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心态失衡
第167章 心态失衡诸葛瑾担忧的事果真还是发生了,他始终觉得大梦朝应该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果然如他料想的一样,大梦朝还有后手,他们居然推算出来了夏侯渊的战略计划,并且预判出来了夏侯渊的军事方向,提前做好了部署。
他们先断定了陈皮那边依旧会是吴朝的主攻,然后又派人去劫了粮草,最后在三安镇用为数不多的兵力拖住夏侯渊的主力,他们断定了夏侯渊攻打三安镇不过只是佯攻。
如此细腻的心思,将吴朝的全盘战略全部算出来,并且做出最精确的战略部署,这足以说明对方阵营中有高手谋士!
诸葛瑾当即道:“主公,夏侯将军,对方的谋士不简单,不要去增援糜芳,先集中所有兵力将三安镇给打下来!”
诸葛瑾说完,吴英雄和夏侯渊道:“先生此前不是让我们撤军吗?”
诸葛瑾摇头道:“现在来不及了,真要撤军,恐怕一点好处都捞不到,陈皮那边肯定拿不下来,现在唯一有一点希望的只有三安镇,将三安镇打下来,夺取粮食财产就立刻离去。”
“这也算是我们这次入侵计划的胜利了。”
夏侯渊道:“拿不下来的。”
“对方武将不简单。”
诸葛瑾道:“可现在已经看到了希望,我们有士卒已经攀爬上了对方的城头,如果继续集中火力猛攻,迟早会拿下来。”
夏侯渊反问道:“迟早是多少?三天拿不下来,我们所有士卒都会完蛋。”
“这太冒险了。”
毕竟他们现在的粮食也只能支撑他们打三天,对方肯定也知道这个消息,所以他们一定会更加卖力的防守三安镇。
只要一天拿不下来三安镇,对吴朝的兵力士气影响都是巨大的。
如果到最后让士卒们知道他们缺粮了,那军队一定会出现哗变,真要到那个时候,那吴朝真就全盘都输了。
夏侯渊不敢冒险,也冒不起这个险。
现在撤军回到吴朝,他们最起码还能保证有五万左右的兵力,就算防守大梦朝也足够了。
如果兵力消耗到他们最后防守都开始吃力起来,那时候吴朝所有的努力都会付之一炬。
夏侯渊不敢冒险,吴英雄更不敢冒险。
他道:“诸葛先生勿要再说了,夏侯将军,现在立刻下令,撤掉对三安镇所有的攻打。”
“去传令糜将军,让他立刻撤回吴朝。”
“撤退!”
诸葛瑾听着吴英雄的话,脸上布满了沮丧,最开始他不建议吴朝来攻打大梦朝,那时候没人听他的。
后面入侵的时候,他觉得对方防守能力太强,而自己这边的经济能力跟不上,很容易被对方拖入战争泥潭,于是在见到攻打陈皮失利后,他就不建议在攻打,应该全力防守。
可依旧没人听诸葛瑾的。
现在,他建议先拿下三安镇,眼看着三安镇即将破城,只要全力进攻,指不定三天内能拿下,但主公和夏侯渊又觉得太过于冒险。诸葛瑾实在想不通,他这个谋士在吴朝还有什么用?
他全心全意的替吴朝谋划,可最终呢?吴朝真的需要他这个谋士吗?
诸葛瑾心中布满无奈,只能跟着大军从大梦朝境内撤军。
关平看着城头下的士卒如同潮水一般褪去,脸上带着振奋,激动的道:“跑了,他们撤军了!”
直到现在,大家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关平是真怕对方会不顾一切的朝三安镇继续进攻。
只要他们如此,那三安镇三天内可能真要破城,只是令他意外的是,这群敌军居然放弃了这么好的机会,撤军了!
诸葛良也跟着笑了,疲惫的坐在城头上喘着气,这几天的防守着实让他精疲力尽。
索性他布控的三条线都全部成功了。
关平疲惫的躺在诸葛良身边,嘴巴吊着一颗狗尾巴草,对诸葛良道:“诸葛将军,你太神了。”
“要不是你的布控,恐怕对方不会这么轻易撤军,我看你比咱们姜先生都厉害!”
诸葛良无奈的苦笑,他道:“不是我成功了,是对方失败了。”
“不是一样吗?”
诸葛良语重心长的道:“不一样的,对方其实完全可以拿下三安镇,坐镇在他们中军的那名白衣谋士你看到了吗?”
“他的目光坚毅,很明显是想拿下三安镇的,可他们却放弃了,为什么?”
关平挠挠头:“他们主公没听他们谋士的话呗。”
“是啊。”诸葛良深以为然的道:“如果他们主公听了他们谋士的建议,他们不会无功而返。”
“这不足以说我比谋士强,如果对方的所有战略决策都是出自那名谋士手中,我未必会讨到任何便宜。”
原来是这样,关平点点头,不过他还是道:“这对我们来说是好事,他们最好内斗起来才好呢!”
诸葛良笑道:“这话不假,不过可惜了,对方有如此好的人才居然弃之如敝履,未来这场战争,我们几乎已经奠定了胜局,如果他们还继续如此的话。”
关平忽然突发奇想,对诸葛良道:“将军,既然对方谋士这么强,要不要想办法给他弄来,实在不行给他刺杀了。”
诸葛良摇头道:“哪有那么容易,这次他们撤军回去,恐怕要严防死守,我们的人想要混进去不容易,派谁过去刺杀?谁去了都危险重重,士卒们没这份本事,武将过去了若是牺牲除了以外,对大梦朝更是巨大的打击。”
“不要担忧这么多,我相信那名白衣谋士用不了多久就会自己逃了。”
“这样顶级的谋士却得不到重用,继续待在对方的阵营将变得毫无意义,但凡有些心高气傲的谋士,尤其这种有本事的谋士,怎能自甘堕落,既然他在那里得不到重用,肯定会想办法离开的。”
关平大笑道:“那可就太好了,以后攻打他们将会变得更加容易!”
实际一切都如同诸葛良预料的那样,诸葛瑾现在心中已经渐渐失衡了,他不由开始衡量自己是否还有继续在吴朝待下去的必要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