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其他小说 > 四合院:从当医生开始的火红年代 > 第241章 芍药丸和工作安排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241章 芍药丸和工作安排

    第241章 芍药丸和工作安排
    此后。
    连着五六天时间。
    王梦德都在带着京城中医学校的学生,在广安门医院内科里坐诊。
    这几天,让他都有些乐此不疲,单纯的给患者治病,经常一整天忙下来,都不觉得累。
    也幸好这段时间,内科没什么大事发生,就算有点事情,也是需要他拿个主意,或者签个字就完了。
    这天,当他在诊室里,给一个患者开完药之后,刚要叫下一个患者进来,就被鲁院长派人叫走了。
    等王梦德出了门之后,魏明几个中医学院的学生,顿时长出了一口气。
    他们一脸的疲惫,甚至都有了黑眼圈。
    没办法,这五六天时间里,白天全神贯注的跟在后面学习、记录,一刻也不敢放松。
    等下班回到家里后,还要整理笔记,最重要的是,白天王梦德讲的很多东西,虽然已经由浅入深了,但还是有不少的地方,让他们感觉到似懂非懂,或者是完全不明白。
    遇到这种情况,这几个人只好把不懂的问题标注出来,然后不停的翻书。
    第二天,也早早的来到广安门医院,趁着还没到诊室开门的时间,便凑在一起互相交流和讨论。
    等最后几个人都不懂,才会趁机咨询一下。
    高强度的学习,以及没休息好,让他们短短几天时间里,就感觉到疲惫不堪。
    “魏明,你说咱们还能跟在王大夫身边学习多久?”
    其中一个学生,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然后问道。
    因为魏莲的关系,魏明和王梦德两个人见过很多次,互相已经熟悉了。
    “不好说,当时咱们学院的王校长,和王大夫说的是三天时间,现在都已经超出两三天了,估计咱们也快要回去了。”
    魏明打了一个哈欠,然后不确定的说道。
    他也是黑眼圈非常的严重,不过因为妹妹的病已经痊愈了,心里没有压力后,人倒显得精神不少。
    “嗯,我也觉得咱们快回去了。
    哎呀,王大夫果然是名不虚传,我们跟着他才学了五六天时间,我就感觉比在学校里,学习半个学期的收获都大。”
    另一个同学感慨的说道。
    “是啊,咱们这几天的收获太大了,以后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
    “说不好,咱们中医学院不是和中医研究院一起建了个新校区么,说不定以后就有机会跟在王大夫身边学习。”
    “希望吧,不过新校区建好后,咱们也没办法过去呀。实在不行,就跟学校里申请,一周过去听一次。”
    诊室里,几个人七嘴八舌的议论着。
    他们都希望,以后能继续的有机会在王梦德身边学习。
    主要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王梦德不仅手把手的教他们,还给他们细致的讲解原理,甚至旁征博引的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随口说出来。
    各种秘方和技巧以及土方,更是不要钱一样的往外说。
    这些可能在他自己的眼里不值一提,但对于刚在中医学校才学习两三年时间的学生来说,完全是得了大便宜。
    这些知识和药方,如果是以前,可都是能传家的,只会父子相传,就连徒弟,都不会轻易的传授。
    院长办公室里。
    等秘书给两个人都倒了一杯茶,然后关上门,轻手轻脚的走出去后。
    鲁院长才笑眯眯的说道:“孟德,你研究出来的治疗痢疾的新芍药汤,我前段时间给上级汇报了。
    上级领导经过讨论后,把这个药方,给了京城十多家大医院,让他们使用。
    现在已经过去二十多天了,使用的结果也反馈过来了,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相比西医氯霉素来说,新芍药汤基本上没有副作用和并发症,见效也差不多的速度。
    和以前的验方芍药汤和白头翁汤相比,也是有很大的优势。
    所以,上级领导决定,为了方便携带和服用,可以小批量的制成药丸,然后小范围的先使用,在观察一下看看。
    对了,你之前提议的东北地区,会优先供应给缺医少药的开荒兵团试用。”
    秋季,正好是痢疾的高发季节。
    从九月份开始,各大医院,陆陆续续的就接到了很多的患者。
    特别是进入十月以来,随着天气的逐渐变冷,患者就越来越多。
    每年这两三个月,各大医院就特别的紧张,一来是风寒、痢疾患者太多,二来,也生怕爆发痢疾疫情。
    因为一旦爆发开来,就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的患者被感染。
    不仅是对医护人员的考验,也是对药物需求的提升。
    等王孟德研究出来的新芍药汤药方被发下去后,各个医院,用了没几天,就如获至宝。
    这个药方对于痢疾的治疗效果,简直是太好了。
    而上级在得到反馈后,也很果断的开始准备小批量生产出药丸来。
    “太好了,院长,是安排咱们研究院下属的制药厂生产么?”
