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383章 《时代》周刊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83章 《时代》周刊

    第383章 《时代》周刊
    《模拟科幻与现实》引起群愤是必然的。
    这和下围棋一个道理。
    你可以下本手、妙手、俗手。
    但你不能举手。
    同理,一篇小说你可以说它水平不行、写的很差,但你不能因为歧视亚裔就剥夺它应得的殊荣和嘉奖。
    没办法服众,自然民愤滔天。
    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由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发行的《饥饿游戏》平装单行本上市了。
    原本在哈珀柯林斯出版社的策划当中,《饥饿游戏》的上市至少还要推迟一个月。
    但因为此次事件,哈珀柯林斯那边做出了非常快的反应:
    立刻出版!
    在明眼人眼里,这得是多大的商机。
    你总不能让那些反对《模拟科幻与现实》支持《饥饿游戏》的人,为了看这篇小说,又不得不去购买《模拟科幻与现实》这部杂志。
    这不成了黑红了?你们骂你们的,反正我们杂志的销量蹭蹭往上蹿,稳赚不赔的买卖。
    有了《饥饿游戏》的单行本,这种矛盾与纠结瞬间得到解决。
    并且,似乎是为了彻底压过《模拟科幻与现实》。
    在《饥饿游戏》的单行本发行以后,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又重磅推出《饥饿游戏2:燃烧的女孩》。
    没错,第二部!
    这无疑是个重磅炸弹。
    “创想奖”事件原本已经在向着脱离小说的方向发展了。
    第二部的推出让这件事的重心又瞬间回到《饥饿游戏》的小说本身。
    《模拟科幻与现实》的卢西恩最近头都快炸了。
    自从创想奖上爆出的丑闻传开,他就遭到了社会各界的批评。
    科幻界的其他杂志、科幻作家、电视台、搞种族平等的,还有抗争排华的华人.甚至还有女权主义!
    老天。
    卢西恩人都麻了。
    那帮女人从来不看科幻小说!科幻小说对她们来说就是看三行就快要睡着的无聊文体,怎么这个时候反倒积极起来了?
    谢特!
    总而言之,《模拟科幻与现实》此次爆出的歧视华裔丑闻,引发了《模拟科幻与现实》读者甚至一些员工们的强烈不满。
    既然引起公愤,那自然是要有人来负责的。
    卢西恩在一个早上,递交了辞职申请,宣布引咎辞职,而后抱着个箱子来到办公室,收拾属于他的东西。
    “嗨,卢西恩。”编辑克里登凑过来。
    “克里登。”卢西恩抬起头朝他打个招呼。
    克里登脸色平静,“别误会,我不是来和你道别的,照我看,这样的下场是你应得的。”
    “哦,拜托。”卢西恩无奈的耸耸肩,“老兄,说话这么直接也太伤人了。”
    “我还有更伤人的没说。”
    克里登从怀里掏出一本书,放在卢西恩的箱子里面。
    卢西恩扫了一眼。
    《饥饿游戏2:燃烧的女孩》。
    “这是离别礼物?”
    “我只是告诉你,《饥饿游戏》又在《纽约日报》的畅销榜登顶了,它的第二部。”
    克里登一边说,一边指着卢西恩,“你知道么?卢西恩,这篇小说原本应该是我们来发行的!可是因为你,这一切都是因为你,你的目光已经过时了,或者说从来都没有对过,你根本不明白什么才是好科幻小说。”
    “.”
