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仙人竟在我身边 > 第92章 九黎将倾,是他负重前行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92章 九黎将倾,是他负重前行

    第92章 九黎将倾,是他负重前行
    终南山,九黎宗洞天,宗主殿。
    一道气息传入灵识当中,坐于蒲团上的九黎宗主燕过云微微抬眼,目光所及之处,宗门大长老骆羽成正站在那里。
    “宗主。”
    行过必要的礼节,骆羽成迈步走入殿内,身形进入的同时大门自动在他背后关闭,连关门的砰响都没有发出。
    “勘察弟子与华国官方层面递来了同样的消息,佛意痕迹已经在梁州周边各处出现,同时苍天各宗也在调集人手。”
    “照目前的情况估计,他们在梁州附近的人手规模怕已经有近万人。”
    略显低沉的报告声入耳,燕过云神色并无变化,只道:“宗内事务都布置好了么?”
    “都已安排妥当。除却前往论道的人手外,三长老、四长老和六长老将带执事三十人留守宗内,确保护宗大阵运行。”
    “同时,华国官方那边也已交接完毕,若论道中出现任何意外,他们将会接手剩余弟子的安置问题。”
    每一条消息都是机密中的机密,每一个字中都透着山雨欲来剑拔弩张,也只有长老级别的人才有资格窥见当下局势的全貌。
    他们都知道,如今的九黎已然站在风口浪尖。
    “人事已尽,剩余的便是天命。”
    燕过云轻轻点头,再度垂下目光:“回去吧,离论道只余三日,届时你与诸位长老要随我一同前往,剩下的时间当全力调整状态。”
    骆羽成应出一声,脚下却并未挪动。
    “那么.宗主您呢?”
    骆羽成的目光落在燕过云手中的纸张上。那是一叠看上去有了些年头的宣纸,上面写满了纷复的墨字。
    在燕过云所坐的蒲团周围,类似这样的纸还有许多。有些线装成册、有些则零散成页。
    以骆羽成的眼力,自然看得出这些纸页没有一个是修行典籍,而都是平平无奇的史册。
    “我在重温仙盟最后留下的史料。”
    燕过云手指自书页上划过:“当初,在斩杀迦叶佛陀、击退佛门后,九黎仙盟亦然遭受重创。”
    “同样是危机重重,那一千二百年前的情况却比如今九黎要严酷得多.我时常在想,那时身在盟中的诸位先人,又是何想法?”
    骆羽成默然。他年龄七百余岁,出生时便已是宋朝年间,自然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段时光。但身为长老,他自然也了解仙盟的最后时光是何状态。
    就如那大唐王朝一样。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唐朝似乎只有初唐、盛唐与晚唐,仿佛在安史之乱过后,唐朝剩余的一百四十余年历史都成了空白。
    同样的状态也出现在了九黎仙盟身上。
    别说是外人,就算是在当今的九黎中提起仙盟一词,大部分弟子对其的印象也往往只到释迦之乱为止,似乎那场百年战争便是仙盟的句号。
    纵观全宗,唯有燕过云清楚这一印象的失真,因为他便出身于那句号过后的余韵当中。
    “凡俗界有一句名诗,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燕过云轻声说着,手指划过面前的纸页:“当身处其中时,人们反而无法客观地审视自身所处的时代直至如今,看到这些遗留的记述,我才知道那时候的仙盟正在经历怎样的变化。”
    在旁的骆羽成沉默片刻,走上前来坐在一侧:“愿闻其详。”
    少顷的安静,燕过云轻轻摩挲着手中的纸页,眼中似有追忆。
    “释迦之乱杀灭了仙盟六成的修士,也让作为核心的九黎失去了指挥众宗的话语权。”
    “在迦叶陨落后,尽管佛门势力被清剿出境,可仙盟的情况并没有因此恢复,相反一日比一日每况愈下,许多实力尚存的宗门不再接受九黎调度,‘盟’之名已经不复存在。”
    骆羽成听得默然。身为长老,他自然知道这句话中所包含的意义。
    自古以来,唯有最强力的超凡势力才能直接把控凡俗王朝,这是修真界的共识。
