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玄幻小说 > 读经典谈心学 > 心之游记——唐三藏的取经梦 一

底色 字色 字号

心之游记——唐三藏的取经梦 一

    吴承恩(1501年—1582年)生活在明代中叶,他的名著《西游记》虽然是神话小说,也不能不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例如,“崇尚道教”的嘉靖皇帝长年不理朝政,痴迷服食丹药,所以在《西游记》中许多妖魔鬼怪都以道士的形像出现。当时,心学大行于世,明史有这样的记载:“时天下言学者,不归王守仁,则归湛若水。”因此,《西游记》也深受心学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其核心思想也是心学。在《西游记》中,主角孙悟空就是一只“心猿”,他活跃而蔑视一切权威,人们修心,不能让心活跃过度,这在《西游记》中以孙悟空的成长过程加以暗喻。

    现在,我要讲一个追求内心的故事。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名法号玄奘的僧人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要到天竺(今印度)取经。

    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缑氏县,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为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

    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在玄奘的理想中,他应该受到皇帝的接见并为自己送行,甚至被封为“御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他的内心深处激荡,只是他自己没有注意到。

    玄奘只是带着简单的行李一个人上路,对他来说,漫漫长路、攀山越岭、风餐露宿、未知的险阻等外在的困难都不是问题,他只希望保持坚定的意志以战胜畏缩、懈怠、贪恋的心魔。魔由心生,亦由心灭,他的心中不知不觉间产生了一个斗战心魔之神,它不等于心,所以其形像不是人而只是最接近人的动物形像——猴子,即“心猿”。在心猿之后,玄装的心又出现了白龙马(意马)、猪八戒(人欲)、沙僧(践行)三个形象,以后都会说到。

    心猿从哪里来呢?这样从世界的起源说起,呵呵,够遥远的。话说盘古开天辟地,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一元有十二会,一会有三十运,一运有十二世……这是北宋理学家邵雍(康节)在其代表作《皇极经世书》讲的“宇宙历法”, 吴承恩把这个历法设定为《西游记》的世界观。继而,因为乾坤、阴阳的作用,产生了万物。当然,玄奘是佛门中人,幻想的的世界不能只用中土的世界观,因而又把世界分为东胜神州、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和北俱芦洲,这是佛教传说的世界四大部州。在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叫花果山,山上有一块大石,三丈六尺五寸高,周长二丈四尺。三丈六尺五寸高是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周长二丈四尺是按二十四节气,可见,作为一个中国人,即使入了佛门,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深深印在玄装心中。其实,佛教传入中国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后来中国的佛教已经与印度的佛教有很大的不同。注意!心猿出生的国家名为“傲来”,这正是说:作为人的骄傲是来自本心。换言之,失去本心,人就是去作为人的骄傲了!

    玄奘心中的心猿就是从这块大石中爆出来。爆出心猿之前,这块石头吸收了日月精华。“日月”为“易”,是生化万物的力量。北宋大儒程颢(明道)强调理是“生生”之理,“生生”即天地化生万物的力量。他说:“生生之谓易,是天之所以为道也。天只是以生为道,继此生理者即是善也。”生生之理就是石头能爆出心猿的原因。

    心猿初出,双目中两道金光就惊动了玉皇大帝。这是个暗喻,是说追求本心、倡导人的价值、蔑视外在权威的心学的出现,必然对封建权威作出挑战。心猿作为猿,他始终“生野”,它本质中的“圣”并未萌发,还有待名师的启发。心猿外表是猴子,当然也是与猴子为伍。心猿因为天生敢于挑战权威,所以在众猴中,只有他在敢于去探索山水的源头,象征人类中出类拔萃、走在时代前面的思想家。寻得水帘洞后,心猿就成了猴子大王。水帘洞里有这样一副对联:“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这就是说,只有通过自己的心,人类才可以寻得福地与洞天。

    心猿当上王之后没有被享乐所迷惑,他热爱思考,不追逐外物。“死亡”是人类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心猿也被这个问题所困惑,于是,他毅然离开王位去寻找能帮他解决问题的智者(神仙)。心猿远涉重洋,才找到了一个叫“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地方。这个地方的名字很说明问题,“灵台方寸”、“ 斜月三星”指的都是“心”,这就是说,“良知不假外求”,生命、宇宙的奥秘就在于心。“心学”正是中国传统哲学乃至中华文化的核心。

