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其他小说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472章 家国天下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472章 家国天下

    第472章 家国天下
    林平带来了京中的最新消息,水师衙门正式挂牌,牛继宗出任总理水师大臣,水师虽然依旧归兵部管辖,实际地位与兵部尚书平级。自从岳齐出任兵部尚书之后,勋贵再次掌握了又一个重要的部门。
    毫无疑问,王子腾在安南的斩获,给了承辉帝莫大的信心。御史弹劾王子腾在两广大肆卖交趾的官,皇帝也没有任何反应。
    贾琏在登州折腾爽了,后续如何保持的问题,对林平做了很多的交代。
    “本朝立国百年至今,士绅从最初的统治基础,变成了必须严肃对待的毒瘤。最近一段时间调查发现,登州地方上的士绅宗族,普遍存在私设公堂的现象。士绅和宗族在地方上的权利,仅限于调解地方矛盾,不能超过这个。发现此类情况,官府必须坚决予以打击。公权力,绝对不能放在私人的手里。长此以往,官府威信何存。此事,你可以写一份奏折,详细的说说。”
    林平听的直接就醒了,吓的背后冒冷汗,这种事情哪里是可以轻易去碰的?这是要与天下的士绅和宗族为敌么?
    贾琏见他表情变化莫测,知道他在做挣扎。最终林平还是咬咬牙:“那便由林某来上奏!”
    没得选,真的没得选,现在都说林平是贾琏穿一条裤子的同伙,林平不敢,那就得贾琏亲自上了。
    贾琏满意的点点头,作为团伙的头头,他说话还是有用的,即便是这种大事。
    “登州以及周边各县,贾某已经清理过一遍了,短期内士绅比较老实,以后会不会旧病复发不好说,林兄盯紧一点。”
    林平有点头疼道:“如果士绅在两税期间不配合,那该如何是好?”
    贾琏笑了:“好好配合,自然要给点好处,不好好配合的,那就让他破家,我告诉你,他们的屁股没干净的,想找把柄太容易了。你在下面大胆的干,上面有人对付你,自然由我来出面解决。”
    在登州又呆了几天后,贾琏才启程出发前往天津继续查账之旅。
    登州这边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贾琏到了天津,知府早就带着一干人等迎接,住下后账目全都主动上交,一副不怕查的样子。
    贾琏主要查的是三十万元的内帑,看看有没有问题,其他的并不去查。
    说起来天津这个地方肥的很,做官的只要别太贪,什么钱都敢拿,基本不会犯啥错,还不耽误他捞钱。
    大概是因为距离京城太近,天津这边的船厂倒是没太大的问题,只是表示学习的时间长了点,船也刚上船台。
    贾琏倒是一点都不客气,极为严厉的告诫他们:“今后有进度,要及时汇报,事关内帑,不可大意。”
    至少在账面上,查不出问题之后,贾琏的态度也缓和了许多。水师这边,孙进忠玩了个小样,把孙绍祖送到了王子腾麾下。级别虽然没提,还是参将,但架不住他这次参战立功了,朝廷虽然没啥奖励,但他个人积累了带兵的经验。
    至于私下里有没有搞样,孙进忠表示,大烟是绝对没碰的。
    贾琏还特意派人去城里调查,发现以前私下里开的烟馆,如今都关闭了,至少贾琏在天津没看见。
    作为自己人,贾琏还是特意交代了一句孙进忠:“别的钱可以挣,唯独贩大烟这种断子绝孙的钱,万万不能碰。如今水师衙门成立,你这统制的级别也跟着水涨船高了,北洋水师的统制,可以争取一下。”
    从地位上来讲,牛继宗的水师大臣是从一品,以前文贵武贱,从一品武将的地位,是不如工部、刑部尚书那种正二品的。如今不一样了,勋贵再次抬头了,岳齐出任兵部尚书,职务级别是二品,却丝毫不逊于其他二品尚书。
    说到六部,最重要的无非就是吏部、户部、兵部,礼部都要排第四。可见皇帝的用心良苦。
    新的勋贵用岳齐,老勋贵用牛继宗,勋贵内部搞了平衡,朝廷内部也搞了平衡。
    平衡了,就稳定了。
    说句不好听的,个人可以不管不顾的,只要爽就行了,快意恩仇。一旦进了公家,就必须要追求稳定,个人的问题,官府的稳定,大局的稳定。
    没有稳定的秩序,手里的权力就没有发挥的余地。
    即便贾琏再恼火,在登州也没有乱杀一气的原因,就在这里了。既然是公事,就不是个人义气能发挥的地方。
    追求个人爽快的意气之争,也就意味着失之公平。
    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不一定是矛盾的,但极致的追求个人,就一定会伤害其他人。
    所以,你凭什么?
