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157章 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士可挡百万兵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57章 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士可挡百万兵

    第157章 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士可挡百万兵
    却说刘备与李翊正交谈之际,忽有人报宛城使者来到。
    刘备一奇,“既是宛城使者,必是张绣之人,却来见我作何?”
    李翊说道,“必为求援。”
    刘备一颔首,此前他送曹操钱粮,已经表明了自己徐州的态度。
    张绣怎么还敢来徐州找自己求援?
    他难道真的会觉得自己的战略价值,能比曹操还高吗?
    “既是远使,主公不妨拨冗一见,看他有何话说。”
    李翊在旁侧建议。
    刘备欣然从之,自去驿馆接见宛使。
    宛使此次出使徐州,送来了几匹凉州特产的西凉骏马。
    一面又向刘备表达张绣的敬意。
    刘备开门见山道:
    “张将军之美意,备已明了,有何话言,尊使直说无妨。”
    宛使答道:
    “吾主闻玄德公仁义著于四海,且宽仁待物,礼贤下士,能够容人。”
    “故愿举城向玄德公投降。”
    哦?
    刘备一挑眉,对张绣此举颇感诧异。
    “我却听闻汝主已经举城降了曹司空,缘何又来向吾投诚?”
    此时徐州收到最新消息,只是张绣已经举城投了曹操。
    两军已经交战的消息,尚未传回。
    计划赶不上变化。
    这名宛使自是也不知宛城已经发生了变故,只是仍旧按照贾诩先生之计,向刘备说道:
    “曹操势大,吾主降曹实乃权宜之计。”
    “吾主真正敬畏之人,唯有刘将军,非是曹阿瞒。”
    李翊在一旁笑道:
    “此一言,可是在曹操面前,也是这般说的?”
    话外之意,只是讽刺宛使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那名宛使面色一变,但仍旧强作镇定,正色说道:
    “先生此言差矣,曹操专横跋扈,兵势又急,我等才不得不暂时委身于他。”
    “然吾心中实敬刘将军,故遣我来,交好徐州。”
    刘备眼眸翕动,旋即淡淡道:
    “张将军之意,备晓得了,尊使可先至驿馆下休息。”
    “备也会备好回礼,劳烦尊使一并带回宛城去。”
    宛使大喜,连连道谢。
    随后被仆从带下去歇息了。
    “先生觉得张绣远来交好我徐州,究竟是为何?”
    待宛使走后,屋内已只剩刘备与李翊两人。
    刘备这才来找李翊解惑。
    李翊分析道:
    “今北方乃一超二强,袁绍势力最强,公与曹操次之。”
    “张绣势力弱小,却处在诸强权之间。”
    “若要乱世自保,明哲保身,就得左右逢源,远交近攻。”
    “彼若投袁绍,河北强大,袁绍必不重之。”
    “若投曹操,颍川毗邻南阳,必受其挟制掣肘。”
    “所以张绣便想到了徐州,徐州若能钳制曹操。”
    “张绣便能保全部众,仍旧立雄于南阳,而不必为曹操所收。”
    不到万不得已,谁又愿寄人篱下,做一低眉顺眼的败军之将呢?
    刘备颔首,暗自佩服张绣这一左右逢源之策。
    “那依军师之见,张绣我是收还是不收?”
    李翊笑道:
    “彼主动来投,岂有不收之理?”
    “那曹操那边……”
    刘备也得顾及盟约,要是曹操知道他刚收下的张绣,被自己挖了墙根,不得气得跳脚啊。
    “南阳张绣,不过是芥藓之疾,何足为患?”
    李翊眉目静如山,有条不紊地分析道:
    “当今河南大敌,还是河北袁绍。”
    “曹操征讨张绣,无非是想解除西南之患。”
    “今我等可出面保齐部众,由我等出面作保,料张绣不可妄动。”
    言外之意,徐州方面愿意出来为张绣作保。
    只要他不攻打曹操,徐州就愿意维护他在南阳的统治。
    若是他敢攻打曹操,那徐州就会联合曹操一起,将之灭掉。
    “若真教曹操收了张绣部众,于我等而言并非好事。”
    毕竟张绣的部众可是出身于凉州军团,汉末最能打的军团之一。
    “可若能引张绣之兵,与我等合力对抗袁绍,岂非一举两得吗?”