    这并非仅仅是由于势力本身对凡俗的扶植和影响,更是因为若无雄主镇局,那么四方势力都将各自出头独占一方,人们所期盼的一统格局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正如千年前凡俗界帝王曹操所言:“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自南北朝战争崛起开始,九黎仙盟便是中原当之无愧的孤王。释迦之乱让这孤王遍体鳞伤,于是聚集在其麾下的枭雄们便也开始动了各自称王的心思。
    反映在凡俗界,便是唐末时遍地的藩镇割据,每一方藩镇背后都是修士们的影子。
    “除却内忧之外,外患也从未断绝。尽管佛门势力暂时褪去,但百年战乱已经让中原千疮百孔,各方小教小派趁虚而入,想要趁着中原仙门自顾不暇时从中分一杯羹。”
    “而他们啃食的对象,自然就是当时的大唐王朝。”
    燕过云低声道:“仙盟与佛门鹬蚌相争,无数势力想要借此渔翁得利。自安史之乱起始,大唐国都长安被数次攻陷、连天子都不得已出逃,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到了凡俗大中年间,修真界动乱略微平息,大唐王朝出现了中兴迹象的‘大中之治’.但实际上当时的仙盟与大唐都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这一时的安定不过是最后的回光返照。”
    他说到这,忽然轻声笑了笑。
    “话虽如此,但在我的记忆当中,仙盟最后的时光实际并无多少波澜壮阔。”
    “彼时的我尚且只是个刚入九黎不久的底层弟子,对外面发生的一切并不明晰,只觉得宗中的人变得少了些,冷清了些。除此以外,九黎中的日常似乎依旧如故。”
    “那时候,我与周遭的师兄师姐们并没有感觉到多少绝望,甚至并没有感觉到仙盟正在迈向灭亡,相反,那时的我们每天都在传颂先辈们在战场上的光辉事迹,人们都相信着动乱已经过去,往后的九黎和大唐王朝都会重振旧日荣光。”
    “现在看来.那时如我一般的弟子们之所以能满怀希冀,只是因为先人们在背后承担了一切重压罢了。”
    骆羽成沉默片刻:“这先人也包括无清前辈么?”
    “自然,他负起的重量无人可比。”
    燕过云微微抬眼:“千年之前,周无清等先辈的负重前行,保存了九黎的一缕火种。”
    “而今佛门再临也该轮到我等接过他们的重担了。”
    微风从窗边渗出,吹走了话语的尾音。在这论道前夜,宗主殿内再无声响,只余烛光招摇。
    公元848年,终南山。
    身穿红色道袍的人影自空中飘落,落在洞天之前的长阶上,抬头去看,山前的门匾依旧如故,匾牌上的“九黎”二字在阳光下泛着粼粼的光。自加入九黎算起,这匾牌他已看了三百余年,可如今那光芒看在眼中,却显得有些陌生。
    牌匾并没有变,只是四周的环境变了。
    曾几何时,这里是九黎仙盟的核心要处,每一次仙盟会谈,山间都要聚集来自盟下各宗的宗主长老,将山道挤得满满当当。
    但如今历经百年战争,仙盟已经近乎分崩离析,曾经立满修士们的山道已然被几棵巨木所取代,翠绿的树冠茂密如盖。
    原来百年的时间真的很长,长到道路边的树都长这么高了。
    ‘总算是回来了’
    一道火光在他肩侧燃起,赤色羽毛的鸟儿于空中显形。
    ‘自从那些佛陀进入中原,仙长你始终在外征战,百年来未曾歇过几日现在回到九黎,仙长也可以暂且止步了。’
    凤凰拍打着翅膀在他身边回旋,声音响在灵台之中。
    百年释迦之乱,它始终伴随周无清左右,见证了这一路大大小小的战役。
    如它所说,这百年来他几乎没有一日不在赴战,哪怕是当初与迦叶搏命连战四十九天后,他也仅仅调养了不到半月,便再度奔赴战场清扫各方残余势力。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战乱之中,他很少露出疲态,但凤凰伴他一路,这百年来的奔波辛劳它都看在眼中。
    而今随着凡俗界“会昌灭佛”的落幕,残留在中原的佛门势力已经被清除大半,周无清也终于得了空歇重回宗内,这让凤凰颇为开心,不仅仅是因为回归故地,更是因为仙长终于可以休息了。
