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 第490章 糖业公司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490章 糖业公司

    第490章 业公司
    庞巴迪开始降低高度,大地一览无余。
    镜嘉戈壁上一年生的沙棘林焕发出浓浓生机,还有更远处的文冠果遮挡住了沙漠。
    郭阳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相比干坏事,其实他更是一个正直的人。
    落地后,郭阳先回了家,林可青临盆在即,接下来一两个月他就在酒泉呆着了。
    小院子里,林可青也挺着个肚子,在给三棵小树苗浇水。
    不远处站着的妇人和保镖眼睛时刻注意着,没有上前帮忙的意思,因为不让。
    林可青浇水的同时,也在轻声的嘀咕着,大致是宝宝要和树苗一起健康长大。
    树苗也是文冠果树,寓意好,古时很多大户人家都会在自家庭院中种植一棵文冠果树。
    浇完水时,心有所感,扭头就看到郭阳走近了。
    “在浇水啊,累着了没?”
    一声轻柔的问候,林可青眉眼轻抬,轻嗔道:“不累,也不重,提前进行胎教嘛,以后孩子和你一样喜欢种树。”
    郭阳哈哈笑了两声,从她手中接过洒,“我来,我亲自教。”
    很自然的,郭阳就和她一起在院子里浇水闲逛,浇完了树,再去浇一浇草,嘴上也说过不停。
    “这是假连翘,春天开,一般的假连翘怕冷,必须在温室里过冬,但这个品种可以。”
    “绣球,南方挺常见的,现在北边也能种。”
    “弹落眼睛……狐尾天冬……”
    听他一个个的介绍,随口就说出那些她了很久也没记住的草的名字。
    品种真的很多,几十上百个,或许更多,有些草一个季节就要换一次。
    但在郭阳嘴里就能如数家珍的说出来,他没参与过庄园的境设计,在院子里闲逛的时间也不多,但偏偏都记得。
    公司还有那么多事。
    一个人脑子里怎么能记住那么多的东西?
    林可青牵着他的手,跟在一旁,心里没有抱怨,更多的是理解,听着他带着笑容的介绍,时不时也问两句。
    努力的记下了。
    虽然可能隔不了多久就忘,额,刚才那是什么来着?
    林可青目光瞥了一眼前面一簇蓝绿色根茎,但开着粉红色的植物……忘了。
    她看了看郭阳,“累了没,才坐了那么久的飞机,回屋里休息会儿吧。”
    郭阳说:“不累,院子里还不少,以前还真没注意。”
    林可青说:“嗯呢,咱孩子种树就够了,就不种了吧。”
    郭阳疑惑:“为什么?要是女儿还是种好。”
    “我怕她记不住。”林可青噗嗤笑了,“你一下子教太多,我也记不住,好多都忘了,以后你慢慢教我们吧。”
    “行。”郭牵上了林可青的手,“我怕你心里有怨气,就想多和你说说话。”
    “没呢,你在外面也忙,我在新闻里看到你了,那个环境发展奖与你失之交臂,很多人为嘉禾抱不平呢。”
    林可青嘟囔道,似乎对这还挺在意。
    不止她,很多人都对此很在意,亿利资源集团是做出了很多贡献,但和嘉禾一比,就落了下乘。
    很多人对此都不服,参与沙产业的煤老板们闹得最厉害,却又对国外的奖项没有办法。
    郭阳听了原委后,淡淡一笑,“没事,我不在意这个,以后联合国想给我颁奖我还不要了,看最后打的是谁的脸。”
    在治沙上面,郭阳很有信心,沙海农牧蹚出的路,只需要一点点复制。
    又有充足的资金,亿利是拍马赶不上的。
    在家里歇了两天,陪林可青熟悉了院里的植物,郭阳才来到公司。
    他不在的这段时间,依然是祁子文在主持工作,并且给了个副总裁的职位。
    年纪轻轻,可以说是身居高位,很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但事实证明,还行,没有犯特别大的错,郭阳在了几天时间了解后得出了这个结论。
    他一直对嘉禾的管理要求不算太高,中规中矩,四平八稳就行。
    祁子文要做到这一点不难。
    不过也有些地方让人不甚满意,郭阳只能自己在查漏不缺,日子倒也轻松,家里公司两边倒。
    …
    桂省。
    从南宁去往崇左-左江-驮卢镇的路边,都是一望无际的甘蔗林和蜜桔园,有些桔子还落了一地。
    在这里桔子园就是风景树,甘蔗像是篱笆墙。
    一辆黑色的越野车上。
    “毕院长,天禾在崇左的甘蔗良繁基地马上到了。”
    毕强睁开眼,看了下窗外,这是他第一次来,“是外面那片蔗田吗?”
