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第117章 神禾塬兵变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17章 神禾塬兵变

    第117章 神禾塬兵变
    滈河畔,收割热火朝天。
    罗家堡有个东家特仁义大方,给的工钱比别家多,伙食也比别家好,带着老人娃都能有饭吃,这消息口口相传,导致现在天天有许多人跑来罗家堡求活干。
    人太多了,
    开始李逸也是来了就让干活,几天时间,李逸家塬下一百多亩稻田,塬上一百多亩谷子、大豆就都收回来了。
    碾场脱粒,晾晒入仓,
    数天时间,三百多亩地,粮食全收完了。
    可来讨活的灾民倒越来越多,他们在滈河滩上搭起简易的稻草棚,拖家带口扶老携幼的十分可怜。
    “活干完了,工钱也都结了,可这些人倒越来越多了,这可咋办?”
    罗二等几个保长一脸愁容,
    这罗家堡滈河对岸已经有一百多户灾民了,好几百人。
    这些人现在到处讨活,可一般的百姓,家里就几十亩地,自己一家子辛苦一下,哪里还会请人。
    就是田地多些的大户,也有长工,农忙时再请点短工就行,也要不了几人。
    “昨天三家村的人跟那些人吵起来了,还动了手,晚上有饥民跑地里直接捋稻谷呢,被发现了打的头破血流。”
    三家村以前就只有三家人,但现在也不过七八户,住在滈河南岸,也是兴盛里的。
    “这些饥民,饿急了肯定会偷,昨天还有个汉子想偷咱家的狗嘞,幸好存孝发现,一拳打翻。”
    这些饥民引发了许多矛盾,
    一边要生存,饿急了偷鸡摸狗甚至直接地里捋人家稻谷,而本地百姓当然不愿意了。
    “村长,得想个办法,要不然以后天天得打架,最怕的是这些人越来越多,咱们还不一定打的过他们。”罗三直言。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饿急了他们敢拼命。
    李逸想了想,这也不全是因为自己请灾民干活条件好导致的,是这些灾民看到稻子熟了主动过来了,他李逸才在他们中招了人。
    他招不招人,这些灾民都是奔着金黄的稻子来的。
    “咱村里的青壮也都回来了,不过各家都还在忙着收割,我看这样吧,联系一下咱们里七个村的大户,大家一起坐下来商议一下对策,
    我建议是大户们这个时候要有点担当,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出钱,咱们拉一支队伍起来,巡逻本里七村,尤其是夜里要巡逻,防止这些偷摸、斗殴的事情发生。
    还有呢,这些灾民也不易,大户们要招长工、短工,或是招部曲佃户的,也可以趁这机会招一些,”
    “另外,学会带头,拿一些粮食出来,我们到韦曲去搭粥棚施粥,把灾民引开我们兴盛里。”
    董七郎笑着道:“校长你这是要祸水东引啊,韦曲那边的人可不会乐意啊。”
    “韦曲不是有大集么,咱们在那施粥,也还是给他们韦曲涨名声呢。”
    “人家肯定不让的。”
    “那就在韦堡那边施粥,”
    韦堡是兴盛里最北北边的一个村子,他还是长安和万年县界,一个村子被一条沟分成东西两半,
    东半边属万年县御宿乡兴盛里,西半边属长安县。
    李逸要拉起一支民兵,或者说叫乡团也好,叫巡逻队也罢,这个提议得到了郭二郎等各村长的大力支持。
    七个村长,都是本村大户,
    他们最烦这些外来灾民,偷鸡摸狗,甚至有反客为主的意思,大户们见识都要远些,
    他们也听说过当饥民聚集起来后,容易失控的事,那些饥民饿急了,可不只是偷鸡摸狗,或是地里捋些稻谷,
    这些人饿急了,是敢跟大户们‘借粮’的,当然借粮只是好听,实际上他们是吃大户。
    几十甚至成百上千的人涌进你家,把你家的粮食吃光,甚至有的无法无天,把你家的女人也给弄了。
    最后吃光抢尽,再去吃下一家大户。
    这种情况是最可怕的,
    必须得防范于未然。
    李逸的提议一出,大家都赞成,都愿意出点钱粮。
    甚至大户家里多少有点木枪、猎弓、长刀啥的,要拉起一支队伍不难。
    于是乎,
    李逸带头下,兴盛里保安团成立,目的就是保境安民。
    李逸派出了存孝存存悌存忠存义存礼五人组,加上刘黑子,外加每人还有一条羌狗,
    而郭二郎等六个村长,也各派了几个家丁,冯家堡的冯乡佐、董乡佐,也表示支持,派了长工家丁,
    再加上李逸等大户的子弟等,
    兴盛里保安团,就有了子弟十三人,家丁三十人,快有一队人马了。
    不过李逸对外宣称,兴盛里保安团有一团人马,
    正常一团应当是有两旅,一旅有两队,
    但实际上,保安团暂编一个旅,这个旅暂编一个队,这个队,还没满编,
    但对外说是一个团嘛。
    装备嘛相对简陋,各家的土家伙,加上掏钱买了点,铁匠铺打了点,
    于是现在人手一杆红樱枪,一把畲刀,一张猎弓或是弹弓。
    畲刀其实就是把柴刀,铁匠铺打造的比较粗制的刀,安上短柄就是柴刀,如果安上长柄,那就是把杀伤力很惊人的朴刀了。
    这刀好几斤重,刀背厚,伐木砍柴都很锋利,砍人自然更不在话下。
    猎弓嘛,虽不如军中的弓箭精良,但也是远程武器,能射兔子射鸟也能射人,只是保安队里,也就大户子弟们有几个会射鸟放箭,其它人不会。
    但不会没关系,你背张弓,再带一壶箭,立马就很有威慑力了。
    铠甲没有,不管铁的皮的都没,只有李逸有副犀皮甲,
    甲这玩意,严禁私藏,私藏必死。有句话说的好,一甲顶三弩,三甲下地府。
    而实际上的律法规定的是,私藏甲一领及弩三张,流二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绞!
