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言情小说 > 大宋清欢 > 第353章 丝理丹青 艺林双璧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53章 丝理丹青 艺林双璧

    炎暑退避后的初秋,大宋名义上的皇家道院,实际上的冷宫——瑶华宫。
    “真人,我来催单了。”
    姚欢踏进院中,笑嘻嘻地,对着正在教福庆公主握笔作画的孟皇后说道。
    她与这位大宋废后,建立在彼此欣赏基础上的利益关系,使得她们之间的门第隔阂,一日淡过一日,对话的亲近,一日浓过一日。
    姚欢“催单”的货物,指的是橘饼。
    一趟雄州榷场跑下来,姚欢发现,看中橘饼的,不光有辽商,大名府北边几个州县的宋人官民,亦挺稀罕橘子做的蜜饯。
    他们吃惯了太甜的柿饼、梨条,对柑橘微酸的清雅滋味颇喜欢。
    姚欢眼里,处处是需要临门一脚的商机。
    她便拿邵清“公器私用”,推着他以如假包换的太医局专家身份出面,宣讲养生知识,告诉几个州城的南北货大商号,橘饼不但是蜜饯,还有食疗效用,若将橘饼外的这层皮,削成细条,泡入茶中,或者将橘饼切成碎粒,与银耳、莲子炖成汤羹,可以疏肝理气,清郁化食。
    如此这般,姚欢自雄州南归的路上,收了不少定钱。苏颂在定契上作保人,他们统共吆喝出去十几张大小订单,两千多斤橘饼。
    姚欢去岁从孟皇后处询问橘饼产量时,大致有数,开封和洛阳一样,橘子长势不错。两斤新鲜橘子,出一斤半橘饼,瑶华宫一带的橘树林,大约能出三百斤橘饼,剩下的缺口,开封、祥符两个县的果农,供货无压力。
    回到京城,姚欢将定契和定钱捧到瑶华宫,孟皇后着实又惊又喜,还有些不好意思:“姚娘子,你怎地,劳烦苏公出面签定契……”
    姚欢笑着摇头:“真人不必多虑,是苏公见我去兜买家,主动提的。苏公知晓真人你有一大笔本钱在我手里,他说,吾等不偷不抢,不吃民脂民膏,靠手艺和跑腿做正经买卖,他当然愿意助力。听我粗略估算,这些定契,去除买果子、雇人工、转运钱、商税等花销,一斤橘饼,能帮你赚五六十文,老相爷的劲头更足了,签完契纸,还兴致勃勃地给人铺子里题字,算是送个谢礼。我夫君在一旁见了,偷偷与我说,在开封城的文士圈里,苏公的一个字起码值一贯钱,这些南北货铺子可赚大了,哈哈哈哈哈……”
    姚欢说得愉快,孟皇后亦听得开怀,十分感念苏颂的照拂和姚欢的勤勉。
    开怀过后,孟皇后赶紧让贴身侍女陈迎儿,带上瑶华宫几个和气又聪明的道姑,由迎儿做水果贩子的哥嫂引荐,四处定橘子。
    如此忙碌了大半个月,今日,孟皇后很肯定地告诉姚欢,新鲜橘子的原料供应,不成问题,届时派往橘园教果农制饼的道姑,人手也够。重阳节前后开始打橘子,煮饼、晒饼,待到立冬,两千斤橘饼应能发往大名府方向了。
    姚欢合掌赞道:“就算到时候官道有薄雪,立冬出发,冬至前怎么也到边境各州了,能赶上那边的商铺做腊月里的年货买卖。”
    两位妇人正计议得周详顺溜时,道姑带进来一对青衫少年。
    姚欢抬眼望去,辨出其中一人,竟是张择端!
    另一个陌生少年,也是十二三岁的年纪,眉清目秀,目光明澈,神色瞧来十分肃定,全无半大小子顽劣勇武的愣头青气质。
    张择端见到姚欢,亦惊喜地唤道:“姚娘子,怎地是你?”