    车上除了他和司机,还有两人,天禾崇左甘蔗良繁公司的总经理乔明,以及嘉禾业的总经理邹坤。
    乔明说:“不是,这是永凯左江厂的甘蔗生产田,播种的是新台22号。”
    毕强讶然,“又是新台22号?”
    乔明点了点头,“新台22号在桂省推广种植已经有15年,种植比例很夸张,08年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甘蔗种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导致甘蔗出苗率极低,对宿根蔗的影响持续了3年。
    这三年里,桂省甘蔗的平均亩产从5.3吨降到了3.7吨,单一品种的危害巨大。
    政府和科研院校也意识到了问题,准备逐步淘汰新台22号,所以天禾的三级良繁场批复才能那么快。”
    毕强点了点头,“新台22号不耐寒吧?”
    乔明说:“对,抗寒性差,另外黑穗病和抗螟虫等方面表现也不突出,本地的院校育种的亲本来源,基本都以新台22号有关,所以天禾的天1号很有优势。”
    说话间,越野车也停了下来。
    “到了,毕院长,邹总。”
    原原种-原种-生产用种,天禾建立的三级甘蔗良繁基地,应当是此时桂省第一个。
    看着挺普通,就是普通的砖房建成的实验室,实验室外则是甘蔗田。
    种苗实现了工厂化生产,货架上摆满了白色的玻璃杯,杯里则是一株株甘蔗种苗。
    然后,又经过大田的生产繁育,形成生产用种,最后再推广销售。
    两年时间,良繁基地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生产能力。
    “永凯左江厂的蔗农没用天1号?”毕强注意到了区别。
    乔明有些尴尬,“嗯,现在的客户主要是南宁业、东亚业,面积大概有一万多亩。”
    毕强说道:“去年建基地,今年正式推广,一万亩也不少了,永凯公司规模大吗?”“每年大约10万吨甘蔗的产量,近几年制厂的日子都不好过,永凯公司也一样,距离又近,天1号今年的表现明显更好,永凯公司明年必然会换种。”
    毕强想了想,又说:“照现在的行情,永凯公司今年都不一定撑的下去。”
    这话一出,不止乔明有些默然,身后跟着的其他人也都不好受。
    阿三的甘蔗增量太吓人了,平均亩产高达10吨以上。
    而国内最大的甘蔗产区:桂省,受品种严重退化、08年霜冻的影响,平均单产降到只有3~4吨。
    即使已持续翻种更新3年,产量今年会反弹,但也最多只有4吨出头。
    阿三平均亩产是国内的2.5倍,两者相互竞争就是一场屠杀。
    次日,毕强、邹坤、乔明等人就去拜访了永凯业。
    不出预料,永凯业陷入了严重亏损之中。
    桂省的甘蔗收购价从四五年前的260元/吨,涨到了如今的500元/吨,涨幅92%。
    意味着原料成本大增。
    按平均9吨甘蔗生产1吨,甘蔗按500元/吨算,每吨蔗农收入为4550元。
    然而,国内每吨白砂的售价却从一年前的6200元/吨左右,降到了如今的5000元以下。
    再加上管理成本、约8%的税收,即使6200元/吨,制厂都不一定有赚。
    5000元/吨只能血亏。
    而且,阿三今年的产量暂且不明,外围市场已经降到了4000元/吨左右……
    国内原料成本上涨,外围原料成本下降,一增一减后,血腥、绝望、残酷,笼罩在国内制厂的身上。
    然后,在这个时间节点,嘉禾业向崇左永凯左江业公司发起了并购请求。
    没有任何意外。
    嘉禾业以3.26亿元的价格将崇左永凯左江业收入囊中。
    扩建、并购,就是邹坤要做的事。
    而毕强在了解了天1号的基本情况后,就去拜访了省里分管甘蔗行业的专家和领导。
