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此乃福建特产黄铁,送给林传奉(四千字章)
第151章 此乃福建特产黄铁,送给林传奉(四千字章)在杭州逗留了两日,林十三一行人改走陆路前往福建。
胡宗宪这个浙直总督真不是白当的。剿灭徐海后他又与海贼王汪直达成了秘密协议。
三个月前,胡宗宪给了汪直在几个小口岸通商的许可,允许他进行规模有限的贸易。当然,只是默许式的许可,这种事儿暂时上不了台面。
胡总督投之以桃,汪贼王报之以李。自今年入夏以来,东南没有再发生过大规模的倭寇登陆事件。
偶有倭寇登陆抢掠,也只是些散兵游勇,至多几十人一股,成不了气候。
明军得到了喘息之机。胡宗宪一方面加紧整肃军备,一方面对招安汪直进行最后的努力。
他不愧是腹有韬略的国柱,做了两手准备。
若汪直登陆顺利接受招安,那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东南靖而大明安。
若汪直不接受招安,各股观望的倭寇再次登陆抢掠,那就打。
东南暂时的安定让林十三的南行之旅格外顺利。一个月后,他抵达福建巡抚治所福州。
小阁老的义弟来福州,严党骨干巡抚阮鹗自然热情招待。
巡抚衙门客厅。
阮鹗殷勤的亲手执茶具,给林十三泡功夫茶。
阮鹗笑道:“福建天热,咱们今日喝绿茶。”
“我给你备了三钱大红袍,给小阁老备了一两。等你回京时带回去。”
李高仗着自己姐姐是裕王府侧妃,在封疆大吏面前说话无遮无拦:“阮抚台,你也太抠了吧?送茶叶才送一两三钱?”
阮鹗早就将林十三随员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他晓得李高是裕王府的人。
阮鹗笑道:“李总旗有所不知。真正的大红袍其实就六株茶树。长于九龙窠悬崖峭壁的半山腰。”
“四株奇丹,两株北斗每年产量不过八两而已。”
“这一两三钱茶,是我拉下一省巡抚的脸皮,给看管茶树的内宦使了五千两个银子求来的。”
李高皱眉:“阮抚台,你别是诓我吧?我家灶厨煮茶叶蛋用的都是武夷山大红袍。怎么可能一年产八两?”
林十三笑道:“京城市面上的所谓大红袍,其实只是武夷山乌龙茶而已。是茶商为了销路,打着大红袍的牌子。”
阮鹗给林十三倒了一茶盅绿茶:“林老弟不愧是西苑的人,见多识广。”
“阁老、小阁老在京城还好嘛?”
林十三答:“阁老很好,老当益壮、老而弥坚。七十七岁的人,倒像是四十多岁的精神。”
“内阁事务繁杂,阁老处置的妥妥当当。写的青词依旧字字珠玑,颇得圣心。”
“至于我义兄。嘿,他可谓是壮年虎狼。不光白天要用美人盂,晚上还要用美人椅、肉屏风。”
“前几日有位仁兄给他送了一张神奇小药方,据说出自成化朝洗鸟都御史倪进贤之手。”
“义兄用了这药方之后,简直称得上是摧城拔寨无往而不利。”
阮鹗笑道:“小阁老还是老嗜好啊。”
林十三一口一个“义兄”,阮鹗却一口一个“小阁老”。显得林十三跟严家父子更亲近。阮鹗倒成了严党核心圈子的边缘人物。
阮鹗连忙道:“除了武夷山大红袍,我还给小阁老备了另外一样礼物。”
林十三问:“我猜是闽女。”
阮鹗惊讶:“林老弟料事如神啊!没错。我给小阁老准备了四个闽女,四个倭妇。”
“这四个倭妇个个都有技艺在身,且都生过孩子,最对小阁老的口味。”
“大同婆姨跟这四个倭妇想比,嘿,那简直是小骡子跟高头大马的差别。”
之前倭寇侵闽,兵锋直指福州。阮鹗为了退敌,竟给倭寇贿以重利,还送给倭寇六艘战船。
他自然有路子从倭寇手中买几个技术型倭妇。
林十三心中暗道:阮鹗啊阮鹗,你费尽心思给小阁老送礼有什么用?在小阁老眼里,你已经是个死人了。
表面上他依旧笑嘻嘻:“嘿,咱阮抚台考虑的真周到啊。”
阮鹗感慨:“我这个巡抚是小阁老一手拔擢的。提携之恩不敢忘。”
“哦对了,皇上让林老弟来福建给眉霜招婿的事,全看我的了。”
