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隆万盛世 > 第1219章 1309郑和文献下落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219章 1309郑和文献下落

    魏广德不清楚,实际上让西班牙人收手的主要原因还是林凤。
    就在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把书信送回国等待消息的时候,林凤带着手下一帮子海盗被明军追杀退到吕宋。
    菲律宾数百人马都差点被林凤干翻,更遑论早前的计划,那就是痴人说梦。
    虽然现在俞大猷麾下水师在西班牙人眼里显得很是稚嫩,但他们并不清楚大明虚实。
    百多年前大明遮天蔽日的海军出访西洋,现在的海军按说只会更加恐怖。
    所以,俞大猷的部队被西班牙人认为只是部份主力。
    船虽然差点,但胜在数量多,没有充足的准备,西班牙是彻底熄了和大明开战的打算。
    厅内气氛压抑,所有人听了魏广德的话都有些阴郁的说不出话来。
    以往认为强大的大明,居然还曾经受到海外夷人威胁,多少让他们这些人中龙凤有些受不了。
    在大明,他们这些进士,可不就是翘楚。
    而大明的强大,也是他们引以为傲的。
    虽然此时的大明已经没有了盛唐时期那种因为强大而自信,披靡天下的气魄,但是对大明朝臣来说,内似的心思还是有的。
    别看嘉靖朝发生了几次让朝廷颜面扫地的事儿,但那又如何,不过是朝廷一时不察而已。
    看看现在,大明还是那个大明,辽东犁庭扫穴,曾经还可以威胁京师的蒙古也已经俯首称臣,而阳奉阴违朝廷的缅甸也已经被明军击溃,在大明周围还有谁可以威胁到自己?
    没有了。
    可是,现在两个极西之地的小国,却具备从海上威胁大明的实力,这比当年嘉靖倭乱还让他们不能接受。
    倭乱,疥癣之疾。
    倭国是受盛唐文化影响很大的王国,据现在传回来的情报显示,倭国国内的文化和华夏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若不是盛唐允许他们学习汉文化,现在他们或许还如禽兽般生活。
    因为他们习得汉文化,所以大明虽然对倭寇不满,但还没有泄愤在倭国身上,只希望他们的国王能够管教手下的武士。
    而夷人是什么?
    和华夏文化丝毫没有关系,自成一体的国家。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相比倭国,夷人更加不能被大明的士大夫们接受。
    终于,劳堪开口问道:“之前吕宋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在福建时,只是听说明军在那里剿灭了海盗林凤,又好像占据了那边一块地方。
    但是回朝后才知道,吕宋半壁被我大明纳入版图。”
    “吕宋已经被西班牙人灭国。”
    魏广德淡淡开口答道,“就如他们在新大陆那样,灭国、劫掠,搜刮一切财富,通过新大陆到那里的海船,他们称之为珍宝船,或许是一种足以媲美郑和宝船那样的大船,转运回他们的国家。”
    在大明,对郑和下西洋或许有偏见,但是对于宝船还是有传说流传,因为那是个大家伙,而且民间对此多有夸张描述。
    毕竟,那算是大明在那个时代制造力的巅峰之作。
    “我们选择在吕宋驻军,也是为了就近监视西班牙人的动作,避免他们继续在南洋藩属国进行扩张,再随意灭掉我大明的藩属国。”
    谭纶开口说道。
    “即将抵京的苏禄国国王巴克尔,就是因为担心西班牙人侵扰苏禄,所以这次我大军在吕宋的行动中帮助颇多。
    又因为苏禄国已经多年没有朝贡我大明皇帝,所以主动前来大明请求觐见。”
    江治也开口说道。
    巴克尔早就到了大明,水师船队直接带他去了福建登陆。
    虽然他想尽快进京觐见皇帝,但皇帝那是那么好见的。
    大明朝廷让他先在江南四处走走看看,后来又去了南京,之后从京杭大运河前往山东拜祭苏禄国东王陵墓。
    大明鸿胪寺已经准备好会同馆驿站,就等着巴克尔从山东抵京,就会安排他觐见大明皇帝。
    “就敢靠近满次加,其实也有监视葡萄牙人的意思。”
    这时候,劳堪也补充道。
    他们都是京城老人,当初明军在南洋的军事行动虽然是魏广德在负责,但他们也在事后知道许多信息,这个时候讲起也是信手拈来。
    “这么说,这短短数年时间,大明不仅在辽东向外扩地八百里,还把小琉球、吕宋和旧港纳入我大明版图?”
