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历史小说 > 葬元 > 第927、928节 “耕牛战争”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927、928节 “耕牛战争”

    玛巴朗结,其实是吐蕃地方割据政权拉加里王的外甥,玛巴家族也是拉加里王国的贵族。玛巴家族和拉加里家族,可谓世代联姻,类似辽朝皇室和萧氏的关系。
    那么,拉加里国又是什么来历呢?吐蕃王朝灭亡后,赞普后裔的一支在曲松建立了一个小国,统治了后世山南地区的一部分。
    李洛清楚,拉加里家族就是金成公主的后裔。也就是说,是李唐的外甥一系。
    所以,玛巴朗结也算文成公主的后裔,和李唐也有血缘关系。
    李洛以李唐后裔自居,论起来和玛巴朗结父子当然也有一些久远的血缘关系。这也是玛巴朗结临死前要求给其子女赐姓李的原因所在,他有这个底气。
    拉加里国由于是吐蕃王室的后裔所建,所以虽然是小国,却在整个吐蕃地区地位尊崇,仅次于吐蕃最高统治者。
    如今,吐蕃由萨迦政权统治,最高首领就是萨迦家族的家主、蒙元帝师、宣政院大臣八思巴。
    历史上八思巴应该在十年前就被杨琏真迦一系的政敌毒死。可因为李洛的作用,历史被改变,大名鼎鼎的八思巴仍然活的好好的。
    不过,被封为大宝法王的八思巴虽然是吐蕃地方政权的最高首领,可他本质上不是政客,而是一个学者。所以,八思巴不理俗务,吐蕃大事都交给萨迦政权的本钦(最高执政官,类似大相)处理。
    八思巴名义上统辖吐蕃十三个万户区。这十三家万户,就是萨迦家族(款氏)之下的一等贵族。
    但是,十三大贵族并不是款氏之下最顶级的家族。款氏(八思巴家族)之下,十三家之上,还夹了一个大贵族,那就是吐蕃赞普后裔的拉加里氏。
    拉加里氏最为仅次于款氏的大贵族,地位超脱而相对独立。所以拉加里国并没有纳入万户制度,而是保持了相对的独立,只是名义上服从款氏主导的萨迦政权。
    玛巴朗结作为拉加里王的外甥,当然是有根脚的贵族,得以入仕元廷。但要说他本人对舅舅拉加里王有多么亲近,也就是扯淡了。
    据特察局以前的情报,玛巴朗结之母与拉加里王是同父异母的姐弟。拉加里王是在干掉自己的兄长,夺取王位的。而这个被拉加里王谋杀的兄长,正是玛巴朗结之母的同胞弟弟。
    玛巴朗结之父,也因为支持自己妻子最亲的弟弟,被拉加里王杀死。
    作为姐姐,丈夫和同父同母的弟弟被同父异母的弟弟谋杀夺位,可想而知这个姐姐有多么痛恨同父异母的弟弟。
    于是,少年时期的玛巴朗结,就听从母亲的命令,率领家兵攻打自己的舅舅。结果兵败,母亲被其同父异母的弟弟无情毒杀。玛巴家族的封地,也被剥夺。
    玛巴朗结却逃出拉加里国,找到十三家大贵族中有亲戚关系的郎氏和霍氏,让他们主持公道。可郎氏和霍氏不愿意为他得罪拉加里王,怎肯帮忙?
    玛巴朗结只好加入了元军,做了元廷将领以求自保。
    所以,玛巴朗结虽是吐蕃人,可对舅舅拉加里王很是痛恨,对其他十三家吐蕃大贵族,当然也会耿耿于怀。
    李旺珠作为玛巴朗结的之子,当然知道这些事。所以,听到皇帝要对吐蕃用兵,立刻请求出征。
    他要亲自看着,拉加里国被大唐灭掉。包括整个吐蕃,都要纳入大唐版图。
    李洛清楚,拉加里家族就是金成公主的后裔。也就是说,是李唐的外甥一系。
    所以,玛巴朗结也算文成公主的后裔,和李唐也有血缘关系。
    李洛以李唐后裔自居,论起来和玛巴朗结父子当然也有一些久远的血缘关系。这也是玛巴朗结临死前要求给其子女赐姓李的原因所在,他有这个底气。
    李洛看着虎头虎脑的的李旺珠笑道:“你在中原长大,还能适应吐蕃的水土么?”
