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废医存药为定数
五宗会盟以后,管子平继续住在自然山庄,并没有走,画眉师妹早早的去学校了。其他的鬼门,跟神霄一直势如水火,这两宗也早早的散去,而医缘门的长孙长悦却意外的留下来。自然山庄自然欢迎两宗人暂住,两宗宗主愿意在自然山庄呆,是给自然门面子,这个情能不承么?所以自然山庄上下,都在围着两人转。
自然山庄以湖而建,自然周围有很多小亭,小亭被假山包围,虽然远在n京,但是也稍有江南水乡的韵味了。
而此时正是清晨,湖心小亭上,管子平,长孙长悦两人交谈甚欢,看似已经呆了很长时间了。
“子平兄,关于你前天提到的命理判断病情,结合中医进行治疗的想法,我回去后思考良久。以当前中医界而言,都以望闻问切为诊断依据,结合目前的症状,来开方。这种以生辰八字为切入,作为一个诊断的依据的办法,实属另类。”
“长孙妹妹有所不知,医易结合由来已久,术数的发展其实更早于医学,你看内经原文,也有五运六气推测疾病的例子。五运六气用到的就是天干地支系统。比如今年是乙末年,乙为天干,乙庚合化为金,而乙木为阴干,所以就断为金气不足之年,假如是庚年,就是金气太过。这种是以天干合化的情况去判断的,正是易医的结合。金气不足,联系到五脏,就是肺气不足,所以这年,容易发生胸闷,活着感觉喘不上气之类的,肺气不足的症状比较多发。从内经以来,易跟医就有着紧密的结合,只是到现代,中医人放弃了术数,这正是现代中医的不足之处,谈何另类?”
长孙长悦笑道:“你这番言论让别的中医听到,估计他们不认账,因为很多中医打心底就瞧不起术数,认为是封建迷信,还有很多中医甚至认为要废医存药,中西结合才行。就是废掉中医的理论,只用中药的功效,结合西医的提取技术,提取有效成分来。并且很多所谓的社会名流,经常公开讲这个,废除中医理论,只承认中药的功效。你知道么,我有时候真庆幸,身在医缘门,能够不受社会上这些污染,真正的去认识中医。目前的中医环境太差了,一个毫无分辨能力的人,在当今社会,想学中医,真的是太难了。”
管子平叹道:“废医存药由来已久,是中医的劫数。究其根本原因,是人对中医理论的误解,以及受西方的科学影响,产生了动摇,产生了怀疑。中医何尝不是一门玄学,所以劫数一来,中医立马大分家,凡是里面有任何所谓现代人认为不科学的地方,都会划清界限。所以祝由一科被划出去了,这还不算完,凡是中医理论上,但凡有一点,大家认为不科学的地方,都要去除,所以现在中医就只剩下了一个空架子,名存实亡。”
管子平喝了一口茶,“可能很多人觉得这句话有些过了。大部分人,甚至觉得现在中医发展的挺好。你看现在各种中医院,各种中医大学临立,看似很繁荣的样子。但是中医的灵魂失去了,你盖在高的高楼有何用,你医院服务的措施再好有何用?中医师上面有再多的专家教授的头衔有何用?中医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中医了,表面越繁荣,其实根已经烂掉了。”
“呵呵,站在我们道门的角度,目前的中医确实没落了。你们河洛派是术数派还好些,我们医缘门以医立世,以目前的中医主流面前,更是感到一种可耻。说实话,真的是羞于与其为伍。我师父老人家的作风,就是宁愿不看,也不愿意看了病还生一肚子气。听门中的一些老前辈讲,师父早年也曾扮作乡村野医,挨家串户给人瞧病。但是后来很多人质疑,甚至出现过病人恩将仇报的事情发生。所以,我师父就发誓,自己不会在给瞧不起自己的人看病,也不会在给穷人看病。所以我师父现在外号叫“周扒皮”,找他看病的病人,不死也得扒成皮下来。”
“百草老爷子的事情,我倒是听闻师父谈起过。据说是他给人看好了病,不过其间用了一些祝由之术,病人痊愈后反而不感恩,还在特殊时期其间告他搞封建迷信,被打成牛鬼蛇神,蹲过牛棚,刷过厕所。其实在早先,我师父就对他说过,会因看病而生灾祸,他老人家当时不信。等特殊时期结束,百草老爷子才感世事无常,世风日下,愚人不可救药,走向了另外一条路。我们做晚辈的,没经历过那种磨难,是没资格谈这些事的。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劫数,刚才我说,中医没落是劫数,是因为现代社会的人们心性下滑太厉害,是没有资格享用真正的中医治疗的。而上古人心淳朴,自然可以享受真正的中医治疗。而现代人类,人心自私,自我日益加重,自然对应的层次比较低的医术来治疗。所以,生病就输液,抗生素,激素滥用,以及各种放疗,化疗,这些治疗中的痛苦,正是对应各自的心性。当然,现代人是不会这样认为的,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找不到真正的中医去治疗,没有这个缘分。所以,我对目前中医的种种,并不感到意外。”
“唉,你们河洛门就一点不好,什么事情都看的太透。本来很年轻的人,就显得老气了。不过画眉还不错,没受到你的影响。”
管子平哈哈大笑:“那丫头别提了,我师父老人家想把她开除出河洛门,没有半点天分,搞得他老人家天天抱怨,这个闺女没有继承他的半点天赋。不过,她确实是我门最活泼的人了。”
“这是物极必反,谁让你们河洛门老出算天算地算计人的妖孽,这次出个单纯点的,有你们好受的。”
管子平苦笑道:“你的嘴好厉害,我佩服之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