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其他小说 > 亮剑:钢铁雄心 > 第113章 优势在我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13章 优势在我

    第113章 优势在我
    2月3日。
    夜晚。
    指挥所内众人各司其职。
    赵方远接管部队调度,谢尔盖处理各种情报。
    王奉站在瞭望孔前,看似在用望远镜观察战场,实际上意识早就飘到系统面板上了。
    半个小时前。
    趁着黄昏,夜色降临,第十三师团发动渡河进攻。
    只不过,面对战斗群与31军共同构筑出的绵长防线,一个旅团的兵力,很明显力不从心。
    照明弹在淮河上空闪耀,两岸如同白昼一般。
    赵方远疾步走近:“长官,今夜日军攻势疲软,要不您还是先休息一下吧。”
    王奉摇摇头:“不能懈怠,留给咱们的时间不多了,得想个办法,尽快把日军打疼。”
    赵方远挠了挠头,没明白话中之意:“时间不多了长官,此话怎讲?”
    王奉放下望远镜:“津浦南线耗的确实有些久了,再这么下去,恐怕北线要出大问题。”
    李宗仁手上只有不足七个军,三个军,外加华北战斗群驻防蚌埠-淮河一线。
    北方实力空虚,是必然的。
    三维立体作战地图升级后,范围半径达到了三十公里,日军指挥所正好被囊括进去。
    方才前线战事不紧,他对日军指挥所进行了一次“细致排查”。
    恰好赶上了在开军事会议。
    虽然听不清声音,也看不懂日语。
    但王奉多次看到,几名少将以上的日本军官,在地图上,对着津浦北线指指点点。
    事出反常必有妖!
    一股不祥的预感,涌上王奉心头。
    相较于南线一个师团又一个旅团的配置,北线是两个满编的常备甲种师团,
    由于韩复榘的擅自逃离。
    目前大半个山东沦陷,但矶谷师团和仙台师团,基本上没有遭受多大伤亡,战斗力时刻保持在全盛状态。
    赵方远有些忧虑:“长官,来时我考察了下地形,上窑,炉桥一带皆是平原,半点起伏都没有,想要以奇兵制胜,恐怕不太容易啊!”
    王奉沉住气,默不作声,意识切换到俯瞰视角上,寻找日军可能出现的破绽。
    但很可惜。
    对面指挥官很有一战风格,采用大纵深埑壕稳扎稳打,战线和第十八师团接壤,想要找出漏洞。
    难!
    赵方远心中暗自思忖:“要不.和59军商议一下,四军同时作战,总会有机会的。”
    王奉应了一声:“依今之计,只能如此了。
    蚌埠北岸。
    张自忠一身干练军服,拿着一个望远镜,脸颊冻得通红,正率领军官团夜巡阵地。
    51军折损过半,已经退居二线,目前整个淮河防线,都是59军在抗着。
    此战,59军上下对此极为重视。
    说实话,一个军对抗一个师团,很难,难于上青天。
    59军并非第一次在津浦线上打仗,经验算是丰富,和日军旅团,联队,大队都交过手。
    但一次没赢过。
    副军长李文田站在身侧:“长官,夜里冷,一线有兄弟们盯着呢,先回去休息吧!”
    张自忠抬头,望向璀璨星空,环视四周,见身旁没有外人:“实不相瞒,被调到南京军政部后,我一度以为,此生再无重回战场的机会。”
    “没想到,李长官宅心仁厚,亲自向委员长保举我。”
    张自忠嘴上一边说,一边苦笑。
    虽然重新掌握了军队权柄,但名义上,他仍是那个南京军政部附,所谓的军长,只不过是代理之权。
    机会只有一次。
    此战要是打不好,以后想要名正言顺的重回部队,恐怕就难了。
    李文田站住来,立正敬礼,神情肃穆:“请长官放心!”