    长矛、大盾、弩也不许私拥。
    但弄点小木盾是没问题的。
    不过李逸还是特意去跟乡里和万年县报备了。
    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支武装,虽然挺简陋的,才三十几个保安,跟过家家一样。
    县里既不支持,但也不反对,只是让李逸一定要带好队伍,可别乱来。
    李逸走马上任,是在万年县报备登记的兴盛里保安团长,不叫校尉,那是官职,不能自己给自己安,叫团长没事。
    在李逸组建保安团,开始拉到滈河滩灾民窝棚旁训练,震慑宵小不法之时,
    一支真正的军队,也从渭北咸阳,开赴城南御宿川,驻于将军营等几地。
    这是三千羌人,由酋长旁仚地率领,
    他们此前依附于薛举,泾州战后被皇帝调来关中,现在朝廷正式授旁仚地为骠骑将军,
    他的三千羌骑,将被编为三个骠骑府,驻于城南御宿川一带。
    后续,要把他们的家眷也迁来关中,于驻地安置。
    旁仚地穿着件绯袍,骑马行在队伍中,目中却很是不满,对于皇帝仅授了他一个从四品下的官,连爵位都没有,还被打发到城南来驻防,难以接受。
    当初薛举邀请他率部出征,可是册封他为国公,拜大将军,还把侄女嫁给他,还承诺凡是他攻下的城池、村庄等,钱帛牲畜女子,他得一半。
    说白了,旁仚地就是冲着抢劫才出兵的。
    结果如今到倒是来了长安城,但却是俘虏降兵的身份,最后就给了个从四品的骠骑将军,
    他手下这三千人,甚至还被分成三部份,他以后只能统领一千人。
    越想是越气,
    秋高气爽,云淡风轻,
    军队行进惊起飞鸟振翅高飞,野兔四下逃窜。
    旁仚地一声呼喝,纵马狂奔,张弓搭箭,追鸟赶兔。
    他麾下三千赤排羌也纷纷策马狂奔,
    很快他们就不再限于路上奔驰,而是纵马冲入田地,
    神禾塬头,成片的粟谷金黄,百姓们正开始收割,这三千骑肆无忌惮的冲进谷地,撵兔子逐鸟,
    到后面,更多成了跑马发泄。
    大片庄稼被踏毁,
    有村民上前阻挡,不仅被抽了鞭子,有的还被直接撞倒,甚至还有来不及闪躲被马踩踏的。
    这群赤排羌,呼啸着纵横驰骋。
    不少村民受伤,甚至有个孩子被踩死了,气愤的村民立即找村长,村长报乡长,乡长闻讯也赶紧骑马赶到长安禀报。
    得到禀报的万年县衙也不敢怠慢,立马往上报。
    很快,
    层层上报的消息,送到了御前。
    李渊看到这个消息后非常不满,“一群不开化的羌蛮,敢如此目无法纪,派人将这个帝仚地带回长安问罪,伤人者全都逮捕!”
    “另派军官前去接管三千羌骑。”
    兵部一位员外郎带着几名手下赶往神禾塬,终于找到了这群蛮子,他们纵情撒欢后,直接把战马放牧在百姓粟谷田里吃庄稼,然后他们在田野烧烤,
    烤的羊肉,也是直接抢的百姓放牧的。
    当那位员外郎到来,大声喝斥他们无法无纪,并宣读了皇帝命令后,
    旁仚地仍在自顾自的吃着羊肉串。
    “旁仚地,马上随我回长安接受审问!”
    “还有今日踏死、撞伤人的羌骑,全都要带回一并接受讯问。”
    旁仚地吃完手里的羊肉串,抬头冷笑,“这就是你们皇帝李渊的旨意?”
    “大胆,敢直呼圣人名讳,”
    “呸,那是你们皇帝,又不是我们皇帝,我们要回陇右老家,不给李渊卖打仗。”
    “大胆狂徒,将他拿下。”员外郎怒喝。
    旁仚地丢下吃剩下的柳枝,拔刀,二话不说就一刀捅进了员外郎的腹部,
    员外郎瞪大眼睛,不敢相信,长安郊外,天子脚下,这羌奴怎么敢!
    旁仚地杀了员外郎,他手下的人也是一拥而上,把兵部员外郎的随从全杀了。
    “回陇右!”
    旁仚地打算从终南山经子午道先去汉中,然后借道回陇右老家。
    “谁敢阻挡,杀!”
    三千羌骑这段时间也都一直压抑着,以前跟着薛举父子,边打边抢,日子潇洒痛快,可降唐后,整天吃的也不好,住的也不好,这个规矩那个规矩,最后还不让回家,要长驻长安郊外,甚至有可能随时要派到中原战场去,
    给的官职又低,爵位都没,旁仚地干脆就反回陇右。
    把那倒霉的兵部员外郎的尸体,还有他手下随从的尸体,全都插在了粟地里,吃饱的旁仚地翻身上马,
    “回家!”
    三千羌骑兴奋的嚎叫,沿着官马大道,往御宿川而去,前往南山,经子午道去汉中。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