    旋即想起未给孟皇后行礼,忙边作揖边与孟皇后解释:“真人,择端在东水门一带练习界画时,这位姚娘子的姨母,常招呼我在铺子里吃点心浆水,垫饥解渴,有时见我未到午时便往御街西头的汴河去,她还拿几个馒头给我。”
    孟皇后和颜悦色地点点头:“姚娘子一家,都是热心快肠之人。”
    继而转向姚欢,指着张择端道:“那日我带着福庆,进宫给向太后请安,辰时进天波门,看到他在画画,未时出天波门,看到他还在画。我好奇下车去瞧,这孩子画的,竟还是界画。小小年纪就这样心性沉静专注,真是棵好苗子,我便收了他做弟子。我虽和翰林院那些画师不能比,但择端跟着我,好歹笔、纸、色、墨,管够。”
    张择端到底还小,纯挚朴直,开心地与姚欢道:“真人还给我每月一贯钱,让我回去交给阿父。这样,我就可以画我爱画的图景,不必给人画菩萨像挣钱了。”
    姚欢心道,开封城的普通力夫或者手艺人,一天也就挣五六十文,一贯钱,的确能买未成年人张择端的自由时间了。
    她又将目光投向那陌生少年,少年忙彬彬有礼地自报家门:“晚辈姓沈,名孳,见过姚娘子。”
    孟皇后告诉姚欢:“这一个娃娃呢,是我河北定州老家的族中子弟,他堂伯,从前侍奉我祖父,今岁来京中看我,带着他,说是他父母都殁了,求我在京中,给他寻个出路。我本想着送他去郑县丞处,与世轩一道进学。没料到呀,他小小年纪,主意可大着。”
    孟皇后的末一句,赞意更胜过嗔意。
    姚欢好奇地问道:“哦?小沈公子,有何打算?”
    沈孳不似方才进来时那般拘谨了,也现了少年人的憧憬意气,朗然回答:“我想做大宋最好的缂丝匠人。”
    嗯?
    缂丝……
    姚欢对这两个字,可不陌生。
    在千年后,“缂丝”这一神乎奇技的中国古代纺织工艺,令多少现代人惊叹折服,“一两缂丝十两金”的概念,通过文物展览,以及媒体上“国家宝藏”这样的文博探索节目,广为传播。
    而在此世,姚欢也近距离地见过缂丝。
    那是魏夫人穿在身上的大袖衫。
    令姚欢觉得微微失望的是,魏夫人那件以丹枫鹿鸣为主题的所谓缂丝作品,织画部分竟有些寡淡,丹枫并不是织的,而是染的,两头鹿倒是多色的纬线横织而成,但漏色颇多,凑近了看,不得不说,有些粗糙。
    往昔还与曾纬亲近的日子里,姚欢问过他,魏夫人身上的缂丝衣衫的来历,曾纬道是李夫人衣坊所制。
    缂丝乃宫中妃以上级别的内命妇能用之物,织起来十分耗时,向太后也就用个帕子。曾布反对魏夫人定制缂丝,说这是僭越,魏夫人不仅不以为然,并且看不上小件,要做就做衣衫。
    一块小小的帕子都要织得三个月,何况衣衫!李夫人无法,只得做个不伦不类的,既满足魏夫人时限和尺寸的要求,又不算给外命妇提供内命妇所用之物。
    此刻,姚欢盯着眼前一本正经发愿的少年。
    姓沈,沈……
    “小沈公子,表字如何称呼?”
    “回姚娘子,字子蕃。”
    沈子蕃。
    果然是他!
    缂丝历史上,有“北沈南朱”的说法。北沈,指的是河北定州人氏沈子蕃,南朱,指的则是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氏朱克柔。
    沈、朱二人分别活跃于北宋与南宋,沈子蕃应是在金兵攻破开封城后,南下逃亡,将缂丝技术传到杭嘉湖平原,并培养出了以朱克柔为代表的女性弟子。
    姚欢微微斟酌,试探道:“小沈公子,我曾在宫中当差时,有幸见过向太后的缂丝帕子,当时十分惊讶,只觉得,与刺绣很不同,仿佛,仿佛一幅真正的画。”
    沈子蕃道:“正是如此。刺绣虽也很美,但绣的只是形与色,绣不出笔墨毫尖挥洒出的气韵,而缂丝,才能与丹青成为伯牙子期那样的知音。”
    他说到这里,扭头看了一眼张择端,抿嘴笑了笑。
    “不过,”沈子蕃话锋一转,带了些不以为然道,“真人给我看了内廷裁造院的缂丝帕子,我觉着,觉着……”
    他忽地顿住,意识到自己会不会言多必失。
    孟皇后摆摆手:“子蕃,但说无妨,姚娘子与裁造院的蔡监丞,没什么交情。”
    沈子蕃于是大胆评论:“裁造院的缂丝,用色浮华俗气,运线死板,织机看起来也没有改进过。”
    一旁的张择端亦附和道:“晚辈虽从前不懂纺织技艺,但这些时日与子蕃贤弟相处,听他说了缂丝的运线,再看真人交与我二人研看的缂丝帕子,确实,我们丹青中人,觉着差了好几口气。”
    孟皇后看看姚欢,与她道:“这两个孩子真是不错吧?后生可畏啊。你莫看子蕃才十三岁,已经开始带徒弟啦。走,让他带我们,去看看他的缂丝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