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163章 凤雏归附,卧龙还会远吗?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63章 凤雏归附,卧龙还会远吗?

    第163章 凤雏归附,卧龙还会远吗?
    一百万斛粮食!
    当刘备从口中说出来这个数时,庞季眼珠子差点儿没爆出来。
    “……多……多、多少?”
    庞季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一百万斛粮食倒不是说荆州拿不出来,而是不可能送给别的州郡。
    粮食在乱世中就是最重要的资源。
    平日小数目可以拿去作为利益交换,算是小打小闹。
    但真要涉及大数目,那就不是一个可以谈论的问题了。
    真要费百万斛粮,那荆州还不如直接去找曹操谈判,说不定费的还更少。
    甚至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干了。
    庞季认定徐州不是真心实意想要谈判,正打算愤然离席时。
    李翊开口说道:
    “庞侍中莫急,吾主话还未说完。”
    一旁的庞统也在身侧劝道:
    “叔父,待刘将军话说完未迟。”
    庞季这才重新坐下,平复了一下心情,正色问:
    “刘将军是真打算向荆州要一百万斛粮食?”
    “……不错。”
    刘备一颔首,又看了一眼身旁的李翊。
    李翊便帮腔说道:
    “不过我徐州非是要找你荆州要百万斛粮秣,而是买。”
    买?
    庞季一皱眉,听李翊这话的意思,是不打算白嫖啊。
    “愿闻其详。”
    “此前荆、徐二州贸易,多以粮食为资货。”
    “每年所市不过五、六十万斛粮而已。”
    “徐州希望把这个交易额提高到百万斛粮来。”
    听完李翊的条件,庞季这才认真思考。
    百万斛粮食若是按年来交割,且是付费的,确实值得商榷一下。
    之前刘备也说了,河南正在全力备战河北。
    所以会不惜一切代价的储存粮食。
    若真每年以百万之数,向河南输送粮食。
    那刘表自己都很难去做骑墙派了。
    河南与河北迟早大战,刘表想坐收渔翁之利,徐州方面却以庐江为饵,强行拉刘表下场站队。
    如果你想要庐江,就来做选择吧。
    刘表若真同意每年输送百万斛粮食到河南来,那河北方面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接受荆州抛去的橄榄枝。
    因为大战之际,此举是妥妥的资敌。
    刘备开口说道:
    “若景升兄同意,那备愿为庐江作保,也相信曹司空也会为庐江作保。”
    刘备有信心,刘表要真每年拿出百万斛粮食来,输送给河南。
    曹操绝对愿意把南庐江让给刘表。
    或者说,这本就是刘表向河南交的保护费。
    兖州、徐州愿联合担保庐江,至少在与袁氏的大战结束之前,不会南扩。
    这期间刘表可以尽情巩固自己在淮南的势力,并向扬州方向扩展。
    河南方面当然是不亏的。
    除了得到重要的粮食资源外,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剧了荆州与孙吴的矛盾。
    刘表与孙策本就有着杀父之仇。
    孙策手下以周瑜为首,拉到支持的淮南家族,基本上全在南庐江。
    而南庐江如今却被刘表所控制着,孙策不攻打刘表怎么都说不过去。
    算上此前,曹刘又默许孙策向柴桑扩展,威胁到了荆州的核心利益。
    两番操作下来,刘表与孙策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他们战事的爆发,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但现在,
    李翊决定在孙刘矛盾上,浇上最后一把火。
    “扬州刺史刘繇,乃朝廷亲自任命的官员。”
    “向者其在曲阿时,为孙策所败,收兵回了豫章鄱阳。”
    “近闻刘扬州病重,恐时日无多。”
    “假使刘扬州害疾身故,则扬州刺史之位,当有空缺。”
    “届时,我徐州想请刘荆州一同前来商议,推举新的扬州刺史出来。”
    言外之意,就是将扬州刺史的表奏权许给了荆州。
    这算是李翊画给刘表一张新的大饼。
    你不是一直想染指扬州事务吗?