    后来,天庭也查不出心猿的师承,这是因为心猿以自己的心为师。

    心猿找到的神仙叫菩提祖师,菩提即觉悟的意思,菩提祖师与其所在的地方暗指觉悟自己的心。菩提祖师通过提问,帮心猿起名为孙悟空,同时也是帮助心猿先认识自己。菩提祖师是个糅合儒、释、道三家的人物,“孙悟空”这个名字也集合三家的精髓。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为了让佛教快速融入中国,翻译经文的高僧就以道家的概念解释佛经,又提倡佛道一家。在明代,更有“三教合一”的说法,当然,三教的地位不是等同的,佛、道两家都是在儒家之下,即是说在儒家正统下才能有合一可言。菩提祖师又解释说,“孙”这个姓“正合婴儿之本论”,佛家求领悟“空”,道家求领悟“无”,两家相通,所以叫“悟空”。

    心猿以自己的心为师也是菩提祖师事先知道心猿会闯祸,还要教心猿法术的原因。当然,菩提祖师也知道心猿经过事上磨练会修成正果。

    心猿得了名字之后,高兴得手舞足蹈,不过他有灵性,因而不忘对菩提祖师作礼启谢。菩提祖师教他洒扫应对、进退周旋的礼节。所谓洒扫应对、进退周旋,即洒水扫地,酬答宾客,出入招呼的礼仪,这是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宋代大儒朱熹(紫阳)说过:“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在儒家看来,洒扫应对并不是小事,因为“圣人之道,贯彻上下,自洒扫应对,以至均平天下,其事理一也”。

    在玄奘的内心世界中,让心猿首先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周旋的礼节是很合理的。因为心猿虽然吸收了日月精华,集天地之灵秀,但他的身体始终是猴子,其本心还未显发,容易让身体之欲、外界坏境蒙蔽。这正如三岁以前的小朋友,虽然说赤子之心是善的、纯的,但是这个心、自我还未能显发,小朋友的行动大都还是受身体需求、外界环境控制,所以需要引导、教育,不然,到三岁以后,性格就定型了,所谓三岁定八十。八岁以前的小朋友,性格已经初步定型,不过还是比较生野,容易学坏,因而需要教他以礼数。

    之后每一日,孙悟空还会与师兄们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这也是儒家少年儿童教育的内容。如是者过了七年,孙悟空希望学习一些更高级的课程。菩提祖师给孙悟空列出包涵三教九流的多种课程,只是孙悟空记挂着长生之法,一概不想学。见孙悟空这也不学、那也不学,菩提祖师“怒”了,他打了孙悟空的头三下,然后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并把中门关上。孙悟空的师兄们见师父不讲学走了,也埋怨孙悟空,这里包食宿、免费教学,怎么还诸多要求。只有孙悟空暗喜,知道祖师打他三下是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并把中门关上,是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这样学习了三年后,未卜先知的菩提祖师又对孙悟空作了一些警告,他告诉孙悟空:徒弟五百年之后会被天雷打,那时候需要见性明心,预先躲避;再五百年后,会被阴火烧;再五百年,会被贔风吹。雷劫、火劫、风劫,是佛、道两家所谓的“三劫”,在这里暗示各种磨难对人心的历练。菩提祖师认为要通过见性明心去通过这些历练,不能通过的话,所谓多年修行都只是虚幻。所谓见性明心,即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发现自己的真心。

    之后,孙悟空又学了“七十二变”。这暗示了君子不器的道理,就是说明白了基本的道理,作用不会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而通于各种变化。后来,菩提祖师又教孙悟空“筋斗云”,还为我们解释了“爬云”与真正的腾云驾雾的区别,让人想到宇宙速度的级数区别。孙悟空认为筋斗云很难,菩提祖师说了一句传诵千古的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很多人不知道这句话出自《西游记》,更不知道这句话是通俗的心学宗旨。