    之前许多疑惑,此刻才全部解开。
    劳堪在都察院听到了一些消息,但消息来源多不确定,毕竟朝廷自始至终都没有广发圣旨说起此事。
    到现在为止,大明对外扩张的步伐实际上还处于半保密状态。
    京官们听说一些,但不全面。
    至于外官,那就更无从得知。
    或许,也只有东南沿海官员通过海商之口了解到一些情况。
    “善贷,这样指挥明军四处攻城掠地,似有不妥啊。”
    魏广德没想到,劳堪听完这些年他所做的功绩后,居然给出这样的话来。
    对此,魏广德只是稍微惊诧后就回过神来,这才是大明士大夫们正常的反应。
    如果他们听到帝国在外开疆拓土还能笑得出来,大明也就不会只有现在的国土,早就把触角伸展到南洋和南亚去了。
    为什么他们一直压制着消息,还不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于是,魏广德笑笑说道:“任之,朝廷对外征战都是有的放矢。
    旧港本就是我大明的宣慰司,只是多年不曾涉足被周边国家所破,恢复旧港不过是拿回本就属于我大明之物。
    包括缅甸,其实也不过是朝廷对缅甸宣慰司进行直接管理而已,算不得开疆拓土。
    真正新纳入版图的,严格说来也只有小琉球和吕宋半壁。
    小琉球什么情况,任之就任过福建当清楚,本就距离我大明最近,若不取而被他人占据,才是对朝廷最大的威胁。
    当初俞大猷率部登岛,也是为了清剿盘踞在其上的倭寇而已,林凤海盗的老巢就在岛上。
    至于说到吕宋,就如同先前所说,那也是不得不驻军,否则不能就近监视西班牙人,一旦他们继续吞并苏禄,爪哇等地,会遗患无穷。
    而且若是大明不再吕宋驻军,其周边如苏禄国等都是寝食难安。
    这次苏禄王进京觐见,就是朝廷公开发诏公开我大明驻军吕宋的时候。”
    魏广德的话,劳堪听了不住点头。
    其实对其他几个地方,他倒是不甚在意,特别是小琉球,福建距离小琉球不过一日路程,朝夕可至。
    若是落入外邦手中,确实多有不妥。
    现在魏广德打算趁着苏禄国国王觐见皇帝的机会把消息公开,其实就是打算用苏禄王请求大明驻军,保证南洋安宁为理由,实现派驻大军,正式纳入版图的计划,可以堵住下面人的口。藩属国请求宗主国驻军一个已经被外夷所灭的国家,保护其他藩属国,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当今年幼,其实并不适合接见外宾。
    但是,魏广德就是考虑到洗白占据吕宋之事,还是和张居正商议,定下来此事,就是用藩属国封住那些清流之口。
    只能说江南的世界让士大夫们满足了,不再向外看,已经沉迷其中。
    只是魏广德知道未来历史发展走势,自然会利用现在这个时机尽可能为中国扩展生存空间,控制周边资源,进一步巩固中国东亚霸主地位。
    强大的士大夫阶层在保障国家完整上有贡献,但是也限制了国家向外的扩张。
    他们的保守思想太过强大,强大到即便是内阁掌控人都担忧的程度,不得不想方设法做出掩饰避免妥协。
    “此次下西洋,兵部还要私底下知会俞大猷一声,让他警惕葡萄牙人可能的威胁。”
    魏广德又对谭纶说道。
    “善贷,兵部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郑和文献。”
    谭纶叹气道。
    “无所谓,只要锦衣卫能拿到葡萄牙人海图还是一样的。”
    魏广德无所谓笑笑,“西洋那边听说大食人也精通航海,应该也会有海图。
    郑和文献兵部还是要找,另外在翰林院、文渊阁几个地方也派人找找。
    既然当年那是满朝大臣的决议,说不定文书被藏到其他地方也未可知。
    我记得当初在翰林院的时候,就见到过一些郑和下记载西洋诸国风土的文档,你不妨派人去翰林院找找,就说我在藏书楼里见到过。”
    “你说翰林院藏书楼里有记载西洋诸国风土的文档?”
