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我比老刘先有子
第165章 我比老刘先有子豫章何去何从?
这是华歆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整个扬州,除淮南之地外,剩下的江东郡县统称为“瘴地”。
豫章虽毗邻富庶的荆州,却被南岭山群隔开,两地不通。
豫章郡的治所,南昌县。
已是本郡人口最多,相对而言最为富庶的地方了。
这里有着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
在过去几年,豫章郡一连进行了数次权力更迭。
先是豫章太守周术病逝,然后诸葛玄被推举为了太守。
可朝廷又命朱皓为太守。
于是朱皓便联合刘繇,一起进攻诸葛玄。
结果刘繇的部下笮融又叛变,杀死了朱皓。
刘繇又领兵攻打笮融。
最后笮融身死,朝廷又任命了华歆为新的豫章太守。
总之,豫章过去几年只能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整个南昌县上至士族豪强,下至苍头百姓,全都闭门闭户,不敢出门。
甚至百姓家中连隔夜的柴薪都没有。
现在好不容易来了一个勤政爱民的太守,大伙儿都舍不得他。
听说刘繇病死,百姓们便堵在太守府外,久久不肯离去。
非要华歆接领扬州刺史不可。
但华歆保持了一个政客的冷静,好言婉拒了百姓们的请求。
豫章到底太过弱小,周边又强权环伺。
必须得认真思考,决定它未来的归属。
“子鱼以为当今天下何者为雄?”
王朗认真询问华歆。
华歆愣了一下,缓缓道:
“荆州刘景升,吴地孙伯符,兖州曹孟德,徐州刘玄德。”
“此一辈,与我豫章利害息息相关。”
能把影响力辐射到豫章来的,只有这么四个诸侯。
再远的,手就伸不过来了。
“子鱼能用之将,能过此四人乎?”
王朗接着问。
华歆摇了摇头,叹道,“莫及也。”
“那豫章资粮多少?器仗精否?士民勇果孰与他郡?”
华歆再度摇头,诚实地回答道,“皆不如也。”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华歆也明白王朗的意思了。
乱世之中,谁又能够明哲保身呢?
有道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赶紧寻一个强大的诸侯,及时站队吧。
“景兴之意,吾已明了。”
华歆皱着眉,说道:
“先前虞仲翔来此,便是有意使我投降孙策。”
“只是此于豫章而言,未必是明智之举。”
按照正常的时间线,历史上的华歆是在被虞翻劝说一顿后,便直接举城投降孙策了。
但这个位面的华歆却有所顾虑。
无他,因为历史上的孙策当时已经统一了江东六郡,只剩下一个豫章了。
并且在那之前,孙策还击败了刘表,斩敌两万余众,威震江东。
故以当时孙策的威名,华歆自然不敢跟他交兵,主动就献城投降了。
不过此时的孙策,手中仅吴郡、会稽两地而已。
豫章北面的庐江、丹阳俱是曹操、刘备、刘表的从属势力。
也就说现在江东的局势非常不明朗,谁也说不好鹿死谁手。
所以面对虞翻过来的劝降,华歆心中产生了犹豫。
江东这么多人觊觎,这么多诸侯下场干预。
华歆只要一个站队错误,就有可能落得个三族消消乐的下场。
兼之他的性格,本身就是内敛低调,敏感多疑。
在这重大的站队问题上,就更不可能轻易做决定了。
“孙逆横行江东,朝廷却许之以柴桑,想必是想引诱刘表与孙策两家内斗。”
王朗认真地分析道。
“孙刘两家相争,徒使豫章受害。”
“子鱼可要想清楚,究竟是要帮谁。”
华歆眼眸蹙起,眉宇间一川不平。
刘表与孙策与他挨得最近。
从感性上讲,华歆肯定是更加心向前者的。
毕竟刘表是汉室宗亲,名列大汉八俊,又是乱世良牧。
他没道理投靠孙策这个军阀头子。
从理性上讲,华歆没有上帝视角。
刘表目前看来,就是要远远强过孙策的。
荆州号称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战舰数千,粮秣无数。
孙策手上就两个瘴地,如何与刘景升相敌?
“我欲回绝了孙使,投靠刘景升,何如?”
华歆认真征询王朗的意见。
王朗却摇了摇头,正色说道:
“愚窃以为,子鱼谁都可以投靠,唯独不可在刘景升与孙伯符之间做出选择。”
“这是为何?”
华歆有些莫名,现在孙刘两家可能要在长江上打一仗了。
到时候豫章就能够作为一个重要的后勤补给地,对他们两家而言,是非常值得拉拢的对象。
王朗一捋胡须,有条不紊地分析道:
“刘景升,仁义之主也!”