“我已知会闽地各府、州、县官员,让他们按眉霜的小相尽心寻找同种、同相的适龄公猫。”
其实林十三已与胡宗宪约定好,让谭纶献猫婿在嘉靖帝那边露脸。
阮鹗如此上心,林十三装模做样的说:“公猫那东西上带着倒刺。不光要寻同种、同相的,还要选尺寸相同的。”
“不然猫婚圆房之时,眉霜会疼死。记住了,要选东西立时不及一寸的。”
阮鹗连连颔首:“晓得,晓得。”
说完阮鹗拍了拍巴掌。
八名巡抚衙门亲兵两手抬上来一个小箱子,三个匣子。
阮鹗笑道:“林老弟带着三位随员风尘仆仆从京城赶到福建,行程近五千里。阮某自然要表示表示。”
“可惜福建这地方除了大红袍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土特产。”
“昨日我突然想起,闽侯县溪口乡产黄铁矿。就为林老弟准备了一些。带回去就当给家里人看个稀奇。”
说完阮鹗打开了箱、匣。
做官的人最善于睁着眼说瞎话。箱、匣中哪里是什么黄铁矿?分明是黄灿灿的金锭。
阮鹗笑道:“这一箱黄铁有五百两。是给林老弟的。”
“这一匣黄铁有二百两。是给李总旗的。”
“这两匣黄铁各有一百两。给张老伯和孙总旗。”
林十三连忙推脱:“无功不受禄,这怎么好?”
李高学着师父林十三的样子推脱道:“就是就是,我们又没替阮抚台办什么事。”
阮鹗道:“林老弟在皇上面前替我美言几句,李总旗在裕王爷面前替我美言几句,我便终生受用不尽了。”
“你们二位千万不要推脱。”
说完阮鹗又从袖中掏出一张银票,面额三千五百两:“护卫你的那些锦衣卫弟兄也着实辛苦。每人分一百两,在福州城中逛逛,买下土特产带回去。”
林十三为了不打草惊蛇,只能勉为其难的接受了黄金和银票。
接下来还是老一套。阮鹗请吃喝,请睡女人。林十三等人在福州城中整整逍遥了半月。
寻猫婿的差事,阮鹗很是上心。毕竟是皇差嘛。半月后,他给林十三选了十六只淡青色公猫。
林十三过目后万分满意,一场送行酒后,林十三带着公猫和金子、闽女、倭女、大红袍北上,准备先去杭州,休整十日在杭州上官船回京。
众人骑在马上,边北行边聊天。
张伯道:“那位阮巡抚出手真是阔绰啊。一送就是九百两金子,三千五百两银子。外加值几千两的大红袍。”林十三道:“这金子拿着烫手。不如送给胡部堂做军饷?”
张伯却道:“错矣!你把金子送给胡宗宪做军饷才容易出事儿呢!”
“皇帝近臣给封疆大吏送九百两金子做军饷?是何居心?”
林十三颔首:“是啊,上回南行,我把一路收的程仪银交给瓦氏夫人做军饷,胡部堂给我退了回来。”
张伯道:“我知道,你是怕阮鹗获罪后胡乱攀扯,把给你送金子的事说出去,你跟着吃瓜落。”
“放心吧。严家、陆炳、皇爷三方已达成了默契。根本不会给阮鹗胡乱攀扯的机会。”
林十三道:“那就却之不恭?”
张伯颔首:“却之不恭。”
李高笑道:“就是就是,有金子不拿王八蛋。”
张伯意味深长的说:“十三,你看人家李公子都不怕,你怕什么?”
言外之意:裕王府的人也拿了这钱。就算阮鹗被押进京后胡说八道,被徐党言官得知此事,他们也不敢怎么样。
徐党言官参你就等于参裕王府的人。那群言官没这么蠢。
林十三沉默不言,算是默认了将金子揣进荷包。
李高笑道:“那四个闽女一般,没什么稀奇。四个倭妇可真馋人啊。”
林十三道:“你若看上了,今夜挑一个陪你睡就是。”
李高在马上搓着手:“这不好吧?是人家阮巡抚送小阁老的。”
林十三却道:“这你就有所不知道了。我那义兄就喜欢别人玩剩下的,最好还生过孩子。”
李高不解:“这是为何?”
林十三答了两字:“滑溜。”
待赶回杭州时,已是秋末。
林十三遇到了一件万分壮观之事。汪直入杭!
没错,胡宗宪几乎办成了招安汪直之事。
汪直这人有个朴素的观点“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他靠海上贸易攒下的银子多达千万之巨。可是在他看来,赚再多银子又有什么用呢?