    王孟德高兴的说道。
    这个冬天,梁满仓大哥的开荒兵团,就不会因为痢疾而减员了,也不用担心爆发疫情了。
    “嗯,咱们研究院下属的制药厂,因为主要是生产‘宫廷帝皇丸’,最近一直在扩建,还有不少的生产车间刚建好。
    暂时闲着,正好可以用来生产‘新芍药汤’,生产出来的中成药,就叫‘芍药丸’。”
    鲁院长含笑的说道。
    截止目前为止,‘宫廷帝皇丸’的生产,全部都在中医研究院的附属制药厂里完成。
    每天生产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残次品,这些不影响功效的药丸,都被他收集了起来。
    大部分上交以外,小部分,都被当做礼物,送给了一些兄弟单位或者个人。
    每一个人,只要是用了之后,最终都会变成忠实的用户。
    十月下旬。
    天气越来越冷了。
    这天上午。
    王孟德又来到了田各庄。
    到了院子外,发现铁将军把门,院门上居然挂了一把锁。
    左右看了一眼,发现周边邻居家,也都没有人在外边,估计不是在田地里劳动,就是去干别的了。
    他想了想,便推着自行车,往村里东北走去。
    那边,是打麦场和生产队的菜园地。
    到了地儿,果然看到了王京徽和王田氏的身影,就见他们正往平板车上装麦草。
    “爷爷,奶奶,您们装这么多麦草干嘛?”
    王孟德奇怪的问道。
    在农村,今年的情况,相比前三年,好了不少,大家也都不用麦草粉碎当成代餐食品吃了。
    一般只有家里烧火用的时候,才会每天用粪箕子背回去一些。
    但像王京徽这样,用平板车的,还真不多见。
    “孟德来了。”听到动静,王京徽和王田氏两个人转头一看,发现是他来了,顿时高兴的打了招呼。
    “这天气不是要冷了么,我和你奶奶拉点麦草回去,把家里床上铺的麦草替换一下。
    以前的,还是两三年前铺的呢,到了现在,已经不暖和了。
    你大爷大娘和堂哥堂嫂他们都要忙着挣工分和上班,我们闲着也是闲着,就慢慢的弄回去。”
    王京徽笑着又解释道。
    这个年代和后世可不一样。
    可能是全球气候还没有变暖,冬天的时候,特别是下了大雪之后,天气非常的寒冷。
    又没有暖气,床上的被子也不够多。
    所以,居民就会在床上,填充大量的麦草,用来保暖,上边再垫一床薄被,冬天也不就不会那么冷了。
    甚至,有的人家被子不够,还会直接睡在屋里的麦草堆里。
    除了身上有些痒这缺点以外,还是比较暖和的。
    当然,麦草时间长了,就不太保暖,需要隔一两年,换一次新的。
    “爷爷,奶奶,您们歇着,我来弄。”
    王孟德上前几步,把自行车扎好,然后就接过了他们手里的活计。
    他的动作麻利,又有力气,很快,就装了一板车,用麻绳给稍微的捆了一下。
    等回到家里,将几个床上垫着的旧麦草拿到厨房,留着烧火用,又把新的麦草均匀的铺好。
    忙完了之后,把带来的东西放好。
    接着,他就搬了三个板凳,放到院子里靠墙的位置,和王京徽以及王田氏一边晒太阳一边闲聊着。
    “孟启今年初三了,他成绩不好,估计连毕业证都不一定能拿到。
    明年六月份,多数也是下学后,跟着他爸妈去生产队挣工分了。”
    王田氏提起这个老大家的小孙子,就忍不住摇着头念叨道。
    老王家也不知道咋回事,除了王浩和王孟德以外,其他人都不是念书的料。
    王孟维作为老王家第三代的总老大,那时候条件不好,就上了几天的学,而王孟启,则是看到书本就犯困的主儿。
    他的两个弟弟,也是读书就没精神,说到玩就兴奋。
    “明年孟启就十六了吧,到时候下学了,我给他找个工作,正式的可能比较难,当个临时工还是没问题的。