“只是其终非霸王之才,乃欲西伯自处,坐观时变。”
“天下名士俱避乱于荆州,刘牧尽收海内俊杰,却不知所任。”
“此必使国危而无辅。”
“今天下方有事,而刘牧坐保江、汉之间,足见其并无四方之志。”
言外之意,刘表的外交政策,始终是死保荆州。
不会过多干预荆州之外的事务。
王朗担心华歆投靠了刘表,日后豫章有难,刘表会不会全力施救。
其实,刘表想当周文王,天下很多人都看得出来。
但我们都知道,刘表错估了形势。
把群雄并起的汉末,当成了内忧外患的殷商。
他以为只要一直苟下去,就能夺得天下。
以至于在拥有强大的实力时,却不知抓紧时间扩张地盘。
诸葛恪就曾评价道,
——“刘景升在荆州,有众十万,财谷如山。”
“不及曹操尚微,与之力竞,坐观其强大,吞灭诸袁。”
“北方都定之后,操率三十万众来向荆州,当时虽有智者,不能复为画计於是景升儿子。”
就是说刘表在荆州有那么强大的实力,不趁着曹操弱小的时候,把他兼并了。
反而眼睁睁地看着曹操吞并二袁,蚕食河北、淮南之地。
等曹操腾出手来收拾荆州时,再多的计谋之士,也无能为力了。
荆州也不是没有有识之士,很多人都劝过刘表,不能一直这样苟。
但刘表对此却振振有词,说这叫,“内不失职贡,外不背盟主。”
美其名曰是中庸之道。
不过正是由于刘表的中庸之道,才使此时的王朗对荆州信心不足。
王朗认定刘表保不住豫章,投靠他,等于是白白为荆州打工。
“若是不投刘景升,莫不是要我投孙伯符?”
华歆再出声问。
其实豫章周边四个诸侯,孙策肯定是下下选。
无论是名头上,还是实力上,他都是最弱的。
当然了,如果考虑到南方交州的士燮,那还有第五个选择。
可问题是,
连江东之地,此时都被认为是瘴地。
更加往南的交州,人口加起来还没荆州一个郡多,到处都是蚊虫、毒蛇、蚁兽。
这些自诩礼仪之邦出身的士人,谁愿意去那里安住?
“孙伯符其意颇猥,猘儿也,难与之争锋。”
王朗皱起眉,想起此前被其暴打的情景。
“其人勇冠一世,有俊才大志。”
“又有周公瑾,为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将。”
“谋而有成,所规不细。”
“彼终为天下大贼,非徒狗盗而已。”
华歆闻言,乃道:
“既然刘景升、孙伯符皆非上选。”
“景兴之意,莫不是要我去投靠曹操、刘备?”
正是如此……
王朗点了点头,“曹孟德位列三公,当世人杰。”
“刘备汉左将军,王霸之略。”
“今朝廷远在陈地,为曹刘二人所掌。”
“向者使孙逆讨柴桑,引之攻刘表,必是曹刘共议所为。”
“河南早晚要与河北袁绍一战,曹刘两家能摒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合力对抗袁绍。”
“此乃成大事之人所为也!”
说着,王朗忍不住竖了一根大拇指,盛赞曹操、刘备两人格局大。
凡是能够成大事的人,必是不会被感情所累,这是标准的政治人物。
王朗的话还在家继续。
“河南用李翊为谋主,其人足智多谋,弄江淮俊杰如稚儿。”
“听闻前灭淮南袁术,多用此人之谋。”
“现在李翊合河南之力,专欲对付河北。”
“河北强盛,若我等以少众从河南,曹刘必喜,以我为重。”
“况曹操、刘备俱有霸王之志,明德于四海。”
“以我观之,天下英雄,仅此二人而已。”
王朗认认真真地分析,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两人。
刘表、孙策等辈俱不足以成事。
投靠他们任何一个,都是没有前途的。
何况李翊的战略规划,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
那就是,尽可能拉拢除河北之外的所有势力。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只要你干河北,我河南一定帮帮场子。
这是有大格局,大战略的人,才能做到并将之实施的规划。
李翊绝对是一个可比苏秦、张仪的纵横家。
跟着这样的人混,才会有前途。
“闻说李翊督淮南军事,我等何不使人向他投诚。”
“以其战略眼光,断不会弃我豫章于不顾。”
王朗也是听说过李翊的事迹的,这人很有战略眼光。
一定能够意识到豫章的战略价值。
何况李翊在江东大力扶持代理人,不就是因为腾不出手来处理江东事务吗?