    现在我们鼓励你去染指扬州,你尽管放手去做。
    兖州、徐州方面都会默许你对扬州的入侵。
    这个条件就对荆州太有诱惑力了。
    完美符合刘表的保全荆州,四方干预的外交政策。
    他在扬州扶植刘勋,本就是想要一个代理人,让扬州不断内乱下去。
    这样荆州东部就永远不会受到威胁。
    “刘将军的意思,季已知晓,待我回去之后,会与我主好生商议此事。”
    庞季认真听完后,心中也长舒了一口气。
    一百万斛粮分一年交割,且是付费的,这个条件对荆州来说可以接受。
    并且此次出使,竟还有意外收获。
    徐州竟把扬州刺史的表奏权许给了荆州。
    按照历史线,刘繇本月就会病逝,而当时的豫章太守华歆颇有人望。
    大伙儿都打算推举华歆为新的扬州刺史,不过华歆本人拒绝了。
    孙策趁着刘繇病逝,进一步向西扩展,主动攻打江夏,为父报仇。
    所以,即便没有李翊的挑动,荆州与孙吴之间都避免不了一场战争。
    只不过李翊把两地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面对孙吴使者时,鼓励他入侵荆州,并表示河南方面会支持。
    面对荆州使者时,鼓励他入侵扬州,也表示河南方面会支持。
    总之就是一句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这是一个政治家的基本操作。
    若是两地没有矛盾,就给他们制造矛盾。
    若是两地有矛盾,就把这个矛盾进一步扩大。
    事实上,
    历史上的孙策对荆州的渴望,远比对扬州的渴望要更深。
    毕竟扬州南部被当时的人视为“瘴地”,很难立业。
    所以孙策更加想要刘表深耕多年的荆州。
    他的外交政策就是北联合曹操,西联合刘璋,然后三面围攻刘表。
    在江东尚未平定时,就打到了江夏,不仅斩敌两万余人,还缴获了数千艘船只。
    一下子就肥了一波,然后才转头回去平定江东剩下的豫章等郡。
    所以这个位面的孙策,外交政策依然是不变的。
    依旧是北联合曹刘,西联合刘璋,然后向西攻取荆州。
    孙策在荆州的战事中,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还是曹操错估了形势。
    当时的广陵太守陈登,力劝曹操采取对孙吴的高压政策。
    但曹操却认为孙策势力太过弱小,秉着帮弱不帮强的原则。
    曹操在孙策与刘表的战事中,选择了站队孙策。
    结果没想到孙策这么猛,直接把黄祖打得差点儿全军覆没,妻子全部被俘。
    然后孙吴势力一下子便腾飞了,曹操只能无奈感叹:
    “恨不早用陈元龙之计,而令封豕养其爪牙。”
    所以,李翊在这个位面打了补丁,鼓励荆州与孙吴两相攻并。
    然后河南方面则不下场参与。
    比起历史上的孙吴,这个位面的孙策少了河南的支持。
    以及少了丹阳、庐江两个大郡。
    而庐江南部则被河南交给了刘表,两家实力基本趋于平衡。
    内斗时间短不了。
    而在淮南,曹操、刘备又各自有着庐江北部,以及丹阳郡两个缓冲区。
    可以放心坐看江南斗蛐蛐儿。
    “既如此,外臣谢过左将军了。”
    庞季起身,再次向刘备、李翊二人道谢。
    刘备正准备送别庞季出屋,忽有人报孔北海至。
    一听孔融将至,庞季、庞统叔侄无不精神一振。
    孔融在这个时代几乎是士人代表,放现代等于是顶流明星,谁不想见一见?
    “孔北海如何亲至?”
    刘备还是十分尊重孔融的,上前与他嘘寒问暖。
    孔融则显得神色有些急切,问道:
    “适才听闻,祢正平来过下邳,不知是否有此事?”
