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 责任
韦尼亚明科或许是从一开始就看出了这些优点,毕竟他是空降军司令,尤其还是与德军有“思想交流”的空降军司令,再加上之前就有考虑过空降点,所以整个过程都没有表示疑惑,只有在舒尔卡说到空降至城区发动群众作战时才向舒尔卡投来意外的目光……显然,就连他也没考虑到这一点。接着,佐洛塔廖夫就问了句:“您有什么问题吗,韦尼亚明科同志?”
“不,我没有问题!”韦尼亚明科回答:“我完全赞同舒尔卡同志的计划,这三个目标构成的三角形防区很适合空降作战!”
韦尼亚明科这是行家一说话就知有没有。
其实这也是舒尔卡有心这样布署的,三角形防区之所以更适合空降作战,尤其是苏联空降部队作战,是因为苏联空降部队没经验同时训练不足。
更糟的还是,在经验、训练不足的情况下还要乘着夜色空降作战……这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空降点出错部队难以集结等一系列问题。
然而,这些问题却可以通过战略布署尽可能弱化。
这个布署就是由三个进攻点构成的三角形区域。
简单的说,如果只有一个进攻点的话,那么苏军空降兵只能朝一个位置空降,其结果就是有些部队甚至会被空投到偏离目标数十公里外的区域,根本就无法赶到空投点当然也就无法发挥作用。(注:一年后苏联在第聂伯河空降作战中就出现部队偏离空降点几十公里的情况)
但是三角形防区就不一样了,它看起来是个三角形防区,其实如果用于空降的话就会是以这个三角形为中心的圆,只要空降在这个圆的任何一点都有可能采用就近原则赶到其中一个进攻点并投入战斗。
而这个圆,则有几十公里的范围。
也就是说,这种布署首先就能尽可能的把这三千空降兵充分的利用起来。
“唯一的缺点!”韦尼亚明科说:“就是兵力太少了,只有三千人,让他们同时进攻三个目标的话,我们第一批就要把所有人都空降到目标区域,也就是说我们完全没有预备队,如果出现情况的话我们无法为他们提供增援!”
舒尔卡点了点头,韦尼亚明科这是说到点子上了。
“所以我们只能胜利不能失败!”韦尼亚明科说:“任何一点,只要失败不仅是本身的损失,还会使这可以互相增援的三角形防区成为两点之间的线性防御,这很容易被敌人分割包围!”
“是的,你们有信心吗?”舒尔卡问。
“说实话,信心不是很大!”韦尼亚明科苦笑着摇了摇头:“因为我们对付的是德国人,而他们的行动通常十分迅速,尤其是布图尔村……”
说着韦尼亚明科指着地图上布图尔村的位置说道:“相比其它地方,米洛韦城区有百姓和游击队可以利用,有建筑依托打巷战,三号高地占据地利据险而守,而布图尔村却一没有百姓二没有地利,他们只能依靠自己。”
韦尼亚明科说得对,布图尔村的确是最危险的一环。
简单的说,就是进攻米洛韦有地利、人和,三号高地有地利,布图尔村却是整个村子的百姓都被驱逐干净的小村,地势一片平坦,地利、人和都没有。
更糟的还是,它距离德军南部防线较近,一小时内就能得到德军摩托化部队的增援,所以对它的进攻和占领是最困难的。
“所以我们在兵力分配上应该侧重布图尔村!”舒尔卡说:“到时我军会全力进攻德军防线吸引其兵力和注意力。另外,空降部队在占领并控制米洛韦火车站后,马上增援布图尔!”
韦尼亚明科点了点头,说:“只能这样了!”
所以,这场战斗其实鹿死谁手还是未知之数。
当然,战场上从来都没有必胜的道理,只能说成事在人谋事在天,终归还得看运气以及士兵在战场的表现。
如果说还有什么优势的话,舒尔卡认为就应该是德国人没有防备。
德国人之所以没有防备,恰恰就是因为他们在苏军中有大量的间谍,而这些间谍会告诉德国人:苏联根本就没有空降部队,他们的空降部队都被编入步兵师朝防线冲锋了。
于是,德国人就不会有任何防备苏军空降部队的心理和设施,比如雷区、隆美尔竹笋之类的。(注:隆美尔竹笋是隆美尔在法国防止英、美空降部队时的布置,就是将木棍之类的东西削尖了朝向天空,虽然简单却对空降兵有相当的杀伤力和威摄力)
德军方面果然对苏军空降作战没有准备,此时的他们正震惊于第6集团军的投降。
希特勒是这样,曼施坦因同样如此。
“可耻,这是帝国的耻辱,是永远也无法抹去的污点!”希特勒在收到这个情报是愤怒的挥舞着他的小拳拳,跳跃着吼道:“我刚刚才给这个叛徒送去元帅军衔,他却带着那块像征着荣誉的军衔投降了,还有他的部队!他应该自尽,这样他的部下还会誓死抵抗!我相信那些士兵是勇敢的,如果不是保卢斯下令让他们投降的话,他们一定会的!而且最终会走向胜利,顿河集团军正在进攻卡拉奇,他们很快就会打通补给线!保卢斯亲手断送了这场胜利……”
没人敢接嘴,因为他们都知道这并不是事实。
就算保卢斯不投降,就算保卢斯自杀了,第6集团军也不可能获得胜利。
但没人敢这么说,因为一旦这么说的话……那么接下来这场失败的责任在谁呢?
追究下去,当然就是希特勒在指挥上的错误!
或者,希特勒其实心知肚明,他只不过是继续让保卢斯背这口锅而已。
戈林对希特勒这番话深表同意,因为如果按希特勒这种说法,那么这场失败的责任就不在他了,当然也不在空军。
一切都是因为保卢斯没有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