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重办《今天》
第388章 重办《今天》景山东胡同的雪在暮色中泛着微光,朱漆门环叩响时惊起檐角麻雀。
朱父抢着要抱孙女,却被襁褓里突然爆发的啼哭唬得手足无措。
小小陛下皱巴巴的小脸涨得通红,倒把老同志逼得连退三步。
“爸,您得托着颈子。”朱琳忍着笑示范,“新生儿骨头软得像豆腐。”
雕门廊下挤满看热闹的街坊,张婶攥着把瓜子直咂嘴。
“哟,老江家这回留一趟洋,回来还捎带个洋娃娃。”
“哎哎哎?”
话音未落就被李大爷拿烟杆敲了手背,“什么洋娃娃?正经中国种!人儿媳妇出国以前就大着肚子呢。”
“真有福气,还能去美国生孩子,哪像我那会儿,自个儿在家一个人就把我们家四个全生完了。”
“谁让人老江家有那么个儿子呢?”
街坊们羡慕的牙都快碎了。
“我刚才看人从车上大包小包往下拿,那成箱成件儿的东西,上面还写着洋人的英文,估摸着都得是从国外带回来的美国货。”
“唉,真有福气。”
“害,我也看着了,看箱子上画的那模样,我估摸着是美国的电视机,唉,小江还是年轻,买东西不靠谱,电视这玩意儿啊,美国货不够硬,还得看日本货。”同胡同的张叔刷着存在感,一脸懂行模样。
“电视?啥电视啊?”
这时候一个邻居开口,“才不是电视呢,我都跟人江弦问过了,人说了,那叫电脑!”
“啥?电脑?啥叫电脑啊?”
“对啊,啥叫电脑啊?”
邻居们吵吵嚷嚷,刚才开口的那个张了张嘴,又没憋出话,只好摆摆手。
“跟你们说不通,这是人科技最前沿、最先进的玩意儿,比电视机先进一百倍、一千倍。”
“是么?”
“哟,那不得能买一百台、一千台电视了?”
“我不道啊。”
邻居们讨论着江弦家的那台家庭电脑,啧啧称奇。
张叔也在其中,脸上强撑着一抹淡定,心脏都快抽抽了:完喽,我家可没电脑!
闹腾了一阵儿,就各自散了去,张叔背着手回到家里,闺女正摆弄着牡丹牌收音机。
“爸,江弦家弄了台电脑?”闺女眼巴巴凑过来,“听说那玩意儿比电视还先进。”
“先进?”
张叔一脚蹬掉鞋,“就是个铁疙瘩,资本主义的衣炮弹。”
街坊邻居就是这样,也不是人真的就坏,既怕邻居过得苦,又怕邻居开路虎,人之常情,但是江弦也无奈,他已经够低调了,怎奈实力不允许啊,那就委屈你们先当红眼兔子吧。
“姐夫,这就是计算机啊?”朱虹好奇的凑到亮着荧屏的电脑跟前,“听说国外的学生都在用这个完成课业。”
“也不至于。”江弦说。
这会儿还比较早,美国家家都有个人电脑的时代还未到来。
“朱虹,你姐夫从美国给你带了块儿表回来。”朱琳从行李箱夹层摸出个蓝丝绒盒子。
“浪琴的手表!”
朱虹惊讶一句。
浪琴这个品牌自从推出了专门为女装腕表而设的l961细小机芯,便在这个时代受到了女性的推崇和喜爱,加上其中高端的定位,在美国,浪琴已经是很多美国白领女性以及职业女性的第一选择。
江弦给朱虹选的这一块儿,是浪琴表为了纪念浪琴表150周年推出的阿加西“agassiz”纤薄金表系列,腕表只有3毫米厚度,并备有防水功能。
手表黑色亮光皮革表带、金色表壳、白色表盘,轻奢感很足,看起来那是相当的高大上,朱虹高兴地嘴都合不拢。
“呀,这表也太好看了!”
“谢谢姐夫!”
朱虹攥着表盒,大呼小叫。
“快戴上试试。”朱琳提醒说。
朱虹刚要戴,戴了一半,又想起什么,满脸顾虑的摘下来。
“姐夫,这太贵重了,我不能收。”
说罢,还慌忙的把盒子塞回姐姐手里。
“不能收,让爸看见了要骂我资产x级思想。”
“.”
