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光宗耀明 > 第421章 寰宇暗流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421章 寰宇暗流

    第421章 寰宇暗流
    泰昌十一年皇帝的动静只能说是让朝臣们都深刻地领悟了一点:皇帝是真的有耐心、够宽容。
    要不然以他这种按捺不住的性情,哪里能让诸相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事?
    生母先前就大病过一次,从“孝”字上来说,本不合适在她身体刚刚好了些之后又远游——尽管承德不算远。
    如今谁也不知道皇帝是不是处于自责当中。
    到了九月初,王太后油尽灯枯。
    这一世,她的人生早已大不同,因此最后留下的话是“死而无憾”,而非“我死何恨”。
    若朱常洛还是原本的朱常洛,那么等他确实被封为太子之后,从此就十年不得与她相见。王氏被幽禁在景阳宫之中,最终虽然因为朱常洛生了儿子被进封为皇贵妃,但待遇毫无改变。
    一直到差不多也是如今这个时候,王氏病危,朱常洛请旨见母亲一面,万历皇帝才同意。太子赶到景阳宫时,宫门深锁不开,还得找太监拿来钥匙开门入内。而这个时候王氏早已双目失明,伸手抚摸儿子的衣服之后哭着说“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恨?”
    那一辈子当然有恨,只不过儿子终究长大成人了,也被封了太子。
    而如今,她在生前就有了太后之尊,她这一次的离世确实堪称“无憾”。
    太后离世,宫里宫外都进入到了治丧节奏。
    朱常洛虽然是王太后亲子,但他又是皇帝,有些事情他无需亲自出面。
    替他出面的是五弟朱常浩,带着他的六弟、七弟和太子。
    一晃十一年过去,如今朱常洛的五弟朱常浩虚岁二十一了。
    到了乾清宫里,看着身穿丧服的大哥,他弯着腰说道:“换了六弟守夜。皇兄节哀,龙体为重。”
    朱常洛看着他点了点头:“辛苦你了,陪朕坐一会吧。”
    朱常浩的生母是万历十年所选的九嫔之首,如今被唤做端太妃,她仍然身体康健。
    虽然早年因为姿色出众位列九嫔之首,但既然有最受宠的郑贵妃在,朱常浩母子原先也根本不受宠爱。除了当年三王并封闹剧时被提溜了出来说事,实际上很受冷落。具体表现就是:朱常浩一直到二十五岁才选婚。
    但如今也不遑多让:时至今日,朱常洛还没有给弟弟们封亲王,而且同样没有选婚。
    老六老七还好。老六如今虚岁刚刚十八,老七才十五,还不算离谱。
    但二十一的朱常浩坐下之后,很是拘谨。
    朱常洛看着他说道:“前两年又是国战,又是北巡南巡,你的事一直耽搁了。等这件事办完,你也该授爵选婚了。”
    “陛下,我……”
    朱常洛招着手:“坐下。皇祖母也甚是忧伤,即便只是为了冲喜,也不打紧。何况,如今你也年满二十了,朕原本就是打算你们都长大些,更懂得怎么做事才封爵。既然是朕的亲弟,也盼你们能帮朕做一些事。”
    谈不上有什么深感情,朱常洛过去这十一年的重心毕竟在国事上。
    但宗室里设了宗学,由张居正的儿子在管,皇帝、皇子、勋戚世子们都逃不过,必须接受相应的教育。
    二十一岁的年纪,在民间也算不得什么,许多人也就是刚刚开始能冲击生员或举子的功名。
    朱常洛让他重新坐好之后就说道:“你的事,朕一直记着。给你选的王妃,是黔国公家闺秀。朕过去待你严厉,是要你真学会一些本事。要不然,你将来如何能像王叔一样统御一国?”
    朱常浩心头一震,情不自禁抬头看着大哥。
    “去年南巡时就和黔国公说好了。”朱常洛肯定地点了点头,“治完丧,先封郡王,年底大婚。沐家遣人来京时,会把你那王妃带上。明年开春后,你就能先去云南。现在也不必修什么王府,去了之后,先两三年时间生个儿子,再纳些当地土司甚至三宣六尉土司之女为侧室。数年之内,大明要把缅甸拿下来的,你在缅甸,黔国公在旁为臂助,好好经营缅甸。”
    “弟弟何德何能,我……”他听着郡王二字,心里则不由得一颤。
    “放心吧,朕自有安排。最主要的是,把心定下来,勿要以富贵散漫度日要求自己。”朱常洛叹了一口气,“父皇和母后都去了,如今兄弟四人里,朕自然是要操持江山社稷大业,你为弟弟们做个表率。先封郡王,到地方任职历练,能有功才封亲王,朕这也是怕朱家子弟将来都是安于富贵之辈。若只安于富贵,郡王就已足够。这一点,不单是你们三个,朕的儿子将来也一样。”
    朱常浩又能有什么话说?
