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1978合成系文豪 > 328.第327章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底色 字色 字号

328.第327章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第327章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今年上面下来个新规定:重大新闻的发布时间从20点,提前至央视的《新闻联播》,播出时间为19点,重要新闻将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
    虎坊路15号这边的央视人欢欣鼓舞,这次重大决定,意味着他们央视干掉了以前的老霸主广播电台,正式成为新闻机构的老大之一。
    晚饭后,江弦先是看了一会电视上的新闻。
    这会的新闻联播当然长得不像后世,演播室就是一堵墙,左上角贴一块儿牌子,上面写四个字“新闻联播”,看着非常像草台班子。
    播音员也不苟言笑,非常严肃的板着张脸。
    嗯,赵忠祥。
    江弦对他的印象全是宋单单那句“我十分想见赵忠祥”,一句话喊出了一个时代。
    如今赵忠祥正年轻,也不太年轻,都三十好几了,他是《新闻联播》第一个出镜播报的播音员。
    并且早在两年前,他就开始给《动物世界》进行配音了你敢信。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又到了动物们繁殖的季节”
    “咯咯咯咯。”
    沙发上,朱琳在一旁捧着一册《红楼梦》笑了起来。
    江弦凑过去,把她揽进怀里,胳膊与朱琳的腰贴在一起,一阵滑软。
    “笑啥呢?”
    “你看这段,写的怎么这么有意思。”
    江弦看了一眼。
    朱琳说的是《红楼》里面一首诗:
    “豆蔻开三月三,一个虫儿往里钻”
    江弦也看的一乐。
    这是“蒋玉菡情赠茜香罗”一回,写冯紫英宴请宝玉、薛蟠、蒋玉菡。
    这时候云儿在一旁助兴,就是敬酒、酒曲、行酒令。
    于是写了这么一首诗。
    意思很简单,一个虫儿碰到豆蔻,着着急急往里钻,结果怎么也进不去,于是豆蔻就说了,我不开,你怎么钻.
    “你说这古代的人,一天说着有辱斯文,写这些东西也不嫌害臊。”朱琳说。
    之前江弦给她说央视要拍《红楼梦》的事情,朱琳给记在了心里,这段时间闲着没事儿就翻看翻看《红楼梦》这小说。
    “这有什么。”
    江弦轻笑道:“就这种水平,我也能写。”
    “你也能写?”
    朱琳翘首瞥一眼江弦。
    江弦也不磨叽,直接吟诵道:
    “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
    女儿愁,绣房撺出个大马猴。
    女儿喜,洞房烛朝慵起。
    女儿乐,一根毛毛往里戳。
    ”
    一首诗吟罢,朱琳已经在他怀里笑到不行了,因为两个人贴在一起,加上衣物的摩擦,她上衣卷起了一些,露出一片白皙的肌肤。
    这当然不是江弦所作,是后面薛蟠这个大聪明受云儿启发,跟着写了一首。
    朱琳笑完又叹一口气,暗自嘀咕,江弦凑过去一听,才听着她碎碎念的是诗中一句:
    “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
    这谁能忍?
    江弦眉头一皱,直接搂着朱琳的腰间,把她从沙发上抱起。
    朱琳不重,江弦抱她相当轻松,他把朱琳放在腿上,这样相当于是坐着抱在一起的姿势。
    “干嘛呀你。”朱琳看着他,象征性的抱怨一嘴,脸上满含娇笑。
    江弦没说话,朝着樱红的小嘴吻了过去。
    一番深吻过后,二人都渐渐情迷。
    “哎呦。”
    也不知是吻的还是怎么的,朱琳的嘴唇色泽变得愈发红润,娇艳欲滴。
    她抬手捂住,双臂抱着江弦的后背,无力的趴在江弦肩上轻哼,声若蚊蚋。
    云过雨停。
    朱琳浑身无力的躺在江弦怀里,看着自己的肚子,叹一口气。
    “你说怎么都这么久了,还没动静,该不会咱俩谁有问题?”
    “说啥傻话。”
    江弦揉一把朱琳的头发,“哪有一次就成的,总得多试几次。”
    朱琳一看,脸一红,“呀,怎么又.”