    刘备回答是。
    孔融叹道:
    “……诶呀,将军如何将之驱走。”
    “正平素有才学,淑质贞亮,英才卓砾。”
    “初涉艺文,升堂睹奥。”
    “目所一见,辄诵于口。”
    “耳所瞥闻,不忘于心。”
    “性与道合,思若有神。”
    “实真真正正天下名士,宜当在帝左右。”
    “其才十倍于我,我当将之荐于天子。”
    “亦或为将军左膀右臂,共做忠臣。”
    孔融与祢衡交好,闻说祢衡被刘备打出了下邳,特来替祢衡求情。
    刘备解释道:
    “祢衡虽有才学,然言行轻人,迷而不觉。”
    “在席间侮慢宾客,故而将之驱出席外。”
    孔融闻言,亦不免叹了口气,暗道祢衡这臭毛病还是没改。
    在徐州高座之上,怎能如此狂悖无礼?
    “祢正平素有狂疾,今日许是狂症犯了,将军勿怪。”
    “回头我当责备于他。”
    祢衡二十岁时,就已经和孔融相识了。
    两人有着五、六年的友情,孔融太清楚祢衡的为人了。
    他相信祢衡虽出言不逊,但肯定没有恶意,定是他的狂症犯了。
    李翊在一旁笑道:
    “……孔北海所言甚是。”
    “只是此辈辄喜言病,病不可数也。”
    意思是你跟祢衡都喜欢说他有病,那他犯病的次数未免太多了些。
    有很多人说,祢衡称自己有狂疾是诈病,他只是单纯不想见曹操而已。
    但你真要结合祢衡的生平来看,你很难不怀疑这人脑子有没有点儿毛病。
    就拿刘表来说,人家作为汉室宗亲兼荆州牧。
    在荆州经营这么多年,也算是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为百姓做实事了。
    祢衡到荆州时,刘表不仅亲自接见,甚至写的文章、言谈议论都要先征询祢衡的意见。
    没有祢衡的意见,就不能定下来。
    这么尊重祢衡,结果祢衡还是经常当众侮辱、轻慢刘表。
    人家好歹是政客,你只是个文人,这么不给人家面子。
    没有剁了你,真的算祢衡运气好。
    要知道,政客最看重的就是脸面。
    你要是当众羞辱人,人家威严扫地,以后还怎么领导手下人?
    所以李翊只是让人将祢衡乱棍打出徐州。
    因为只要出了徐州,祢衡这种显眼包,走到哪都会引人注目。
    但徐州之外的人,还有没有刘备李翊这样好的脾气就难说了。
    他的性格就注定了他活不长。
    你要真是个狂士,就应该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别跑到政客甚至军阀面前嘚瑟。
    不然,只会招来杀身之祸。
    “好了,孔北海既然来了,容翊为孔公介绍一下。”
    “这位是襄阳名士庞侍中,这小郎则是其子侄庞统庞士元。”
    李翊在介绍庞统时,称呼其为小郎,心中也是感慨万分。
    遥记得自己刚穿越来时,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刘备喊出的“小郎”。
    如今自己已有些年岁,可以称呼后辈为小郎了。
    “……见过孔北海。”
    庞季、庞统叔侄齐齐向孔融行礼。
    孔融当即还礼,经过一番交谈。
    孔融惊讶的发现,这位叫庞统的年轻人,才智丝毫不逊色于祢衡。
    只是祢衡更加善于雄辩文章,而这位庞士元却能够论王霸之余策,有奇画策算之才。
    妥妥的少年天才啊!
    见到这样的才子,孔融忍不住与庞统多聊了两句。
    才知道庞统竟还未弱冠,尚在游学之中。
    李翊在旁见缝插针,顺势说道:
    “今孔北海在徐州置办太学,为往来学子传道、授业、解惑。”
    “士元既然在外求学,何不就留在徐州,师从于孔北海?”
