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玄幻小说 > 岁时来仪 > 第44章 白露(一)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44章 白露(一)

    从金陵动身时,王家族人便反复叮嘱过王锡琛等人,待回了天长,必不可多提王者辅于吉林火葬之事,族人们恐贞仪少年心性藏不住话,便又使王锡琛务必约束好女儿。
    那副仅仅安放着王者辅一捧轻飘飘骨灰的棺木,就这样在众人的哭送下入了土。
    待得下葬事宜毕,从吉林返回金陵,又自金陵回到天长,一路劳顿的贞仪终于还是在这场秋燥中病下了。
    晚间,主动担起了看护事宜的橘子将一只前爪搭在贞仪额头,察觉爪下灼烫,便奔去王锡琛房中,拿猫拳头将王锡琛打醒。
    贞仪反反复复烧了三日,待到第四日时,橘子反复试探贞仪额温,每每爪下触感皆是冰冰凉凉,终于再不见起烧迹象了。
    橘子安心下来,总算恢复了往日懒散姿态,并得以打理梳洗稍显潦草的毛发——照顾病号孩子是这样的,做家长的劳心劳神,总是很容易蓬头垢面。
    烧退了,但贞仪还在咳,声音也闷哑着。
    董老太太的身体状况也不大好,老太太在回到金陵时便病过一阵子,眼下丧事完毕,一桩心事了结,身体便好似突然松散下来,压着的病症都冒了出来,幸而无大碍,只是要好生调理一阵子。
    王家兄弟商议罢,决定在天长住上一段时日,让母亲养一养身子是首要的,恰也能与族人们谈一谈有关族中日后的打算与出路。
    王者辅在天长留有一座老宅,多年来由一位姓韩的老仆看守,老仆已年过六十,发辫花白,腰背弯驼,董老太太让贞仪唤他韩爷爷。
    “哪里敢有这样的称呼……”老仆惶恐地弯着腰连连摆手:“二小姐喊老韩就是了。”
    “她也是吃着你种下的粮米和瓜菜长大的,喊一句韩爷爷不为过。”董老太太笑着说。
    老韩是王者辅的旧仆,一直将老宅打理得井井有条,又顾着几亩田地和菜园,每到收成时,都会挑了最好的粮米瓜果菜蔬,一筐筐码放整齐,让王家族人捎带送去金陵。
    贞仪又唤一声“韩爷爷”,老韩终于才敢点头应上一声,一面抬袖拭泪。
    老韩带着孙儿提前收拾出了几间卧房,王锡瑞带着王元住一间,王锡琛与王锡璞共住,贞仪则和大母同卧,下人们分住在东西两间偏房里。
    王家族人们不时来送几样东西,小到碗碟、油米、小炭炉,大到桌椅、屏风、挽床子。卓妈妈领着桃儿和几名小厮也添了些日常杂物,如此添置六七日,渐也有了家模样。
    詹家父子也未急着离开,平日里或帮着王家料理后续事,或与王锡瑞兄弟三人一同走访亲友,亦或相互引见附近一带有声望的皖派文人。
    董老太太病下后,詹枚隔日便来探望一次,顺道也探望贞仪,贞仪刚病下那几日不便起身相见,詹枚便守着礼隔着屏风问候。
    詹枚来时,总会捎带些吃食饮子,贞仪病中胃口不好,饮食又有忌讳,可即便如此,詹枚也总能在妥帖之余又寻来许多花样吃食。
    跟着饱口福的橘子,便觉得孩子们果然还是要多出去闯荡游历的,就如同这见识广的詹家儿郎,虽说年少,在吃食之道上也比旁人精通得多,半点也不含糊。
    至于这位少年郎的学习成绩,橘子也从王锡瑞几人和詹父口中得知了些——詹枚自幼随父游学,拜过的先生老师比认下的干爹还多,学的广而杂,未曾正式入过私塾书院受教。詹父却不着急,他觉得让孩子先行万里路、磨砺沉淀心性更加重要,而今詹枚年满十七,詹父打算待到来年二月中,再让詹枚试着去考院试不迟。
    橘子觉着,在这个人人为功名前程埋头苦学的封建时代下,能够如此不急不忙,稳当从容,倒也不见得是坏事,这算不算是某种反内卷呢?
    而这詹家小子随着长大,气态愈发洁净清和,周身如有清风清流,不愧是属树的。
    詹枚,属相为树——此乃橘子独家认证——橘子对十二生肖的存在耿耿于怀很久了,没有猫的十二生肖,算什么权威?