    这时候,桂省还没有成立专门的甘蔗产业办公室,毕强只能一个个去跑。
    桂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桂省农垦甘蔗研究所、桂省、云省、粤省……
    联合各方力量研发推广新品种。
    天1号的亲本资源也会对外开放,这是郭阳特意给毕强强调的。
    一是让国内新品系尽快形成力量。
    二是加快推广,科研院校仿制需要时间,三四年时间是没跑的,天禾可以赚这几年的高额利润。
    每亩用种0.6吨,每吨2000元,一亩1200元,天禾大约有800元的利润。
    桂省甘蔗种植面积约1400万亩,相比上一年缩水了不少。
    甘蔗又分为宿根蔗、春植蔗、秋植蔗、冬植蔗。
    一年新植蔗按500万亩算,需要健康种苗300万吨,产值可达60亿元。
    天禾只需占据不到20%的比例,每年的收入就能突破10亿元。
    而目前,桂省的甘蔗种业公司交易额尚未突破1亿元,天禾定下的目标已经极高。
    南宁,武鸣,大明山下。
    毕强和邹坤刚在南宁业东江公司参加完一场现场会。
    会上来了诸多领导和专家,一起见证了东江公司蔗田天1号的旺盛长势,无不被其折服。
    毕强笑道:“邹总,南宁业也亏损严重,干脆也一起收购了吧?”
    “我倒是想,市值也不高,十几亿元,集团拿得出,老板也肯定会批。”邹坤摇了摇头,“但是省里肯定不好同意,南宁业好歹也是国内制业龙头之一。”
    南宁业,国内最大的国有上市制企业,后来证劵简称会改名为广农业。
    现下同样陷入了深度亏损。
    如果没有天1号,可能会亏损严重,最后走向资不抵债,嘉禾业自然会有并购的机会。
    不过南宁业是最早选择试种天1号的公司,面积虽然不多,但尝到了甜头,就不可能停下来,很可能撑过危机。
    “有点遗憾……”
    “毕院长!”
    毕强正要上车,远处传来喊声,向天山、袁华、陈凌走了过来。
    “向总,这么巧,五亩换大奔也来拍甘蔗田?”
    向天山指了指半山坡,“不是这里,我们还要往前面一点,去拍沃柑,一位德农前职工姜毅在这里整了个园子。”
    毕强问道:“效益好吗?”
    向天山说:“去年产果少,但价格好,市场反馈也不错,今年产量要上来了,就提前过来录一点资料。”
    “厉害,向总还真是敬业,这都要亲自来跑一趟。”
    “哈哈,刚好在附近拍其它的,顺便跑一趟。”向天山笑道。
    其实他对姜毅的沃柑园寄予了厚望,五亩换大奔很久没出重量级的节目了。
    沃柑可是五亩换大奔第一批推荐的水果品种之一。
    再者,姜毅的果园管理水平也很好。
    毕强没有跟着去看,在南方甘蔗产区的任务完成后,他又去了北方甜菜产区。
    由于和国粮屯河、冠农股份、亚盛农垦等企业早就有合作,所以甜菜新品种的推广相对更简单。
    和高层通过气,再现场实际看一下,事情就定下了。
    忙完这一切后,毕强和邹坤一起回了酒泉,在办公室等到了郭阳。
    “品种很优秀,搭配上科学的种植模式,甘蔗和甜菜产量都能轻松翻倍,乃至更高。”
    一路回来,邹坤有许多的遗憾,大部分制厂都陷入了深度亏损,是并购的好时机。
    不过,最大的几家企虽然也在亏损,但在有天禾新品种的预期后,同样发起了并购。
    国粮屯河、南宁业、华资实业、南华业、光明食品集团……
    嘉禾业面临着许多竞争。
    如果新品种再憋一憋,等这些大企也撑不住,嘉禾业可能就一举壮大了。
    “不要太贪,种子上的利润够多了,而且,两三年时间业公司能进入正轨,已堪称神速!”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