    李旺珠磕头道:“臣在九年前,曾经随先父去过萨迦,并无不适,请陛下放心。”
    李洛赞许的点点头。李旺珠今年只有十七岁,却性格沉毅,很有乃父之风,不但爱武事,还喜读书,是个将才种子。作为少年侍卫,在宫中也能勤勤恳恳,很得他喜爱。
    “好。朕就允了你。”李洛笑道,“兵部,任命松藩侯李旺珠为行军司马,让他先历练历练。”
    “谢陛下隆恩!万岁万万岁!”李旺珠心中喜悦,脸上却毫无得意之色。“不过,臣更希望能做战将,为大唐冲锋陷阵。”
    李洛道:“你亡父只有你一个独子。这冲锋陷阵之事,还是等你成家生子后再说吧。”
    李旺珠虽然有点失望,可心中也很温暖,“诺!臣遵旨!”
    大臣们都有些羡慕皇帝对这少年的喜爱。嗯,年仅十七,就做了丙等侍卫,袭爵松藩侯,继承好大家业,加上仪表堂堂,举止得体,这就是东床快婿啊。
    顿时,不少有女儿待字闺中的大臣,就打起了李旺珠的主意。
    乌图出列奏道:“陛下,收复吐蕃,乃是重大军务。可是臣之前听玛巴朗结生前说过,这吐蕃气候,不是吐蕃人很难适应。大唐营帅以上将领,可没有一人能适应。这统帅人选,却是个问题。”
    众武将闻言,都是一起点头。党项将领李忆出列道:“陛下,完颜侍郎所言极是。臣是凉州西南人士,靠近吐蕃高地,可就算是臣,也未必能适应高地气候。年轻将士还好,可年纪稍大些,就更难克服了。”
    他们虽然没听过高原反应这个词,却知道是怎么回事。
    李洛也有些犯难了。
    十万大军的统帅,何等重要?那不管要知兵,还有有统帅之才。
    如今的唐军之中,目前有能力统帅十万大军远征的帅才,也就是文天祥、江钧、陈淑桢、杨序、朱颔、武岩、虎古、萧北、张敛、申花生这十人,其中几人,还只是勉强能胜任。
    可是这十人,没有一人能适应高原反应的。像文先生这样年过五十的人,只要上了吐蕃高原,也不用打仗了,估计直接用棺椁送回来。
    更年轻的,如刘卫泰,刘大刀,颜隼等人,如今只是统兵两万的营帅,担任方面之将够了,可作为十万大军主帅,还不够火候。再说,他们也不适应高原反应。
    营帅以下的将领,有不少是云贵高原和川西人,倒是勉强能适应。可是这些将领,更没有统御十万大军远征的军略能力。
    李洛忽然想起哲札。哲札是蒙古将领,肯定能适应高原反应。可是,哲札只是骑兵将领,又不是帅才,还是不行。就算行,李洛也不放心把十万大军交给一个蒙古人。
    要是玛巴朗结还在世,那就是最好的人选了。
    到最后,李洛竟然悲催的发现,只有自己这个大唐天子,才是最合适的进蕃大军统帅。
    他没有高原反应。
    后世,他为了文物,在拉萨等地活动了很长时间,到处寻找“伏藏”和古代吐蕃赞普的王陵,也算是有了适应。
    “那朕就亲自去。”李洛有些无奈的说道。
    说实话,他现在真的不想再御驾亲征。他的军功已经很大很多,足以加持他这个开国皇帝的光环了,根本不需要再亲征。
    可是他不亲征,让谁去?
    古代医疗保障条件很差,高原反应可没有药物来有效缓解。后世解放军进藏,可是有医疗保障的。
    清军入藏,主力也是云贵高原的兵和高海拔地区的青海兵川西兵,主帅也都是长期在川西和青海作战的岳钟琪、福康安等老将。
    “陛下乃天子,怎可亲蹈不测之险地啊。万一有所闪失…”林必举立刻出列劝谏,“臣请陛下三思!”
    其他大臣也纷纷出列,劝谏皇帝不要亲征吐蕃。
    实在是,自古以来,没有一支中原大军,能收复吐蕃的。为何?还不是因为吐蕃地势太高,中原军队很不适应?