    李翊正式提出让庞统在徐州留学的建议。
    这在汉末还是很常见的,孙策主政时,就把孙权派到外地去留学。
    而孔融在这个时代的名望,自不必多说。
    光孔子二十世孙的名头摆在那里,就对士人拥有巨大的杀伤力。
    果不其然,庞统在听到李翊的这个建议后,诚惶诚恐,赶忙拜道:
    “统如何当得起郯侯如此错爱。”
    李翊正色道:
    “不然,士元乃一块璞玉,正当巧匠雕琢,以为将来社稷之用。”
    “匡扶汉室,吾辈皆义不容辞。”
    这话是说给孔融听的,孔融本就喜爱庞统之才,听到这话后,大喜道:
    “是也,若是士元不弃,可留在徐州治学。”
    庞统心动了,古代很多人拜师都是拜他的名望。像刘备拜师卢植,就是拜的他的名望,使刘备可以进入士人圈子里面去。
    庞统现在一心想要扬名,若能拜天下大儒的孔融为师,这对他来说的确很有吸引力。
    “……叔父。”
    庞统看向庞季,虽未明言,但眼神已经出卖了他心中所想。
    庞季沉吟道:
    “徐州政局清明,民多安乐。”
    “刘将军又宽以待人,远得人心,士元若能留在下邳治学,也当有裨益。”
    “况师从于孔北海乎?”
    “既然士元心中已有计较,当叔叔的自无反对之理。”
    “只是……”
    话说一半,庞季转头面向刘备、李翊。
    “只是要叨扰刘将军还有李郯侯了,小侄若有不到之处,恳请多多包涵。”
    刘备说道:
    “庞侍中说的哪里话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士元尽管安心留在这里便好。”
    庞季这才宽心,又对一旁的李翊拱手说道:
    “李郯侯乃天下智谋之士,深有韬略,算无遗策。”
    “小侄平日治学,还望郯侯在旁多多开导。”
    李翊连说放心。
    庞季又再三叮嘱庞统,在徐州务必小心谨慎,不可像祢衡那样恃才傲物。
    毕竟徐州不比荆州,庞统孤身在外,背后可没家族照应着他。
    只能仰赖刘备与李翊的照料。
    庞统却非常自信坦然地说道:
    “叔父宽心,统久闻左将军宏毅雅量。”
    “尊士爱贤,拔擢幼才。”
    “今日得见,才知传闻不虚,实让统钦佩万分。”
    刘备哈哈大笑起来,这话听着很是受用。
    即拜了庞统为客卿,用为功曹,另赐绫锦及金银器皿。
    功曹类似于秘书的存在,刘备的意思就是让庞统跟在李翊身边,好好历练历练。
    站在刘备的视角,他当然认为庞统是不如李翊的,所以要好生培养他。
    在积累了足够的资历之后,日后便有理由给他升官,加以重用了。
    庞统自然也明白刘备的用意,连连谢恩。
    而李翊对此还是高兴的。
    此前那么多重活儿压在他身上,累得都快喘不过气了。
    这段时间,真的是吃的比宠物少,干的比畜生多。
    现在有了庞统当副手,自己总算可以适当放一些权了。
    之前刘备也不是没有想过给李翊安排功曹,只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能力够的人,当功曹屈才了。
    适合当功曹的,能力又差点意思,李翊不放心。
    而庞统就很合适,能力肯定够,并且资历浅,功曹非常适合积累政治履历。
    历史上的庞统就是给周瑜当功曹,慢慢熬资历。
    ……
    “郯侯,日后还要请多多指教。”
    既领功曹,庞统自是来向自己这位“新领导”示好。
    “……好说。”
    李翊当即领着庞统,带他一一介绍徐州的大小工作。
    随后还带他参观了徐州的军营,将配重式投石机也给庞统展示了一下。