豫章百姓拥戴华歆,华歆完全可以作为扬州西土的代理人。
多一个附庸,李翊也能够更好的制衡江东势力,他肯定不会拒绝豫章的投诚。
“只是……”
华歆面色一沉,仍旧有些犹豫。
他倒不是担心李翊会拒绝豫章的投诚。
毕竟谁会嫌自己附庸多?
那还不是能收狗就尽量多收。
“刘营重心皆在淮南,丹阳一地,尚且控制力不足。”
“况我豫章西土乎?”
华歆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他真正担心的是,徐州是否跟荆州一样,能够保全住豫章。
荆州毗邻豫章,它保不住,纯粹是因为刘表自己不下场干预。
根本不会举荆州之力,来救豫章一郡。
而徐州方面,则是隔得太远,中间隔着一个丹阳。
虽说丹阳袁胤已经投靠了徐州,是徐州附庸。
但两地隔着沼泽、山川、湖泊,相救倒也困难。
“所以,我们不妨试一试。”
“如何试?”
“派人前往徐州,试探一下李翊的态度。”
“若他当真豫章予以重视,定会举淮南之兵,保我豫章。”
王朗洋洋洒洒地说道。
华歆背着手,踌躇难决。
总觉得这些选择都各有利弊,实在难以决出一个最佳人选出来。
王朗接着劝说道:
“今河南拥奉王室,投河南,便等于投靠汉室朝廷。”
“此宜从一也。”
“刘玄德乃汉左将军,与四世三公的袁氏也是姻亲。”
“此宜从二也。”
一提到袁氏,就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
但这句话真正有含金量的是后半句,而非前半句。
若说四世三公,并非袁氏专利。
弘农杨氏,也是四世三公,杨修就出自这个家族。
但他们家的影响力,明显比不上袁氏。
包括汝南许氏,也是三世三公。
许劭就出自这个家族,其影响力依然远远比不上袁氏。
袁氏号称门生故吏遍天下,是个什么概念呢?
保守估计,袁氏的门生多达数千人。
你想一个中央政府才养多少官员。
上至朝廷大员,下至地方郡守。
这主要得益于两汉实行的察举制,做官必须要有人举荐。
以袁家在官场的地位,上至三公下至郡守、县令。经过了四代人,近百年的经营,由袁家举荐出来的官员不可胜数。
权倾朝野的董卓,曾经说过,“但杀二袁儿,则天下自服矣。”
你便知道袁氏在当时是什么影响力了。
顺带一提,董卓自己就是袁氏的门生。
把冀州让给袁绍的韩馥,也说,“吾本袁氏故吏,度德而让。”
此外,天下间唯二的四世三公,弘农杨氏,跟袁氏还是姻亲关系。
所以,汉末家族,真的是一个庞大的关系网。
刘备是帝室苗裔,汉左将军,其夫人是袁氏嫡女。
光这一层背景,就值得王朗力荐华歆,向徐州投诚。
他们豫章本郡有不少官员,都是袁氏故吏。
既然老刘家与老袁家有这样一层关系,袁术的族弟袁胤又已经向徐州投诚。
那为什么豫章不紧随他们的步伐呢?
“今左将军上禀朝廷之命,下奉献黎庶之托。”
“为天子、朝廷安定淮南。”
“若能举豫章之土,献予河南,也是华某之幸事也。”
终于,华歆被王朗说动。
决定举豫章之地,向河南投诚。
“只是未知谁人可为我出使徐州,面见李子玉。”
“……便由朗亲自去吧。”
王朗一拱手,“吾久闻李子玉贤名,其以少年之纪便为刘营谋主。”
“如今未至而立之年,便督淮南军政,节制两郡人马。”
“这样的奇才,一定能够意识豫章的战略价值。”
这也是王朗再寻找一个脱身的机会。
他自败给孙策后,孙策想让为自己效力,王朗不肯。
于是孙策便不许王朗离开江东。
倒也没软禁他,只是不许他过江。
王朗来找华歆,本也是想向他求助。
希望他这个一郡长官儿,帮他一把,帮他潜逃出长江。
华歆毕竟是郡一把手,想办法送出去一个人还是没问题的。
且他与王朗是故交,关系很好。
有了王朗的保证,华歆心中也宽慰了不少。
“……如此最好不过,景兴到徐州时,一定要仔细探查李翊为人。”
“切莫使豫章所托非人,否则华某罪过大焉。”
华歆再三叮嘱,王朗连连保证。
随后,华歆秘密安排船只,把王朗送入长江。
自己则回复虞翻,表示须要先考虑考虑孙策的请求。
这是他的拖字诀。
同时,华歆也抓住了孙策的软肋。