    “我已经和弟兄们讲了,此战系长官荣辱,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张自忠笑了笑,拍了拍李文田的肩膀,继续向前走着。
    59军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部队。
    十几年前,张自忠曾在西北军任学兵团团长,这支部队的性质,和教导团差不多。
    里面随意拎出来一个兵,放进普通部队里都能充当基层军官。
    之后,又任38师师长。
    几年前军队改编时,59军以原38师为基础扩建,上中下层军官,绝大部分来自于学兵团。
    这么多年一起走来,说句不好听的,这支部队快成了他的“私兵”。
    李田文跟上去,心中回想起张自忠不在时的景象。
    整个59军一片混乱。
    严重一些,说句“叛兵”都不为过。
    那段时间他担任代理军长,根本指挥不动下面的师长,也不想指挥。
    只不过被推到了这个位子上,有些事不得不做。
    战斗命令下来,士兵们破罐子破摔,成群结队的赖在营房里不走。
    甚至私下密谋,反正都是没娘养的孩子,索性不如直接上山当土匪。
    冯玉祥,宋哲元亲临,也指挥不动部队。
    这事甚至闹到了委员长的耳朵里,当即开始为59军谋划新军长。
    军长一职,可不是什么烂大街的职务,即便重新选人,也要考虑能力够不够。
    常凯申挑选一轮又一轮,一共就几个合适人选,还都互相推诿,没一个愿意上任的。
    一两个师长不听调令,可以直接关押起来,军法处置。
    但整个军上上下下三万多人,集体抗命,这谁受得了。
    最后一直僵着,直到张自忠重临部队。
    一名通讯兵匆匆跑来:“长官,友军电报!”
    张自忠转过头:“是哪支部队?”
    通讯兵:“西侧的华北军!”
    在普通士兵中,战斗群称谓念着不顺嘴,根据习惯,直接私下改成了“军”。
    是王奉的部队?
    张自忠看了眼时间,晚上十一点。
    这个时间,想必定是有紧要军情
    “我看看!”张自忠接过,上下扫视一眼。
    提着的心,不禁放松下来。
    “大半夜的,净整吓人的事.”
    李文田走近:“长官,发生什么了?”
    张自忠:“友军部队发来消息,希望几支军队的指挥官,能共谋抗战大计!”
    李文田皱眉:“这华北战斗群,是晋军的部队?”
    那版《申报》,在各军队中已经传封了,眼下整个军界,谁不知道王奉,华北战斗群的赫赫威名。
    张自忠心中思忖,一两秒后回道:“算不上,这支部队的指挥官倒是厉害,之前归德会议时,曾有过一面之缘。”李文田有些顾虑:“长官,这前线指挥混乱,四支军队想要通力协作,恐怕有些难啊!”
    “第31军是桂军,隶属第十一集团军,51军隶属第三集团军,我部和华北战斗群,又是战区直属”
    经过这么一提醒,张自忠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协同作战,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确实不简单。
    除非李长官亲自指挥作战。
    “回电,我部同意请求,择日与君共谋大事!”虽然觉得有些不靠谱,但张自忠还是表示支持。
    那日在归德,王奉指着地图侃侃而谈的模样,在他心里留下了很深印象。
    2月4日,
    上午十点。
    经过一夜的休整,日军发动了新一轮的猛烈进攻。
    由于第十三师团投入战场,日本航空兵适当的向上窑一线,倾注了部分火力。
    处心积虑布置的弹性防御,终于发挥了效果。
    最明显的就是,在日军轰炸过后,前沿阵地能在三分钟内,对渡河之敌展开反击。
    换做以往,这个时间至少要在十分钟以上。
    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伤亡。
    面对前沿阵地顽强的回击,第十三师团叫苦不迭。
    连续进攻了两个小时,结果连河中间都没过去。
    指挥所内。
    赵方远站在瞭望孔前,时刻关注着战场局势。
    发现日军发现异动,不仅有些疑惑:“长官,这鬼子.都去哪里了?”
    “攻势突然减弱了不少会不会是企图迂回我军侧翼?”
    王奉摇了摇头,嘴角想笑,但又觉得不合时宜:“以我所看并非如此。”
    赵方远心中狐疑。
    王奉继续解释道:“淮河宽阔,日军想要迂回作战,难度何其之大。”
    “况且,我部阵地距离59军不远,51军在后方驻扎,虽然损失过半,但军心并未涣散,尚且还有一战之力。”
    “我观敌军指挥官作战风格,一再求稳,是不会冒这个风险的。”
    赵方远轻轻点头,觉得此话确实在理。
    “依长官之见,日军为何放缓了进攻?”