    庞统闻说这些东西都是李翊发明的之后,目瞪口呆,惊叹道:
    “人言郯侯有治国安邦之才,今观之,虽管仲、萧何不及也。”
    “……呵呵,士元倒也不必抬举我。”
    李翊背着手,领着庞统参观徐州治所。
    “我听闻你常常自言,‘论王霸之馀策,览倚仗之要害,有一日之长’。”
    庞统忙道:
    “不敢当,统这点才识在郯侯面前可就上不得台面了。”
    庞统出身大族,这种职场话术几乎是信手拈来。
    “……呵呵,好好好,眼下我正有一事须要解决,士元可为我出谋划策。”
    “若能为郯侯分忧,统之幸事也。”
    嗯……
    李翊一颔首,澹澹道:
    “士元应该知道刘将军委我以两郡军务,督广陵、九江之事。”
    “刘将军此意,是欲将淮南之事尽付于我。”
    庞统连连点头,认真听着。
    “不知士元可知,前灭袁术,我与刘将军各纳一女。”
    “……略有耳闻。”
    庞统淡淡答。
    “得益于与袁女结亲,丹阳袁胤以向我徐州投诚。”
    “丹阳乃江南重点,可制江东。”
    “我力保袁胤,正是此故。”
    李翊背着手,边走边说。
    “只是丹阳豪族甚多,袁胤也疲于应付。”
    “近日其向我上书,希望我派人前去帮衬一二。”
    庞统一扬眸,当即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李翊在丹阳扶植了一个傀儡势力,用来作为淮南与广陵的荫蔽。
    本来作为一个缓冲势力,现在的丹阳是绝对合格的。
    但听李翊的意思,他还想巩固袁胤在丹阳的统治,以间接加强自己对扬州的控制力。
    事实上,按照历史线,孙策在明年就会进攻丹阳,击败袁胤。
    这个位面,李翊已经提前收复了袁胤,由徐州作保,又引刘表插手扬州事务。
    孙策肯定是不可能再按照历史线那般规划战略的。
    饶是如此,李翊依然希望巩固袁胤在丹阳的统治。
    毕竟无论是他还是刘备,与袁胤是有姻亲关系的。
    不要小看这一层关系。
    整个汉末三国,几乎都是靠血缘姻亲为纽带,来维持人际关系。
    像袁绍与袁术那么不对付,明争暗斗了一辈子。
    结果袁术走投无路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袁绍。
    而袁绍也是真的派了人去救他。
    “丹阳多豪族,袁府君掣肘其中,唯有施以暴,方能制之。”
    庞统当即提出自己,关于巩固丹阳统治的意见。
    “哦?”
    李翊眉梢一挑,牵唇笑道:
    “士元是建议我加兵于丹阳吗?”
    “非也。”
    庞统当即摇了摇头,“郯侯既然为河南规划了息养民力的战略,就不宜再起兵事。”
    微微一顿,庞统贴在李翊身前,小声说道:
    “今袁术方灭,丹阳之众人心不宁。”
    “郯侯何不命袁胤设下一宴,以抚慰人心为由,邀请各大豪族前来赴宴。”
    “然后于宴上擒之,则丹阳可立定也。”
    擒贼擒王,压服豪族的方式大多都是先杀鸡儆猴。
    刘表、刘璋都是这么干的。
    “……呵呵,这个提议倒是不错。”
    李翊微微颔首,他估计袁胤其实是想干但不敢干。
    毕竟这种事儿太需要魄力了。
    所以专门写信来向自己求助,明面上说希望派人前来帮衬。
    实际上就是试探自己的态度。
    看看李翊是不是真的会死保自己。
    万一袁胤真这么干了,把豪族给得罪了,结果丹阳还没平定。
    那他就完犊子了。
    李翊当即密书一封,让袁胤就效仿刘荆州、刘益州摆鸿门宴,杀鸡儆猴。
    放开手干,背后自有徐州为你撑腰。
    “士元可知我为何急着平定丹阳吗?”