    这是朱常洛早就想好的。自己的弟弟、儿子之前,对已经有的藩王的安排可以是一个样,后面怎么做也很重要。
    宗室子弟在宗学里好好学,能够学成通过,才是授爵或将来授职的基础。当然了,亲疏有别,朱常洛如今也不能对弟弟们太苛刻,所以授爵的起点就是郡王。
    但这已经开了一个头,而且郡王和亲王的待遇能一样?
    正如朱常洛所说,先学到些本事,能做事立功,后面自然能升为亲王。而如果只想做个安乐翁,那就只做郡王吧。
    当然了,现在朱常洛已经给他明白机会,并且亲自教他诸多机宜。
    朱常浩代表皇帝为太后治丧、答谢吊唁臣子,却万万没想到会在这个时刻闻听如此“喜讯”。
    但听得出来,皇帝不是因为生母离世之后忽然亲情迸发。
    或者说,如果不是皇帝点了他代表皇帝治丧,恐怕也没法凭这“苦功”先封个郡王。
    对朱常洛来说,从承德半途回来之后,接下来这几年当真不能再轻易动弹到外面多晃了。
    没别的:一是李太后的年龄同样不小了,说不准什么时候的事;二是太子即将进入青春期,对他的教育一样要注意;三是新政要进入到地方改制的深水期,他还是得多盯着点;四是重点科研项目的推进,同样需要他多费精力。
    因此先把一些准备做的事安排好吧。
    南洋攻略已经展开,去年的黔国公父子从广州回去之后,其实同样需要时间转变心态开始做积极准备。
    朱常洛要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来达到战略目的,而不是耗费巨额的钱粮去外滇征战。
    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是调动本地的力量。
    云南整体改土归流的基础已经有了,毕竟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治理。而黔国公最近几十年的遭遇,其实代表的就是朝廷任命的文官体系与当地传统土司势力之间的矛盾。
    黔国公一脉既然永镇云南,这么多年下来之后,他们虽然一方面镇压反叛土司,其实也是帮助土司与朝廷流官协调矛盾的代表。
    现在朱常洛只不过许了他一块外滇地盘,让他调动尽可能多的土司势力,要不干脆以后就挪一挪,以外滇利益来换取对云南改制的不抗拒。
    这种设计下,那个方向还需要一个“工具人”。
    但朱常洛对朱常浩的期望,不仅仅只是个让黔国公、云贵土司能放心跟随的工具人。
    朝鲜选择潞王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的考虑,而朱常浩年轻。
    只要让他到了那个位置上,有一生的时间打好自己的基业,朱常洛希望他能做得更好。“你本就信奉佛法,朕知道你这是想告诉朕你与世无争,但这一点去了那边倒是好的。”朱常洛先给他继续介绍着那边的风土人情,“那一带自不比大明,要有另外的法子来统御各部……”
    宫外的朝臣们猜测着皇帝现在的状态,哪里知道皇帝在这个时候不只是在悲伤,还在为了大明战略谋划安排。
    天子服丧以日易月,朱常洛自不可能长期沉湎于丧母的忧伤之中。情绪确实有,毕竟这么多年了,也是这具身躯的血脉之源。但他反倒更愿意从此在外臣面前又显出一些新的“心境”来。
    毕竟相权大增,要他们把更多精力放在政务上,而不是放在怎么稳固权位甚至与君权斗上。
    不必学他爹和他那个曾祖不上朝,故弄玄虚或者怠政,但等到李太后也离世了、太子也渐渐长大成人了,朱常洛需要让朝野都确认:大明的君臣关系确实进入了新的时代,皇帝应该做什么,重臣应该做什么,清晰明了。
    到时候,自当有新一轮的功业在佐证他的高瞻远瞩,来佐证这种权力分配下效率更高。
    此时此刻,太后丧讯传遍大明,云南的黔国公府确实准备遣人赴京吊唁了,为首的是世子沐启元,还有他的妹妹。
    刚刚在大明使臣主持下完成正式册封大典的朝鲜王当然也要遣使吊唁。
    回到察哈尔的林丹巴图尔也派出了人,他决定把姿态摆得更低一点,希望皇帝看在他谦卑的姿态和响应筑城的态度下给予察哈尔更多帮助。
    回来路上经过岭南四部时就决定了,就在如今岭南四部驻牧的那一带吧。
    现在他相信岱青了,岭南四部虽然会因为这个城实力更强,但既能更坚决地阻挡土默特和大明的野心,也不会因此不顾北面仍然以迁徙为重的察哈尔汗庭。
    时至今日,那里并没有城池。但林丹巴图尔和岱青已经把名字取好了,锡林浩特。
    所谓锡林,就是山丘的意思。锡林浩特,则是山丘上的城市之意。
    一切自有定数。
    泰昌十一年里,大明地方上最关心的事只是地方改制,如今先是北直隶、山东、河南等北方先行。
    但南直隶这边,其实人人都已经清楚了。
    松江府率先表示既喜且忧:这个东都,它对于松江府来说到底是好是坏?
