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老山纪实作家所引发的宣传革命》
第107章 《老山纪实——作家所引发的宣传革命》《军报》?
这份报纸,可是军中的最高级别宣传刊物,并不以刊登文学作品为主。
相反的是,这份报纸很少刊登文学作品。
余切就开始关注这份报纸,但连着三天啥也没有看到。第四天时,余切跑去看他的四合院,那里多了一些信件和报刊。
原因是余切有了住处之后,张守任就把寄给余切的信,直接一摞一摞的带去给余切的四合院。他找杂志社要钱给余切打了个信箱竖在门口挂着,有锁,钥匙只有余切才有。
一些读者会把粮票、钱什么的也寄给作者,而张守任在这方面有口皆碑,从不贪墨。
这天余切终于看到了《军报》,张守任贴心的把有关于他的部分裁剪下来。
题目是《老山纪实——作家所引发的宣传革命》,照片是双方阵地前到处竖起的天线和喇叭,“119团某连正在向越南人放歌曲。”
正文部分开篇,刘家炬讲道,“我从前线慰问回来之后,又去了两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发现。”
“尽管战场上气氛越来越紧张,但到处播放的歌曲和小说,却让我以为来到了图书馆。双方在这里反复拉锯,身处由天然岩洞或者石缝改造而成的掩体之中,彼此距离很近。最近处两边相距不到10米,我们可以清楚地听到另一边越南士兵的喊叫声或者说话声。”
“这代表他们也能听到我们的小品、小说和歌曲。自从四月末登上211高地以来,逐渐成为我们常见的宣传策略。”
“事情已经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我们播放歌曲《十五的月亮》,越南人一枪不发的听,‘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我守在婴儿的摇篮边,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以至于我想对面是否知道我们歌词在讲什么,我常常怀疑他们是否会唱这首歌。”
“我们播放了余切的新作《死吻》,阵地上也是静静的。我问这边的连长,难道那边没有人吗?连长立刻下令关闭收音机,然后我惊讶的发现,在十几秒钟之后,对面扔来了果。”
“于是,《死吻》小说开始继续放。但这毕竟是一部短篇小说,放完之后,越南人又扔来了磁带,部队的人告诉我,这是越南那边的越语歌曲,他们现在不许带收音机,不许看外界的东西……就渴望于我们来替他们播放,大家保持了这样的默契。”
“第二次来,抓到了一批越南俘虏,俘虏说我们这是软性攻势,违背了战场上的人道主义精神,要求士兵们都捂住耳朵,不许再听中国这边的广播……我却想到了几个月前我刚去老山的时候,那时不许听广播的是我们,现在全部反过来了。”
“到底是谁导致了这一切发生?确实有一个引发的年轻人,余切,他察觉到了这个事情。”
“然后,至关重要的是,我们有更优秀的歌曲,更丰富的小说,对面却拿不出同等的东西出来,想不到这一场发生在南边的战争,创作者却能起到影响,我作为作家,今天也与有荣焉。”
刘家炬在这里感慨,“我们有猫耳洞,越南人有‘蝙蝠洞’,我们有211高地,越南人有‘死亡海滩’,我们有一系列的艺术作品,而越南人却没有……这是否象征了他们必将输掉这场战争?”
“艺术已经成为了战争的一部分,它就是完全的字面含义。艺术就是艺术,也不止是艺术。”
刘家炬的纪实当然不光是这些,他还提到了余切怎么和119团营、连级干部上课,以及在上级的大胆决策下,新一批次老山慰问汇演,会请到歌手直接在猫耳洞中搞起大合唱。
要把歌唱的声音,彻底传到对面那边去。这是何等的浪漫和自信。
真是前所未有的盛况。余切看的心潮澎湃,恨不得又去上一遭,但恐怕他已经上了越南人那边的黑名单。冯拱当时去了前线,被神枪手看到了没有射杀他。
而余切但凡被发现,恐怕要被自己的国外粉丝杀掉了。如果他有枪的话,他也会给越南粉丝来一枪,这种畸形的作者和书友关系真是亘古未有。
七月份他去泰国随行访问,最好是适当隐藏身份。泰国这个国家被人渗透得跟筛子一样,余切要是被越南特工整死了那就完了蛋了。
刘家炬这篇文章影响很大,不然它不可能发到《军报》上面。上级热情赞扬了各界人士慰问的作用。
刘家炬后来又写信给他,说了一件他不在场的趣事。
在一场部队于边境举办的庆功宴中,许多军旅作家都照例参加了,主办方得知余切没来,大吃一惊。
“余切呢?”他们问。
刘家炬当时还在南边,他说:“余切不是我们部队现役的人,也不是服役过的人……实际上,他是唯一一个没进过部队的‘军旅’作家,这真是神奇。”
“啊!我真是想要给余切一个大大的金星,给英雄留下一个位置……我现在讲一句话,他是我们的战友。”
在场人举起第一杯酒,前线的领导说“为英雄干!”说罢,大家都干掉,然后拿起手中的第二杯,领导又说“祝你们再立新功”。到了第三杯的时候,领导说,“祝愿你们永远爱祖国,永远当英雄!”
这些话自然不是白说的,余切很快收到了回报。
六月份,日本东京即将举办一场国际作者笔会,这场笔会是由巴老带队,挑选一些中国作家去往东京参会。名单报上去之后,由一些一线二线刊物的主编、副主编共同来投票。
有人说,“我们这里还缺少一个年轻人。”
反对的意见道:“去日本交流,怎么能有年轻作家,哪怕是余切,他也没有作品在国外出名,选个年轻人是不妥当的。他第一次出国,就代表了中国青年作家,又是去日本这么重要的国家……”
也有支持的:“日本那边有漫画家,有青年作者,甚至有演员……我们凭什么不去一个年轻人,难道我们只有老头子吗?”
大家争得不可开交,但意见逐渐倾向于带上余切。因为余切素质过硬,而且师门关系也过硬。
马识途正在燕京开会,和领导打桥牌,要是让他知道了谁带头反对不让余切上进,这恐怕不太过得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