    一人一鸟沿着石阶飘飞而上,不消片刻便已飞至山顶。守在门前的两名弟子看清来人,赶忙上前迎接。
    “尊上。”
    “无清尊上。”
    二人齐齐向他行礼,无论神情还是语气都是十足的敬意。
    曾几何时,由于客卿特殊的身份,他在九黎中的地位很是微妙,喜他的人敬他为神,不喜他的人也少不了几分背后指点。
    但如今随着释迦之乱的结束、尤其是在迦叶尊者的陨落后,后一种声音几乎完全消失,每个人看向他的眼神都如同注视神明,仿佛已经没人记得他本来只是个游走在边缘的客卿。
    甚至连他自己都快忘了这回事了。
    “如今有多少人尚在盟内?”周无清开口问道。
    “具体数字我们也尚不知晓。这百年死了太多人,至今仍有许多人渺无音讯。”
    那守门弟子回答:“不过这些日子,议事殿内正在向四方发出召集,收拢被打散的人手,力求恢复中原秩序、重振大唐王朝。”
    “尤其现在,尊上您也回来了。”
    守门弟子说着,语调不自觉地扬起。
    “有您在此带领,弟子们必将士气大振。众人齐心,无论是九黎或是大唐,想必很快便能重现荣光,叫天下回归太平。”
    说话的时候,他的眼里闪着希望的光。
    百年的战乱已经结束了。逝去的人不会再归来,但损毁的城池可以再修、破败的田地可以再耕、流离失所的游子也将找回栖身之处,一切都会回到原点。
    所有人都如此相信着,期盼着那即将回归的太平盛世。
    辞别那两名弟子,他接着往上腾飞,越过山间的牌匾,直上山顶。
    那是整座山脉山水最好、灵气最充盈的地方,过去闲暇时他便习惯于在那里休憩,而今回到宗中亦然循着习惯向那而去。
    身形向上,视野抬升,开阔的万里山河映入眼中。
    此刻正是傍晚,冥冥薄雾笼罩着群山,举目去看,在尽头处能看到片片摇曳的灯火。
    那是远方的长安,天下第一名城、大唐王朝的心脏。在那里他平生第一次见到了何为人间盛世,也是那时他才知道,原来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的时代并非话本中的虚妄。
    直至今日,他依旧能想起百年前那场盛大的长安夜宴,想起那一夜满城的烟火璀璨、市集街坊中升起的热气、还有那个伴他身边的女子。那场夜宴之后的十几年中,他时不时便要去长安逛一逛,每一次去都是灿烂景象。
    如今叶千笙死了,灿烂的烟火没有了,曾经的天下第一城布满了伤痕,但至少长安还在,大唐还在,灯火还在,希望还在。
    虽然那些灯火远没有过去明亮,但正如方才那守门弟子所说,只要一息尚存,盛世终将重现。
    ‘仙长你清扫佛门残党的时候,我曾飞去长安周边看过了,那里秩序已经恢复了许多,仙长以前常去的那几家市集也都重新开张了。’
    凤凰落在他肩头:‘如今新的人皇已经上位,正在推行减免赋税、紧抓科举,听说连朝廷内的争斗也都平复了。如此下去,想必一切都会愈来愈好的。’
    周无清立身在空中,远远地眺望天边的灯火,神情逐渐变得柔和,百年来伴随身侧的血腥杀气似乎也消退了些许。
    一切都会愈来愈好。九黎众人如此相信,大唐子民如此相信,凤凰如此相信,而今他也如此相信。
    他飘身落在山顶之上,一抬眼,却瞥见了另一道熟悉的人影。
    袁天纲。
    他独身站在山川的最高处,举目眺望着当头的天空,眼中似有隐隐的灵光闪烁。
    他很熟悉袁天纲这副模样。这是易术中的相天之法,通过观测天象看破人间气机组成。
    放在眼下,想必他也是在从中寻求着恢复旧日的方法,过去他总会找到。
    “你看到什么了?”待到这一番做法结束,周无清上前随口向他问道。
    回答他的是久久的沉默。袁天纲垂目站在那里,青色的衣摆在风中徐徐飘摇。
    “唐王朝气运已被安史之乱所破,如今其国运被凶气浸染,且凶兆还在持续扩散,即使偶有回光返照,也无回天可能。”
    吹来的风像是突然凝固了。在他的眼前,袁天纲缓缓地转过头,那张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周兄。”他轻声说,“大唐的气数,要尽了。”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