    李翊又接着问。
    庞统笑着答:
    “今河北势大,兵多将广,纵合刘将军与曹司空之力,亦难相抗。”
    “故郯侯希望多收附庸,用为助力。”
    “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乃精兵之地也。”
    “想必郯侯也是希望得到丹阳兵,作为战力补充。”
    哈哈哈……
    李翊仰头大笑,跟聪明人交流就是省事儿。
    丹阳出精兵,这个是常识。
    从西汉时期的李陵,到东汉时期的冯绲,都用丹阳兵为主力。
    至于汉末三国,曹操、刘备、陶谦、孙策、袁术,全都在丹阳征过兵。
    丹阳兵有多抢手,自不必多说。
    但是,
    在赞美丹阳兵骁勇善战,民风彪悍之时,也会衍生出一个问题。
    丹阳人这么能打,代价是什么呢?
    代价就是,丹阳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地,被山越人霸占。
    所谓丹阳兵,其实本质上是取自山越兵。
    这些蛮兵的特点就是没什么文化,缺乏将略才干。
    出不了名将,只能出悍将。
    所以让丹阳人冲锋打仗还行,让他们独自领一军团,就会被打得溃不成军。
    此外,丹阳幅员数千里,地域广阔,大山众多,沟壑纵横,山林茂密。
    自然环境非常恶劣。
    这导致了丹阳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
    有句话叫,“穷山恶水出刁民。”
    要不然怎么说丹阳“民多果劲,好武习战”呢?
    说好听点才叫好武习战,说难听点就是一群街溜子。
    山越本地民族,与汉民混居在山地里。
    他们蔑视皇权,不缴纳赋税,不屡行徭役。
    为了躲避朝廷赋税,披荆斩棘,专门对抗官府过来的抓捕人员。
    可不就养成了果劲的民风吗?
    外加丹阳的铁矿资源十分丰富,以及汉人带来的冶铁技术。
    导致丹阳人自己造甲胄刀兵,人人都能习武操练。
    不过即使如此,山越兵依然是许多诸侯征兵的对象。
    一般来说,
    异民族语言不通,会影响交流,导致将领指挥困难。
    但丹阳这群山越人特点,偏偏就是已经汉化完成了的。
    常年与汉民族混居,导致山越人基本人人说一口流利汉话。
    “山越人虽然骁勇善战,但到底是各自为战,目标浅薄。”
    “若是能够逐一击破,应该不难。”
    庞统向李翊阐述自己的观点。
    “若是郯侯想用丹阳兵,不妨采用镇抚并用的手段。”
    “趁山越存粮即将用尽之时,抢先割收山越的稻谷。”
    “如此丹阳民畏其威,而怀其德,必然相从。”
    庞统洋洋洒洒献上自己,收服山越人的计策。
    李翊听罢,笑道:
    “人言士元乃楚地良才,能兴世立业。”
    “今日观来,楚人诚不欺我。”
    庞统躬身答,“郯侯过奖了。”
    其实庞统用计,一直都是偏阴狠的。
    以至于刘备都觉得庞统有时候太过激进了。
    为此庞统还被后世许多学者批评过。
    说他虽然与诸葛亮齐名,因为死的早,所以没法和诸葛亮比。
    但即便不早死,也比不上诸葛亮。
    因为庞统的计策过于功利,缺乏王道。
    事实上,汉末大部分谋士用计都是偏阴狠的。
    乱世之中就是这样,人不狠,站不稳。
    即便是诸葛亮,也曾劝刘备劫持刘琮,抢夺襄阳。
    不过就跟庞统劝刘备席上杀刘璋一样,都被刘备给拒绝了。
    “我即修书一封,依士元之计,说与袁太守。”
    “让他在秋收之时,抢夺山越人的稻谷。”
    “事若就,再以王道抚慰,山越人必向我投诚。”
    李翊欣然采纳庞统之计,再秘书一封,发往丹阳。
    不表。
    ……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