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李相保媒
第106章 李相保媒李善长的来意根本就不用怀疑,谁都不是傻子,很多的事情大家也都是心知肚明。
喝了杯茶、聊了点家常,李善长伸出手,“国舅乃杏林高手,老朽在凤阳之时时常担忧身体,还请国舅帮着诊脉。”
马寻一边客气一边说道,“李相言重了,我才疏学浅不敢称高手。若是李相信任,我倒是献丑了。”
摸着李善长的脉,确实平稳有力,感觉非常健康,“看来静养这段时间还是颇有好处,我觉得李相完全好了。”
李善长看似是长舒一口气,笑着开口说道,“这么一来自然是最好了,老朽这个岁数了,最是担心病了。”
看到马寻也不接话,李善长笑着问道,“国舅,若是陛下问起,国舅能否美言几句?”
“有什么可美言的?”马寻是真的不懂了,“李相身体康健,我据实直说就行。”
李善长笑的非常开心,“陛下怜惜老朽这些年兢兢业业,为老朽在凤阳设置守坟户一百五十家,赐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老朽实在惶恐。”
马寻心有感触的说道,“确实,陛下太恩重了。一想到我无尺寸之功,陛下尚且给与赐田无数,实在是汗颜了。”
李善长看向马寻,我俩说的可不是一回事啊,你是真的没有什么功劳,我的这些赏赐是应得的!
随即李善长笑着问道,“过几天诸位皇子封王,国舅爷有何想法?”
马寻不太理解的问道,“李相也知道我是乡野小民,实在是不懂李相之意。”
李善长解释着说道,“我观陛下之意,有意让诸位皇子过些年就藩,国舅爷不觉得这样不好?”
很多人会下意识的认为朱元璋分封诸王确实不好,这简直就是开历史的倒车了。
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说到底就是明朝的藩王和西汉初期的藩王是两个概念。明朝的藩王没有实质上的兵权,更没有任何行政权。
“秦王封西安、晋王封太原、燕王封北平,吴王封开封,楚王封武昌,齐王封青州。”李善长忧心忡忡的说道,“如今这六位岁数稍长的亲王都封要地,只怕不稳妥。”
马寻觉得李善长有些假惺惺了,这几位皇子的王爵封号等,李善长实际上早就清楚,甚至朱元璋此前肯定也和他商议过。
不过马寻还是笑着说道,“这些事情我倒是见识短浅,实在是不好多说什么。陛下深谋远虑,又有李相这样的栋梁之材辅佐,想必不会有错。”
李善长见马寻不愿谈封王之事,立刻问道,“听闻此前杨逆与国舅相处多有不睦,不知真假?”
看看,杨宪被处死了,现在的名声就是‘杨逆’。
不过想想看也正常,以后的胡惟庸就是‘胡逆’了,大家叫着也顺口。
“谈不上和睦,也谈不上仇怨。”马寻就笑着开口,“我和他是话不投机,聊不到一块去罢了。”
李善长就继续说道,“杨宪这人还是有些本事,就是太过贪权、有些微末之功就忘乎所以,那般不知进退实在是自寻死路。”
交浅言深啊,李相!
我和你也仅仅只有数面之缘而已,我们可谈不上是有推心置腹的交情,真的没必要和我说这些事情!
李善长话锋一转,说道,“胡惟庸这人国舅爷可曾了解?”
看到马寻摇头,李善长说道,“这人也是我淮西子弟,早年就随陛下起兵、颇受信任。历任知县、通判、太常少卿等职,可以说非常有才干,也颇为踏实。”
马寻就夸奖说道,“这么说来倒是能臣了,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时,也是他大展拳脚之时。”
“我们淮西人一向团结,胡惟庸这人虽有才学,但是嫉恶如仇。”李善长有些忧心忡忡的说道,“若是他一时不察被人蒙蔽,还望国舅施以援手。”
马寻就连忙客气说道,“李相言重了,我这人一向没有本事,也就是蒙帝后垂怜,方才得以安顿。朝堂之事,我还是不太明白。”
李善长继续劝道,“国舅爷聪颖、高洁,这也是朝野上下都知的事情。我淮西子弟同气连枝,自然也要互相照拂。”
怕马寻不相信,李善长就继续说道,“我与汤和素来亲近,与徐大将军关系也和睦,这都是乡人,自然互相照应。”
马寻就笑着客气说道,“李相说的是,老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既然都是我淮西人,自然携手共进。”
反正场面话是这么说了,谁还是真的信了,那就信好了。
马寻自认为不会当真,他相信以李善长这样的老江湖,自然是更加不可能当真的。
李善长和汤和的关系比较好是真的,但是要说和徐达等人的关系也都非常好,那显然就是有些夸张了。
有些事情大家心里明白也就行了,反正马寻不认为他会和李善长有太多的往来。李善长忽然问道,“国舅爷可有子嗣了?”
