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华娱:童星出身的我只想成名 > 第524章 暂停,中场休息(62k)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524章 暂停,中场休息(62k)

    第524章 暂停,中场休息(6.2k)
    一件事如果只是正面的传播,往往不会掀起很大的波澜,但如果伴随着的,有与其针锋相对的事件,那么舆论传起来,就会很起劲了。
    莫岩得奖这事,就是典型。
    一开始,大量媒体看不清风向,基本上都只报道和转载莫岩得奖的消息。
    于是他们大多只做最安全的同行采访。
    文学界对这件事的看法很正面,基本都是在祝贺和恭喜。
    王艺安:“祝贺,很为莫岩高兴。”
    王孟:“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说明中国当代作家以及中国当代文学成就获得了世界关注。”
    彭明学:“在传统阅读受到挑战之时,莫岩的创作获得世界文学最高荣誉,给了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坚信文学力量的作家和读者以很大鼓舞。”
    而采访到刘震芸的时候,他的话带了点刺:
    “莫岩获奖之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好多人问我的感受,这就跟我哥娶了嫂子,洞房烛夜,别人问我感受一样。
    我说祝他愉快。
    莫岩能得奖,表明华国至少有十个人也可以获奖,就比如小陈,前半年不才传出,有国外作者想要推荐他,然后被直接拒绝了么,这就是例子。”
    这话一出,好像是掀开了某种无形的桎梏一样。
    此后,不少作家被采访时,记者都询问起对莫岩得奖和陈麟风观点的看法。
    “恭喜莫岩得奖,陈麟风?我没什么看法,到他这个地位,有自己的看法,很正常,我现在还没到能以平常心看待诺奖的程度,所以,就不发言了。”
    “得奖总是一件好事,小陈作家的观点一向犀利而且不掩饰,他这个年纪就是这样的,说实话我挺羡慕的。对于他的观点,我就不多评价了,不好说。”
    “……”
    很多作家采用顾左右而言他的法子,来规避谈论,围绕在陈麟风和莫岩之间的舆论争端。
    陈麟风在作家圈里是很特殊的存在,他的成就太突出了,以销量论英雄的话,可以说国内一众人加起来,够呛能比得上他一个。
    而莫岩,如今眼看诺奖到手,以后也是要飞升的人物。
    众多作家采取谁都不得罪的策略。
    你们大神斗法,还是不要殃及无辜的好。
    媒体们其实挺理解的,毕竟现在连他们都不太敢报道这两位,尤其是陈麟风的负面报道。
    但一直这样,没销量啊。
    读者们等着吃瓜看热闹呢。
    于是他们就采访到了于华。
    这位可是大佬,而且和舆论中心的两位,关系都不错,这总能说两句了吧。
    然而于华也不是傻的,他何必去得罪人呢。
    何况,眼下这事全民关注,乱说话是要被骂的。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看法,国内也不是没有争议,大体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我没有小陈那么锋利的观点,总归还是为莫岩高兴的。
    只是小陈的话,我觉得众多文学作者还是要引以为戒,文学创作确实应该纯粹一些,别因为他人的看法而扭曲了自己理念。”
    这话好像说了点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网上很是有些人,认为于华也认为莫岩不太纯粹,有为了外国人的看重而创作的意思。
    另一波人则持相反的看法,于华都替莫岩高兴了,人家是朋友,用你来在这做阅读理解?