    有感于某些乱象,展开喷又怕404,只能含蓄一点了。
    天津这边很轻松,贾琏很快就完事了,依旧是不紧不慢的离开,返回京城。
    尽管贾琏在天津啥都没做,甚至都没有收拾士绅,却依旧在走的这天,天津到处响起了鞭炮声。
    不年不节的放鞭炮,意思很明显了。
    贾琏就算听了一路,也假装没听到,因为不损他一根毫毛。
    回京交差的时候,承辉帝让人抬了一箩筐的弹劾奏折给他:“要不要看一下,全是弹劾你的。”
    贾琏没看,但还是很好奇的问:“都有哪些罪名?”
    承辉帝满足了他的好奇心:“没啥大罪名,衣冠不整,带着丫鬟公差,惊扰沿途百姓等等。”
    贾琏很失望道;“微臣还以为,有人会弹劾微臣虐待残害士绅。”
    承辉帝也笑了:“御史们又不傻,再说了,林总宪盯着呢。”
    贾琏露出一丝遗憾的表情:“微臣能做到的,也就是这些了。大势如此,如之奈何。”
    承辉帝点点头:“能做到这步就不错了,天下的官员,如果都能像你,朕心安矣。不过,卿也不必遗憾,总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贾琏笑道:“横渠先生说,为万世开太平。格局是有了,也仅仅如此。”
    说起这个,承辉帝有点不太自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皇帝在治国时,依旧用的法家那套。儒家,不过是一层皮。有没有用呢?当然是有用的,没用就不会一直延续下来了。只不过这个副作用比较大。但怎么说呢,就目前而言,这是最佳的办法。
    站在贾琏的角度看问题,那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匹配度的问题。
    或者说,中国的情况,太过特殊了。即便是从西方学习来的制度,也要结合实际情况,走自身特设的道路。纵观历史,在需要变革的时代,总是会有英豪应时而出。不论其个人的成败,他们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多数力量的推动。
    王安石、张居正,甚至是洋务运动那一批人,有没有做出一个好结果是一回事,但总是做了,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因为他们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所以历史记录下了他们,后人也应该给他们一个公允的评价。
    就个人而言,换成是我在那个时间节点,即便是穿越者,也未必能比他们做的更好。
    千万不要小看古人的政治智慧,就算开了天眼通,知道历史的走向,置身其中时,依旧会四处碰壁。
    书看多了,真就是会产生这种无力感。只能说,开国群真牛逼!
    只能说,在民族命运的节点,开国群出现了,民族之幸也。
    儒家的目标是远大的,这点没得说。天下大同,何其超前。
    向着一个伟大的目标,一点一点的移动,哪怕在移动的过程中,看不到任何变化,如同愚公移山,又如月球在一点一点的离开地球。
    明白这个道理,再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口号,那就一点都不觉得突兀了,反而觉得,正当其时。
    作为穿越者的贾琏,一直在努力的推动睁眼看世界,不是说西方有多好。而是孟子的那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和国家,走不远的。
    因为真的打过十七国联军,所以,某国的军事力量设计的时候,就是奔着单挑十七国甚至更多国家去的。
    这个国家诞生之初,外部环境过于恶劣,只能往最坏的情况去想。事实证明,想对了。
    “天朝上国,不是嘴里说说的,得让别的国家认才行。周边小国认了还不算,还要让更远的西洋各国认才行。微臣所思所想,不外如是。”贾琏非常坦诚的向皇帝道明内心的真实想法,承辉帝听了深以为然:“卿之所想,朕知,朕信。”
    一个人做了什么事情,大家都是能看到的,皇帝也看到了。如果一个人只图私利,做不到贾琏这个程度。
    没有公心的人,做出来的事情,别人看不到,皇帝还能看不到?