江弦也是哭笑不得,送份礼还送不出去了?
“你就放心戴吧,你姐夫给你的,又不是别人。”
“姐夫,你真好。”
朱虹有些感动,满眼星星看向江弦,而后听到朱琳一声咳。
“还有一块儿,江珂,来,收着。”
江弦当然不能厚此薄彼,总不能自己亲妹妹还不管呢,先把手表给别人戴上了。
而且为了避免俩人心里闹意见,江弦干脆买了一样的款式,省的回头俩人“争风吃醋”,都说江弦偏心。
“谢谢哥、谢谢嫂子。”
江珂美滋滋的收下盒子,甜腻腻的叫江弦和朱琳一声。
“咱先说好,我可不白给你俩带礼物。”江弦提醒道:“这段时间,你们一个小姨,一个姑姑,可得帮你姐照顾好年年,像是洗尿介子这种活,都得积极主动承包。”
“没问题。”江珂马上痛快的答应下来,丝毫不觉得这有什么困难。
甚至还有些高兴。
还以为她哥要开一个多难的条件呢?
不就是去帮帮忙么?
她哥这条件有个什么难的?
再说了,小年年那么可爱,天天让她带着江珂都爱带。
这根本就不算什么负担。
分完带给江珂和朱虹的礼物,就是带给两位男同志的礼物了。
两位男同志这会儿满脸堆着笑,只顾围着小年年一个人转。
“叫爷爷。”
“叫外公。”
江弦一听,这俩人暗似偷偷较劲?
“爸,孩子还小,还不会叫呢。”江弦过去抱起襁褓中的小年年,哄了两声,看着自家闺女心情忍不住的大好,“叫爸爸。”
“呜哇呜哇。”
小小陛下哪管这些,又嚎啕大哭起来,江弦只好先将他闺女交还到朱琳手上。
“爸,国内最近怎么样?”
“怎么样?”
两位男同志当然知道江弦的意思,马上兴致勃勃的讲起来,毕竟在江弦赴美的这段时间里,国内可是一桩桩、一件件的事儿接连发生。
“以前魏染胡同杂院儿里头你秦叔还记得不?”
“咋了?”
“唉,老秦他糊涂。”江国庆叹一口气。
这个老秦媳妇死的早,这些年就一个人过,平时看着也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
“人家小媳妇一个人在家睡午觉呢,他溜进人家屋里,二话不说就脱人家裤子.”
“卧槽?”江弦大受震撼。这个节骨眼上犯这种错误,老秦这辈子是有了,妥妥的流氓罪。
“卡车天天带出来游街,吃生米的时候我还去看他来着,围观人可多了。”江国庆说。
没错,这时候吃生米,群众还被允许旁观。
江弦简单听两个老同志讲了讲,大概了解,这会儿国内的走向,与自己所了解的那个80年代走向并无什么偏差,依旧是规规矩矩的向前推进着。
过几天,江弦回国的消息传出去,不少朋友来他家里面拜访。
最积极的是王扶林。
几乎是江弦前脚回来,他后脚就上门。
“女孩?女孩也挺好,像她妈妈。”
看过孩子以后,江弦给王扶林倒一杯茶,拉着他坐下来,“王导,可千万别看在我的面子上给江珂什么特殊待遇,咱们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江珂?”
王扶林笑了笑,“这你放心,江珂这个孩子有灵性,我觉得是能用的,而且是能担任大用的,这是这孩子自己的本事。”
“那就好。”
两人寒暄几句,王扶林这才说明过来的缘由。
“这回过来,是还想和你借个人。”
“王导,这话说的,我们早解放了,人又不是物件儿,哪有借的说法?”
“是我用词不当。”
王扶林面带歉意笑笑,然后看向朱琳。
“我看朱琳同志恢复的很快,应该可以复工了吧?”
“我?”
