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大宋为王十三年,方知是天龙 > 第137章 燕云十六州,风起云飞扬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37章 燕云十六州,风起云飞扬

    第137章 燕云十六州,风起云飞扬
    赵倜向山包方向望去,淡淡道:“何事喧哗?”
    苏轼闻言露出无奈表情:“殿下,定是宋辽两边百姓商户在那里又起争执了……”
    “哦?有边境为线,为何还会争执?”
    “殿下,那边有一口甜水井,恰好不好就打在边境中间,本来倒还没什么,毕竟百姓稀少,汲水并不拥挤,但开了榷场之后,客商云集,都就近而居,人多起来时常因为水事纷争。”
    赵倜道:“军兵不维持秩序吗?”
    苏轼苦笑道:“却有维持,但初时还好,久了便各有偏倚,有时就会动手。”
    赵倜点头:“过去瞅瞅。”
    片刻来到山包后方,果然有一口青石块垒砌的大井,两旁不少人翻滚扭打在一处,木桶扁担等物丢得到处都是。
    旁边宋辽军兵却不拉架,反而正在往下脱褪军服布甲,摩拳擦掌,看样子想要加入战团。
    两旁打得激烈,没有一个示弱,没一个后退讨饶。
    赵倜见状不由露出笑容,道了一声“好”!
    苏轼纳闷:“殿下,这般乱纪之事,为何说好?”
    赵倜看他一眼,悠悠地道:“如何不好?争执之下,难免忍耐不住一方抢先动手,若是契丹先打过来,难道我宋军宋民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与对方示弱吗?”
    “可这,这得先分个对错啊……”苏轼揉了揉额角,本来以为赵倜会呵斥军纪不严,喊停眼前乱象,然后询问详细缘由,却不料竟然叫起好来。
    赵倜道:“此种生活之事,今天你占先了,明日我来晚了,摩肩擦踵,跌撞踩脚,平时怎能避免得了?就算当下分出原由,调停两边,也并非从根源解决,只要井在,纷争便会不息,以后依然还会再有。”
    “可也不好直接动手,还要脱掉军装上前……”苏轼脸色难看。
    赵倜摇头道:“脱掉军装代表他们识得轻重,没有拿刀动枪,只用拳脚,代表他们有所理智,与辽多年未曾开战,边境儿郎血性倒是未泯……”
    苏轼闻言心中一惊,揣摩着赵倜话中意思,小声说道:“殿下……”
    赵倜看他道:“燕云之地,自古哪里?”
    苏轼一愣,随后低头道:“乃我华夏土地。”
    赵倜笑道:“这便是了,契丹占据百年,攫取无数财富,一口水井争执,难道还要阻止儿郎们动手或是防卫吗?倘若叫他们退让忍气吞声,岂不寒心?久而久之,懦弱之风蔓延,还谈何……复燕云,补金瓯!”
    “殿下所言极是。”苏轼抹了一把额头,竟有汗水沁出,时近百年,自澶渊之盟后,头一次从皇室口中听到复燕云三字!
    复燕云,幽燕之地,燕云十六州,苏轼心中不由有些激动。
    这时那撕打的宋辽两方看这边有队伍过来,骑着高头大马,脸上不由露出迟疑,纷纷跳出圈外。
    宋兵这边首领认得官服,瞅苏轼着紫色衣袍,顿时吓得一哆嗦,整座定州路就只有一人着紫,乃是经略相公,定州抚帅。
    军兵们急忙把布甲穿好,然后跑过来行礼。
    苏轼摸了一把胡须,望向赵倜,赵倜点头:“打得不错,可惜这么半天都没打赢。”
    军兵首领是个红脸膛的青年,闻言悻悻道:“对面契丹人多,若是一样的人数,早把他们打得屁滚尿流了。”
    赵倜笑道:“你却能说大话,要知道以少胜多才算本领,真上了沙场,还能祈求对面和你人数一样多,或者比你人少方好取胜吗?”
    青年愣了愣,行礼道:“这位相公说得是,只怪小人们学艺不精,为自家寻找借口。”
    赵倜道:“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氏?”
    青年道:“小人姓杨,唤做杨满盈,麟州人氏,现为边营下属巡防都头。”
    “麟州啊……”赵倜想了想:“做得不错,但下回打的时候也要讲点策略,别一味的蛮干,既然武艺不精,不能直接碾压对方,就要动动脑子想想怎样才能取胜。”
    “是,小人明白!”青年用力点头,虽然不知赵倜是何身份,但看着经略相公陪在一边,显然官职更大,此刻得到肯定,心中有些激动。
    赵倜踏马向前走去,那些契丹人眼怀警惕,纷纷后退。
    赵倜笑了笑,握着马鞭一指:“争斗归争斗,不得动刀动枪,不得无赖不认,输的自然当日排后,不服明天可以再来打过。”
    契丹军兵里一人道:“你是谁?有何本领定下规矩?”
