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光宗耀明 > 第411章 科学备灾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411章 科学备灾

    第411章 科学备灾
    皇帝在回京次日第一个召见的是官产院的官员,问的是煤矿踏勘开采的事,这让满朝文臣有些摸不着头脑。
    叶向高等诸相看着那“仅止于此,专心政务”的八字朱批,心中琢磨的是煤矿踏勘开采到底有多么重要。
    胜过先召见诸相过问今年诸衙重大事务办理进展?还是借此提醒他们:皇帝本人都在务实地专心关注一件件具体的政务?
    当然,就算只是提醒,这件事也一定十分重要。
    而后第二件事,则是召了翰林院、博研院、钦天监的人一起,还有内臣体系下的御用监。
    这一次诸相虽然已经到了,但只是先在那边坐着等,旁听皇帝对他们的询问和安排。
    诸相呈奏述职,居然排在了第三位。
    现在他们大多在一旁听得心里古怪。
    “这么说,已经试制出来了?用得如何?”
    先回话的是管御用监的太监诸栋。他本姓朱,只不过宫里早就定下的规矩,太监姓朱则要改成他姓。因此马三宝只被赐郑姓,而朱栋也改名为诸栋。
    朱常洛登基之后,这条规矩后来是废掉了,但褚栋已经习惯了这个新名字,就没有改回去。
    他原先在兵仗局做事,如今能够掌管御用监,自然因为他颇有些管理才能,又对组织精巧事务生产有心得和兴趣。
    如今的御用监正在渐渐转变职能。
    原先,为皇室服务的“作坊”有好多。八局里浣衣局之外的诸局都是这种性质,宝钞司还造办宫廷所用粗细草纸,御用监则造办各种家具及摆件等。
    现在已经定下了不少东西从外采买,但出于安全考虑,仍旧会保留一些造办内衙。
    总体上,原先的十二监四司八局,如今已经裁并成为十二监。钟鼓司并入了司礼监,惜薪司归内官监,混堂司归神宫监,宝钞司归直殿监。八局当中的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浣衣局都归尚衣监,酒醋面局和司苑局则归尚膳监,而银作局和兵仗局则由御用监来统管。
    内廷衙门缩减,这自然又是善政。朱常洛无非又能先把一些人安排到宗明号、昌明号及其他地方去,后面则渐渐缩减太监规模。
    现在褚栋就回道:“伽供奉伴驾南巡前,臣等已经多次请教王掌院及诸位供奉。陛下所言,用汞封于玻璃之中,再标以刻度,这温度计在十月里,臣等已经试制出来了。交予钦天监及博研院试用只月余,臣怕不堪用,这才没有奏禀陛下。”
    而后则是钦天监的监正吴钺,他颇为紧张,但又带着些兴奋:“臣等试用此温度计,每日清晨黄昏、正午子夜,俱有变化。遵陛下旨意,本待测足一年四季,也方便博研院、御用监再改进。陛下既问及,臣能回禀:好用!比那汤瓶温器,或是酒气杯好用得多!”
    “就是尚无把握,能达到成为陛下所言温度标准所需之准确。”王徵接着说,“臣在回京途中记着此事,昨日回京后便过问了一番。陛下既有言地势高低不同,无形之气疏密不一,那万事万物三相之变温度亦不同,恐怕还需多加测量,才能定下这一套标准。”
    叶向高等人听得越发糊涂。
    听上去是去年底定下的要制定更多度量衡新标准的事?
    有一些,现在确实已经在做了。南巡去广州,那海贸博览会上也带去了新制的历法、座钟、量斗、长尺、重砣等物事。
    现在说什么温度标准?
    朱常洛点了点头:“随后拿一个到乾清宫。温度标准的事不着急,既然可用,就先继续测着。今日把翰林院也叫来了,有一件事需要你们一起做,长期做。”
    说着他就看向如今已经掌管翰林院的范醇敬:“朕要你专派一组人,至少一个侍读或侍讲,带着至少两个庶吉士,专门做一件事。历代正史,地方志,民间籍册,都要翻越,从中找出历朝历代关于气候、灾害的记录,依年月排序整理。”
    范醇敬呆了呆,随后说道:“臣遵旨。”
    “此事自然颇为耗费精力,时间只怕也要很久。”朱常洛说道,“你尽管大胆举荐,此事做成,大功一件,绝不耽误将来升迁。就是要有恒心,肯下这细密苦功夫。”
    范醇敬听了这话之后,没多想就说道:“那臣可先行举荐二人。一是应山杨涟杨文孺,泰昌七年经史人文科通文明经榜二甲第七,先授昔年礼部主事,改礼法部之后迁任侍读。今年陛下南巡,杨涟屡屡受推为太子殿下进讲,学识渊博。”
    朱常洛点了点头:“另一人呢?”