朱琳没想到王扶林会说到她,心里一下有了什么猜测。
“复工是能复工,不过最近都没什么片子找我,我看电影界也快把我忘光了。”
怀孕对女演员的事业是个干扰,影视界好演员太多了,将近一年时间的息影,不管是人气还是流量,都会下降很多。
很多女演员怀孕以后就一直息影了,像是北影厂的张金玲,有了孩子以后就决定回归家庭,对孩子的挂念和惦记使她根本无法集中精力在角色上。
“我们电视界欢迎你啊。”
王扶林轻笑道:“我就直说了,朱琳同志,我们《红楼》剧组欢迎你的加入,我个人非常赞成你来饰演《红楼》。”
“拍《红楼梦》?”
“我觉得秦可卿这个角色特别适合你,不敢确定,还是想找你过去试试,咱们看一看究竟如何。”王扶林道。
“这件事儿太仓促了。”朱琳说,“王导,您得给我一点时间,我好好想想,做做决定。”
“对,做做决定。”王扶林点点头。
江弦把他一路送到胡同口。
“王导,我还以为你是来看望看望我,合着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王扶林露出不好意思之色。
“既是来看望你,也是来看望你爱人,我给剧组定的规矩是不用已经成名的女演员,但是朱琳同志,我愿意给她开个特例。”
“不用跟顾问们讨论讨论?”江弦调侃说。
他可是知道,王扶林性格一向稳重,和杨洁不同,不管什么事儿都要先讨论讨论再讨论,最后才能下决定。
“现在还没到拍摄阶段,我们可以慢慢观察嘛,要是到时候实在不合适,还要提前跟您说一声得罪。”王扶林说。
“没事儿。”
江弦看得很开。
朱琳去饰演《红楼梦》的话,他乐见其成。
但要是实在不合适,他也不强求,不愿意因为自己的一点点私心,毁了这版《红楼》。
毕竟这一版含金量太高了。
哪怕是在后世,这一版仍是最好看的一版。
回到家,朱琳正在给小小陛下喂奶。
“《红楼梦》的事儿,你觉着怎么样?”江弦打探起朱琳的意见。
“我我挺想试试的。”朱琳说。
面对王扶林伸出的橄榄枝,朱琳不可能不心动。
这可是《红楼梦》啊!
能演《红楼梦》,那是多少演员梦寐以求的美事儿。
“嗯,我也支持你去试试。”江弦说。
“真的?”
朱琳意外的看他一眼。
“骗你干什么?”江弦笑笑,“你不会觉得我是那种天天把你拴在家里的男人吧。”
“.我就是这么随口一说。”朱琳脸一红,随即又浮上一抹好看的笑。
江弦的每一次支持都让她觉得特别感动,虽然“妇女能顶半边天”这话天天在喊,但身边儿人真正当回事的不多,江弦更是朱琳觉得极其特殊的一个,他是真的充分重视自己的事业。
又过几天,一个清晨,赵振开推着自行车把手,进了江弦家院子的门。
“振开,你怎么来了?”去厕所倒尿盆的江弦看着赵振开,张开双臂就要来个热情的拥抱。
“我听说你从美国回来了,过来看看你,顺便听你聊聊这次外出的见闻。”赵振开说话依旧是斯斯文文的样子,但江弦非常了解这幅斯文皮囊下隐藏着的叛逆力量。
“来,进屋坐。”
江弦把赵振开迎进家门,给他倒一杯茶,询问起他的近况。
“.我现在调去了外文局的《中国报道》,任文学编辑。”赵振开说。
闲谈几句,赵振开话就密了。
他最近是非常郁闷,甚至说极度郁闷的。
作为朦胧派的代表诗人,赵振开遭受的攻击是非常猛烈的,他说自己上个月甚至被逼着写检查,他宁死不屈,就是不写,但是听说杂志社的主编后来偷偷替他写了一份交了上去。
“江弦,我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眼前全是迷茫。”赵振开一脸感伤。
江弦想了想。
“要不你出国吧。”
“什么?”
“要不你出国吧。”江弦又重复一遍。
“我这次在美国,认识一个台省作家,她自己在美国办杂志,办的还不错,有股东投资,并且已经卖了一千份出去。”
“.”
赵振开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托,眼睛逐渐明亮起来。
“你是说”
“我想在美国办一本杂志。”
江弦语气坚定,“杂志的名字,就叫《今天》!”
(辞暮尔尔,烟火年年。)
(薯片在这儿祝愿诸君,新年快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