    实际上,这些天以来,网上关于这事吵得愈发激烈。
    观点比较混乱。
    不少人听闻国人得诺奖,还是很高兴的。
    但因为陈麟风一贯以来的良好口碑,对于他的话,不少人也觉得没什么毛病。
    哪怕因得奖而高兴的群体里,也挺认可文学创作应该纯粹,不该谄媚的观点。
    核心就在于,莫岩得奖到底是不是献媚西方,他到底要不要、该不该领奖。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但这些天以来,没有一个名人就这个问题给出一个明确的观点。
    太敏感了。
    网上则越是面对敏感的问题,越是讨论的热烈。
    “这有什么好说的,得奖不领奖,那不是涮人玩嘛,何况莫岩是正正经经得奖了,不像是某人,都没得奖,你拒个什么玩意。”
    “呵呵,拒了才得不了奖,莫岩能得奖,真说不好有没有你说的某人的助力呢。”
    “又给自己脸上贴金,某人的粉丝能不能别这么自大,诺贝尔文学奖,可不是阿猫阿狗能碰瓷的。”
    “不会真有人以为,你得了个诺贝尔文学奖,就有资格来碰瓷了吧,放在50年后,除了去查资料,谁还会知道你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对,尤其还是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奖的含金量,懂的都懂。”
    “……”
    网上的争论逐渐有跑题的趋势,开始争论起莫岩和陈麟风的文学地位来。
    但这种比较严肃的事,还是媒体,尤其是官媒声量最大。
    可官媒立场站的很稳,只祝贺,不评论,也不站队。
    那就只能看舆论中心的两人怎么说了。
    14日,陈麟风这边接到了一通电话。
    实际上,这些天以来,他这边电话就没断过。
    很多都是询问他的看法的,媒体一类的,他都给敷衍了过去。
    一些业内朋友,主要是作家和编辑,他们的电话,话里话外也有询问的意思。
    陈麟风都是一样的回复,“当初什么想法,我现在还是什么想法,否则上半年我就没必要拒绝诺奖评选了。
    对于莫岩得奖,他想不想领奖,看他自己,我的观点,当初就说完了,现在也不想再重复。”
    这话还是很让人信服的。
    不像网上说的,什么你没得奖有什么可拒的。
    在众多圈内作家看来。
    有人给你推荐,就代表进入了诺奖评选序列,这种情况下,拒绝参评,就约等于拒绝了未来的诺贝尔文学奖。
    要知道,陈麟风现在才几岁,少说还有五十年的时间。
    就算以后什么文学作品不出,光等也能等到了。
    何况,其实很难说,陈麟风今年本来有没有机会。
    瑞典文学会那边,去掉一个华国人,然后递补一个华国人,还是当年陈麟风特意举例否认的人选。
    这里面有没有故意的意思,实在是很难说。
    业内其实不少人是有相关猜测的。
    毕竟,相比外人,国内作家这些同行人士,其实更清楚小陈在国外文学圈的影响力。
    他们到国外去参加交流时,往往谈论最多的话题人物就是这位。
    讨论的当然不是销量最高的那几个系列,而是陈麟风唯一的那部,也是如今名气越来越响亮的文学作品,《她》。
    这部小说,迄今为止,已经拿遍世界各大文学奖,这真不是开玩笑的。
    相对的,莫岩以《蛙》这部作品得诺奖。
    两者的知名度,可谓是一个天一个地。
    国内越是出名的作家,对此就越是心知肚明。
    这也是很多作家接受采访时,闭口不谈的原因。
    莫岩得奖,你说他们不酸,那是纯开玩笑。
    能给你祝贺一下,就很够意思了。
    至于更具体的争论、站队,那真说不好站在哪边。
    在记者问出的那一刻,不少作家就恍然察觉到一事:
    如果有人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们宁可小陈来得,至少这样还更能接受一些。
    而就在这种情况下,陈麟风接到了铁总的电话。
    “铁姨,您也来关心我了啊。”
    “你小子,可真能惹事。”
    陈麟风无辜道,“当初年纪小,不懂遮掩,那都是过去好多年的事了,谁知道今年突然被扒出来了。”
    “哎,”铁总很是无奈,“就是知道这个,才难办。”
    “这有什么难办的,也就是一阵舆论罢了,慢慢也就过去了。”
    “哪有你想的这么简单,上面要考虑的更多。”
    铁总道,“得奖是一件好事,上面的领导本来是要发一封贺信的,结果你批评诺奖的新闻传到领导耳朵里,这一下子就尴尬了。”
    “这又是为啥啊?我哪来的那么大面子。”
    “可别小看自己,尤其是你那本《她》,在上面都是挂了号的,很多领导都看过。”
    铁总嘴里的领导,那级别肯定高到没边了。
    陈麟风以前从没听人说过,这是刚知道。
    他有些怀疑,“领导们还有空看书?”
    “就是空闲时间不多,才只有少数作品能入他们眼啊,你那本《她》字数不算太多,又名声在外,因此才有这么一说。”
    铁总闲聊几句,就又将话题转到诺奖这事上。
    “现在舆论争的很厉害,甚至从我收到的消息看,不少同行是有点倾向于你的,可不管怎么看,得奖都不能算是坏事,所以小陈,你得理解。”
    陈麟风哭笑不得道,“您这怎么跟哄小孩一样,我没什么不理解的,你直说就是了。”
    “是这样,对于莫岩得奖的事,官方还是要给个说法的,你到时候千万别又说点什么,让上面下不来台。”
    “这你放心,我肯定不会多说什么,对其他人我也一直是这个说法,该说的,当年我就说完了。”
    陈麟风确实是这个想法,他做的铺垫够多了,剩下的只剩吃瓜。
    铁总叹了口气,她总感觉多此一举,奈何上面非要她沟通一下。
    其实从本心上来说,她是比较认同小陈的说法的。
    上面多大也知道诺贝尔文学、和平这两个奖,都带有很多政治意涵。
    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那毕竟是诺贝尔奖,国民渴望这么一个奖项,也很久了。
    两方都有道理,两难就难在这里。
    在两人通话的同时,齐鲁省,莫岩也在和人通话。
    “老于,我现在这情况太尴尬了,你给出个主意。”
    “我怎么出主意,我说的你肯定不满意。”
    “没事,你说说看嘛。”
    于华道,“要按照我的意思来,干脆就学小陈,拒了这个奖。”
    话筒对面一阵沉默。
    于华继续道,“瑞典文学院那边已经公布了,代表你已经有了得奖之名,如果你给他拒了,那就是只取名而弃其争议,证明了自己的文学纯粹性,再没有人能给你泼脏水。”“就为了他一句话,因为他拒绝了,我就也得拒绝?”