    贞仪病后第六日,病气好歹消了大半,终于被父亲允许出屋子走动。詹枚再来看望时,便不必一直隔着屏风说话了。
    一场秋雨,浸压下飞尘,润湿了天地,空气洁净清新。
    老院中的青石砖每一块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连同老枣树上摇晃的密密薄叶,都被雨水洗得发亮。
    詹枚站在枣树下,说:“还记得寄舫书屋外,也有这样一棵老枣树。”
    “是啊……”王元点了头,负手望着枣树,片刻,道:“那棵枣树结的枣子又大又甜……这棵似乎也不差,瞧着也该熟了?”
    说着,踮脚伸手揪住一截枣树枝,另只手去摘枣子。
    一旁,坐在竹凳上的贞仪还沉浸在见枣树思及寄舫书屋,忆起往日被大父教着读书习字等旧事的潮湿心绪中。
    卧在另一只竹凳上的橘子便在心中感叹,一棵枣树,教仁者见仁,教智者见智,教吃者见吃。
    吃者王元尝罢一颗,认真评价——甜味尚缺三分,枣皮仍有些微生草青涩之味,再待三五个日头晒一晒,方是最佳赏味时。
    桃儿提了一壶陈皮茶过来,王元喝罢一盏,被父亲喊去了。
    午后枣树下,橘子揣手蹲趴在竹凳上,和贞仪以及侍立在旁的桃儿一起听詹枚说着各处见闻。
    因病瘦了一圈儿的贞仪,手里头捧着温热的茶盏,听到感兴趣处,便追问詹枚两句,或也说起自己在吉林时的经历。
    说起吉林,事事处处都有大父的影子,这是避也避不开的,贞仪虽未流露出悲绪,但最深的思念往往正是藏在最平常的话语中。
    詹枚的大父也在两年前过世了,两位老人生前乃是知交,同样经历过这份离别之痛的詹枚试着宽慰贞仪,只道王公或已见到了他家大父,二位老人久别重逢,此时或正在下棋吃酒。
    这是很美好的设想,并且妙在足够轻松,也可见安慰者的温柔用心,贞仪却很不惧煞风景地说:“若能如此,自是很好,可我向来不是很信这个。”
    听到这般反馈,詹枚私心里却很高兴。
    依二妹妹待人时的体面作派,纵不认同,原也可以敷衍过去,可二妹妹不曾敷衍——又怎能说这不是一种不加掩饰的清晰坦诚相待?
    这稍显出些微“叛逆”底色的二妹妹,才是真正的二妹妹。
    于贞仪而言,坦诚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是出于潜意识,在这份意识里,这位詹家兄长让她觉得很可信、很安全,她几乎可以笃定,他并不会因为她的实言而不悦,或是误解她的用意。
    这份可信和安全,让人觉得很放松——也让猫觉得很放松。
    詹枚非但不曾不悦,待回过神来,且自愧不如道:“不信身死后仍有神魂存在之说,却仍可从容面对生死之别,二妹妹远比我坚韧得多。”
    突然还被夸赞了一句,倒是出乎贞仪意料,叫她莫名有些窘然,拿食指轻轻挠了挠被一缕发丝拂得有些发痒的太阳穴。
    因她那句直率的“不信”,詹枚显得莫名高兴,于是问她:“听二妹妹方才提到的吉林事,可见是仍在习算学了?”
    贞仪点头:“有幸得大父倾囊相授,一日未敢荒废。”
    詹枚显得更高兴了,忽然说了句:“二妹妹稍等一等!”
    他快步出了院子,从车内搬出一只藤编的书箱,小厮在后头紧跟着:“公子,让小人来搬吧!”
    詹枚却走得飞快,袍角飞扬,抱着那只书箱,放到贞仪面前,屈一膝蹲下,打开书箱让她瞧。
    贞仪伸手去接他递来的几册书,再望向书笼里,只见大多都与筹算有关,书籍或新或旧,刊刻墨色深浅不一,有些甚至还是手抄誊写的。
    詹枚拿起一册又一册书,边说着它们的来历,这册是从何处书局中得来的,这册是去年秋时向好友讨要来的,那册是游历途中从某位道士手中偶然所得……
    橘子呆住——这和出门旅游,每到一地,便给孩子背回十来斤刷题书作为特产礼物有什么区别?
    偏偏贞仪如获至宝,惊喜万分。
    这份礼物对贞仪来说实在贵重,甚至让她生出无功不受禄之感,思来想去,便问詹枚,他平日里喜欢看什么书,日后她也试着替他留意寻来一些。
    詹枚笑着道不必,只说他与王介相交多年,出门在外时也常替王介寻书,寻些筹算典籍不过是顺手之事,又道王詹两家本是世交,王家对詹家多有帮扶,如此小事,让贞仪实在不必放在心上。
    对上贞仪的眼睛,少年又补一句:“留之的妹妹,便也等同是我的妹妹,你既也唤我一声兄长,便是自家小事,又何足挂齿。”
    留之,是王介的字。
    詹枚唯恐贞仪会推辞,因此话中很快转移开贞仪的注意力,翻出一册书,找到自己不解的一页,向贞仪请教。
    詹枚问罢又有些后悔,万一二妹妹也不曾学会这个呢?