孙策此时远没有历史上那么强大,却不得不提前拉拢华歆。
因为他接下来要出兵荆州。
豫章,尤其是治所南昌县,可以作为重要的后勤补给地。
孙策现在也不敢乱来,害怕把华歆逼急了,投靠刘表。
这对马上要与荆州开战的孙吴而言,绝非好事。
所以当华歆使出拖字诀时,虞翻也不好逼迫他。
只能先书信一封,发回吴地,备言其事。
孙策见此,只回信说,让虞翻先稳住华歆。
他随后便到。
不表。
……
又是一年冬来到。
今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的稍晚一些。
但却远比过去几年都要更冷。
由于赶上新年,一向是个大忙人的李翊,难得将工作推去。
反倒回家和家人们团聚,把酒言欢。
新年嘛,就陪着家里人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也算是尽到一个家长的责任。
另一个原因就是,袁莹有身孕了。
虽然她是后来的,但确实比麋夫人要快。
考虑到这是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李翊对此还是颇为重视的。
悉心照顾袁夫人。
而除李翊之外,最为开心的当属刘备。
得知军师有后了,竟比自己有后还兴奋。
立马强制下令让李翊回家照看孩子,府中事务,可暂时搁下,交由庞统、荀攸等人代为处理。
没办法,军师有事,就劳累劳累其他人吧。
当然,一些军国大务,手下人不好决定的,还是得送到李府来。
交由李翊亲自拍案决定。
不过,这已经远比此前轻松不少。
这几天,李翊便陪着家人在城外赏雪。
然后又与曹豹、太史慈等好友,于雪中平野纵马,狩猎寻野。
众人打到上好的野味,都专门送过来给李翊。
像虎筋虎骨都是上好的补品,极为珍贵。
李翊谢过众人,便命庖人就于雪地里烤了,邀大伙儿一起来吃。
麋贞与袁莹两姊妹关系倒是好,一起端坐在旁侧,指示仆人烤肉。
恰逢李翊走过来,袁莹见着夫君,开心的上前向他行礼。。
“……夫人,有孕在身,且安心坐好。”
“不必多这些繁缛礼节。”
袁莹摸了摸肚子,笑道:
“现在孩子还见不着哩。”
说着,又去烤肉熟了么,想端来给李翊尝尝。
麋贞见此赶忙起身,给李翊腾座位,微微一笑:
“……夫君请坐。”
李翊瞧她一眼,见她面有风霜之色,眼底微微发黑,便问:
“可是又看了一晚的账本?”
由于麋贞是商贾大家出身,平日里便管府上的账务。
毕竟李翊处理军政都已经够忙的了,能多一个贤内助,分担内务再好不过。
李翊轻轻拥住了她的肩,佯作严厉道:
“你若再这般辛苦,我可要让桃红将府中的账本都收了去,藏起来。”
“左不过是几处庄子,何必劳费心神?”
由于刘备赏赐了李翊好几处庄子,李翊一直疏于打理。
麋贞由于职业病犯了,觉得几处庄子荒着也不是事儿,便主动接领过来帮忙打理。
“闲置着倒也可惜,虽说只是几个庄园。”
“可若当真经营起来,或许来日也能派上用场,为夫君帮衬一二。”
麋贞将头轻轻埋在李翊胸口里。
“这几日,妾身想亲自去园子里看看,您可要一起?”
李翊无奈地刮了刮她的鼻尖,“罢了,你定个时机便是。”
正说间,袁莹端着一盘烤肉走来,笑道:
“~噫,看来莹儿来的不是时候哩。”
李翊右手抱着麋贞,朝她挥了挥左手,道:
“不,你来的正是时候。”
“过来坐。”
袁莹嫣然一笑,将烤盘放下,依言坐了。
只是手仍合在李翊掌心,颈侧不觉渐泛起一层薄红。
与李翊旖旎在一处。
“夫君,此前你让我画的图纸,我画好了哩。”
袁莹依偎在李翊怀里,小鸟依人般地说道。
“哦?可有交给匠人么?”
“那当然~”袁莹一扬头,眉眼盈盈,“匠人看过之后,半天就做好了。”
“哦?这么快?”
李翊一喜,“快命人拿上来我看。”
不多时,下人抬上一口锅来。
众人皆围了过来查看。
“这是何物啊?”
“……不知啊,郯侯做事向来特立独行,我等俗子岂能知晓?”
众人都不知道李翊又发明了个什么稀奇玩意儿。
看这样子,难不成是铠甲斗具的一种,背着背上放暗箭的?