    “国有陛下,国之幸也,微臣能得陛下知遇之恩,微臣之幸也。”贾琏这次不是拍马屁,而是真心觉得,承辉帝比其他皇帝要强很多。能在承辉帝统治国家的时期出现,真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情。
    “好了,你我君臣之间,不必如此。”承辉帝听了他的肺腑之言,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贾琏如此的年轻,却能体会圣心,相比之下,满朝文武,知朕者无数又如何,做出来的事情,却不能体谅朕心。
    “家国天下,家在前并无错,只是,过犹不及,中庸知易行难!”
    贾琏颇为感慨,其实儒家有些东西是真的不赞,就是吧,绝大多数人都是只说,不做。
    王阳明跳出来振臂一呼【知行合一】,然并卵!
    可是真的到了民族危亡的时刻,又真的会有无数人舍生忘死,捍卫国家和民族。
    那么回到贾琏的视角,儒家是成功了呢?还是失败了呢?
    这个问题,恐怕不是【成败】二字能说的清楚的,很多思想深入骨髓了。
    所以,贾琏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国人看到工业的力量。而不是去碰体制。
    当工业的威力发挥出来后,很自然的诞生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到时候,他们会去推动社会的变革。
    贾琏相信一点,有五千年存续的文明垫底,工业化的华夏,一定不会像昂撒人那样。
    “卿回去好好想一想乡试的题目,卿,朕是要大用的!”承辉帝再次给出了承诺。
    贾琏不假思索道:“不用多想了,乡试考题之首为家国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言绝对没有错,有错也是个人在面临选择时的错。”
    告退出宫,贾琏先去了内阁,见了张庭恩,得到只是简单的点头和一句话:“回来了就安心准备做乡试主考!”
    贾琏笑道:“主考能有啥准备的,恩师还是多考虑一下,乡试的考试范围吧。”
    张庭恩停下手里的笔,目光锐利:“怎么,你的贾氏实学还想纳入考试范围?”
    贾琏笑嘻嘻:“如果可以,自然是最好的!”
    张庭恩冷笑道:“你要作死,别拉上为师!滚吧!”
    贾琏笑了笑,走了。
    有个事情贾琏倒是一直在关注,那就是贾氏实学的教材,这玩意卖的如何。
    想知道卖的如何,自然是要去找贾蓉。
    贾氏书店在京城从草创至今,已经成为了行业魁首。虽然那些盗版的家伙该死,但贾氏实学的内容,却依旧通过盗版让更多的人看到。
    “二叔不回家,怎么到这来了?”贾蓉很是意外,他把书店作为大本营,自然是为了面子上好看一点。
    卖书,总是有点道德上的优势。
    “我来看看,贾氏实学的教材卖的如何?”贾琏说明来意,贾蓉却有点尴尬道:“卖的一般,最初印的五千套,现在还剩几十套。”
    贾琏却一点都不失望,惊呼:“都卖的差不多了?真是好消息!”
    贾蓉道:“二叔,书店卖别的书,那都是一年上万的算,区区五千册,都一年多还有剩下,就这还算上了技工学校的课本。”
    贾琏依旧不在意的摆摆手:“不打紧,京城卖五千套,全国范围内,盗版肯定卖的更多,只要有更多的人看到,就是好消息。”
    贾蓉一听这说法,倒是没有争执道:“如此说来,总销量还能翻几倍。”
    这个时代的书是很值钱的,买回去,真的会看。说的惨一点,获得知识的渠道,太少了。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