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天仙酒
曹宁感觉到,这加了料的酒,比没有加料的酒要香了许多。看到黄老板做出了请的手式,曹宁拿起杯子,喝了一口杯中的酒。
“这酒……不同了!”
黄老板得意的说:“比原来的酒是不是强多了?”
曹宁点头,确实强很多,一口酒喝下去,曹宁感到自已的左下腹处暖暖的。
于是,他又喝了一口。
那种感觉又强了一分。
“是不是感到自已腹意暖暖的?”黄老板问。
“是啊!怎么回事?”
黄老板拿起他的杯子,喝了一大口。
“这里诸葛村人喝四特酒的特别办法。这种方法只对四特酒有效。我们试了很多回,试了很多酒,都不行!据说,这个方法是诸葛亮传下来的。”
曹宁的脑中,马上想到了《黄帝外经》。肯定是诸葛村的人从《黄帝外经》中学到了技能。
这《黄帝外经》真是宝啊!决不能让日本人抢走!
喝完了酒,曹宁带着黄老板去了仓库,给他十坛酒。
这是答应给人家的报酬!
黄老板象检了宝似的,招来了一辆牛车,小心翼翼地将这十坛酒运回了家。
曹宁又拿了三坛酒,带回旅馆喝。
刚才,黄老板拿到了十坛酒后,告诉了曹宁一个秘密:四特酒酿制的环境与山泉水都有一种成份,但是,在酿酒过程中,又添加了一份药份,这三样的成份经过作用后,产生了口味奇特的美酒。但是,如果再加上天仙根,那么就成了更美味对脾肾有益的酒。
……
第二天上午,黄老板又来了。
这一回,他带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客人。
“博先生,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诸葛村的二管家诸葛明先生。”黄老板介绍道。
一听是饭票来了,曹宁马上请他们入坐。
黄老板也不客气,又做了一坛天仙酒,给每个人倒了一杯。
诸葛明喝了一口酒说:“这是比上等酒还要好一点的酒。”
黄老板说:“这樟树人还是不公平。我们扎求四特酒,他们拿出来的,只有三成上等酒,其余的是七成二等酒。二等酒根本就做不了天仙酒。”
诸葛明说:“地方保护,在哪个地方都有。只有他们本地人,才能得到那最好的东西。”
曹宁没有解释自已不是樟树人。人家既然将自已当成了樟树人,那就当一个樟树人好了。
曹宁也没有想到这好的运气。本来他是买药材的,但是看到仓库中有四特酒,便起心买了一千斤。
买时还心痛,这酒有点贵。现在,他才知道,自已赚了一个大的,别说一千斤,就是一百斤也值得。
诸葛明喝了三口酒,放下杯子。“博先生,我来有一个请求。”
曹宁忙说:“诸葛先生别客气,有话直说。”
“博先生的酒听说不少?”
这个事,许多人知道,所以曹宁就没有去隐瞒。
“我这次出来,带出来了别人给我抵款的药材,同时,也带了八百斤的四特酒。我家的一个亲戚在上海,每年,我都要给他送去几百斤四特酒。”曹宁说的象真的一样。
黄先生问:“你准备卖了药材后就去上海?”
“对呀!乘上一船,沿富春江而下,再经杭州去上海。很方便的。”
诸葛明问:“听说博先生的酒不少,能否卖一点给我们?”
曹宁想到了诸葛明来的目的:“没问题!诸葛先生收了我的药材,帮了我的大忙,让一点酒,应该的。”
诸葛明笑了!
昨晚,黄老板给诸葛村送去了两坛四特酒。
诸葛明看到是上等四特酒,便制成了天仙酒。
哪知道,这酒不止上等酒,比特等酒只差半分。
诸葛明送了一坛给大管家,一个小时后,大管家传来了族长的话,让诸葛明找到博先生,从他手上买来些四特酒。
本来诸葛明没有多大的把握,因为药材的定价有点低。
哪知道博先生很大方,竟然答应了。
无形之中,他对博先生好感了起来。
……
诸葛明带着两百斤的四特酒,回到了诸葛村。
大管家看到带回了酒,又听了诸葛明的讲述,感到曹宁这个人不错。是个可以交往的人。
对于曹宁的身份,他们没有一点怀疑。主要是曹宁带来了药材,是从事药材生意的商人,不会是各路人派的暗探。最关键的是,那四特酒。
一般的人,能买了这样的四特酒,不会超过十斤。在樟树,好的酒楼,都有上等的四特酒卖。但那都是招待贵客的。也且,一个酒楼不会超过五十斤超过上等的四特酒。
所以说,就算曹宁将樟树所有的特等四特酒收完,也不会超过三百多斤。可据诸葛明讲,曹宁仓库的四特酒,不少于五六百斤。
这就说明,曹宁的酒是从酒厂拿出来的。
能够从酒厂拿出这多的特等四特酒,说明曹宁应该是樟树的本地人,哪一个外人能在樟树有这大的本事。
想到这,大管家说:“好好地与博先生交往,说不定我们以后,多了一个进购特等四特酒的来源。”
诸葛明:“大管家说的是。我在想,十六小子过两天就要结婚了,我想请博先生来诸葛村做客。大管家看行不行。”
大管家想了想说:“可以!派人盯着他。”
对于进来诸葛村的客人,诸葛村都是安排在迎宾楼,而且,诸葛村的暗队负责盯人,确保客人进来后,不会失去控制。
当诸葛明带着邀请函来到了旅馆后,曹宁非常高兴。
“你们请我赴宴,是看的起我。”
这话很对,在兰溪,很多本地人都没有能进诸葛八封村一次。
旅馆的房也没有退,留着花不了几个钱。
曹宁又去仓库提了五十斤的四特酒,作为贺酒带去了诸葛村。
诸葛村不仅布局奇特,村中古民居也非常罕见。据诸葛明介绍,此村始建于宋元时期,后代屡有续建、改造,至清康乾时盛极一时。全村保存明清古建筑二百余间,散布于镇中的小巷弄堂间,原汁原味,古风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