的,结果险些把命给赔上。
大家伙纷纷感到累的直不起腰,而且她们最大的感受就是,我所付出的精力所应该拿到的报酬远远高于我实际所拿到的报酬。
这些女人们顿时哭爹喊娘的,丢了针线嚷嚷着说要不干了。
这可把蒙恬给惊动了。
而他属下的性丑闻也在第一时间给曝光了。
被侵犯的女眷正是在外服役的老军功爵爷。
在军队管理中,最忌讳的就是战士在前方打仗,但是后方却被偷家。
这种事立刻引起了中央的注意。
蒙恬,他本来只是个军队长官,临时接受了这个任务,他只是让手下的将官去负责管理这些女工,并且敦促她们尽快完成任务。
结果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女坊的丑闻传的沸沸扬扬,咸阳城的子民热议不休。
有的女眷本来能干动,也开始畏惧流言蜚语,乃至自己的人身安全,连夜走路了不少人。
不过十天的功夫,女坊里的人走了一半。
秦二世下达的任务本来就重,这下还闹出这样的事情来。
这就逼迫蒙恬这个军事长官,开始转行去研究一些民生管理方面的事情。
蒙恬本来对待军士就很仁厚,他永远都在考虑将士们的安危,从来不会去做让他人牺牲性命而给自己赚取军功的事情。
这就是军中蒙恬的好评一贯高于李信的原因所在。
李信不畏惧死亡,总是想着带头冲锋。但是带头冲锋往往意味着死亡的几率增大。
而李信的眼中,士兵就不该怕死。怕死的人就是孬种。
这种思维带兵,自然导致大家对他颇有微词。
反而是蒙恬比较正常,因为他总是能够做到爱惜军士的生命。
蒙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让士兵们冒雨挖战壕,大热天扎篱笆、做军事防御的。
他很关心自己的士兵。
和那些为了满足自己彰显、表达欲望的长官完全不同,有些长官根本就不是人,他活着就为了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压迫欺负士兵,让士兵去给他自己干私活,让士兵冒着大雨给他搬运木头,搬不完木头就把他们杀头。
简直是罪恶累累,罄竹难书。
所谓功业高,威名远,全靠同行衬托。
蒙恬治理军队,非常讲究仁义。
但是很可惜,他从来没有机会把治理军队的思想放在基层管理乃至民生大事上。直到这一次事件的发生。
混乱的开局,往往会等来一个有实力的人来收场。这就是规律。
乱必生治。
蒙恬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当机立断,“处死侵犯女工的将士,一律处以剐刑,并且悬在军中示众。”
只有用最严厉的惩罚,才能彰显蒙恬对在外戍边防卫的将士们慰劳维护之意。
很快,蒙恬亲自去了女坊,庞大的女工数量群体让蒙恬咋舌。
人多就意味着混乱,混乱就意味着管理不方便。
而且这些人都是女人,反观自己手下的人全部都是男兵。
这瓜田李下的,不出事才怪。
蒙恬意识到这个事情很为难,他只好去禀报皇帝。
恰好,始皇帝陵中前不久也发生了一些动乱。
因为墨家的人此前在始皇帝陵中活动过。
墨家,一个光是让人听到名号就对其佩服之至的门派。墨家的弟子们穿着黑色的衣服进进出出,研究器械也就罢了,相里车发癫,公然说出那样的话,给皇帝造成舆论压力。
那些话使得相里车远离政治中心,可是却意外地给了那些刑徒们希望,给了他们反抗的愿望。
与此同时,这萧何带着蒙毅管理廷尉府,不断地处理冤假错案,收押那些仗着自己有执法权随意欺压百姓、欺辱六国民众的秦吏,不少没犯事的人就给从始皇帝陵里给拉了出来。
这更是让始皇帝陵里的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里的刑徒们感到自己有出去的希望,又或者,他们的待遇应该被改善。
章邯对此是怎么处理的呢?