    李翊提出自己的主张,就是让张绣以独立诸侯的身份,把他拉进曹刘的抗袁同盟里面去。
    而不是让他作为谁的附庸。
    毕竟张绣即便真愿意成为徐州附庸,徐州也没办法遥控远在南阳的飞地。
    那还不如让他保持独立,与曹刘两家合力抗袁。
    张绣及他的部众是很能打的。
    在许多评书之中,张绣都被冠以“北地枪王”的称号,武力值常年在90以上。
    并入选了民间的二十四名将,位列勇冠三军的颜良文丑之前。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场宛城之战。
    真实的宛城之战,虽然没有演义里那么戏剧性,但却更具传奇色彩。
    张绣以少胜多,不仅击杀了曹操大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
    除此之外,曹操的次子,年仅十岁的曹丕也都差点儿死在宛城之中。
    经此一战,曹操再也不敢轻视张绣和他的部队。
    所以后面张绣投靠他时,他是非常高兴的。
    不仅拜了张绣为扬武将军,还跟张绣联姻,让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
    另一个佐证张绣能打的证据,则是来源于贾诩的评价。
    贾诩给张绣的评价是:
    “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
    “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
    也就是说,在贾诩看来,张绣虽然没有曹操能打。
    但曹操手下的武将,却也不是张绣的对手。
    按照贾诩的这个观点,就是曹操大于张绣大于曹营将领。
    张绣能打的原因有很多,他虽然与吕布都是边地武夫,但他更加老实,对贾诩基本上是言听计从。
    偏偏贾诩还是个ssr,张绣听他的就吃不了亏。
    除此之外,张绣的部众非常能打,他们虽然是凉州集团。
    跑到荆州去,看上去是背井离乡。
    但张绣是西凉贵族,他是可以不断从老家武威补充骑士和马匹的。
    就跟臧霸从老家泰山郡,补充泰山兵一样。
    宛城连通关中,从长安到宛城,走武关道,是通着的。
    等于说,
    张绣在宛城,一面拿着刘表给他的钱粮,一面从老家武威补充士兵。
    生活可以说是过得相当滋润。
    所以说“北地枭雄,乱世不败”是有原因的。
    历史上,袁曹大战之时,张绣在河北也是,“力战有功”。
    被曹操升为了破羌将军,赠食邑两千户。
    如果仅仅只是把张绣当成一个雇佣军,或者打手。
    那他在抗袁同盟里面是非常有价值的。
    刘备采纳了李翊的建议,急召宛使来前,表明徐州愿为宛城作保。
    保证张绣的政权独立。
    前提条件是张绣得参加曹刘的抗袁同盟,并且不得背刺曹操。
    否则曹刘两家将联手将之从地图上抹去。
    宛使既得了刘备的保证,欢欢喜喜辞别。
    刘备再将之送出徐州后,心中却仍有些不安。
    “曹操既收降张绣,未知我等能否来得及,在曹操收起部众之前,保住张绣。”
    刘备担心等自己的使者到时,曹操那边已经收编了张绣的部队了。
    李翊却道:
    “曹操恃强而骄,轻视不战而降之辈。”
    “若以傲而凌宛,未知张绣是否仍会忠于曹操。”
    刘备微微一惊,问道:
    “军师之言,莫非张绣敢反叛曹操不成?”
    “未可知也。”
    李翊笑着答,他也不能保证这种事是不是百分百发生。
    就看曹操经历了这么多后,有没有改进了。
    “兽穷则啮的道理,主公不会不知。”
    刘备一愣,旋即笑道:
    “兽穷则啮,若是猛兽倒还罢了。”
    “稚兽齿嫩,啮之无关痛痒。”
    “曹操纵横疆场多年,三军之中立威颇深。”
    “张绣纵有勇力,也绝非曹操敌手。”
    李翊弯唇一笑,也不与刘备争辩。
    “既如此,我等只管等候宛城那边的消息便好。”
    又过一日。
    宛城的战报传回。
    近卫许褚,急匆匆地将战报带回给刘备、李翊二人。
    果不出军师所料。
    张绣用贾诩之计,披甲穿过曹操营屯,然后突然发起进攻。
    曹军没有防备,而败逃回了淯水。
    刘备大惊道:“又被军师言中了!”