    莫岩话里多少带了点怒气。
    当初知道小陈当年那段采访视频的时候,他还能平常心看待。
    指责他揭露黑暗面就是献媚西方,他根本不在乎。
    小孩子什么都不懂,80年代,这些东西算什么,那个时候,大家都是这么写的。
    怎么,到现在,就成了献媚了?
    之前,莫岩纯当他是不懂事。
    大众总不至于也是这么认为。
    但最近这段时间,他才察觉出这话的恶毒之处,也才察觉到,时代的变化。
    竟然真的有这么多人,不认同他的文字。
    想到这里,莫岩愈发恼怒,“我不认可他的观点,国家需要批评的声音,只有赞美,那不就又回到过去那个年代了吗?”
    于华听出了对面的怨气,只能劝解,“我知道你的想法,但现在是文人名誉的问题,人家高风亮节,主动拒绝了诺奖,咱们身为前辈,同样可以不在乎一个诺奖,不是吗?”
    “现在这个奖已经身处是非之地,凡是最怕对比啊。”
    “我不受他这个威胁,”听了于华的劝解,莫岩反倒愈发的坚定了起来。
    “这不是为了那个奖,而是不能认同他的歪理,不能他说是什么就是什么。”
    说到后来,莫岩甚至有些咬牙切齿的意思。
    于华无语。
    他也不好再劝,心知好友有点斗气对着干的意思了。
    也是,这些天的舆论压力有点太大了。
    任谁经历这样的压力,都很容易心态失衡。
    尤其是刚刚得奖,正是心情好的时候,突然碰到这样的事,反差之下,不生气才怪。
    于华不再多说,只聊些其他内容。
    然后就说到一些朋友的近况,提到了刘震芸。
    莫岩又气了起来,“这么多年的朋友,就因为我得了个奖,便要做不成朋友了吗?”
    在他看来,刘震芸那番话,明摆着就是在讽刺。
    于华不太好回答。
    这通电话也太难了。
    沉默了一会,莫岩像是知道自己有些失言,主动换了个话题。
    但连续的说不到一块去,总是有些扫兴。
    没多久,两人便挂了电话。
    挂完电话,莫岩看着手里的手机,默默发呆。
    晚上,哥哥关莫欣上门祝贺,聊起诺奖的事。
    莫岩有些安静,仍是沉浸在此前的情绪里。
    关莫欣当然不会扫兴多说别的,只是说到了当年印象里的一件事。
    “那时候你接受采访,我记得当时还说到了诺贝尔奖呢。”
    “嗯?”莫岩抬起头来。
    “你那时候不还还说了么,说不想得诺奖就有点装孙子什么的,具体我不太记得了,但印象里是有这事。”
    莫岩腾的一下站起来,他也想起来了。
    莫岩赶忙回到书房,在电脑上搜索当年的新闻,那是2006年的事了。
    当初有记者问他,想不想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回答是,“想不想得诺贝尔奖?如果我说不想,那我太装孙子了!能正大光明地获得百万奖金有什么不好?
    我是想得,但我怎么得啊?难道我知道怎样写才可以得奖吗?难道我会为了这个奖来改变自己的创作吗?”
    呵呵,莫岩不自觉的笑了两声。
    你小陈有当年的采访,我也有。
    我凭什么不能领奖,这个奖是个该得的。
    第二天,15日,莫岩宣布要开媒体记者会。
    瞬间,大量的媒体,第一时间涌入齐鲁省。
    这里面有众多官媒,比如新华社、光明日报、青年报、学习时报、南方日报等。
    也有各种互联网媒体,新浪、企鹅、网易、搜狐、v站等。
    对于最近舆论有所了解的都知道,这里大多都是过往没怎么发言的媒体。
    少数如南方报、燕京报等,是站在莫岩的角度来说话的。
    在选取媒体这方面,也是下了功夫的。
    面对记者,莫岩再无之前的沮丧和低沉,很是平常的回答着提问。
    “拿到诺贝尔奖,心情怎么样?”
