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天下才子尽入吾彀中
第114章 天下才子尽入吾彀中只刹那间,刘屈氂脸上的表情千变万化。
原本的信誓旦旦、高举“群臣大棒”,就准备朝这里刘靖砸下来的惊喜态度,瞬间就蔫吧了下去!
群臣更是在同一时刻,如丧考妣。
同时,他们心中也引发大震动。
刘靖的反应,不可谓不凌厉!
一句话,从地方到长安,几乎瞬间就将刘屈氂的气势压了回去。
因为人家搬出的,是皇权!
而当今天子刘彻,最重权力!
果然……
此时此刻,刘彻已经精神起来,聚精会神的朝着刘靖看来。
之前他们谈论许久,刘屈氂引经据典,拿礼记来压。刘彻都没有丝毫表情,但是听到“选仕权利回到长安”,他却是心中一动。
他这一生,都在将皇权之路,集中到极致!
起初丞相作为朝廷的百官之首,很多情况下是不弱于天子的,太傅手握军权,由一起开创大汉的几个诸侯家里推举,有时候也让天子忌惮。
可他登基后,几手改制,丞相成了“吉祥物”、太傅更是消失不见,换成了“大司马”。
文武两大方向,都被轻而易举的优化。
可身为帝王,始终觉得还有很多方向不能圆融如一。
特别是刘靖提醒后,他也已经关注到选仕方式。
“举孝廉”作为他亲自确认的一种正式的选官途径,他更清楚其中的运转。
一般,由各地郡县,依照人口来划分,以才得推举出来的人,尽入长安。
这个时候,他们还不能作为官员。按照制度,他们会作为入郎署为郎官,承担宫廷宿卫,目的是使之“观大臣之能”。
比如如今的御史大夫暴胜之,便是属于此列。
在熟悉朝廷运转,政务体系之后,便会进行选拔……最后按照各自本领,担任官职。
听起来流程很足,似乎每一位人才都能得到考察,最后被重用。
然而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大部分的郎官,都是一些功臣后裔。他如今已经年老,也没有时间去观察这些人。
更重要的是,这些年来,推举的已经变成了“方士”和他选择的“酷吏”。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这些“孝廉”之人,存在很大的纰漏,因为,都是各地推举上报的“人才”,而这个权力在地方,没有真正的掌握天子的手里。
“如何收回长安?”
终于,刘彻压抑住心中涌动的情绪,直接开口问道。
一时群臣也纷纷望去,不得不说,刘靖那个回答让他们都为之变色。
但同时,之前莫大的抵触,却是少了许多。
原因很简单,他们也在长安。
他就真不信,景皇孙的意思,是把他们这些臣子全都清场?这完全不可能,更换选仕之法也不是这么换的。
此刻。
刘彻询问出后,刘靖也在思考。
历史上的选仕之法,是循序渐进的。
从举孝廉、茂才,到科举制度,中间可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
汉武帝将举孝廉,定成了大汉法定的一条通往仕途之路,起初,为了保证这条选仕之路的纯净,还制定的推举的人如果犯法,还需要被推举者承担责任。
比如此前的江充以及钩弋夫人。
可由于其本身就充满不确定性,且极其容易形成“一条线上的蚂蚱”,利益团体天然达成。
这种情况,哪怕是后世也无法避免,在刘靖生活的那个时代,类似的推荐信就是变种。
所以,在东汉之时,便在举孝廉之后,出现了“考试”。将各地推举出来的人才,必须经过一次复试!
称为——公车复试!
郡、县举孝廉推荐出来的人才,到京师之后,要依其科目与被举人的学艺不同,由公府分别加以复试。而这种考试,则就是后来科举的雏形。
比如,以某一个“熟读经义”大儒学说为题,共同考核一众考生。
按照道理,当下刘靖需要提前一步到位,提出类似科举的制度便可。
可是,历史是循序渐进的。
因为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在长达几百年的发展,到了东汉后,才有的依照大儒学说进行考试,甚至一直到东汉末年、三国、魏晋南北,五胡乱华,隋唐才奠定了基础的科举,一直到宋明时期才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巅峰”!
其中,儒学在此成为真正的“文脉主流”,且各家学说此起彼伏,每个时代都有真正的扛鼎者,这才达到系统上的运转。
但即使如此,科举制度也有很大的纰漏。
当然这些都太远。
以目前的大汉,提出科举制度,目前也不太行。
刘彻虽然独尊儒术,但目前的儒学还没有深入贯彻到每一个大汉百姓的心里,且此时是披着儒学的衣服,施行的却是法家的苛令。
基础环境没有到达,科举看似,并不适合当前环境。
甚至,让刘靖头疼的事情,又一次出现了。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法令因时而变。
没有任何一个选仕之法,能保证绝对的公平。随着时间流逝,总有利益团体都会找到其中的漏洞,并且钻入其中。
科举后期,所形成的庞大效应,也不见得比举孝廉好多少。
所以一个完美的选仕之法,现在并不能出现。
但是。
刘靖又一次想到……
基于现实情况下,世事无法让其变得完美。
但,刘靖却能让他变得完美!
所以,刘靖需要一个科举的“皮”!
纵然他刚才,对历史上的科举有再多的考虑,乃至质疑。
但作为华夏历史上,选拔制度最为灿烂,延续时间几乎纵横整个帝王时代的篇章。
是否也属于幸运硬币的“成就丰碑”?
而和刘彻一样,同样的,他也要尝试一次“独尊儒术!”
只是心念一起。
刘靖便当即回道:“启禀陛下,天子选仕。自然是向天下万民,大开朝门!”
“不再是让各个地方官,去举孝廉、茂才!”
“而是让天下之人,毛遂自荐。”
“朝廷需要什么人才,便去招纳什么人才。”
“如在军武之一事上,设立射、骑、弓、兵法、武器等等科目……”
“在文政一事上,同样设立刑狱、审判、经义、诗赋……等等科目。”
“当然,除却文武之外,能经世济用,方为全才!”
“故而,也可设立农科,负责农桑种植,肥沃土壤、育种选苗等等科目……”
“依照此法,分门别类,依次设立治病救人的医科;制造农具、建造房屋、石匠、木匠、甚至如治水、搭桥铺路等工科……”
“在这诸科之上,则设立最重要的“德行”考核……”
“不分尊卑、不分贫贱、但凡天下有才德者,皆可参与。”
此刻,刘靖声音蕴含蛊惑,看向上方的刘彻。
朗声说道:“如此,我汉室朝中大门,向万民敞开!陛下便可得万民全才!”
“此之谓: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