    他万没想到,曹操竟真的会败给张绣。
    而李翊其实心中也颇为感慨,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他纵有谋略,也断不能左右时局。
    曹操有此一败,败给是他自己。
    “主公,不知我军接下来该如何做?”
    许褚问刘备道。
    看着许褚,李翊暗想曹老板失去了贴身保镖典韦,又少了一个“吾之樊哙”。
    之后怕是会更加被动。
    可别小看贴身保镖,要是没有许褚,历史上的曹操还真不知道死好几次了。
    像著名的渭水避箭。
    许褚护送曹操登船,用马鞍遮掩曹操。
    当时渭水上,箭如雨下,船工被流矢射中而死。
    全靠许褚一手持马鞍护住曹操,一手划船,才把船撑到了北岸登陆。
    马超这才悻悻而归,使曹操幸免于难。
    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许褚比起典韦真的要更加心细。
    他俩虽然都是保镖,但是护驾的风格明显不同。
    典韦是留下来守门断后,让主公先走。
    许褚则是一路跟随曹操,贴身护卫,主公在哪我在哪。
    除这件事外,其实还有一个许褚杀曹操近侍的事件。
    当时官渡之战爆发,袁绍的情报系统大发神威,居然成功策反了曹操的亲信之人徐他。
    徐他等人专门挑许褚休息,不在曹操身边的时候下手。
    结果许褚是个工作狂,一休息就感觉心里不踏实。
    所以也没休息多久,就返回工作岗位了。
    正好撞见徐他等人,许褚察觉到几人神色不对,当即出手斩杀了徐他等人。
    曹操也因此更加亲近和信任许褚,出入都不离左右。
    现在曹操没了典韦,又没能收服许褚。
    之后更方便李翊大做文章了。
    刘备又询问李翊,现在该怎么做。
    “计划不变,仍旧招降张绣,拉他进抗袁同盟里来。”
    李翊正色分析道。
    曹操为张绣所败,这下也不敢再轻视张绣了。
    曹操分得清轻重缓急,知道张绣的能力,又有刘备从中斡旋,给他台阶下。
    不然,历史上曹操也不可能放下私仇,接收张绣的投诚。
    “此外,曹操此次兵败,损兵折将丧子。”
    “出于同盟之宜,我等应该派人前去慰问,送些钱粮过去。”
    刘备颔首,“备亦有此意。”
    曹操败给张绣,还败的那么惨,属实令刘备没有想到。
    出于同情,以及盟友的关系,老刘也确实打算送些钱粮过去。
    毕竟政治人物嘛,讲的就是一个脸面。
    “我让孙乾,带上粮秣,送去许县。”
    “顺带吊唁其子侄。”
    说到这儿,刘备不禁也叹了口气。
    “可惜了曹子脩,我闻这少年二十举孝廉,平日跟在曹孟德身边,能征惯战,颇有军功。”
    “今殁于宛城,委实令人惋惜。”
    一面却又暗想,他刘备将来生的儿子,可千万不能输给曹操。
    很快孙乾到来,刘备向他说明此事。
    孙乾欣然领命,府库里的钱粮礼品也已经备好。
    孙乾正欲向刘备请辞,忽的被李翊拦住。
    “公祐此去,可再向曹公传达一事。”
    孙乾停住脚步,躬身问:
    “不知先生欲让在下传达何事?”
    “此去除吊唁之外,公祐可让曹公来陈地议事,届时我与主公都会过去。”
    孙乾喏喏称是,领命而退。
    走后,刘备问李翊道:
    “先生此举,又是为何?”
