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重生:我的80年代 > 第1195章 大计划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195章 大计划

    第1195章 大计划
    杭城。
    李建昆前脚刚下榻西湖宾馆,后脚就有人登门拜访。
    进门的人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黄宏年。
    另一个是跟李建昆通过电话的、本省主管招商引资的王主任。
    王主任的脸色很不好,让你别管闲事吧,你倒好,口头管管不要紧,还冲上门来。
    黄宏年态度殷勤,嘘寒问暖一番后,苦着脸,开始大倒苦水,说他原本不愿再谈,是要走的,结果王主任等人再三强留。
    表情十分无辜。
    却也是事实。
    王主任正想说点什么,李建昆率先开口道:“你打电话我大哥,问我的联系方式,倒是无可厚非,问题是你为什么要骂他,这跟他有什么关系,谁给你的权利?”
    理论上讲他根本管不到大哥,当真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啊。
    王主任轻哼一声。
    李建昆不咸不淡道:“你也别哼,这件事我管定了。”
    “你……”
    李建昆不再理会他,扭头望向黄宏年道:“别把自己说得那么无辜,就你那点火候,跟我耍心眼子,你不觉得自己嫩了点吗?”
    年纪要比李建昆大十岁左右的黄宏年,讪讪一笑。
    李建昆没有跟他兜圈子的意思,也犯不上,开门见山道:“自立门户后,你一直混迹于金融市场,突然搞出一家空壳子公司跑来大陆收购实业,打的是什么心思,我都不好意思揭穿你。”
    这个国家不仅是他的祖地,也是他的第二故乡,人生没几个十年,况且是最好的年华。
    黄宏年一脸委屈道:“话不能这么说啊李先生,大陆有意进一步放开国门,目的之一就是引入国际游资,借其提振发展,是有这个诉求的,资本存在很多种模式,相信大陆方面早有预判和准备,谁能现在就说得准,一定是坏事呢?”
    他这句话里有些潜台词,王主任听不懂,李建昆门清。
    意思就是说,大陆国门既然开放到这一步,需要国际资本进入助力其发展,那么任何资本模式都有可能进来,即使他没有打算做实业,最后把收购到的企业股份和经营权变卖掉,未必就不能给那些企业找到一个好婆家。
    王主任倒是听懂了字面意思,接过话茬,言语变得强硬,李建昆说穿了不过是个平头百姓,凭什么教训他,凭什么对此事指手画脚?
    “黄老板说得对,咱们现在是有这个诉求的,黄老板积极响应号召,怎么还有错了?哦,像你这样威胁人家,不让人家进来投资,公然唱反调就对了?”
    李建昆瞥一眼他道:“你知道个什么?”
    王主任勃然大怒,“比你知道的多!”
    李建昆皱眉道:“在电话里我跟你讲过,他没可能收购一大堆厂子过来自己经营,最后这些厂子的经营权会落到谁手里,很难说,你打算以后喝美国牌西湖啤酒吗?”
    王主任梗着脖子道:“那又怎么了,如果美国人能经营好,能给咱们带来更大的利益,有何不可,亏你还是个满世界做生意的人,就这点格局?它厂子在咱们的地界上,又跑不掉。再一个,你别光盯着西湖啤酒厂说事,我们和黄老板商量好了,想要跟西湖啤酒厂搞合资,会捎带上一个年年亏损的电缆厂。”
    黄宏年自嘲道:“我曾在这个国家待了十年,参加过上山下乡,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催生出的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决定了意识形态,讲究配套,搭配一个亏损的电缆厂,王主任他们当时提出来时,我莫名其妙地也就答应了。”
    王主任望向他,换上一副笑脸道:“这不叫莫名其妙,归根结底你有一半是咱们自己人,自家人自然不说两家话。”
    所以我是外人喽?李建昆同样自嘲一笑,然后望向一脸赤诚的黄宏年,懒得再跟他辩什么,直接一个字道:“滚。”
    黄宏年倒是不敢作声,耷拉着脑袋往外走,王主任上前拽住他,扭头对李建昆就是一顿喷,以眼还眼地问李建昆有什么资格。
    黄宏年却是打起圆场,不断劝说越喷越起劲的王主任,等王主任总算消停下来后,黄宏年凑到李建昆身前,小声道:“李先生,其实中策不是我一个人的,中策的投资方中还有和记黄埔……”
    李建昆漠然望着他,小样还一套一套的,装无辜不行,又开始搬后台,打感情牌。
    “那又怎么样?”李建昆打断他问。
    黄宏年收住话头,心想真的一点面子不给?