“诸位不必猜了,此物名为锅,是做菜用的。”
李翊也不卖关子,向众人说明了,铁锅的用处。
这个时候还没有炒菜的概念,做饭都是用釜、甑。
由于徐州有铁官营,兼之鲁、沛两国铁矿丰富。
李翊便命工匠,用铜铁打造了一口黑锅。
之所以现在才推出来,还是因为军用需求大于民用。
随着徐州冶铁技术的发展,以及铁矿开采的正规化。
徐州的铁务的经营成功,使得大量的优质铁矿得以开采。
李翊这才有将铁矿推向民用的打算。
像之前打造甲胄兵刃,包括曲辕犁等农具,这些都是刚需。
多少铁用来生产民用器具,多少铁用来生产军用武器。
这些都是由政府制定标准,严格规定的。
与此同时,李翊力劝刘备取消税务壁垒。
即徐州各郡国之间,钢铁、粮食、食盐等重要物资,中间的关税一律取消。
至于与淮南的水路交通,也不得对这些物资征收税款。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极大打击了从前利用关税牟利的黑心群体。
同时加强了徐州各郡国之间的联系,使之连接的更加紧密。
由于淮南水路交通重地的税款被取消,也极大促进了外州商贾的贸易往来。
即成功招揽了大量外资。
在李翊的严格管控下,民间百姓几乎不会出现缺少铁制农具的情况了。
同时,民用的切菜刀也能够正大光明的放在铁铺内售卖。
徐州对于铁矿的成功管控,是整个大汉帝国,实现钢铁生产业发展的一次重大飞跃。
李翊表面上是发明了一口锅,实际上这口锅背后承载着徐州钢铁产业的腾飞。
“既然诸位皆在,便一起试一试这口锅做出来的饭食,味道如何。”
李翊即招来庖人,命他们生火下油,开始准备炒菜。
而炒的菜也很简单,
——韭菜炒鸡蛋。
经典的家常菜,一顿能炫三碗白米饭。
很快,菜炒好了,盛在一口大碗里。
李翊命众人取筷子来吃。
在这个时代,吃就是一种享受。
吃美食,更是美不可言。
适才炒菜之时,众人光是闻到那香味便觉食指大动。
是以个个急不可耐。
“……善!善!”
“……善呀!大善!”
真要说一盘韭菜炒鸡蛋能有多美味,倒也不至于。
可问题是这些人从来没有吃过炒菜。
而炒菜和釜甑炖出来的菜完全是两种滋味,第一次吃到炒菜,众人能不觉得好吃吗?
“不想郯侯还有这般手艺,纵是太和公在世,亦未必至此也!”
众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不忘夸赞李翊的厨艺,拍他的马屁。
“既然诸位喜欢,就多吃一些。”
“我再命庖人去做。”
李翊即吩咐庖人接着炒,直到让众人都吃高兴了为止。
恰逢此时,桃红箭步走来,躬身拜道:
“先生,有外宾到了。”
李翊闻言,面色微有不豫,沉声道:
“吾难得与诸公在此赏雪烤肉,谁敢来坏我雅兴?”
桃红见李翊发怒,也略有些惶恐,欠身道:
“那人自称是您的故友许攸。”
许攸?
李翊眉梢一挑,旋即转怒为喜,道:
“既是许子远到来,我当亲自去迎!”
话落,直接掠过了桃红。
桃红闻言,问一旁的麋贞道:
“主母,这位许攸是什么人呐?”
“为何令先生如此重视。”
要知道,李翊平日要接见不少外客。
时间长了,便渐渐推给庞统。
只说有庞统镇不住的人物,再来由李翊出面接见。
“许是夫君的贵人吧……”
麋贞淡淡答道。
少时,李翊于城外见着许攸,大声笑着走上前。
“……子远,子远!别来无恙啊!”
许攸取下遮雪的斗笠,向李翊作揖道:
“郯侯!故人许攸有礼了!”
李翊连忙接过许攸的斗笠,正色说道:
“~诶,莫要如此讲话。”
“你我乃是旧友,莫要如此见疏。”
许攸闻言大喜,他虽说是河北重臣。
但李翊现在的身份同样也不低。
军师中郎将,督两郡兵马,县侯加赐金印紫绶。
“……好好好,攸虚长子玉些年岁,便妄称一声愚兄吧。”
“此次愚兄专程从河北来徐州见子玉,只是为了叙旧情。”
“为此,愚兄专门给你带了礼物哩。”
许攸咧嘴一笑,命人将礼物呈上来。
“此有金银五十斤,锦缎十匹,明珠一颗。”
“仅表愚兄相敬之意。”
……
(求兄弟们给主角孩子取个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