    “只是为了商议对付袁绍事宜。”
    李翊解释道。
    现在袁绍是心腹大患,曹刘两家既然同盟,为了方便交流,商议具体的合作计划。
    肯定是要见面的。
    但在哪里见面好呢?
    去曹操的地盘不妥,到徐州曹操肯定不愿来。
    思来想去,还能有比朝廷更好的地方吗?
    现在的汉室朝廷,就类似于联合国。
    它的作用就是用来威慑弱小势力,而面对曹刘这种强大势力(五常),则就是一个开会办公的地方了。
    汉室虽衰,其命未已,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现在的曹操、刘备正如齐桓公、晋文公。
    扮演的就是“尊王攘夷,维护周礼”的角色。
    陈国位置刚刚好,对于曹刘两家都是不远不近。
    然后去朝廷拜见天子,也是名正言顺。
    “……善,备也许久未去朝见天子了。”
    “正好借此机会,前去拜谒。”
    刘备欣然采纳了李翊的建议。
    不表。
    ……
    却说,曹操兵败淯水,收拢残兵败将。
    夏侯惇麾下青州之兵,乘势下乡,劫掠民家。
    平虏校尉于禁,即率本部兵马,于路截杀,然后亲自率军,安抚乡民。
    众青州兵被于禁赶回,见着曹操,备言于禁造反,驱兵截杀他们。
    曹操将信将疑,恰逢李典、乐进赶到。
    曹操命二将整军迎之,以防备于禁杀来。
    于禁见曹操军到,并未着急相迎,反倒先引军射住阵脚,安营扎寨。
    诸军士劝道:
    “青州之兵言将军造反,今曹司空已到,何不前去分辨,反于此立营寨?”
    “若曹司空引兵攻来,如之奈何也?”
    于禁解释道:
    “张绣之兵在后,不时即至。”
    “若不先准备,何以拒敌?”
    “分辨事小,退敌事大。”
    安完营后,张绣两路军杀到。
    于禁身先出寨迎敌,张绣见曹军已有防备,乃引军退回了宛城。
    曹操收军点将,引于禁来见。
    于禁这才解释,他截杀青州兵,是因为其肆行劫掠,大失民望,不得不杀。
    曹操问道:
    “既如此,何不先告我?”
    “反立寨拒敌?”
    于禁便解释是为了先击退张绣之军,才不得不先立营寨。
    曹操感慨道:
    “将军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谤任劳。”
    “使反败为胜,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
    乃命人赐于禁金器一副,又上表奏其为益寿亭侯。
    然后重责夏侯惇治军不严之过。
    眼下,诸军士俱已到齐,都问曹操接下来有何打算。
    曹操叹道:
    “今锐气已失,兵无战意。”
    “可先收兵回许县,等来年再来征讨张绣。”
    微微一顿,又是一声长叹。
    “只是在收兵之前,我欲先设祭,祭奠子脩、安民,还有典韦。”
    之后,曹军开始祭奠三人。
    曹操抱头痛哭,诸将见此,无不垂泪叹息。
    祭奠完后,曹操亦停止了哭泣。
    回首对诸将说道:
    “诸公可知吾为何会败给张绣?”
    这……
    诸将没想到曹操会有此一问,俱不能答。
    夏侯惇先道:
    “因张绣背信弃义,中途偷袭我军,故而有此一败。”
    曹操摇了摇头,答:“非也。”
    “古来降将,中道而叛者,不计其数。”
    “为降将所败者,因不能制其叛也。”
    “此次收降张绣,皆因我未能先取其质。”
    “假使我军先收张绣儿女,何至于此?”
    “诸卿可观之,自今已后吾不复为败矣!”
    遂命人收敛曹昂、典韦、曹安民三人尸首,打算将之葬回故乡。
    然后收军还许,重整旗鼓。
    方至许县不久,便有人来报徐州孙乾到。
    曹操问明来意,知孙乾是来吊唁的。
    并且李翊还专门让孙乾带了些钱粮过来。
    曹操不禁叹道:
    “李翊倒还是一个忠厚人呐!”