    不知道。
    因此有些人家趁这个时间,赶紧派人去广东那边考察了:那里的南都正在筹建。
    时隔一年,终于有使团以商队为掩饰从葡萄牙的里斯本出发。商队规模很大,因此又配了两艘大型卡拉克战舰。
    正如朱常洛所料,就算再怎么衰弱,他们又岂肯把马六甲拱手让人?
    但谈还是要谈的。
    他们当然不知道东方皇帝的亲生母亲刚好去世了,等他们经过几个月的航行到达大明,消息传到帝都之后自然会多给大明一个借口。
    在里斯本的东北面,沙皇俄国如今仍是一个小国,而且处于“至暗时刻”。
    因为波兰立陶宛王国如今已经攻克了莫斯科,征服了沙皇俄国。沙皇竟由波兰王子担任,俄国已经成为波兰立陶宛王国的傀儡。
    但莫斯科以外的沙皇俄国并未屈服,如今更大规模的反抗已经在酝酿。
    虽然在西欧和中欧的“大国”眼中,沙皇俄国还算不得什么,但在伊凡四世的经营下,沙皇俄国已经拥有十分广袤的土地。从三十年前第一支哥萨克骑兵渡过鄂毕河开始,西伯利亚汗国已经在十三年前彻底消失。
    如果不是伊凡四世的儿子十三年前猝死后却没留下儿子,沙皇俄国也不会陷入到如今这种局面里。
    但只要赶走了波兰人,沙皇俄国的脚步是不会停止的。就算往西面难以彻底扫灭波兰,难道还不能往东面去?
    此刻正在组建反抗军队的沙皇贵族们深信这一点:先让沙俄土地上毫无波兰,再继续哥萨克骑兵的步伐!
    罗曼诺夫王朝尚未登上舞台,江户幕府却已经开幕。
    但丰臣家并未灭绝,丰臣军仍然据有大阪等地。
    德川家康虽然已经让位给自己的三儿子,被称作大御所隐居在骏府城,但他仍旧大权在握。
    如今他座前同样有“南蛮”,那便是新近到来的英国人与荷兰人。他们是从海洋南面来的,自然是南蛮。而吕宋、安南、暹罗这些地方,相对于东瀛来说也是南蛮。
    至少他们自己这么称呼。
    如今德川家康面前一人名叫亚当斯,更是取了个名字叫三浦安针,因为他是德川家康的通商顾问,被赐予了三浦半岛二百五十石的俸禄,跻身江湖幕府旗本之列。
    “大明既然始终不与大御所恢复关系,那么和大明的贸易仍然只能间接进行。大御所,英格兰王国已经击败了西班牙人的无敌舰队,朱印船和英格兰的船队一起行动,一定会更加壮大幕府的实力。”
    德川家康紧皱眉头地看着他,过了好一会才说道:“因为你们的关系,我没有重申丰臣秀吉那家伙对你们传教的禁令。但现在,听说伊达政宗那家伙还接受了什么洗礼!现在有很多人对我说,你们四处与大名联络,到底想做什么?”
    亚当斯呆了呆,赶紧准备辩驳。
    但德川家康只是冷哼了一声:“从庆长八年开始,天皇任命我为征夷大将军,江户幕府开幕已经八年!各地大名不安分,其中也有你们的引诱!贸易的事,本该只向幕府带来火铳和各种货物,但现在有多少大名通过你们获得了大量物资和火器?”
    他狠狠地盯了亚当斯一眼:“安分一点,趁我还能容忍!”
    亚当斯连忙称是,但并不知道德川家康心里已经有了主意,只是在等待一个机会。
    他是江户幕府的开创者,但“战国时代”持续了那么久,江户幕府的根基还不够稳固。
    在他人生最后的岁月里,当然要为儿子彻底扫灭一些隐患!
    尽管欧洲人在这段特殊时期得到了德川家康的“重用”,但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这个国家。
    对德川家康而言,“禁教锁国”是一定会发生的。
    他只是在等待那个引子罢了。
    等亚当斯离开之后,他才找来其他家臣,其中还有人带来了从朝鲜逃过来的贵族。
    “这么说,你们确实听说过大明的大臣说什么对马岛、东征?”
    “确实!不敢欺骗将军阁下!”
    德川家康的眼神愤怒,却也并不太担心。
    如今已经不是战国时代那种乱糟糟的情况了。
    当然,也没有什么比江户幕府能真正控制住每一个地方更重要!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