    “我有何本领?”赵倜嘴角扬了扬,对旁边周侗道:“拿弓箭来。”
    周侗急忙递过宝雕弓白翎箭,赵倜抽出三支白羽,一起搭在弓弦之上。
    契丹人见状不由大惊,刚才的军兵喊道:“你都说了争斗不能用兵器,怎么还……”
    赵倜摇头一笑,羽箭直指青石井,就听“嘎吱吱”动静,弓挽如满月,瞬间白光便如流星一般齐发出去。
    “砰”地一声炸响,根本不分先后,三支羽箭全部射入了青石棱内,入里几乎一半还多。
    契丹军兵和那些商户百姓立时脸色大变,石棱乃是青石棱角交接处,极为严实紧密,平常就算用刀划都不容易划开,更别说拿箭射进去了,而且还没入这么深。
    苏轼在旁脸色震惊,开口道:“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赵倜望着契丹军兵:“我立规矩,自然有立规矩的本事,你们若能,也可立下规矩。”
    契丹军兵面面相觑,刚才那军兵道:“你这宋人好本领,我们确实不能,既然你有本事立下规矩,我们遵守便是。”
    赵倜微微一笑,军中立规,看的就是本事大小,拳头大的说了算,且不同于江湖,看的是枪马娴熟,战场武艺。
    他勒转缰绳,掉头往那边榷场行去,后面队伍跟上,苏轼道:“殿下这般本领,真叫下官心生佩服。”
    赵倜道:“子瞻所作的江城子一词中,不也是亲射虎,射天狼吗。”
    苏轼道:“惭愧,下官虽然也能骑射,却哪有殿下威武。”
    赵倜瞅他一眼:“不过本王文才不成,没子瞻你名播天下啊。”
    苏轼闻言脸上出现一丝谦逊,心中却暗想,对方确实没有什么文声,以前在朝时听说这位不爱读书,宫内几乎不学文章,却是可惜了。
    他道:“哪里,哪里,殿下实在是过奖了。”
    赵倜看他表情,知其心中所想,不由微微一笑。
    这时到了榷场前面,因为提早便有军兵过来通报,不少人在场外迎接。
    只见辽国那边为首的是个四五十岁一脸严肃的中年人,此刻开口道:“可是宋国燕王当面?”
    辽国官制分南北,两边官员名称基本相同,但南面官主要维持管理汉地事务,对国策影响有限。
    这边汉官多主操政事,契丹官少,但多管军务,眼前这人乃是南面官的礼部尚书,叫做张梦迁。
    赵倜点头下了马,张梦迁道:“还请燕王里面说话。”来之前赵倜专门查看了辽国南面官的资料,这张梦迁乃是幽州出生的汉人,随后读书科举入辽朝做官,一辈子都没去往过大宋。
    赵倜道:“张尚书来几日了?”
    张梦迁神情颇为谨慎,道:“已有三日,时刻等待燕王使团。”
    赵倜道:“除了张尚书外,可有旁人一起商谈?”
    张梦迁道:“这个……榷场之事,我便可以做主。”
    赵倜摇了摇头:“只怕张尚书做不得主啊。”
    此时进入榷场里面,四周木栅围着,圈出好大一块地方,中间道路,两旁分出宋商和辽商,两国商人相对开设商铺摆放摊位。
    宋辽在榷场各有官员管理,其中最大商铺都属朝廷所有,而购买对面货物,也是朝廷具有优先权利。
    榷场商人交易双方不能直接接触,由官牙从中斡旋,需要缴纳支付牙税。
    这时两侧客人很多,不少官牙跑来跑去,生意十分兴隆。
    半晌之后,走入最里面的官舍,待坐定奉来了茶水,张梦迁道:“燕王,我国陛下已经将圣旨下到南面中书省,指定我可全权决定此事,大凡条件,都可以商谈,我能够定夺。”
    赵倜喝了一口茶:“本王看你定夺不了,就是你们南面的宰相都定不了。”
    张梦迁面色隐隐露出不愉:“燕王这是何意?莫非怀疑我无此权利?”