    转而,又责备程昱道:
    “此前我出兵征讨张绣之时,汝言李翊居心叵测,不怀好意。”
    “今我兵败淯水,彼非但没有趁人之危,反遣人送钱送粮,吊唁丧事。”
    “汝如何话说?”
    程昱被曹操问的无言以对,他也没想到李翊这么实诚。出征前,送钱粮过来助威。
    打了败仗,又送钱粮过来抚慰。
    看样子是真把老曹家当作盟友对待了,是他程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此事,的确是昱错估了李子玉。”
    “此人确实实诚君子,有他在,曹刘同盟当更加稳固。”
    “将来对付袁绍,有此助力,当为主公贺。”
    于是,曹操隆重接待了孙乾,用以彰显自己对徐州的重视。
    然后也命人从府库中择选出几件珍奇之物,作为回敬之礼,让孙乾一并带回。
    以表他对徐州的谢意。
    孙乾谢过,又将李翊委托他之事向曹操说了。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曹操听后,当即表示:
    “今袁术已灭,其残余势力掀不起什么风浪来。”
    “袁绍见大敌已死,必有动作于河南。”
    “纵然刘将军不为此事,吾亦当寻一机会,去与他面谈抗河北事宜。”
    “既然尊使提出此事,可回告刘将军,曹某不日便到陈地。”
    “愿刘将军也早日赶到。”
    孙乾大喜,连连道谢。
    “多谢曹司空,诚如是,乾亦好回去复命了。”
    随后,曹操重赏了孙乾,亲自送他回了徐州。
    ……
    却说自袁术覆灭,余众再难掀起风浪来。
    远在邺城的袁绍少一心腹大敌,自是喜不自胜。
    但又听闻曹操、刘备两家共分淮南之土,又倍感不安。
    淮南富庶,曹刘以袁术私藏玉玺,是为谋逆为由,合力征讨。
    将之击破。
    按照袁绍的构想,此刻曹操作为自己的小弟,本应该为自己所用。
    待自己解除北方之患后,自然要扫兵于中原。
    然则曹刘势力日渐强大,俨然超出了袁绍的预想。
    尤其此二人虽面上将天子迎至陈地,然则陈国为兖、徐二州所围。
    旁人未经二人之手,根本进不得朝廷。
    所以天子看似独立,实则为曹刘两家所控,一律大小政务皆经曹刘之手。
    本来袁绍被封为太尉,与曹操这个小弟平起平坐,这已经令他很不爽了。
    现在曹刘两家掌控了天子,更加令袁绍感到不安。
    “吾本想令曹刘两家生隙,互相攻伐。”
    “待吾平定公孙瓒,解除后方之患,然后方可南下。”
    “不想此二人竟有联合之势,此二人联合,必欲抗我河北!”
    袁绍不是傻子,按理说曹操、刘备要想对外扩张的话。
    就应该相互攻伐,毕竟两地毗邻,有边境摩擦。
    结果两家不但没有相攻,反而化干戈为玉帛,大有联合之势。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两家不相互攻伐,那他们会攻谁?
    任是傻子也能看出来,曹刘连河南之地,就是为了对付河北。
    之所以如此确实,还有一个原因是,
    就在一月前,谋士沮授献策,可令小弟曹操攻打刘备。
    若他不从,便足以证明曹刘两家已暗订盟约,有抗河北之势。
    曹操也不足以信任,可提前做好防备。
    袁绍从其言,密使人知会曹操,令他攻打刘备。
    不想曹操却回信说,刘备并无过错,征讨他没有正当理由。
    故而拒绝了袁绍的这个提议。
    曹操在拒绝袁绍之后,又马上派人知会刘备,告诉他袁绍可能已经警觉起来了。
    刘备知道后,又惊又怒。
    在李翊的建议下,曹操、刘备两家联合上书天子。
    请求天子刘协下诏,指责袁绍过失。
    刘协不得不从,拟了诏书,发往河北,备言袁绍之过。
    诏书中言及袁绍,
    ——“地广兵多,专门树立私党,却不见其勤王之师来陈地朝贡。”
    “反见他屡屡发兵,攻伐他人郡县,视朝廷如无物,实在大逆不道。”
    政治是最讲脸面的游戏。
    曹操、刘备征讨袁术时,专门给袁术安了私藏玉玺的罪名,讨之有名。
    而袁绍征伐公孙瓒,却并未走正规流程,是不合法的。
    诏书发往冀州之后,袁绍气得牙痒痒。
    人报河北之众,多心中不宁,宜当安抚。
    袁绍只得上书朝廷,向天子请罪,书中言道:
    “臣虽小人,志守一介。”
    “若使得申明本心,不愧先帝,纵伏首刑刀,撩衣就就汤镬,臣亦心甘情愿。”
    “惟陛下垂尸鸠之平,绝谄谀污蔑之论,无令愚臣结恨九泉!”