    “今年新科进士,经史人文科通文明经榜二甲第十九,余姚黄尊素黄真长。因夫人有孕在身,他便没有授职,随后才授了庶吉士。八月里喜得贵子,这才阖家迁居京城,十一月才到院中任职,正无差遣。”
    “再选庶吉士一人,现在就去把这三人宣来。”
    朱常洛接着对褚栋说道:“伽利略也回来了,你再同王掌院一起,与博研院供奉计议一二,这温度计先制多一些。届时与文教部一起,先往诸省太学分院送去一个,命专人看护、记录、呈报入京。”
    叶向高等人看皇帝很郑重,一时只能继续克制疑惑。
    那边范醇敬再想了想之后,又推举了一人,于是刘若愚抓紧安排人去翰林院把人喊来。
    翰林院不算远,这边去宣人,皇帝则在继续说。
    所做的,是非常细致安排和要求。
    比如说:御用监再制出来的这一批温度计,一定要先测试它们的精度是否接近。又比如说,其后所有损坏,新制出的也必须尽量与之前用的一批精度一致……
    听皇帝口中所言,这个大工程恐怕要持续十年以上,以十年为单位,诸相自是无不暗自咋舌。
    太后娘娘是受了风寒,但陛下这是怎么了?
    朱常洛让他们先旁听,就是预热一下。
    之前开始筹备建立更精确、更便于使用的度量衡标准,当然就会涉及到温度。
    这件事随着如今大明“科研体系”的渐渐确立,之前的“百家”们也越来越接受皇帝的观点了,实验必须多控制变量来做。
    这种情况下,打基础的事情更好推进。于是随着新度量衡标准工作的开展,时间、温度、重量、密度、气压、体积……诸多概念正在形成。
    而具体到温度上,当时的交流之中,朱常洛才知道伽利略还没过来之前已经搞过一个温度计。
    听他解释之后,当然是比较原始的。
    他就是搞了个开口的玻璃管,另外一端吹了个玻璃泡。要测量的时候,就先把这玻璃管加热一下,然后再把比较细的开口那一端插入水里。用的是空气热胀冷缩的道理,由于受热之后玻璃管中的空气就变稀薄了,再插入水中之后,自然会有水柱升起。
    但伽利略自己也说这方法不好用,他虽然自己划了一些刻度,但他说他是随便画的。玩了玩之后,也没得出什么有效成果。
    朱常洛听他说完之后当然就明白为什么了。他这哪里测的是温度?他测的是气压。
    但气压这个概念,现在还没有人认识到。
    而伽利略搞的那玩意不是密闭的,受气压和温度起伏的影响很大。
    于是朱常洛当然实施“知识灌注”,在南巡之前就做了三点重要指示:一是把温度计做成密封的,而且里面尽量不要有气。二是把里面密封的东西换成汞,也就是水银。三是画刻度以水为依据,结冰为零,烧开为百。
    博研院、御用监都地处北京,气压又时常在变,这样画出来的刻度当然仍不精准,但一步一步来。怎么测量气压,又是另外一个课题。
    玻璃的烧制倒一直在进行,不断摸索更多工艺。水银嘛,博研院里的道爷们玩得贼溜,东西不缺。
    反正朱常洛只指明方向,后面的事就让他们去摸索、试制。
    事实证明,大明的能工巧匠本就不少。既有明确方向,又有物资和薪俸保障,再加上大家都知道皇帝重视这些事,因此了大半年的功夫倒是真做出来了。
    伽利略今天没到这皇极殿里来,就是已经拿了新玩意去玩了。
    华夏这边,当然也有这方面的成果。伽利略那种,和这边历史上玩的也差不多,都不算精确。古有冰瓶,就是里面放水,看它结冰融化知冬春。
    寒暑律方面,“阴阳之气,冬则为寒,夏则为暑,合而为雨,散而为风,聚而为雾,凝而为霜雪,立则为露,结则为雹,此天地之常数也。”这同样已经大致说了水的三相变化与气温的关系。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汤瓶温器在孙思邈的《千金翼方》里就有记载,也是通过观察水或其他液体的体积变化来估计温度。酒气杯就是其中一种,用的液体是酒罢了,通过酒精挥发带来的体积变化来估算温度。
    这些工具当然远比不上已经出现在大明的这种新式温度计。