    沙河肉联厂的谢华,谢副厂长,和我关系很好,前几个月,他进城办事的时候,还特意去我家里一趟。”
    王孟德笑着说道。
    几年前的谢主任,已经升到了副厂长的高位。
    谢副厂长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每年再忙,都会抽空去他家里,联络一下感情。
    如果是把王孟启弄成正式工,可能会有些困难。
    但是塞一个人进肉联厂当一名临时工,对他来说易如反掌,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真的,不会影响到你吧,如果有影响,那就算了。
    反正这小兔崽子是自己不好好学,以后种地挣工分,也怪不得别人。”
    一旁,王京徽正吧嗒吧嗒的抽着烟袋,听了他的话,急忙说道。
    “对,孟德,这事儿,可不能影响到你。”
    王田氏也紧跟着说道。
    “爷爷奶奶,没事儿,对我一点影响都没有。”
    王孟德解释道。
    “没有影响就行,如果能跟他哥一样在肉联厂里上班,那可就太好了。”
    王孟维在几年前进了肉联厂以后,虽然是临时工,但也算是‘经农户’一样,能从粮站买粮。
    这种旱涝保收的好工作,在那几年困难时期,可是让村里的人羡慕的不行。
    “行,我回去的时候,正好顺便去找谢副厂长聊聊天,跟他提一下这件事。”
    中午,当王宁和周婷婷听说了这件事后,顿时就乐得合不拢嘴。
    如果小儿子也能进沙河肉联厂,那可是太好了。
    以后两个儿子都成了工人,哪怕是临时工,一辈子也就能衣食无忧了。
    到时候找对象,还不得在十里八乡的姑娘里随便挑。
    吃完午饭。
    因为还要去拜访谢华,所以,王孟德没有过多的停留,只是歇了会儿,就推着自行车出发了。
    到了村口,正巧遇到了舅爷爷田大海,手里拎着两条鱼,从村外回来。
    “孟德,你这是要回去么?怎么这么早?”
    “舅爷爷,今天有点事儿,就早点回去了。”
    “噢,正好,我从河里逮了两条鲤鱼,你拿一条回去吃。”
    田大海说着,就把其中一条个头大一些的鱼,挂在了他的车把上。
    这几年,姐姐资助他家不少的物资,才让他们一家老小十来口人度过了困难时期。
    对于这些物资是从哪里来的,他自然是一清二楚。
    所以,看到王孟德后格外的亲切,不仅是亲戚的关系,其中还夹杂着感激之情。
    “舅爷爷,我就不要了,还是您留着卖给收购站吧。”
    王孟德推辞道。
    他知道田大海平时到河里抓鱼,多数是卖到收购站,卖的钱补贴家用,购买一些生活用品。
    “嗨,这鱼也卖不了多少钱,我今天本来就没打算送收购站去,你带回去吃吧。”
    这时候鱼的价格,可远远比不上猪肉的价格。
    一般收购站收购的时候,大一些的鲤鱼,也就两三毛钱一斤。
    这么便宜的原因,主要是做起来,需要多放油才好吃,但这个年代,大部分人家里都缺油。
    王孟德就从报纸上看过一条新闻,沪上的民众,因为缺少吃的,只好用阳澄湖大闸蟹充饥。
    有些人就觉着这种行为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其实是肚子里没有油水,吃鱼、虾、螃蟹等这类,不多放油的话,可没有后世那么有滋味。
    告别了田大海,他蹬着自行车,径直往谢副厂长家里骑去。
    路上,还把那条鱼放到了空间里。
    谢家。
    当听了王孟德的话后,谢华顿时高兴起来:
    “别整临时工了,必须是正式工,这事儿就交给我了。”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