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开天之音,又悟混元真意
第105章 开天之音,又悟混元真意卧虎村。
玄明受到村长热情招待。
对此,他不意外。
村长这么做亦是人之常情。
当晚,众人第三次拜山君。
当燃香放入香炉内,烟气缭绕,山君神像终于有了动静,光芒闪烁,道道流光落入求神问药之人的身上。
众人顷刻神到病除,身体舒坦,恢复健康,纷纷激动下跪,叩拜山君。
乔大女儿身子也好上不少,可惜这是先天顽疾,非后天病症,山君实力有限,无法真正痊愈。
这时,一个愈字自山君神像中飞出,落到乔大女儿身上,一股堂皇正大的先天气息融入她体内,弥补其不足,短短片刻,便面色红润,跟其他健康孩童一般无二。
见此一幕,乔大夫妻喜极而泣,纷纷朝山君神像叩首,额头都磕肿,玄明清楚是白亭山出手了,为闺女撑腰显圣,那道气息便是儒家浩然气。
第四日,其他人没着急离开,玄明牵驴,独自离去,临走前,将乔大当初那一文钱用红绳串起来,系到其闺女脖颈上,算是一枚平安符。
实际上,玄明没真走,只是做做样子,被白亭山请到山君洞,一番畅谈后,这位儒妖提出论道,玄明欣然答应。
能以妖身修儒道,白亭山对天地必有独到见解,山君洞内,一人一妖、一道一儒相对而坐,旁边分别趴着鹿、燕子与山君。
放下茶盏,相视一笑,他们心有默契,同时动作,白亭山以手作笔,指尖浩然气涌动,书写一个文字,文以载道,蕴含众多儒家道理气象:朗朗读书声、挥毫泼墨声、高谈阔论声、指点江山声、教书育人声……
玄明没抬指,而是淡淡吐出一个字:“吒!”
声凝成字,一字既出,气象万千,演化地风水火,凝聚成一个太极图案,黑白交织,相互演化,于吒声中沉浮。
整个山君洞都轰然一震,连儒家众声也蓦然一停,信心满满的白亭山脸上浮现一抹错愕,虎妞则惊喜又崇拜地看向玄明,灵鹿长寿朝山君傲娇抬首,满是骄傲。
诧异过后,白亭山不由心生期待,操控文字,与吒字相合,两字如阴阳交缠,在虚空流转,相生相克,分别演绎先天与后天气象。
对此,玄明喜出望外,转念一想,又觉正常,吒字在前世传说中是开天之音,他是因《黄庭外景玉经》与太极天,数次观摩天地开辟与成型道象,修为又臻至金丹境,才能勉强发出此音。
儒家之音是后天之音,授道理,行教化,两音相碰,分别承载先天之责与后天之任,能有这般气象,尽管意外,可仔细思量,也在意料之中。
随后,玄明便与白亭山一起,放开灵觉,沉浸于论道演道之中,山君、灵鹿与燕子也因此受益,如痴如醉。
———
真龙吟啸九天,猛虎咆哮山林,两类生灵都擅长音道,白亭山的儒道是儒学三千、只取一音,听天下学子之音,再以音动音,由声入心,行教化之事。
众声合于一道,其字曰文,教化众生;其音如雷,振聋发聩;其声似水,滋养万物;其形如云,变幻莫测……
他认为天地之道在于音,儒家之学当发声,凡音者,生灵心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通过参悟儒家众音,玄明对儒家有了更多认知,对天地之音生出更多体悟,对有教无类有了更深理解,在白亭山眼里,儒家不只是对人的教化,鸟虫鱼、飞禽走兽等同样可被教化,可懂仁义,甚至这种忠孝节义早就深入到万灵生命本能中:乌鸦反哺、群狼合力……
玄明看到了白亭山的广阔心胸,看到了恢弘的儒家气象,以妖身修儒道,他一颗文心比人族部分大儒更纯粹,已然打破种族与地域阻隔。
一袭布衣,往来在两山之间:
山内教化禽兽草木,端坐青石上,为他们诵读圣人文章,破除蒙昧,开灵启智;开设学堂,收开灵的小妖为学子,传授为妖道理,立身之本。
山外徒步行走四方,不仅从书本上汲取道理,更亲自躬行,于人世间品悟儒家智慧,汲取真理,与儒生侃侃而谈,听蒙童诵读文章,向大儒求教学问,朝长者求问道理,洞中观书百载不及人间十年。
相较玄明,白亭山心湖更波涛汹涌,通过吒字,他见天地诞生,观万物生化,洞悉天地众生无有高低,不分贵贱,本质相同,都是天地造物,是后天地量定了价值,才有了种种不同。
修行者当追根溯源,看清万物本质,明白天地为一、众生趋同之理,莫要被后天观念影响,当叩问本心,合理公正地对待万灵,再以万灵行为做出选择,善者得福,恶者招祸,善恶有报,如影随形。
白亭山本以为自己豁达大度,想不到玄明真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跟他相比,自己略输一筹,却心甘情愿,甘拜下风。
一人一妖沉浸在论道中,不知岁月流逝,太极天内,一座四寸山岳拔地而起,浩大光明,正是白亭山儒家道理所化。
随着先天之音与后天之声相融,混合成一个无音之音,玄明脑海灵光乍现,捕捉到一抹契机,确切地说,是一抹混元意。
有别于太极的混元意!
更玄妙莫测,更晦涩古老。
纵然以他如今道行都难以参悟,只领悟到一丝皮毛: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即便只是旁支末节,也令玄明道行大进,与此同时,玄关中久无动静的《黄庭中景玉经》生辉,与新领悟的混元意共鸣,隐约间有东西在孕育,只是稍纵即逝,快到不可思议,哪怕是玄明也仅微微有感,未曾抓住。
不过不要紧,既然已经有过,等时机成熟,自会到来,因此事心神不宁,过于强求,反而不妙,容易执迷。
三日后,论道结束。
山君洞内,玄妙气息消散,围在山君洞外的豺狼狐狸、喜鹊斑鸠等小妖表达谢意后,相继散去。
玄明与白亭山各自盘坐,闭目消化所得,山君、灵鹿与玄燕早就听得呼呼大睡,不知何时,身子更是靠在一起,山君与灵鹿各自留着口水,沾了玄燕一身都恍若未觉。
一日后,一人一妖相继醒来,同时睁眼,相视一笑,低头瞧见酣睡的一虎一鹿一燕,皆无奈摇头一笑。
“真人不露相,想不到道友道行竟入圣胎,此番论道,白某获益匪浅。”
“道友的儒家之法也令贫道大开眼界,获益良多。”
没唤醒他们,白亭山与玄明互夸了对方后,白亭山自袖间取出一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