    王奉:“想必.应该是转去进攻第31军了。”
    虽然31军的作战也很顽强,但无论是在装备,还是士兵素质,相比战斗群,都弱了一大截。
    柿子专挑软的捏.
    赵方远挠了挠头:“长官,是不是要派兵过去增援一下?”
    王奉思来想去:“给张虎发报,佯装渡河迂回,吸引点日军火力!”
    说罢,立刻切换视角。
    第31军的情况确实刻不容缓,日军以大队为单位,梯次发动进攻。
    军长刘士毅在指挥所内,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头顶的飞机也不断盘旋。
    桂军的武器储备还算丰富,第31军装备了些外国引进的防空机枪,但效果很一般。
    只能防御低空,射程仅在一公里上下。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王奉想起件事:“昨天发给各部的电报,都有回复吗?”
    赵方远:“其余三部均表示同意,不过给战区长官部的通电,目前还没有音讯。”
    王奉点点头。
    北线战事紧张,吸引了绝大部分注意力,南线相对僵持,报上去的消息被搁置,也是情有可原。
    赵方远眉头紧皱:“长官,现在的情况.到底怎么做,才能一举击退日军?”
    王奉摊开地图,关于作战计划,他昨天想了一夜。
    若是论起历朝历代,发生在徐州地区的大型会战。
    无论如何,也落不下淮海战役。
    回想起前世著名的电影语录——“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
    当时觉得可笑无比,现在身临其境,王奉只觉得感同身受。
    “目前日军的总兵力,大概在两万五千人左右,各类战机上百架,坦克三十辆,火炮七十余门。”
    “战斗力毋庸置疑的强,就连我们对面的第十三师团,哪怕只剩下一个旅团,综合战斗力也要比第26旅团强上一倍有余!”
    赵方远,谢尔盖两人点点头。
    日军的战斗力,众人心中早已明了。
    师团是综合作战单位,旅团不是。
    按照目前的日军编制,一支师团下方,除了两支旅团充当作战单位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后勤单位。
    据王奉这些日来的观察,第十三师团单是野战医院,就有四座。
    除此之外,两个通讯部队,一个防疫给水部队,一个野战炮兵联队,骑兵侦查大队,工兵部队等等。
    独立作战能力相当强悍。
    这还是王奉第一次,遭遇成建制的师团部队。
    “而反观己方兵力,我部算上预备役,堪堪破万,31军大概有两万人,51军万人左右,59军初来,全军上下能有三万人!”
    “加在一起是多少?”
    “足足七万人!”
    “七万对两万五,优势在我!”王奉双手拄着桌子,眼神死死盯着地图上的淮河。
    所幸另外三军,皆是各地方军精锐,都没有缺额,吃空饷的情况。
    赵方远双手环抱于胸前:“长官,这意思是”
    王奉指向淮河北岸,眼神坚决:“诱敌深入,然后围而歼之!”
    “淮河以北河道纵横交错,可以沿地形而守,分割日军,形成一个大包围圈,彻底吃掉这股日军!”
    赵方远有些震惊。
    他原本以为,作战计划的目标,最多是重创日军,降低淮河南线的威胁。
    没曾想到,长官要直接围歼日军。
    一个师团,外加一个旅团啊。
    谢尔盖倒觉得没什么,这种战争规模,放在欧洲战场,算不得什么大的战役。
    “我们足足有七万人,和日军兵力相差,差不多有三倍多,已经满足进行一场围歼战的条件了。”
    “总的来说,我们是占优势的一方。”
    赵方远提出疑问:“长官,日军空中侦察机,能直接全面的俯瞰整个战场,恐怕包围圈还没形成,计划就要泄露了”
    王奉抬起头:“平原作战,最考验部队的机动能力。”
    “你说的情况,我考虑到了,这个包围圈的口袋,只能晚上扎。”
    “一夜的时间,十个小时,扎好一个至少十五公里宽的口袋!”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