    袁绍此书言辞凿凿,第一次放下自己的高傲的头。
    被曹刘将了一军之后,袁绍这时候总算意识到天子的重要性了。
    他虽不欲把天子迎到自己的身边来,但也不能使曹刘掌控天子。
    还是得把他放在眼前才好。
    故急召手下文武过来议事。
    袁绍背着手,忿忿道:
    “曹操逢难,当死数矣。”
    “若无我之辄救,彼得以存身乎?”
    “前命其伐刘备,拒不听从,反与之联合,上书责我之过。”
    讲到这儿,袁绍简直感觉奇耻大辱,恨恨道:
    “曹瞒甚不当人,今乃背恩。”
    “联合刘备,欲挟天子以令我乎!”
    “召诸位来此,正是欲商议此事。”
    “天子远在陈地,我使不得进贡,若要出使,必为曹刘从中作梗。”
    “是故吾欲行迁都之计,奉迎天子至近。”
    “不知列位尊意如何?”
    由于袁绍对此事高度重视,是故几乎把麾下精英大臣都召来了。
    汝颖派,以许攸、郭图等人为首。
    河北派势大,以沮授、田丰、审配等人为首。
    谋士审配进言道:
    “曹操前不听袁公之言,不伐刘备,反与之联合,欲抗河北。”
    “其叛逆之心已然昭显,不如早图。”
    “夫兵法有云,十围五攻,敌则能战。”
    “今我河北兵强,河南兵弱,以明公之神武,河朔之强盛。”
    “以伐曹刘,譬若覆手之功也。”
    “今不早取,后难图也。”
    审配是激进派,建议袁绍马上出兵河南,灭了曹刘,以免养虎为患。
    理由就是我们军队多,战力更强,兵贵神速。
    一口气解决河南之患,不然等曹刘缓过来,就不好收拾了。
    但此举于袁绍而言还是过于激进了些。
    他虽恨曹操逆反,但也不至于说马上加兵祸于河南。
    毕竟曹刘本身实力不小,还握有天子。
    真要征伐,也得先做准备。
    “审公此言不妥。”
    说话反对之人,乃是田丰。
    二人虽同为河北派,此刻却依然持不同意见。
    可见河北内斗之激烈。
    “曹操善于用兵,变化无方,刘备人中之龙,并非池中之物。”
    “今两家联合,兵众虽少,未可轻也。”
    “不如以久持之,明公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
    “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
    “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曹操救刘备则攻曹,刘备救曹操则攻刘。”
    “使敌疲于奔命,则河南之民不得安业。”
    “我师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
    “如此中原之地,早晚为明公所得!”
    田丰的建议比起审配将要保守中肯许多。
    他认为曹刘两家联合,显然是冲着河北来的。
    除非袁氏被灭,否则在那之前要想分化曹刘两家,激起两家矛盾是不可能的。
    既然曹刘是有备而来,袁绍就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
    那就是利用好全天下最广阔、最富裕、人口最多的地盘。
    跟曹操、刘备打持久战!