    克里登说完便离开,卢西恩将这本书拿在手里,看着扉页沉默一阵,最后放进整理的置物箱中,将它和自己的东西一起搬走。
    回到住处,卢西恩先是和孩子们打个招呼,然后又和妻子拥抱一下,最后落寞的一个人坐进书房之中。
    他无所事事的将箱子里的一件件东西在书房中摆好,最后抽出那本书,《饥饿游戏2:燃烧的女孩》。
    手指轻拂过封面,卢西恩将这篇小说翻开。
    扉页上写着题记:
    “饥饿游戏无休无止,燃烧的女孩飞箭点燃,星火必将燎原。”
    题记过后便是正文:
    “壶中茶水的热气早已散发到冰冷的空气中,可我双手仍紧紧地握着茶壶。我的肌肉因为冷而绷得紧紧的。此时如果有一群野狗来袭击,我肯定来不及爬到树上,就会遭到野狗的撕咬。
    我应该站起来,活动一下僵硬的四肢,可我却坐着,像顽石一样一动不动。
    此时天已经蒙蒙亮了,周围的树丛已隐隐显露出轮廓。我不能和太阳搏斗,只能看着它一点点地把我拖入白昼,而即将到来的这一天是几个月来我一直所惧怕的”
    卢西恩很快沉浸在故事之中。
    第二部承接第一部,第七十四届饥饿游戏已经结束,凯特尼斯和“恋人”皮塔出人意料地活了下来。
    然而,噩梦刚刚开始。
    十二个区暗波涌动,凯特尼斯竟然成为了一种反叛的象征。
    在这个节骨眼上,总统为了稳固同志,开展第七十五届饥饿游戏“世纪极限赛”。
    不同以往,这次的选手,是历届饥饿游戏的获胜者。
    凯特尼斯作为12区仅有的3名获胜者之一,又不得不重返赛场。
    “.甜心,晚饭好了。”
    “就来。”
    回应一句妻子的呼唤,卢西恩心情复杂的放下这篇小说。
    他一口气将这篇小说完整的读了一遍。
    看完以后,卢西恩仿佛从满纸的文字之间看到作者江弦真正的疾呼:
    终止不公与专制!
    老实讲,卢西恩心里一开始是抱着一丝恶毒,期盼着江弦这篇《燃烧的女孩》写砸第一部的口碑,然后遭到读者们的口诛笔伐,让他也尝尝自己这些天经历的。
    然而通篇看下来,卢西恩不得不感叹,这篇小说写的丝毫不逊色于第一篇。
    “江弦那家伙的想象力就没尽头?”卢西恩一阵诧异。
    第一部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是想象力的极致了。
    但第二部不仅与前作衔接得毫无痕迹,而且在此基础上又有突破。
    时之轮盘竞技场的设计连卢西恩都忍不住要称赞一句绝妙。
    竞技场被分为12个区域,对应12个时区,存在一个隐秘的逻辑:每个小时不同的区域都会产生各自区域特定的威胁,比如毒雾、变种猴、血雨、洪水.
    更重要的是。
    第二部的故事层次又有上升。
    主角卡特尼斯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信念,成长为一个有魅力和领导力的形象。在小说的最后,江弦抛出一个“隐藏的13区”的概念。
    这仿佛意味着,这篇小说仍有后续.
    前两部已经创造出这么辉煌的成绩。
    卢西恩都不敢想,当这小说的第三部发行时,全美的读者们会有多激动。
    随后他又感到深深的痛苦。
    因为只要《饥饿游戏》这小说辉煌一天,他就会被钉在耻辱柱上一天,面对永无止境的攻击与批判声。
    江弦算了下自己的积蓄。
    哈珀柯林斯给他预付的的版税,还有米高梅那边的两部剧本,这些钱林林总总加起来,他现在的账户里有着足足六十余万美元的巨款。
    经纪人马歇尔兴致勃勃的跟他说,“不出半年时间,江,你就会跻身百万富翁的行列。”
    对这一幕江弦也很是期待,可惜他马上就要回国了,应该没办法亲眼见证到。
    这笔积蓄,江弦暂时是没打算带回国内的。
    要是带回国内那可惨了。
    全都给他换成侨汇券的话,那些粮票、米票、油票.江弦这一大家子就算敞开了吃,吃三四辈子恐怕也吃不完。
    更何况再过个十年左右,这些票券就是废纸一张了。
    然而以他的身份在美国开账户又有点困难,可行,但是手续很累赘。
    江弦想了想,准备在回国前,将他的这笔积蓄暂时存在一个有名望又和他关系很近的朋友名下。
    ——聂华苓女士。
    世界有名的华裔女作家、翻译家,以及诺奖和平奖的候选人。
    不论怎么想,江弦都觉得这笔钱让聂华苓帮忙保管非常放心。
    而且聂华苓的丈夫安格尔也非常有实力。
    要知道,聂华苓和丈夫安格尔几乎是自掏腰包每年邀请全世界那么多作家参加“写作计划”。
    “国际写作计划”每年都是数十万美元的巨大开销,已经举办了这么多年。
    可想而知,这对夫妇当然不属于什么清贫家庭。
    江弦暂时将这些钱交给聂华苓,过段时间再让马歇尔想办法给他开账户,存入他自己的名下。
    “这些人都是干什么去的?”