“我年初才成亲,李相也是知道的。”马寻就笑着说道,“我倒是想要有子嗣,只是这不是才成亲半年,还不及有子嗣。”
李善长忧心忡忡的说道,“皇后只有国舅这么一个弟弟,早年间皇后殿下时常思念国丈、每每痛哭,我等实在不知如何劝慰。”
看到马寻还是不说话,李善长说道,“只可惜那时不知国舅尚在,未能去寻到国舅。”
马寻依然是不会轻易开口,谁知道李善长这样的老江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还是静观其变比较好,免得被他抓到了话茬借题发挥。
李善长只能再次说道,“老朽虚长几岁,托大说些不中听的。徐王一脉可都是压在国舅肩上,延续血脉、香火,这也是国舅该做之事。”
“李相说的极是,我也想着早些为马家开枝散叶。”马寻就笑着开口,“若是李相有什么生儿子的偏方,也可以借我誊抄一下。”
看看,这才是真亲近,我是什么亲热的话都说了,拉家常更是一步到位!
李善长稍微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道,“国舅爷说笑了,老朽要是有偏方,早就用了。老朽也是子嗣单薄,实在是愧对祖宗。”
李善长能活,可是相对来说子女就比较少了。现在可能有心无力,即使是还能纳妾,可是很难再有孩子了。
李善长看着马寻,一副长者姿态,“国舅爷,胡惟庸有一侄女,知书达理、样貌秀丽,要不然国舅纳入房中。”
马寻立刻拒绝说道,“李相说笑了,我这才娶得妻。”
“国舅想岔了,老朽说的是国舅将她纳为妾室做填房。”李善长就笑着说道,“国舅尚且没有子嗣,想来皇后殿下也颇为焦虑。”
马寻愣住了,胡惟庸的侄女,不该是嫁给你侄儿吗?
马寻回过神就说道,“李相说笑了,胡政事位高权重,岂能让他侄女为我妾室。”
李善长步步紧逼的说道,“那也是他侄女的福分,这也就是胡惟庸侄女,算不上是高门大户。若是能入国舅的眼,岂不是美事一件?”
这事情闹的有意思了,拉拢我这个国舅爷,现在就是在安排美人计了。
可是胡惟庸的侄女到底是不是美人,谁知道呢?
最主要的是我没打算和胡惟庸有什么关系,就算是美女也不能进我马家的门!
在李善长看来,虽然都是淮西人,是所谓的乡党,但是这一层关系还是不够可靠,必须要更进一步才好。
结亲、联姻,这就是最为简单粗暴,可是这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了,这么一来大家的关系就是真正的亲近起来了。
李善长的想法不错,这些也确实是很多人会选择的方式,这是门当户对、这是利益一致。
不管是富商还是地主,或者是达官显贵,大家选择以这样的方式联姻,以后就可以走的更近一些。
不过马寻笑着说道,“李相说笑了,我与拙荆新婚燕尔,拙荆也是温婉贤淑之人,我尚且还不打算纳妾。”
以后会不会纳妾不敢说,但是现在肯定没这个计划。
最主要的是没打算和你李善长拉上什么关系,胡惟庸的侄女等等就更不会考虑了。
听到马寻这么说,李善长也不勉强,来日方长,以后有的是时间呢。
在李善长等人眼里,马寻也就是骤得富贵,哪怕现在看着是比较谦逊、谨慎,可是过些时日就难说了。
穷小子乍得富贵,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当个权贵,好好的教一教,就会知道如何当一个权贵了。
到那时候,有些事情显然就不会是那么简单了。
马寻娶刘姝宁为妻,这是李善长等人猝不及防的,他们甚至根本没有来得及做任何反应和安排,帝后就给安排好了。
可是这么一个国舅,怎么可能让浙东人给拿走呢?哪怕现在浙东人看着势弱,那也不能小看。
马寻这个国舅爷,淮西人得控制住才好!
刘伯温等人暂且可以稍微的得意一下,可是也千万别觉得马寻这个国舅爷就是浙东人的‘贤婿’了,这事情没那么容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