    话还没说完,便又被江弦拥入怀中,意识最后清醒的时刻,想的是,就以江弦这份表现来看,问题肯定是不可能有的。
    此前,王扶叮嘱过朱琳,等江弦回来给她们《人民文学》打个电话。
    翌日,收到电话的王扶赶到江弦家里。
    “怎么还带着东西?”朱琳看王扶上门还背着个麻袋,吓了一跳。
    “都是给江弦的信。”王扶气喘吁吁的说,“你们家这三楼也太高了,累死我了。”
    “王老师来了,快坐,喝杯茶。”
    江弦招待起来。
    他和王扶都非常熟悉了,不把对方当外人,相处起来非常自然。
    王扶先是喜滋滋的给江弦讲了一下《人民文学》1982年第6期目前的订购数量有多喜人。
    又拿出几篇《红高粱》的评论文章。
    “《当代作家评论》一次性就推出了四篇评论《红高粱》的文章,文学界现在都是关于你这篇小说的讨论,你就偷着乐吧。”王扶一脸与有荣焉的得意。
    江弦对《红高粱》引起文学界的热议也感到开心,不过开心的同时他也有顾虑。
    “除了这些赞誉,就没什么批评的声音?”
    “也有。”
    王扶愣了愣,说,“你也知道,寻根文学在文学界很多人眼中,和如今的文学主流是相悖的”
    “王老师,你就直说吧。”
    见江弦都这么说了,王扶只好如实相告:
    “别的都没什么,是正常的讨论,对于一篇小说来讲,有讨论是正常的,不过之前《文学报》上有一篇文章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
    “什么文章?”
    “文章是一位老作家丁鑫写的,引起争议的点就在于,他认为《红高粱》这篇小说,歌颂了土匪抗日。”
    王扶说起这事情都有些无奈。
    《红高粱》这样的小说,最怕寻章摘句。余占鳌、戴凤莲这些人,他们不是正规军人,就是扛起锄头、拿了土枪的当地百姓,说是土匪,确实算得上是土匪,因为他们浑身匪气,所以没法直接反对歌颂土匪的说法。
    但是看了小说以后,就又会发现,这回事是这么回事,可是根本没办法这么简单的去概括啊,也根本不是那个意思啊。
    王扶说起丁鑫在文章批评《红高粱》的一个问题:
    余占鳌亲叔余大牙贪财好色,还嗜酒如命,有一回喝醉了酒,就玷污了村里的姑娘。
    这个时候,余占鳌的第一反应就是包庇亲人。
    他觉得,一个女人算个啥呢?有多伤天害理?
    丁鑫在文章中写出这个情节,并且言辞激烈的批评,认为余占鳌这个角色三观不正,小说不应该歌颂这样毫无人性的“土匪”。
    “这分明就是断章取义!”王扶有些气愤道。
    余大牙是什么人?余占鳌的亲叔。
    余占鳌自幼丧父,是他一直接济着余占鳌母子,这样的人,余占鳌毫不犹豫的就给他枪毙,这可能吗?
    更何况,剧情怎么能只截取一段来分析?后面的发展和人物挣扎只字不提。
    在后面的剧情里,队伍里年轻又有学问的副官要求余占鳌处决余大牙,否则自己就不干了。
    戴凤莲很理智,明白队伍里有个好指挥是多么重要,使劲儿劝余占鳌处决他亲叔。
    还顶着余占鳌的枪口,痛骂他说:“原以为你是个好汉呢,没想到也是个窝囊废啊!”
    余占鳌呢,他浑身匪气,可他不糊涂,心里也明白啊,这回自己非得大义灭亲不可了,要不然队伍里的这帮人不会服自己。
    于是他说自己一定不忘余大牙的养育之恩,打算披麻戴孝去祭扫坟墓来报恩。
    不过,一码归一码,欺负无辜的人,依照队伍纪律就得被处死。
    于是,余大牙晓得自己犯了事,就坦然地去赴死了。
    当枪口指向他的时候,他看向远方那光芒闪耀的高粱,张嘴大声唱道:“高粱红了,高粱红了,东洋鬼子来喽,东洋鬼子来喽,国破喽,家也亡喽.”