只有堂堂正正的带着银子返回家乡,这辈子才没白活。
胡宗宪利用了汪直的心理。一方面他允诺汪直,上岸接受招安,朝廷会赐予他官职。
另一方面,胡宗宪密奏请示了嘉靖帝。允诺给予汪直在台州、松江、福州三个大口岸通商互市的特权。贸易额敞开,能做多大的生意都可以。
别看汪直手下有四五万倭寇替他卖命,有战舰数百艘、火炮千门、火铳万杆。
可他骨子里还是个商人。
能够正大光明的跟大明做生意,不比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当个倭寇头子安稳多了?
胡宗宪甚至跟汪直商定了如何安置他的那些手下。
一万四千假倭汉人跟着汪直登陆。官府划出官田给他们耕种,汪直也会掏银子分给他们,让他们在陆上娶妻生子。
三万真倭,汪直会给予丰厚军饷,将他们分别送给十几个藩主大名,并约法三章,不得入寇大明,否则就断掉他们的火器供应。
倭国村斗乡征多年,各藩主大名乐得瓜分一支海上精锐。
这样一来,东南倭患基本能够平定。
朝廷可以靠着汪直的海上贸易网,将大明的丝绸、茶叶、瓷器远销南洋、西洋。
汪直可以赚干净钱;老百姓不用再受倭寇之苦;胡宗宪得了平定倭寇的大功;国库有了一条稳定而又庞大的财源;连嘉靖帝的私库亦能多一桩大进项。
看似你好我好大家好。唯有一方不好,那便是江南的豪绅士族。
没了倭寇就没了走私贸易,没了走私贸易,豪绅士族们就失去了暴利。
光靠盘剥苦哈哈的雇农,能榨出几两油?
豪绅士族身后又站着文官集团。那帮胆大包天的家伙为了自己利益,连皇帝都敢杀。
且说林十三等人进了城。杭州城中热闹非凡。
汪直带了几百个手下进城,这帮人简直称得上是腰缠万贯。
进城之后,各大商铺里的好东西被他们大肆抢购。虽带了个“抢”字,却是给钱的。
西湖的船娘们也发了大财。每夜都被买光灯笼,过夜钱涨了三倍,依旧船庭若市。
连杭州城的乞丐都发了大财。
汪直觉得初入杭州,要显示他们这伙人的善心。吩咐手下见到乞丐一定要舍钱。
这帮海盗出身的家伙出手大方。施舍乞丐一扔就是一个小银锞。
汪直住到了浙直总督府中。江南的茶商、丝商、瓷商争相拜谒。
商场中人的耳目很灵。商人们已经知道,用不了多久皇帝便会降下旨意,赐予汪直通商互市的特权。
此时不巴结更待何时?
总督府书房。
林十三笑道:“胡大哥。你这总督府都快成商人们的牙行、会馆了。”
胡宗宪的脸上挂着笑意:“这是好事情。海上贸易商业兴盛了,朝廷多了大财源,百姓们也能跟着喝一口汤。”
“最重要的是,贸易即和平。”
“待赐汪直通商互市的圣旨一到,他便会离开杭州返回平户岛、松浦津两处老巢。将手下的四五万倭寇统统妥善安置。”
“到那时,东南倭患将会彻底平息。”
“南洋的蔗、樟脑;西洋的白银、火器会一船又一船的运来大明。大明的丝、瓷、茶将一船又一船的运往海上。”
胡宗宪畅想未来时,语调因激动变得颤抖。
林十三拱手:“我提前贺胡大哥平定东南,立下不世之功。”
就在此时,浙江巡抚郑泌昌、布政使何茂才急匆匆的走进了书房。这二人都是铁杆的严党。
郑泌昌朝着胡宗宪一拱手:“胡部堂。哦?林传奉也在啊。出大事了。”
何茂才是个急性子,他高声道:“胡部堂,淳安、建德等十一县秋汛。大水淹没良田无数。”
胡宗宪惊讶:“什么?河道监管衙门是干什么吃的?今年我拨给下面府县那么多治河银两,怎么会出秋汛?”
“何茂才,你说淹没良田无数。大致多少亩?灾民人数多少?”
何茂才语塞:“这个.卑职尚未统出总数。”
胡宗宪道:“你们立即随我出城去受灾诸县。救灾如救火啊!”
他转头又对林十三说:“你在杭州多待几日,让柏奇好好招待你一番。我得立即去灾县。”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胡宗宪以为东南倭患已解决的七七八八。当下最重要的事是救灾。
他这一走.马上就要坏菜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