    这天上午,江弦去买了下回国的机票,回来路上,见到人和车都往一个方向开,行人也都穿着黄黑两色的衣服。
    黄黑两色,这既是爱荷华城徽的颜色,也是爱荷华大学校徽的颜色。
    再往前,越是接近球场,车子和行人越多,几乎汇成河流。
    “美国的车子怎么会这样多。”朱琳惊叹。
    堵车的这一幕对于他们来自中国的几人还是非常震撼的。
    “他们每个家庭都有一到两辆车子,当然多了。”江弦说。
    向球场拐弯的地方,站了几个学生,他们拉起一条横幅,上面写了几个字。
    朱琳有些好奇,“江弦,那儿写了什么?”
    “我看看大概意思就是请过往的汽车路过这里的时候鸣下喇叭,来表示他们对球队的声援和支持。”
    “好像全城的人都去看球赛了。”
    “足球是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江弦说。
    “很少看到有美国人踢球啊。”
    “我说的足球不是踢得足球,是抱着的那个美式足球,在咱们中国叫橄榄球。”
    据说全美只有3%的人喜欢足球,导致美国成了一片足球荒漠,美国人宁可去钓鱼,也懒得去抢一个足球玩。
    晚上,江弦和朱琳一起去看了一场电影。
    “江弦,要不还是别去了,我不放心孩子。”朱琳满心顾虑。
    江弦拍拍她安慰道:“没事,小年年那儿有咱妈在呢。”
    话虽如此,江弦心里也难免惦挂着闺女。
    有了娃,夫妻的二人世界就这么一去不复返了。
    两个人坐进电影院,都有些魂不守舍,不过当银幕上出现画面以后,注意力渐渐的被吸引过去。
    电影叫《雨中曲》,美国国宝级影片之一。
    这也是一部米高梅出品的经典电影了,主演是金凯利。
    金凯利都知道吧,著名舞蹈演员,不是那个《楚门的世界》的金凯瑞。
    《雨中曲》是他自导自演的电影。
    放映厅里,每当金凯利的名字出现在银幕上,以及他的每一段舞蹈结束以后,观众们都会情不自禁的为他鼓掌。
    “这男人舞跳的真好。”连朱琳也忍不住赞叹。
    《雨中曲》金凯利年轻、英俊、手脚灵便、充满活力。
    他在美国人的心目中颇受喜爱,此刻的一阵阵掌声,便是最好的验证。
    “看来美国人也不全是那么功利和薄情,只记着眼前而把过去都忘记。”朱琳感叹说。
    江弦没有反对,“他们也是会用很多感情去记忆一个人的,但问题是这个人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存在别人的记忆里。”
    朱琳听着他的话,微笑点头。
    “作家说话就是深刻。”
    “.”
    江弦笑了笑,看着荧幕上,金凯利一个人享受的淋着雨在雨中轻舞,即便整个人浑身湿透,仍是享受着那股松弛的百老汇舞感。
    据说这一段用时7天才拍摄完成,剧组用了数百加仑的水来,维持每天六小时的人工降雨,金凯利在拍摄这段雨中翩翩起舞的镜头时,还高烧将近40度。
    这就是老艺术家啊。
    搞艺术的态度总会让人肃然起敬。
    也难怪人们会怀念他。
    听说金凯利去世那天,美国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了讣告。
    讣告没有一个字是总结他的生平或综述他的成就。
    电视台只是把金凯利这段在《雨中曲》中一个人边舞边唱的一段完整地放了一遍,然后打出“金凯利今天去世”的字幕。
    夫妻俩看完电影,相互依偎着一同漫步回家。
    本以为会是浪漫的一程,不过一路上江弦总觉得奇怪,仿佛过路的人总是有意无意的朝他看过来。
    想着是因为东方人的特殊面孔,江弦也没太当回事。
    直到回家以后,当王安忆把一份《时代》杂志拿到他面前,江弦才明白什么情况。
    封面上是他在“创想奖”颁奖现场高举三根手指的照片,标题为:
    “无耻的规则将被利箭射穿!”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