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三国:我不是曹睿 > 第364章 新任侍中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64章 新任侍中

    回到书房之后,曹睿让内侍叫来了司马懿与卫臻,还有侍中辛毗。
    并使人去宣在洛阳的徐庶、卢毓二人。
    司马懿与卫臻先到了书房之中,拜见了皇帝后各自入坐。等到辛毗进入书房后,曹睿这才开口说话。
    曹睿说道:“朕叫三位过来,是要议论一番此次征蜀之功。”
    “此前早已说过,在大将军之下的诸将,按照张、牵、郭、陆的排序来议。除了这四人,你们三人、还有其余有功文臣,也要算作战功。”
    有了此前淮南战后的封赏,三人也不惊慌,齐齐站立起来、拱手致谢。
    曹睿挥了挥手:“不必谦辞。有功必赏,这是朕作为皇帝的本分。”
    “大魏是朕的,也是你们这些国家重臣的。如上次之例,朕先给你们三人论功吧。”
    “司空。”曹睿看向司马懿:“卿随军征战屡有建策之功,增邑七百户。”
    司马懿起身拜谢道:“臣司马懿谢陛下隆恩!微末之功,臣心中实有愧疚。”
    “不必愧疚。”曹睿笑道:“司空是朕的智囊,军略战术处处查缺补漏,司空该得此赏。”
    司马懿本想现在就提及大赦一事,可还是忍住了,想等到皇帝说完话再提。
    曹睿继续点名:“卫师傅,卿为朕留守洛阳、半年之久不生差错。依旧增邑五百户。”
    卫臻深吸一口气,起身谢道:“陛下两次出征,臣居于后方就得了军功,恐怕惹得朝野非议啊。”
    曹睿道:“若谁有非议,让他们来朕面前说!总揽政事、稳定后方,这是萧何一般的功绩。”
    “岂不闻功人功狗之论吗?”
    卫臻道:“臣谢陛下恩典,不过有一事臣欲进言,还望陛下考虑一二。”
    “何事?”曹睿明知故问。
    卫臻缓缓将借着大赦之机,开赦浮华案禁锢士子一事说出。
    曹睿一面沉默不语,一面也在等着司马懿的反应。
    果不其然,就在曹睿没有说话之时,司马懿也站起与卫臻并肩,出口言道:“臣也附议,愿以此次西征之功换取臣子开赦。望陛下开恩!”
    曹睿笑了一声:“坐,都坐吧。”
    “朕知道你们的心意。既然是大赦,非‘大’无以体现出大魏气象。此番开赦过后,诸卿要回家勤勤引导、勿要再让他们走上歪路了。”
    “至于司空说的用功劳换取,就不必了。朕刚许出去的封赏,就让朕再收回去吗?”
    司马懿长施一礼:“臣谢陛下恩典!陛下实乃古往今来第一明君,第一圣君,第一仁君!”
    曹睿哈哈大笑:“朕如何来的这么多第一?不必捧朕,朕若没有诸卿辅佐、自己一人也做不来这么多事。”
    司马懿又是谢了好一会儿。
    曹睿听着司马懿的话语,心中不禁起了些感慨。
    方才给司马懿增邑七百户的时候,可没听他谢的这么真诚。看来在司马懿的心中,长子司马师的前途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这也难怪。
    世家大族想要长久延绵下去,历代积累这是必须的。地方豪族或许积累资财、而河内司马氏这种士族、积累的就必须是声望和官位。
    声望是刚需。
    司马懿这一辈就曾流传过‘司马八达’的说法。而司马师这里,也有与夏侯玄、何晏并列的美称。
    而做官也是刚需。
    就拿汝南袁氏‘四世三公’这一难得的家族成就来说,这是家族主脉连续四代人都出过三公。少哪代、缺哪代都不算。
    同理,河内司马氏也是这般。
    司马懿之父司马防,对曹操有举荐之恩,而后更是做到了两千石的京兆尹。
    司马懿这一辈就更不用说。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更是人杰。
    司马懿的儿子们中,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未出仕。反倒三弟司马孚的两个亲生儿子,司马邕和司马望两人,都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做了郡吏。
    这让司马懿如何不急?
    与家族传承相比,司马懿自己这个三公身上、多几百户少几百户,反倒不是什么紧要的问题了。
    此事告一段落,曹睿又点起了辛毗的名字:“辛侍中在长安总管后勤,事务繁琐极少差错,实乃用命之职。”
    “以辛卿坐镇关中之功,增邑三百户。”
    辛毗自然又是一阵感谢。
    曹睿与辛毗寒暄了几句后,逐渐步入了正题。
    曹睿道:“此前征吴之时,大司马首功增邑两千五百户,大将军次功增邑一千户。”
    “可是现在,朕意颇重张郃之功。因而与诸卿商讨一下,是大将军功大、还是征西将军张郃功大?”
