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农村医疗探索,起风了
第142章 农村医疗探索,起风了“滋补的药材是有的,不过不知道你父亲如今是什么情况,有些病人虚不受补,也不能乱吃滋补品。”
方唯自然不会在乎一点草药,但有些事他得问清楚。
田桂也说不清楚,方平就说自己陪婆娘跑一趟。
方平多少也懂一点医术,终归是要比田桂强一些。
第二天,方平和田桂就提了一些东西,去看望老岳父(父亲)。
婷婷留在了家里,盘莲帮着照看。
方平去队里转了一圈,检查了所有的设施,还特意去【2号水井】那边转了转。
在经过全面修缮之后,两边的灌溉水渠和排水水渠就连成了一个整体。
即便是遇到干旱的年份,两口井也能保证水利灌溉。
大田里的油菜长得很好,在寒冬腊月能见到绿油油的一大片农作物,总能让人心情愉悦。
随后他就去赵家村转悠了一圈,和社员们喝茶聊天,直到临近中午才回家吃饭。
赵家村就是以前的三队,生产队基本上都是以自然村为基础的组建的,三队有一小半的人都姓赵。
方唯回到家,盘莲也刚好做好了午饭。
他们两口子加上方婷婷在一起吃了饭,随后婷婷还在这边睡了一觉。
直到方涛放学回来,田桂和方平都没有回来。
“妹子,你回头安排两个小家伙早点睡,我骑车去田家看看。”
方唯不放心,快速的吃了晚饭就骑车跑了。
晚上骑车比较危险,不过他带了手电筒,绑在了车把手上,勉强能看到路。
等到了地头,果然见到了方平和田桂。
“怎么个情况?”
“老爷子这几天不怎么吃东西,家里人本以为是身体虚,吃了些补药之后,情况更糟了。”
“我去看看。”
方唯去看了老爷子一眼,老爷子的岁数和关崇阳差不多,但身体显然不如关老爷子。
他经过仔细的询问,才知道老爷子这两天有便血的情况。
“赶紧送医院吧,吃补药没得用,搞不好还坏事。”
方唯当机立断,让方平、田桂和家人一起,把老爷子送到县医院去。
生产队没有拖拉机,他让大家做好准备,便骑车赶回了队里。
“元恩,跟我去一趟田家,紧急情况需要送个病人去县医院。”
方唯把邓元恩喊了出来,然后开着拖拉机去接人。
接到人之后便直奔县城,片刻都不敢耽误。
此时已经是半夜了,值班答复紧急给老爷子做了检查,最后确定是胃出血,需要住院治疗。
找到了生病的原因,方唯也不禁松了一口气。
“大哥,大嫂,那我就先回去了,在县里要是有什么事解决不了,就去找郭叔。”
方平田桂两口子肯定要留下,方唯便打算先回去。
田桂代表娘家说了几句客气话,方唯和邓元恩便打道回府。
第二天。
方唯就去刘会计那里交了油料钱。
“队长,救命的事情就不用自己掏钱了吧?”
刘会计觉得方队长有点太一板一眼了,特殊情况下用一下拖拉机怎么了?
这几台拖拉机不都是他“挣回来”的吗?
“规定就是规定,因人而异的话就没办法服众。”
方唯摇了摇头,坚持交了钱。
他不想自己因为这么一点小事让人抓住小辫子,正因为自己是队长所以才应该注意。
接下来两天,他和盘莲就担负起了照顾侄子侄女的责任,直到第三天,方平和田桂才从县城回来。
田桂父亲的病情有所好转,有田幽兰他们照看,两人便回来了。
“唉,当下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实在是太差了。”
前后几件事,让方唯深有感触。
全国现有 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高级医务人员 9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
广大农村的医疗费用占比为25%,75%的医疗费用都集中在城市。
社员们普遍没什么文化或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常识。这就导致很多农村病人的病情被耽误,小病也能酿成严重的后果。
这个现状,他一个小小的生产队队长肯定无力改变,但在二队还是可以做一些工作的。
这天早上。
方唯把郑虎、赵金生和郝艾珍一起喊到了队部,在办公室开了个会。
“根据去年6.26指示精神,以后要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
报纸上说现在很多地方都动起来了,咱们这边迟早也会落实。我考虑,咱们队能不能主动一点,先走一步?”
自从去年的六二六指示之后,“赤脚医生”这个队伍就开始冒头。
当然,现在还不叫“赤脚医生”这个名字,一般叫农村卫生员,要到68年之后这个名字才会广为流传。
关于农村医疗事业,有些地方快有些地方慢,方唯有些等不及了。
在他的理记忆里,后世针对“赤脚医生”的褒贬不一。
但他在这个时代生活了这么久,深刻体会到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现实。目前的情况不大可能让城市的医务工作大量的下沉,所以,赤脚医生这个群体就应运而生。
赤脚医生们掌握了初步的医疗知识,可以进行小病、常见病以及急救方面的处置,关键时刻能救命。
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方唯打算从两个村子找出来这么一个人,经过简单的培训,能担负起二队社员们平常的医疗工作。
“队长,你的想法挺好,但咱们难找到合适的人。其实,你是最合适的,家传医术嘛,但你哪有时间?”
郝艾珍也知道农村的医疗卫生现实,当初要是没有方唯,包括郑虎、谢旺婆娘等人,说不定早没命了。
但整个二队很难再找出来一个像方唯这样的人,有文化、懂一些医学基础知识,而且还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说到这儿,她看向了赵金生,不知道赵家村有没有这样的人才?