    等杨涟、黄尊素和另一个庶吉士到来时,要放到乾清宫的温度计也被取来了一支,诸相也站了起来好奇地察看。
    “殿内暖和,待会可搬到殿外一观,这汞柱便会降下去。”
    朱常洛表示满意。虽然其中内芯必定仍不是真空,但已经尽力了。
    烧制玻璃时熔点和水银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沸点不同,工匠们是怎么把定量水银以气态吹到玻璃当中尽量吹满了,再让玻璃管封住口冷却下来,让水银又重新回到液态继而得到近似的真空,这当中当然是费了不少功夫。
    恐怕还受了水银的毒害。
    眼前这温度计很粗壮,但已经可以用。刚才从殿外拿进来后,由于殿内有炭盆,温度比殿外高多了,大家都肉眼可见地看到了其中水银柱往上膨胀。
    朱常洛这才让杨涟三人上来。
    杨涟他耳熟,黄尊素和另一人他都没有深刻印象。但此时既然要他们去做一件费力而耽误进步时间的事,自然要多加勉励。召他们来面圣亲自交待,便是一种简在帝心的表现,要不然大可直接安排下去便是。
    于是皇帝还亲切地问到黄尊素双喜临门之事时,黄尊素确实颇为激动。
    “臣惭愧。赶考进了京,才从家信里知道贱内在臣离家后有了身孕。登科之后,臣挂念妻儿,便先行返乡。待得八月犬子出生,又过了月子才安排动身回京。”
    “好。如今双喜临门,又安顿好了,正宜做事。”朱常洛笑问,“孩子叫什么名字?可适应北方气候?今冬颇冷,要照料好。”
    这只是他随口表达一下关怀,不料从黄尊素口里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贱内临盆前曾有麒麟入梦,乳名就唤作麟儿。臣乃黄鲁直后人,臣虽不才,犬子出生前贱内既有异梦,臣便期许颇高。犬子论辈该是宗字居中,臣盼他能传承家祖才华功业、顶天立地,故名宗羲。臣妻子如今都康健,臣谢陛下关怀之恩!”
    “黄……宗羲?”
    朱常洛愣了愣,也不知道是不是那个。文人取名字有讲究,他说他是黄庭坚的后人,这点倒不必考究真假。但羲字为名,确实有传承之意。再者伏羲、王羲之后,这个字本来就是很有格调的那种,既含了艺术气息,又是顶天立地、大智大勇的气势。
    “好名字。”朱常洛微微一顿之后就笑着赞了句,“那便好。你且用心做这件事,虽然繁琐、劳苦,但若能做成,于国于民,功德无量!”
    “臣必呕心沥血,不负陛下信重!”
    黄尊素激动不已。说实在的,若不是如今陛下不认为清流是好路径,这庶吉士哪轮得到他来做?如今主流是要去任实职,从中枢衙署基础职位或地方官做起,那样升迁反而更迅速。
    他那是没办法,去年底离家进京赶考前和夫人多恩爱了些,居然中了。当然,那边中了,赶考也中了,这确实是双喜临门。只不过放心不下家里,最好的那一批授职机会就得放弃了,最后才捞了个如今不受重视的庶吉士。
    本以为不知道要熬多久了,如今却能得皇帝亲自安排一项大工程。虽然这项大工程也不知道要熬多久,但这不是简在帝心了吗?
    命运很奇妙。黄尊素本来今年考不中,得到六年后才中进士,后来被魏忠贤干掉了。
    他儿子确实就是那个黄宗羲,但现在他刚刚出生,就改到了京城生活。
    朱常洛交待完了这件事,才是八相述职。
    叶向高也不含糊,今天前戏已经这么足了,他又不是笨蛋。
    “恕臣愚钝,请陛下点拨。备灾赈济,自然是功德无量之事。然天灾难免,无法预料,且以大明疆域之辽阔,年年都有地方报灾。臣等旁听许久,陛下极为着紧此事,莫非是钦天监奏报了什么异象?”
    天象示警这种事现在不多谈了,但他们确实疑惑皇帝对这件事重视的程度。
    那三个翰林院的人刚才当然是激动兴奋,但回去之后就将陷入这项不知道多么琐碎的大工程。
    皇帝的要求,几乎是要编订一本“华夏灾荒史”了。
    修史啊,多大的工程。
    “先说说今年的事吧。这件事,在明年的计划里再谈。”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