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四合院:拼搏年代 > 第196章 激波风洞(求订阅)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96章 激波风洞(求订阅)

    第196章 激波风洞(求订阅)
    外界的风起云涌丝毫没有影响到四九城,人们还是像往常一样,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建设中去。
    “钱先生,这两枚老大哥送来的大炮仗的发动机复制出来了没有?”
    航空航天研究院,杨宁一边和研究人员根据组装好的部件绘制着老大哥那两枚大炮仗结构图纸,一边问道。
    此时钱先生此时也在不远处,正在根据这些技术图纸计算这款导弹的气动布局,听到杨宁的话后,抬头看了他一眼,笑着说道:“你和叶老解决了耐高温材料后,下面的工厂已经把之前被破坏的零部件造出来了,只要组装完毕后就可以继续之前的试车了。”
    随即他又奇怪的看着杨宁问道:“你怎么突然想起问起这个了?”
    “我这边根据之前奉飞那发动机的设计理念,结合那两个大炮仗发动机的结构布局,新设计出了一款导弹发动机,就是不知道行不行?”杨宁画完一张图纸,立马就有人把图纸接过去,然后根据之前的拆解图检查里面有没有错误。
    “哦?”钱先生听到杨宁的话后惊讶的看了他一眼:“你的意思是?”
    “我想把这款发动机也做出来,和r2的发动机比较一下,看能不能满足我们设计的那款导弹的射程要求?”
    “你有没有详细的图纸?”钱先生听到杨宁的话后,激动的问道。
    他之前可是和杨宁一起探讨过在奉飞那款发动机的基础上改造出我们的导弹发动机来,可是之后那款发动机的图纸很快就被上面收了回去,他也因为忙着培养导弹人才的事,就把这件事耽搁了下来,没想到杨宁还在一直坚持着,看样子已经有眉目了。
    “有,不过现在我没带在身上。”
    确实就像钱老想的那样,经过杨宁这段时间单位不断计算,奉飞设计的那款发动机,确实能够作为我们涡轮发动机的基础版本,以后想要那种性能的涡轮发动机,只需要在那款发动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就是。
    杨宁这几个月的时间,把自己剩余的运算量全都用在了这款发动机的改良上,终于根据这款发动机,结合之前这两个大炮仗的发动机设计出了新的导弹发动机。
    “计算没问题吧?”钱先生问道。
    “算出来的结果没问题,不过这款发动机可不能继续用乙醇作为燃料了,不然还是满足不了导弹的射程要求。”杨宁笑着说道。
    “钱先生,杨工,你们以后讨论这种事,能不能避着点我们,万一出了什么事,我们可担待不起!”
    此时一位钱先生带的学生看到两人似乎还要说下去,赶紧阻止道。
    “额~”杨宁愣了一下,扭头一看,发现此时其他人全都有意无意的远离他和钱先生周围,一副我们什么都没听到,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忙着其他事。
    “呵呵~”钱先生看到这种情况后笑了笑,对这些年轻的学生说道:“你们能够参与到这个项目中,说明你们都是经得起考验的,既然杨宁同志设计的这款发动机这个项目的一部分,你们也就有权知道,不用顾忌什么,只要你们能够从中学到点什么,这点风险还是值得的。”
    杨宁和钱先生之所以敢在这里谈这个,就是因为他们都明白,虽然现在这个项目是研究老大哥的这两个大炮仗,但也是借此培养参与这个项目的人,为接下来研究我们的导弹做技术积累。
    这些现在跟着他们一起研究的学生,在接下来研发导弹的项目中,都会成为主力军。毕竟现在我们也就只有这里这些导弹技术人才,接下来的导弹研究不靠他们还能靠谁?
    听完钱先生的话后,这些学生这才松了口气,能够参与到这个项目的,之前都是接受过保密培训的,知道什么事能说什么事不能说。
    可是这两人都快聊到下一个项目上了,这是他们能听的?
    现在钱先生这么说,那么也就意味着他们接下来还要参与到下一阶段新导弹的研发任务中,这样的话,听一听也就没关系了。
    虽然如此,杨宁和钱先生还是终止了这个话题,没有继续聊下去。
    等到下班的时候,钱先生喊住了杨宁:“杨宁,吃完饭后,你带上图纸来我家一趟。”
    “行!”杨宁听后也没有拒绝,毕竟他设计出来的发动机,仅仅只是自己在超脑模式下计算出来,至于是不是符合要求,还是需要让钱先生来把把关。
    晚上回家吃过晚饭,杨宁就带着自己之前设计的导弹发动机的图纸,来到钱先生家里。
    当他进屋的时候,发现不仅仅钱先生,就连已经这段时间没见的郭先生竟然也在这里。
    看到杨宁后,郭先生朝他连连招手:“杨宁,赶紧过来,刚才正说到你呢!”
    “哦?”杨宁找了个空位子坐下后,看着郭先生疑惑的问道:“你们说我什么了,没说我什么坏话吧?”
    “你~”听到杨宁的话后,郭先生哭笑不得指着杨宁说道:“我是那样的人吗?”
    “这段时间我带着几个学生修好了一座风洞,可惜这个风洞性能不行,吹出来的风勉强超过音速,而且耗能高,造价高,口径也不大,吹个歼六都勉强,对于导弹和未来的新型战机基本没用。”
    “所以我打算采用激波管技术设计出一种新的风洞,其中一名学生听说了这种设计后,提出了用用混合气体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热量取代涡轮风扇……”
    “嘶~”听到郭先生的话后,杨宁忍不住吸了一口凉气,郭先生说的那个学生,不会就是我们的风洞之父俞院士吧?
    哦,现在的俞院士还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比杨宁也就大了七岁,还不到三十岁。
    按照原来的历史,他现在确实应该在中科院读书。
    不是中科大,这个时候我们正试图参照老大哥的模式在中科院设立研究生制度,俞院士此时是在中科院攻读流体力学副博士学位。
    当然这个制度实行起来磕磕绊绊,最终还是昙一现。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