    一个筋斗云可以去十万八千里,108000又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数字。一个正常成年人的心跳平均是每分钟75次,那么一天下来,心跳次数就是75x60x24=108000(次)。玄奘取经的路程也是十万八千里,这是比喻,人每天都是一次修行。

    见孙悟空本事学得差不多了,菩提祖师就让他从那里来就到那里去,并警告孙悟空以后不要向别人提起菩提祖师。如果有人问起孙悟空其本事在哪里学来,他大概可以如程颢所说,“自家体贴出来”。

    在玄奘的潜意识中,心猿既然学成归来,应该试试本事,这样才能对他日后对付取经路上的心魔更有信心。于是,孙悟空遇到了他第一个对手:混世魔王。混世魔王比喻人性中吃喝玩乐之心,这无疑是修心养性的要面对的基本问题。

    解决了混世魔王后,孙悟空需要更一步成长,强大起来。某个晚上,取经人在山中打坐,潜意识中的世界又热闹起来。

    作为大王,孙悟空很称职,他想到一个势力强大了必然会和其它势力发生冲突,甚至还更进一步想到会引起战争。现在花果山猴子集团像一个国家了,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他于是使神通从傲来国弄来兵器让猴子们操练。

    人类值得骄傲是人心,因为人心包含着天理,它使人类有别于其它生灵。兵器象征人类的各种本能,它们都是由心操控。

    孙悟空应该用什么武器呢?有猴子建议他去东海龙宫向龙王要。孙悟空在东海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吾乃花果山天生圣人孙悟空!”在心学看来,人的天性是善的、人天生就有成为圣人的潜能,所以说“满大街都是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因此,孙悟空这句话用的是心学弟子的口吻。

    龙王让他拿大禹治水时,定江海深浅的一个定子,它寓意人对大自然的改造,孙悟空用它作为武器合乎全书对人的能动性的赞扬。孙悟空把定海神铁变细几圈,见上面写着一行字: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意由心而来,是心的声音,明代心学大师王守仁(阳明)认为“有善有恶意之动”,那么,如意即是希望意是善意。作为大禹治水的定子,金箍棒代表了人类的劳动对大自然的改造。

    如意金箍棒为什么是一万三千五百斤而不是其它重量呢?这是因为:一,上一章提到孙悟空三个五百年即一千五百年要经过三次劫难,通过些劫难才能如意;二,在《易经》中,“九”是阳数之极,它与居正中的“五”合起来象征帝王的权威,在心学看来,自己的本心才是最高的权威。因此,如意金箍棒的重量是九乘以一千五百,即一万三千五百。补充一下,孙悟空两大神通,七十二变、筋斗云(能行十万八千里)的关系数字七十二、十万八千都是九的倍数。棒,也被称作“棍”,为无刃的兵器,素有“百兵之首”之称,是人类最早的兵器及生产工具。一般兵器象征人类的各种本能,如意金箍棒即象征能够一以贯之的根本道理。

    大闹海界之后,孙悟空在醉酒状态下被拉到冥界,喝醉酒容易出事啊。孙悟空在冥界判官的一本生死簿中的一千三百五十号上找到自己的名字,可见“一三五”这个数字已经是玄装心中的一个重要数字。孙悟空看到生死簿上讲自己寿终了,于是把自己的名字一笔勾销。

    东海龙王、冥界的秦广王(十殿阎罗之一)向玉皇大帝告状,希望擒拿孙悟空治罪。对于孙悟空的来历即本事来源,玉帝不解,太白金星出来解释,他讲到:“上圣三界中,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所谓九窍,指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人及高级点的动物都有九窍。有九窍的动物,从进化角度来说,它们是进化的高级阶段了,因而有更进一步的可能。九窍在玄奘的幻想中,代表着人欲,所以象征人欲的形象猪八戒用的武器就是“九齿钉耙”。

    修仙,其实是不沉沦于动物性,向神性靠拢,用理学的话说,是存天理。修仙在西方哲学中有这样的解释:人走在绳索上,一边是动物,一边是超人,不是走过去成为超人,就是倒回去成为动物。

    玉帝听了太白金星的话,决定招安孙悟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