    余大牙出生在东北的高粱地,他犯了很大的错,就是死了也不值得同情,不过在临死之前,倒也表现出了几分男子气概。
    整个剧情连贯着读,并不觉得会有什么问题,而且觉得非常顺畅,每个人所作的决定和选择,都满足每个人物性格。
    “这些人真是没茬找茬。”王扶毫不客气的说,“余占鳌队伍里,连聋带哑连瘸带拐,这些人是土匪吗?难道不是正规的抗日军人,一帮无名之辈就不值得去歌颂?”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江弦幽幽的说了一句。
    王扶却听得精神一振。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她喃喃念了一遍,忍不住笑了起来。
    “说得好,江弦,你这句说得真好。”
    这话的意思很简单,从事卑贱职业的普通民众,而有知识的人却往往做出违背良心、背弃情义的事情。
    这会儿江弦用在这里,反怼那个名为丁鑫的老作家,可以说再合适不过。
    “我这些天正在写一篇文学评论,准备替你解释解释丁鑫这篇文章里那些误人子弟的批评,我再把你这句话加进去,好好刺一刺他。”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我也是引用。”江弦解释说。
    他并没阻止王扶写评论文章的事情。
    他可不像八一厂的李俊导演那样,能洒脱的“把一切都留给时间”。
    留给时间,坐等舆论自己发酵。
    那就完了!
    他从来都是学习鲁迅先生,凡是招惹上来的,必定回怼过去。
    鲁迅先生是真猛人。
    就连自己宠溺孩子这种事被人家阴阳怪气了,他都要果断的回怼,还写了一首七绝,名字就叫《答客诮》,意思回答客人的讥讽。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一个人冷酷无情未必就是真正的豪杰,相反,那些怜爱孩子的人又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
    你可知晓,那山林中兴风狂啸的老虎,还时时回过头来顾看小老虎呢?
    舆论从来都是要靠自己引导的,江弦作为后世人太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王扶要写评论文章,甚至要写他回怼的那一句“仗义每多屠狗辈”,江弦都是完全支持的,甚至不介意自己亲笔写上一篇。
    说完这事儿,王扶又拿出高密文化馆给江弦的来信,和他约起了创作谈。
    高密县关注到《红高粱》,这事儿也在江弦的预料里。
    他其实有考虑过,将高密改成一个虚构的地方,避免小说发表以后自己还得想办法解释。
    但是后来想想还是硬着头皮用了。
    没办法。
    “高粱高密辉煌。”
    这一句太经典,写的也太妙了。
    改了故事的发生地点,这一句的韵味不只是大打折扣,可以说是完全褪色。
    所以就遵循原著,写成了高密。
    至于创作谈,江弦也答应下来,一来有钱赚,二来也是向外界做出他对自己写出高密故事的一番解释。
    只要听起来足够合理,也没多少人会在这个事上纠结。
    王扶告辞以后,江弦的创作谈还没动笔,新华社那边又来人了。
    吴克鲁给江弦来送了一趟《理解万岁》的稿酬。
    他又很是不好意思的旁敲侧击,说京城好多机关单位,都想听江弦的《理解万岁》报告,问江弦能不能在京城再组织几场。
    江弦婉言拒绝了他,“接下来的时间,我想我还是要专注于创作当中。”
    吴克鲁遗憾告辞。
    过后几天,江弦蹲在家里编《红高粱》的创作谈。
    与此同时,王濛也开始替他办理调任的事情。
    消息是瞒不住的,很快就传开。
    可以说,王濛这忽然一步棋子打乱了很多人的布置,然而这些人的反应也很快,令王濛意想不到的快。
    九月初,针对《红高粱》的批判文章数量激增,江弦又察觉到一种熟悉的气压和压迫,正如当年《铜钱街》发行以后。
    山雨欲来风满楼。
    就在江弦有些头疼之际,吴克鲁又找上门来。
    这回上门还是一样,要求江弦再组织一次《理解万岁》的报告。
    江弦自然是拒绝。
    但吴克鲁笑着说:
    “这个单位,你恐怕没办法不答应。”
    江弦一头雾水。
    “哪个单位这么邪门?我还没办法不答应?”
    吴克鲁微微一笑,附耳过去:
    那片海。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