“我们村还真有一个懂一点医术的人,此人叫赵宝成,他爹以前在城里的药房当学徒,学到了一些本事。
后来他爹返回了我们村,将学到的东西又传给了赵宝成。大家有个头疼脑热、口舌生疮啥的,都找他看,大都能解决问题。”
赵金生推荐了一个人,赵家村的社员赵宝成。
方唯马上让他去把人找来,他需要和对方亲自聊一聊。稍后,赵金生就把人带来了。
赵宝成二十五六岁的年纪,个子不高,人看着很有精神。
“宝成,你坐,别拘束。老赵,郝主任,你们先别走,在一旁听听。”
方唯随后就和赵宝成聊了起来。
据对方介绍,他上过学读过书,父亲还从小让他背诵过两本“医书”,能辨识大部分草药,治疗过简单的小毛病。
水平大概还不如方唯。
“如果让你半脱产为社员们治病,你愿意吗?不要怕水平不够,回头肯定要让你去进修的,关键是看你有没有这份责任心。”
方唯和对方聊了一会,觉得赵宝成的底子还可以,文化程度起码也相当于高小毕业生,以前倒是不知道有这么个人。
如果能进行正规的培训,应该能充当农村医生的角色。
当然,这个事情还要看对方愿不愿意,不愿意就没有主观能动性,也做不好这件事。
“我愿意。”
赵宝成态度坚决的回应道,他很乐于做这件事情。
方唯点点头,让对方先回去。接下来他还需要和大队进行协商,为接下来的培训工作铺路。
当他找到郑先发商量此事的时候,顿时引起了对方的浓厚兴趣。
“小秀才,你说的这个赤脚医生很形象,但我怎么没听说过【农村合作医疗】?”
农场合作医疗制度要在1968年才会全面推开,郑先发现在自然不清楚。
方唯根据记忆中的东西大概说了一下,有关【农村合作医疗】的一些构想。
他这个构想不算超前,从去年到今年半年多的时间,医疗卫生工作向农村倾斜已经形成了共识。
关于解决农民看病难的的讨论很多,只是没他说的这么具体。
“郑支书,我建议首先设立医务室,人才的培训也要跟上。医务室有一到两人就行了,我这边已经有了一个人选。”
方唯提了赵宝成的名字,同时还简单介绍了一下对方的情况。
郑先发对于这个人以前就略有耳闻,便点了点头。
“你说起赵宝成,我这里也有一个人选。7队的社员王桂芝,以前在大城市的医院干过,后来回原籍定居,她可是远近闻名的‘接生婆’呢。”
王桂芝三十多不到四十岁的年纪,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和实践经验,同样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这两人都没什么大的历史问题,可以放心使用。
接下来,郑先发就去了公社,联系派人去进修的事情。赵宝成和王桂芝虽然有一定的基础和实践经验,但也需要进行培训。
徐广生倒是很支持下塘大队的做法,如果以后效果好,还可以考虑在全公社推行。
于是,公社就将这个事情上报到了县里。
县里也觉得这个事情不错,批复同意了下塘大队成立医务室以及农村卫生员培训计划。
等过了年之后,赵宝成和王桂芝就可以去县卫校进行学习。
“小秀才,既然是你提出来的方案,我看医务室就放在你们二队吧。大队会给你们一定的支持,各个生产队也要贡献一份力量。”
最终,郑先发决定把医务室放在二队。
方唯也是这个想法,要不然他忙活个啥劲?还不是为了方便二队的社员们看病?
他在队部一说,大家都很高兴。
“三哥,以前队部的那两栋木屋不是空出来了吗?收拾一下当做医务室蛮好。”
郑虎觉得队部有了新房子,不如把以前的队部也就是两栋木屋当做医务室。
这个想法和方唯不谋而合,他点了点头,随后让郑虎派人去收拾一下,尽快投入使用。
匆匆数日。
时间就来到了年跟前。
其他的事情都可以暂时放下,准备过年才是头等大事。
“过年杀10头大肥猪,让大家过个好年。”
方唯决定杀10头年猪,而且专门挑膘肥体壮的大肥猪。
赵金生等人刚融入二队的社员激动坏了,他们以前过年哪有这么豪横?一次就杀10头年猪,搁以前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杀猪的任务还是交给了方平和郑豹,由他俩带人去【养猪场】挑选。
方唯和关崇阳忙着帮社员们写春联,关崇阳的毛笔字写的很不错,方唯在一旁打下手,整个山村里都可以闻到时隐时现的“年味”。
【产出生猪,点数+3260,总点数:455358点。】
宰杀了10头大肥猪,养猪场还剩下125头猪。
队里开始分肉,平均一个人能分到11斤猪肉。
方唯和关崇阳忙活完,去队里领了肉便回家准备过年。
今年的团年饭,兄弟两人凑在了一起,另外还把关崇阳也叫了过来。人多才热闹嘛,要不就方唯和盘莲两人在家,就会显得很冷清。
大年初一。
还是和往年一样,方唯带领对干部去给五保户拜年。今年的情况稍微复杂一点,一行人要走两个村子,忙活完都到中午了。
他和盘莲吃过午饭便开始收拾,明儿要回瑶寨,需要带不少东西。
第二天天不亮,两人就出发了。
方平一家也准备初二回娘家,不过这会还没起床。他们不需要走这么早,毕竟距离不算远。
上午。
方唯和盘莲走进了家门,阿公正在等着他俩呢。
“老三,以后做事小心点,我总觉得今年的风向不大对头,尽量低调吧。”
吃饭的时候,阿公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要不说人老成精呢,阿公已经从报纸上察觉到了什么,生怕孙女婿不知轻重,一脚踩进了泥坑。
“好的,我知道了。”
方唯有些惊讶,没想到阿公的敏锐性这么强,比天气预报还准。
不过他也没有多说什么,有些事就算知道也不见得能躲过去。
再者说,他只是一个小人物,随波逐流就好,不需要做一些多余的事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