    一片寂静。
    谁也不傻,皇帝问了一个这么敏感的问题。封邑的多或少,不仅涉及到侯爵地位的比较,也涉及家族声望,更涉及财产收益。
    挡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
    若是挡人增邑呢?
    而且现在有三名大臣在场,人多嘴杂、若是说了什么话,说不定十日之内、远在陈仓的曹真就会知晓了。
    又不是自己切身利益之事,谁愿插嘴?
    更何况只涉及封赏多少与否,与朝廷大政实在无关紧要。
    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都未出声。
    曹睿笑道:“怎么?诸卿也如朕一般顾虑了?”
    卫臻是个低调君子,向来明哲保身,对这种事一般不太掺和,曹睿也没指望卫臻说出些什么明显的意见来。
    反倒是辛毗上前半步,拱手应道:“臣以为大将军比征西将军功大!”
    曹睿问:“辛侍中是怎么考虑的?朕也在疑难之中。”
    辛毗道:“功劳分高低大小,实际上要先分清主次。”
    “先不论诸将之功,臣想请问陛下,此番征蜀取得的成果中,何事最重、何事在次?”
    曹睿的神情也渐渐严肃了起来:“取汉中最重!损蜀军在次。”
    辛毗道:“大将军督军三万急取汉中,三日而得阳平关。沮县、阳平关二将投降,皆是大将军率军亲至汉中的结果罢了。”
    “得到汉中,大将军自是首功。从去年十二月到今年六月,大将军又每战不缺。”
    “因而臣以为,大将军比征西将军功大!”
    曹睿感慨道:“辛卿适才之言有理。不过朕还是觉得,若赤亭没有打得那般快,恐怕汉中也难得。因而稍稍属意于张郃。”
    司马懿开口说道:“打赤亭之时,臣就在陛下身边,与陛下下了一整日的弹棋。”
    “以臣来看,赤亭青泥水河谷之战,张郃只是统军指挥罢了,功劳与大将军不能等同。”
    辛毗出了头,司马懿也随后跟上,实在是有趣。
    曹睿当即伸手指向司马懿:“司空接着说!”
    司马懿道:“那一战并无多少战略在内,哪一方调度得当、哪一方士气更高、哪一方能承受伤亡更多,胜负就会分明。”
    “大魏天子亲自坐镇军中,而蜀军军中只不过是一伪丞相,士气高下立判,此一胜也。”
    “大魏中军更精锐、人数更多,蜀军兵少势颓,此二胜也。”
    “有这两胜,张郃安能打不赢?不过是调度各部、稳步进攻罢了。张郃借的是陛下的威势。”
    曹睿笑着说道:“司空真是好伶俐的言语!”
    “司空与辛侍中所言有理,那此事朕也不再犹豫了。”
    “此番得了汉中,实乃大胜、与去年征吴时相仿。大将军增邑两千户、征西将军增邑一千户,这个安排可还妥当?”
    辛毗略显迟疑的说道:“圣意如此,臣等安能置喙?不过臣有一虑,去年大司马增邑两千五百户、今年大将军增邑两千户,是不是有些区分开了?”
    曹睿答道:“正是区分。二人都是首功,但在朕看来吴强蜀弱,攻吴之功比攻蜀要重些!”
    “这也是朕给朝廷众臣的一个区分。”
    辛毗拱手应下,再不多言。
    曹睿点头:“那牵招、郭淮、陆逊三人呢?”
    司马懿道:“臣以为牵招可得八百户,郭淮五百户足矣。而陆逊不应增邑。”
    曹睿看向卫臻辛毗:“你们二人觉得呢?”
    卫臻顿了一顿,也出言说道:“臣附议。”
    辛毗接话道:“臣也附议。”
    曹睿点头:“八百、五百之功合理。陆逊的功劳,朕拿吴侯之爵、千户封邑给陆逊兑现过了。”
    “此番就不再赏他了。”
    此时正值上午,徐庶、卢毓二人来的也快。就在曹睿与三名臣子论功之时,徐、卢二人已经到了书房外候着。
    钟毓进来询问,曹睿招了招手、示意钟毓将徐庶与卢毓领进来。
    两人拜见之后,曹睿开口问道:“徐卿为大魏操持农事和屯田事,卢卿在为大魏修律。洛阳城除了尚书台,如你们二人一般忙碌的恐怕不多吧?”
    徐庶拱手答道:“食君之禄、为君分忧,这乃是臣的本分。去年陛下改制屯田以来,豫州屯田粮食征收之量少了一成定数、实际所得才少了百中取三。”
    “陛下深谋远虑,屯田减租实乃利民的善政。”
    曹睿点头,而后又问了卢毓修律之事。得知修律已经完成三分之一后,开口向徐、卢两人问道:
    “徐卿、卢卿,愿不愿意到朕身边做一任侍中啊?”(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