    谭纶一惊,马上追问道。
    “当时就随便翻了下,毕竟不是要喜欢看的,所以没上心,但有这件事儿,我还记得。”
    魏广德淡淡开口说道。
    被魏广德提醒,谭纶心里马上就活泛起来了。
    正如魏广德所说,并不就那么大个地方,能够藏什么?
    今天下午部里那些人已经把库房翻了大半,但是一本资料也没有找到。
    当初满朝文武都反对继续下西洋的行动,难保不会选择把文书档案藏到其他衙门去。
    要说刘大夏敢一把火烧掉那些东西,是绝对不敢的,遗祸后人的事儿,他敢?
    搬离兵部,藏到其他衙门的书库里,那情节就没那么严重了。
    “明日一早我就亲自带人去翰林院藏书楼找找。”
    谭纶想到翰林院里面的人,怕许多也是持反对态度的,若只是派主事、员外郎过去,人家怕未必理会。
    还是自己亲自去找一天看看。
    既然魏广德都说在那里看到过郑和资料,那就肯定不会有错。
    虽然翰林院或许有收录,但按说只会收录下西洋的朝廷旨意,不应该有记录西洋诸国风土的文档才对。
    此时,谭纶已经有些认可魏广德的猜测。
    或许刘大夏隐藏郑和文献,就是悄悄送出兵部,转移到其他衙门里。
    而在京城所有衙门中,有胆子接收这批文档的怕也只有翰林这帮子老学究,真的是天不怕地不怕。
    第二天,谭纶赶到兵部衙门,直接就去了武库司的文库,里面已经有不少兵部低级官员在里面继续寻找郑和文档。
    兵部四司里,武库司掌档案管理,各司文书最后都送到这里存放,妥善报管。
    见到谭纶来,武库司郎中心里就是一惊。
    虽然他也知道要找的东西早在几十年前就被人藏起来了,可他毕竟是武库司头头,若是找不到责任还是有的。
    关键继续追责,怕是直接把前几任的家都要抄了,也包括刘大夏家,寻找失窃文档,这绝对不是小事儿。
    上前给谭纶行礼,还没等他说话,谭纶就抢先吩咐道:“分处半数人手跟我走。”
    “大人,你这是?”
    那郎中没反应过来,傻傻问了句。
    “别多问,剩下的人继续在文库里找,掘地三尺也要找。”
    谭纶只是说了句,就转身出门,等着手下分配人手。
    不多时,大批绿袍官员就出了文库,到谭纶这边集合。
    谭纶看了眼,有三十多人,其中不少还是新科观政士,当即点头说道:‘你们跟我走。’
    说罢,带着人就出了兵部,向着北面的翰林院走去。
    大明官署集中在一起确实方便,要是分布在京师各地,这么多人行动还真不方便。
    很快,谭纶带着他们就到了翰林院,有兵部尚书打头,翰林院的门房自然不敢阻拦,但还是把他们到来的消息禀报到里面。
    现在翰林院掌院是礼部侍郎王锡爵,他此时并不在院里,于是只要派人急匆匆往礼部送信。
    当消息传到王锡爵耳朵里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半个时辰。
    礼部值房里,王锡爵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追问那报信官吏道:“你说兵部谭尚书带着许多人进翰林院,直接去了藏书楼里面?”
    “是的大人,他们进去后,谭尚书就在门口守着,说不准有人从楼里带书离开,那些兵部的官员就在藏书楼里书架上翻找,好像在找什么东西。
    可那是我们翰林院的藏书楼,怎么会有兵部的东西。”
    那官吏回答道。
    “他说要找什么东西没有?”
    闻言,王锡爵只是皱眉问道。
    “问了,谭大人没说。”
    听到这样的回答,王锡爵一下子就站了起来,虽然翰林院不比兵部权势,但也不是随便乱闯的。
    谭纶要去翰林院藏书楼看书,没事儿,好好去就是了,带着一大帮人去就过分了。
    王锡爵知道,今天的事儿,他必须回去,当面质问才行,否则翰林院颜面扫地。
    不过他不知道,昨儿晚回家,谭纶也反复推敲,从翰林院和兵部位置,推测出刘大夏八成还真会把资料藏翰林院里。
    无他,两个衙门太近了。(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