    贞仪的表情已然变得认真,她微微倾身侧首看过去,思索片刻,让桃儿给自己取了纸笔来,将书箱合上当作小几,铺纸写画间,慢慢向詹枚解答。
    詹枚起初半蹲着,后来站起身来,垂首仔细凝听。
    贞仪坐在竹凳上,以书箱为桌,倾身执笔。
    午后秋阳下,橘子听得昏昏欲睡。
    詹枚垂首时,不经意间总能看到贞仪认真的眉眼,那里俱是严谨的神采。
    詹枚不精于算学,但他能够清晰地察觉到,贞仪是那个真正能够体悟到深层算学之中蕴藏的无上妙趣与无边浪漫的人,从她七岁那年便是这样。
    她有天赋,且这样珍视学术并锐意探索,按说该有瞩目的成就与之匹配才对。
    数日下来,同贞仪交谈算学或诗词文章时,詹枚常有这样的思绪。
    此一日,詹枚再过来时,贞仪正在院中的石桌上铺纸写信,写的是家书,王元在旁口述,让二妹妹代写。
    见詹枚过来,王元忙笑着招呼。
    詹枚刚走到枣树下,突然“咚”地一声,一颗枣子砸在了他肩头。
    詹枚下意识地抬头,只见橘子爬到了枣树上,正伸爪够枣子。
    王元稀奇地道:“……橘子也是好客,见客登门,竟懂得打枣儿相赠!”
    詹枚不禁笑了,弯腰捡起那颗枣子。
    王元仍在称奇,只是心口不一,比起橘子打枣儿相赠,他倒更相信这是橘子故意砸人,毕竟王元与橘子也算是从小打到大的交情了。
    橘子眼中的王元——嘁,一无是处纨绔败家子一个。
    王元眼中的橘子——啧,为非作歹邪恶大黄猫一只。
    詹枚却深信橘子是出于一番好意,他将那颗捡起来的枣子吹了吹,擦了擦,很珍视地吃了下去。
    听詹枚说枣子很甜了,王元便张罗着取竹竿来打枣子,贞仪写完了家书,也跑过来跟着一起捡枣。
    如此忙活了小半时辰,得枣大半木盆。
    詹枚帮着打了井水来,半盆枣子洗得干干净净,端上院中石桌,王元招呼着大家一起吃枣。
    老太太坐在廊下,笑看着院中热闹的一幕。
    打枣子,摘石榴,吃红薯,正是白露时节最常见之事。
    王家兄弟三人和詹父谈到白露节气,便吟起诗词来。
    老韩拿衣摆捧托着枣子,用地道的天长口音也说了首谚语诗:“豆圆谷子黄,弯腰是高粱。无心观露白,家家收秋忙。”
    又念什么:“……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
    老人念罢,见王锡琛等人都笑起来,神情便有些局促,自觉闹了笑话。
    却听贞仪笑着说:“既说了节气之象又兼顾农事,通俗易懂也压上了韵,是好诗呢。”
    王元吐出一颗枣核,道:“怎光听着父亲他们来吟了,二妹妹也捡一首好诗吟来听一听!”
    既是要吟,便要合乎白露时节的,贞仪随口吟了曹丕《燕歌行》中的一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又读到白居易的:“清风吹枕席,白露湿衣裳……”
    詹父听了,连声夸赞。
    这两首诗的传颂都不算广,可这小姑娘信手拈来,可见博学程度,书必然是没少读的,且绝非只读了浅表。
    听得女儿被夸赞,王锡琛只是笑笑,并与贞仪道不可哗众取宠,刻意卖弄。
    他语声温和,并不是真的责怪,或只是出于为人父母的谦虚,但也的确认为女儿家在男子间吟诗并非正道。
    礼尚往来般,王锡琛提议让詹枚也吟一首白露诗。
    论起白露,再不通诗词的,纵是橘子,似乎也能至少吟上一句朗朗上口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詹枚脑中也无可避免地出现了此段名句的声音,可他下意识地避开了。
    那是有意识的回避。
    可这种回避,似乎恰恰说明了什么。
    少年压下有些乱的心鼓声,只是吟道:“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小院上空,恰掠过一群应时节南飞迁徙的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