    “请问你怎么看待得奖这件事?”
    “……”
    前面的问题,偏常规,大家按照流程一问一答。
    接下来,记者问的就有些深了。
    “请问你咋么看待,最近的各种报道和舆论?”
    “感谢支持、挺我的朋友和批评我的朋友,让我终于得到一个让自己放在众声中喧哗的机会。
    这段时间的争议,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也知道我的优势。
    以前都不知道,有这么多人喜欢,也有这么多人厌恶我,这让我第一次面对了广大读者群体。
    近期围绕我和诺贝尔奖的争论,对我有很大帮助,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世态人情,也照出了我自己。”
    这话说的很漂亮,记者抖擞精神,继续问道,
    “网上很多网友觉得你的作品有些负面,你自己怎么看呢?”
    莫岩道,“早期的作品,因为我比较年轻,写的比较激情澎湃,当时书里对社会的表达,有些偏颇,但我认为现如今这部作品,非常能代表我对的社会态度、人生态度和文学态度。
    之前我曾在小说写的农村,多是我自己的老家,它是小说的创作原型,但现在已经有所超越,是现在所有华国农村的缩影。”
    一番话说的既有对过去的些许检讨,又有对于现在的自信。
    看来确实是有备而来。
    记者又问,“那么,对于陈麟风,以及他所引发的相关讨论,你是怎么看的呢?”
    重点来了,在场的所有人,都将目光集中在莫岩身上。
    “小陈啊,他是新生代的作家,很优秀,但他所处的时代,和我们当年不是一个局面,因此,他有一些新的,不同于过往的想法,我是很理解的。
    但面对一个全球性的文学奖项,一味的采用反对和拒绝的态度,我觉得不太好。
    文学要有上扬的部分,也要有批判的一面,要允许批评的声音。
    小陈拒绝诺贝尔奖,他贯彻了自己态度,这很好,值得赞赏,但不是所有人都要和他保持一样的看法,那样又不好了。”
    “所以,莫岩先生,你会去领奖,是吗?”
    记者迫不及待的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是的,”莫岩认真说道,“当年,对于诺贝尔奖,我也有自己的看法。
    那大概是06年的时候吧,南方日报的记者问的问题,当初我就对于诺贝尔奖有自己的阐述。
    小陈忠实于他自己的想法,我也会忠实自己的想法。”
    说完,莫岩就走下台,结束了记者会。
    在场的记者们都看向南方日报的记者。
    还有这事?
    南报的记者满脑子问号,那是前辈问的,我没经历过,我知道哇。
    众多媒体回去之后,纷纷查阅到当初的一份采访,这才了解到全貌。
    原来莫岩当初就说过,“光明正大的得奖,没什么不好”这样的话。
    这样一来,陈麟风所说的“献媚”之说,好像也不用太过在意了。
    毕竟人家也曾说过,就算想得奖,也不会因为这个,而改变自己的创作。
    这话说的很敞亮。
    随后,一篇篇报道发出。
    陈麟风在家也看到了相关的报道。
    不得不说,莫岩这回准备的很完善,舆论形势不说一下子扭转,至少好的多,不会一边倒了。
    想完全翻转过来时不可能的。
    毕竟陈麟风是在00年左右就说了的,当时他才10岁多,小孩子的年纪。
    众所周知,小孩子一般是不说谎的。
    至少大众是这样看的。
    而且这么多年后,他还贯彻了自己的理念。
    拒绝诺奖之后,陈麟风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现在的舆论,最多是觉得,可能确实有些作者是献媚的类型,但莫岩不是。
    人家也早就表过态了。
    不少官媒也是在往这个角度去引导。
    可这毕竟只是在自说自话,还是会有一批人认为,莫岩应该也表现一下自己的气节,尤以网络上最多。
    不过相比之前,这种声音还是小了不少,毕竟没有多少媒体配合转载了不是。
    “陈导,当初说好了,等到国人拿诺奖,您就来参加节目,现在,您看……”
    “好说,既然当初有过约定,我肯定会去,只是,时间上,可能要等到12月之后,你看如何?”
    “也好,这肯定要照顾您的时间。”
    挂掉电话,陈麟风看着手上的电话,笑了笑。
    这事还早呢。
    莫岩自己怎么说没用,得看别人配不配合。
    你说自己是在创作,但人家因为什么原因取了你,可就不一定了。
    那可就说不清了。
    他自己拒绝诺奖,最大的担心就是这个。
    莫岩非要去领奖也好。
    现在,陈麟风期待着,12月诺奖颁奖时,瑞典文学院给莫岩发出沉重的一记背刺。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