    李洛肃然道:“朕也不想去。可朕当年,曾在逻些待过一段时日,并无大碍。朕刚过而立之年,尚属年轻气壮,也不惧高原气候。朕不去,还有其他人能去么?”
    什么?陛下当年曾在逻些待过?
    陛下当年,当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啊。
    既然陛下在吐蕃待过,那应该无碍了。陛下说的对,大唐虽然战将如云,可能统率十万大军收复吐蕃者,还真想不出有谁能胜任。
    能当统帅的,年纪肯定不算很轻了,又不适应气候,很可能出师未捷身先死啊。
    “朕意已决,众卿不用再劝。”李洛很果断的表态,“织造司,立刻准备棉袄十万套,供大军所用。军师府拿出军略,兵部动员兵马,转运粮草物资。六月初,务必出兵。”
    要是晚了,元军加强吐蕃高原的防务,或者天气变冷,就不好打了。
    “遵旨!”众人一起领命。
    眼下是五月初,只有一个月的远征准备,可要抓紧才是。好在大唐朝廷很是高效,虽然出征之事千头万绪,也能准备的过来。
    李洛继续说道:“元军野心不死。除了吐蕃要收复,还有西域故地,漠南漠北也要拿下。这将来啊,要需要连年用兵。招募的十万新兵,要加紧训练,尽快用上。”
    财部尚书松了口气,他还以为陛下要再招募兵马呢。如果那样,负担就更重了。
    大唐有多少兵马?
    财部作为拨付军粮军饷的衙门,当然心里门清。
    现役水陆兵马,一共是九十三万五千八百余人,包括数月前新招募的十万北方新兵。
    大唐有多少人口呢?财部也门清。
    拥有唐民身份的国族,共是一万万零两百余万口。
    除此之外,还有近三千万人,是二等准唐民(中南半岛人)、三等教化民(南洋群岛和恒北土著)、四等奴隶。
    全部加起来,四等共有一万万零三千万人。听起来不少,一百多人养一个唐军,朝廷负担并不重。
    可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啊。
    因为,大唐除了九十多万大军,还有二十多万警士要养!
    而且大唐军警,走的都是精兵路线,支出很大。过去的洪武四年,朝廷养军警和装备共花费两千八百多万银圆。
    这还不算打仗时的战费和伤亡抚恤。要加上这些,洪武四年共支出国防治安费近四千万银圆,占了洪武四年国库收入的四成多!
    要是陛下再招募新兵,那这军费也太大了,陛下就算“生财有道”,又能坚持几年呢?
    好在,陛下并没有再次招募新兵。
    不然,财部的日子就难过了。要知道,陛下还要求,财部必须每年有一千万的盈余备用,等闲不能动。等于说少了一千万能用的钱。
    财部尚书事实上并不太担心钱。
    瀛州的几座银矿,天天在产出白银,铸造哗啦啦的银圆,他害怕没钱?
    他怕的还是缺粮。
    现在大唐的粮食,也就刚刚够吃。可粮食安全很脆弱,一旦发生大的天灾,粮食立刻就会紧张起来。
    制约大唐粮食产量的,不是水利,水利已经修的很完善了。主要是缺牛。
    等到皇帝说完了军务,财部尚书抓住时机奏道:“臣请朝廷增加耕牛。”
    皇帝和大臣们都是皱眉。增加耕牛?没办法了。
    恒北的牛,已经运了好几十万头进来,也不能再运了。不然,恒北建设粮食基地的计划,就要受到影响。
    户部的数目,大唐如今有牛五百三十多万头。就这,还是在和元廷交易之后,加上从天竺运牛的数字。
    元宋战乱和三国起兵之后,南方兵连祸结,土地抛荒严重,耕牛大量被宰杀吃肉,或被乱兵抢走,数量锐减。
    虽然几年来李唐一直想法设法的增加耕牛,可缺口仍然高达上千万头!
    这导致几户人家共用一头牛,耕地效率很差。百姓也就只能勉强吃饱饭,虽然比元据时期好过的多,可离盛世还差得远。
    所以,大唐才对宰杀耕牛之人严厉惩罚,最重处斩!