    赵倜摇了摇头,示意黄裳拿出使书,张梦迁打开观看,不由神情一变:“这……这怕是不行。”
    “我就说张尚书做不了主。”赵倜淡淡道。
    张梦迁紧皱眉头:“自辽宋开设榷场以来,从未言过马匹之事,这番为何写入其中?非但我做不了主,怕谁来都做不了主,也不敢答应,辽宋之间不可能有战马交易。”
    赵倜道:“并非交易战马,只是以此做为开设榷场的条件。”
    张梦迁又看了一遍使书,摇头道:“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此例不可开,不可破。”
    赵倜道:“榷场是你们大安帝提出,最后定不定下来还在大安帝,若张尚书真能决定,那本王现在便带人走,你自去北面复命吧。”
    张梦迁神色阴晴不定:“此……此条件不能够换一个吗?实在过于突兀,从未有过。”
    赵倜道:“不过是百十来匹战马,就算是我派人在边境私下收买,也并非难事,如今提到书上,乃是我陛下英明,不想破两国商规。”
    “百十来匹,私下收卖……”张梦迁深吸一口气:“燕王,我刚才托大,此事确实做不得主,还须我上奏陛下,看帝意如何。”
    “好,那本王就在此处等几天。”赵倜笑了笑,涉及到军备,别说对方一个汉人尚书,就算是北面的宰相也拿不了主意,必须耶律洪基开口,跑一趟上京却是不可避免的。
    “我现在就回析津府写奏折,派人快马呈去上京。”说着张梦迁起身便要出门。
    赵倜道:“张尚书且慢。”
    张梦迁疑惑道:“燕王还有什么指教?”
    赵倜道:“我朝皇帝给大安帝准备了样小礼物,还请带去同往。”
    张梦迁纳闷道:“礼物……”
    赵倜向身后示意,韦寒沉拿出一只盒子来,里面是一套上古八骏的玉雕,拳头大小,极为精美,马眼以罕见宝石镶嵌,光芒闪耀。
    张梦迁顿时目瞪口呆:“这等宝贝……”
    赵倜不动神色,哪怕这些年辽国一直在模仿汉学构造汉物,自称继承唐统,写诗填词,作样文章,但对精巧制工,瓷器纺织等传统汉工,却连门都没摸到。
    这一套玉马在大宋宫里只算是平常之物,但在辽国便称得上宝贝了。
    “张尚书且要注意,告诫送信之人谨慎,此物写在国书之上,若路途有所闪失,本王可概不负责。”
    “燕王放心,这等宝物怎敢有丝毫差池。”他说着不敢交给随从,自己小心翼翼捧着向门外走去。
    看对方一行人出门,赵倜也站起身形:“回去那边吧。”
    这大厅乃双方议事之处,至于宋辽各自处理公务却不在这里。
    到了大宋那边的房舍,榷场措置官已经摆下酒席,吃罢到了下午。
    赵倜带着周侗等人去外面走动,只看此刻秋高气爽,四周旷达,燕云之地,自古壮阔。
    顺着边境线走出极远,赵倜默默无语,直至傍晚方才返回。
    再用了些酒菜,然后练功,亥牌时分安歇。
    时至午夜,外面明月当空,白光洒人间,就看辽境那边有几匹骏马驰行过来。
    这几匹马都是战马,高壮沉稳,并未发出太大声音,在距离榷场不远的地方停下。
    为首马上端坐着一名少女,身形窈窕,轻纱蒙面,一双眸子明亮似月。
    她望向榷场,面纱之下露出一抹笑意,低声自语:“在东京把我追得好苦,又将我苦心经营布下的谍子全部摧毁,居然还敢来大辽出使?”
    后面一名侍女疑惑道:“公主,可是有事吩咐?”
    少女道:“没事,过来看看宋国的燕王,此刻就在榷场之内。”
    “宋国燕王?”侍女惊讶道:“宋国的亲王来边境干什么?”
    少女声音轻柔地道:“陛下想要增开五座榷场,宋帝派他出使,不久之后应该前往上京。”
    “公主认得他吗?”侍女好奇道。
    少女点了点头,随后又摇了摇头,眼中现出很认真的思索之色,轻声道:“去上京不就认得了?”
    京畿路,夜色茫茫,一名蓝衫中年文士正在月下掠走。
    他身形快到似有似无,月光中影子好似换位一般,明明看着便在这里,下一刻却出现在了远处。
    天明之时,他来到东京城前,城门刚刚开放,不少人出入,挑担推车,满载果菜,忙忙碌碌,一日繁华即将开始。
    蓝衫中年文士背负双手,看着这座当世第一大城,脸上神色无喜无忧。
    (今天去医院了,回来有些晚,欠的明后天补上,谢谢大家,这段字不收费)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