他选择了血腥的镇压,对那些带头说话的刑徒,选择了斩首示众。
这种做法彻底的激怒了那些来自异国他乡的刑徒,仅仅因为战败,就失去被当做人对待的资格,让他们吃汤水,干最苦最累的活。
他们不服。
他们认为秦二世有意让他们过上好的生活,而章邯和他麾下的那些将官都是在阳奉阴违。
于是乎,在章邯的血腥镇压后,引起了二十万刑徒的大罢工。
而他们罢工想要争取的无非是更好的待遇,他们要求改善膳食待遇,起码一个月要有一次肉吃,而且他们不想再睡地洞了,他们要席子,不要老鼠、蝎子、蛇在他们身上爬来爬去。
这件事影响非常大。
二十万的刑徒,这数量如此惊人,他们一旦暴动,根本就是秦人镇压不了的。
即便秦人把他们关在地宫里,分割他们,可是地宫没有修建完成,他们还非常年轻健壮,还满怀对秦人的不满。
事态极有可能被恶化。
当民众的生活困顿到了极点,彻底对管理者失去了希望,破灭了最后的幻想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所有人都能预料的到。
章邯不得不把这些事告诉秦二世。
“陛下,微臣恐怕也得向您开口,从国库里支取一笔钱了。”
秦二世自然不愿意。
“始皇帝陵地宫的工程都已经到了尾声,不是说接下来只需要填充宫室就可以了吗。朕才刚得到国债累积出来的钱财,怎么你这就问朕要钱呢?”
更何况,扶苏和章邯之间本来就有矛盾,上次国债的事情扶苏和章邯还没算完呢。
扶苏没向章邯狮子大开口,章邯还对扶苏狮子大开口起来了。
章邯本来也在犹豫,自己要不要说实话。
看秦二世这么不情愿,他才告诉扶苏自己遇到的真实情况。
扶苏自然大怒。
“你说什么,二十万刑徒暴动?”
章邯吞了下喉哽,他低头道,“陛下,是罢工,是抗议。”
扶苏都给气笑了。“有区别吗?”
“他们对陛下您还是信服的,一直嚷嚷着要见陛下,有话要对陛下亲口说。”
“人呢?”扶苏的脸阴着。
“臣已经把他们全部诛杀了,结果不管用。微臣没办法,这才来求见陛下。求陛下亲自出手,否则这些刑徒们不达到目的不会善罢甘休的。”
章邯面对问题,一贯都是镇压遮盖,只要问题不被搬到台面上,就不是什么大问题。
结果镇压来镇压去,问题反而酝酿的大了。其实章邯也想过原因,这群刑徒一直在陵墓里头过的好好的,从来都不敢想要反抗自己,怎么忽然间一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一样。
想来想去,还不得是秦二世自己搞的事情。
如果他不搞墨家兼爱非攻那一套,让相里车出头,让萧何重新处理案件,这些没头脑的刑徒们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说到底还是秦二世自己招致的。
章邯本来就对秦二世心里有意见,这个时候自然直接让秦二世来解决。
秦二世听着愣了一愣,他任命章邯做廷尉就是让他干这事的,结果章邯要他来解决问题。
秦二世直起身来,“朕给你二十万刑徒管理,你把这么大的差事捅了这么大的篓子。还要朕处理,朕怎么处理?”
“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你居然现在才告诉朕!”
章邯被秦二世痛斥一番。
最后秦二世非常不愉快地给了章邯一笔钱,让他把刑徒们今年的膳食给改善了。
其实,扶苏知道,原本下发的资金是足够让刑徒们过得不错的,但是很可惜,有很多人要在中间拿钱,大家都要拿,章邯也不得不拿钱。
所以章邯也没办法。
今天他来,为的是给底下的兄弟们要钱。
秦二世自然懂其中的门道,所以也就把钱给了章邯。
这本来是一桩旧事。
但是时隔八个月后,女坊出了大乱子,影响了手工业发展,造成的危害让人们不得不注意整个帝国的基层治理情况。
刑徒们团结一致站起来反抗,最终取得了让大秦帝国的统治者下达减负的命令。
这个不为人知的巨大胜利,为现在扶苏进行进一步改革种了一个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