    数月前,沔阳侯都烈的家臣,监守自盗,倒卖牛犊七十多头,都烈入宫请罪,罚俸半年。结果,那家臣和买牛的商人,以及宰牛的屠夫,全部处斩。
    因此大案被杀者,就超过十人。朝廷还突击检查各家贵族庄园的耕牛,查出贩卖宰杀耕牛案十几件之多。
    一时间,人头滚滚,前后处斩者,超过百人,天下震动。
    皇帝整顿贵族家臣吏治,还亲自下诏:“耕牛,事关百姓温饱,事关大唐社稷,事关天下太平。自古以来,未闻缺牛而盛世者…当今天下,耕用尚不足,安杀而食之?贪口腹之欲宰杀耕牛,天道不容,人道不容,国法便断不可容…”
    这就是大唐建国来最严重的耕牛案。
    没有人再敢贩卖牛犊。可耕牛数量的增加,仍然不够快。
    “陛下。”郑和奏道,“干脆,下旨给恒北都护府,让瞿世对中南天竺用兵,打服那群天竺小国,让他们输牛纳贡!”
    输牛纳贡?这倒是个好主意。
    “准奏。”李洛毫不犹豫的说道,“让瞿世动一动,联合梁国理国卫国,对中南天竺用兵,打怕他们,让他送牛。没有牛,那就只能占他们的地,灭他们的国了。”
    大唐天子的话,非常霸道。这样的话要是在赵官家和朱皇帝说,众正盈朝的大臣们,一定会极力反对,说什么不是仁君所为,有失天朝体统。
    可是唐廷的大臣们,却人人面露笑容,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
    唐廷每一次对外用兵,都获得很大的利益。华夏武士们固然热衷战争,就是文臣们,也觉得打仗打得好,就是生财之道。
    于是,事关耕牛的国政,转眼间就变成军事。竟然是对吐蕃和天竺同时用兵。只不过,天竺不用从本土调兵,直接动用恒北驻军,再命令梁国理国和新建不久的卫国出兵助战。
    这就是后世著名的“耕牛战争”。
    接下来一段时间,唐廷又开始了战争准备。
    五月二十一这天,李洛和崔秀宁下朝之后刚回到寝宫,还没坐下来好好说话,特察局李织就送来一个来自西方的重要情报。
    原来,三月初八,元军和第二批动员起来的十字军,在奥地利国决战。
    早在二月下旬,西方各国就再次动员了二十多万人,元军兵少,又很疲惫,只能后撤到什么莱茵河之东。
    到了三月上旬,真金太子亲率十万元军从罗斯地区赶到,安西王得到援军,士气大振,决战很快爆发。
    决战前,元军在两军阵前,用战马践踏的法子,残酷处死了之前被俘的法兰西王,打击联军士气。
    决战打了两天,元军骑兵用骑射和火器结合的战术,大破西方联军,西方联军只剩下最多两三万人逃出生天。
    元军所到之处,一路屠杀,不知道多少黄头色目被杀,也不知道多少人沦为奴隶。元军把年轻男女用绳子一串串拴起来,拖在战马后面。
    随后,元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真金太子率领,继续西征法兰西国,一路由阿难答率领,南下征讨什么教皇国(意大利)。
    李洛接到情报,让李织退下,对崔秀宁说:“西方完蛋了。经过两次大战的惨败,欧洲大陆的精兵都死的差不多了,国王大公都死了一堆。没有人能阻止元军占领欧洲。”
    崔秀宁道:“还有英吉利和西班牙。他们的实力可不弱。整个欧洲现在也有好几千万人口,打游击也够蒙古人受的了。”
    “晚了。”李洛摇头,“英吉利和西班牙要是之前积极参战,或许还能打赢也说不定,就算打不赢,元军也没那么容易吃掉欧洲大陆。可是现在欧洲大陆诸国精锐俱丧,他们就是再出兵,也迟了。”
    “打游击没有的。元军机动性高,骑兵小队的战力,除了大唐,天下谁能比得上他们?欧洲人打游击,只能换来更狠的杀戮。”
    “今年之内,元军就能彻底拿下整个欧洲大陆。西班牙肯定是保不住了,就看英吉利,能不能又保全的机会。”
    ps:最后一天,求月票!今天很忙,只能明天加更了!跪求三月最后一天最后一小时的支持啊!晚安,蟹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