    毕竟袁绍兵多将广,粮草充足,完全耗得起。
    反倒曹刘两家,各自为战,虽然联合,但地盘却没能统一。
    毫不夸张的讲,即便两家都在大搞屯田。
    但生产力依然远远比不上河北。
    荀彧、李翊为曹操、刘备搞得屯田,仅仅只是为了缩短与袁绍的差距罢了。
    不管他们搞得有多好。
    在三国时代,想用南方的生产力超过北方的生产力,就是不现实的。
    除了打持久战之外,田丰还提出了另一个建议,即“外结英雄”。
    这里当然指的就是刘表和孙策。
    因为这两人分别位于曹操、刘备身后,且都有一定实力。
    若能联合这两家,再配合河北之强盛,覆灭曹刘不是易如反掌吗?
    一个主战,一个主缓图。
    袁绍一时踌躇未决,不能定。
    又问一旁的许攸建议,许攸则道:
    “田公、审公之言,皆非智者之论。”
    “以许攸之见。”
    “明公无须与曹刘相攻,只出一奇兵,分诸军持之。”
    “而径从他道迎天子,则事可立成矣。”
    许攸的建议,就是出奇兵,把天子先抢过来就行了。
    有了天子,什么都好说。
    跟曹操、刘备去抢夺一城一池,格局太小了,没有大战略观。
    袁绍再问别驾沮授的建议。
    沮授表示认同许攸的意见。
    “曹刘所能恃者,无非挟天子以令诸侯耳。”
    这里的“挟”并不是挟持的意思,而是倚仗的意思。
    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话,是可以放到台面上说的。
    沮授的话还在继续。
    “今宜先平公孙瓒,然后遣使献捷于天子,务农逸民。”
    “若不得通,乃表曹刘隔我王路,然后进屯黎阳。”
    “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治器械,分遣精骑。”
    “钞曹刘之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
    “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
    沮授把许攸与田丰的建议中和。
    就是先抢天子,然后缓图曹操。
    而比之许攸,沮授把抢天子的具体步骤都给讲出来了。
    那就是打着献捷的名号,请天子到河北来。
    如果曹操、刘备敢来拦路,就视为宣战。
    直接进兵黎阳,分遣精兵,攻打河南。
    以疲兵之法,使曹刘疲惫不堪,首尾不能暇。
    如此一来,只需三年,大事可定!
    众人激烈争吵,袁绍一时不能断。
    既然决心要打,那就要团结所有能团结的力量。
    否则就会内部分歧,祸起萧墙。
    然则袁营里,河北派与汝颖派斗争激烈,袁谭、袁尚夺嫡之争亦在上演。
    袁绍此刻也上了年纪,精力比不得少年之时了。
    加上他好谋无断的性格,使他在拥有空前优势的前提下,屡次错过灭掉曹操的机会。
    像袁曹大战之时,就有人讨论说:
    如果袁绍听许攸的,可以早赢。
    听田丰的,可以晚赢。
    听沮授的,早晚稳赢。
    听郭图的,损失一点儿也能赢。
    但袁绍再yes or no之间选择了or。
    这才是袁氏最终输过曹氏的真正原因。
    “诸位不必再吵了,吾已有决断矣。”
    袁绍经过一番考虑后,最终拿定了一个主意。
    “吾意先遣使,去朝见天子。”
    “求封大将军之位,持节,督冀、青、并、幽四州之兵马。”
    “如若曹刘不同,则举兵攻之。”
    “若曹刘从之,则可以缓图,先灭公孙瓒,解除后顾之忧。”
    “待北方安定之后,再图河南。”
    在激进派与保守派之间,袁绍决定综合一下。
    先得到朝廷的认可再说。
    区区一个太尉,哪里配的上如今的袁绍?
    怎么也得求封个大将军,先压曹刘一头再说。
    朝廷现在被曹刘两家控制,正好借此机会试探一下曹刘的态度。
    若是两人同意了,就证明他们还不具备反抗自己的实力。
    自己在名望上,也能使河北压河南一头。
    若是两人不同意,那就采纳激进派的建议,直接提前攻伐河南!
    袁绍虽然少断,但一旦拍案决断之后,那就没人能够劝得住了。
    众谋士见袁绍心意已决,自不好再劝。
    以忠臣沮授为首,只能在袁绍的决断上打补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献策。
    “袁公,既然要遣使朝见天子,专心对付公孙瓒。”
    “不妨先修书一封,求和于公孙瓒。”
    “一来,以慢其心,使之不复为备。”
    “二来,若曹刘不从,亦可专心对付河南之兵,而不必忧后方之患。”
    这个建议还是比较中肯的,袁绍欣然同意。
    当即派遣使者前去陈地朝见天子。
    一面又亲自修书一封,送往易京。
    以温和之词安抚公孙瓒,请求两家解和。
    河北之事大抵如此,不表。
    ……
    话说,河南之地,曹操、刘备商议共赴陈地。
    以朝见天子进贡为由,商议对抗袁绍之策。
    两人各自带了人马,将大军屯于城外,各自只带少量人马入城朝见天子。
    在入了朝,叙礼献上贡品之后。
    便准备商议,对付河北的事情。
    未及开言,便收到了河北使者来陈地的消息。
    因为陈国地处曹、刘势力之间,别的诸侯要想入朝见天子,是瞒不过曹刘的眼睛的。
    河北的使者,被曹兵截住。
    曹兵赶忙将这一消息,报给曹操。
    恰好刘备亦在旁侧,曹操为表诚意,将之消息如实告诉了刘备。
    “袁绍遣使来此,意欲何为也?”
    刘备问。
    曹操笑道:
    “一问便知。”
    于是命人将袁使带到二人面前来。
    曹操正要开口盘问,忽又有探马来报。
    孙策也遣使来陈地,意欲朝见天子。
    这次是被刘兵截住。
    刘兵当然也不敢隐瞒,赶忙将这消息报告了刘备。
    刘备亦将此事如实告诉了曹操。
    曹操抚掌笑道:
    “今天是个什么日子?”
    “怎么天下诸侯齐来陈地,朝见天子?”
    遂回首问身后的郭嘉道:
    “奉孝,汝且猜孙策来此何为?”
    袁使是被曹操截住,孙使是被刘备截住。
    但曹操却故意问郭嘉孙策之事,而不问袁绍之事,是有意给郭嘉表现的机会。
    郭嘉咧嘴笑道:
    “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
    “然策无名爵,行于江东,是为叛逆。”
    “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
    “是故嘉猜测,其是为了上表天子,请求册封。”
    “好名正言顺占有江东之地。”
    曹操闻言,放声大笑,又问道:
    “孙策如此勇烈,可为我之患否?”
    这话问的巧妙,因为孙策大部分领土都是与刘备接壤。
    曹操却问孙策会不会成为自己的隐患,隐喻颇深。
    郭嘉弯唇笑道:
    “孙策轻而无备,又诛豪杰于吴地。”
    “若使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
    “以嘉观之,孙策必死于匹夫之手。”
    曹操闻言,直笑得合不拢嘴,连连对郭嘉赞赏道。
    “奉孝真才策谋略,世之奇士也。”
    “使吾成大业者,必奉孝也!”
    说着,眼神有意无意看向刘备和他身后的李翊。
    似有意卖弄。
    两人明面上虽为盟友,但暗地里却又在较着劲儿。
    曹操的意思便是,你刘备虽然有李子玉,但我曹操亦有郭奉孝。
    其人谋略,并不输你的军师。
    并且郭嘉与李翊同样年轻,都是年少有为。
    谁怕谁?
    刘备自然能看出曹操的挑衅意外,当即也不肯服输。
    回首问身后的李翊道:
    “子玉,汝且猜袁绍遣使,来此何为?”
    李翊也出声答:
    “前封袁绍为太尉,位列三公,与曹司空相同。”
    “料袁绍以为辱,必不甘于此,知天子为重。”
    “欲遣使来陈地求封。”
    李翊在解读袁绍的行为之时,顺带还损了曹操一嘴。
    即袁绍觉得跟曹操平起平坐是对他的羞辱,所以才来求封高位。
    言外之意,别忘了你曹操之前只是袁绍的守户之犬耳。
    ……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