    “回去告诉李佳成,想在内地做这种买卖,一样给我滚蛋,别让我踢他!”
    黄宏年睁大眼睛,原来是一点面子没有?
    面子是自己挣的,你自己爱脸,别人才会给你面子,和记黄埔是中策的投资方之一,李建昆过来之前已经知道,他没有联系李佳成,李佳成会联系他的,除了和记黄埔,中策背后还有几个投资方,比如黄宏年父亲的金光集团、摩根士丹利,以及一个隐藏极深的财阀,黄宏年与之关系非常亲密。
    李建昆一脸厌恶望着黄宏年道:“还有,回去告诉伊藤忠家族的人,有我在,想这么搞,门都没有。
    黄宏年瞳孔收缩。
    李建昆玩味道:“怎么,以为藏得足够深?”
    这时王主任插话,诧异问:“伊藤忠株式会社,那个日企?”
    不怪连他都知道,这个十分低调、许多人都未听闻的财阀,事实上是日苯六大财阀之一,早在七十年代就进入我国经营生意,也是第一个被列为友好企业的日苯商业体。
    李建昆望向王主任,“是不是很奇怪,他背后居然有伊藤忠财团,如果想要合资搞企业,伊藤忠财团怎么不自己出面,不比他有份量有门路?”
    “这……”王主任看向黄宏年,后者垂着脑袋,让人看不见他的表情,继而一言不发再次踱步走向房门,这次王主任没有拦,倒是凑过来追问李建昆,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你不是知道的比我多吗?
    不过这话李建昆没说出来,嘲讽对方并不能带给他乐趣,事实上这也是普遍现象,这个年代,咱们这个国家自上至下都太单纯了,开放固然是必要之举,但是开放走到这一步时,外面的狼群已经能够长驱直入了,在他们眼中我们无异于一头小绵羊。
    没人真正清楚其中利弊。
    现在一切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这个国门他不守,还有谁能来?
    李建昆并不认为自己有多么高尚,只是,有国才有家,国好家才好。
    他为什么敢跟共济会对刚?
    对方的势力何其庞大啊。
    他的底气正是脚下这片对方势力蔓延不进来的净土。
    其实国家一直在庇护他。
    轮到他能国家做点什么时,自该当仁不让。
    李建昆没有解释太多,只是问王主任,黄宏年马不停蹄赶来杭城,起先是不是被杭城橡胶厂吸引。
    王主任说是。
    “因为有些人谋划已久,一直等着我们国门打开到这一天,你以为他们要的是厂子?他们要的其实是咱们的商业话语权,胃口是一个产业接着一个产业,橡胶产业,食品产业,医药产业……”
    前世,黄宏年就打过医药产业的心思,不过咱们至少懂得医药产业的干系重大,及时喊停了。
    搞清楚黄宏年背后有伊藤忠财团后,李建昆也就不奇怪,前世西湖啤酒厂的经营权为什么会落到朝日集团手中,而他所不知道的因为这件事,落入日苯人手中的企业,肯定还有更多。所以无论有多少人认为,黄宏年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好处,李建昆对这个人没有一丁点好感。
    已经非我族类。
    王主任听得眉头紧锁,叹息道:“要按你说的,咱们还搞什么招商引资啊?”
    引来的都是狼。
    李建昆反问:“诚心实意想办企业的人也不是没有,这样的人招进来,让他们自己投资办厂不行吗,一定要合资?咱们是缺劳动力还是缺市场?亏损厂子没人要,再搭家老牌好厂?这是完成任务呢,还是解决自己的烦恼?”
    王主任苦笑道:“你说的简单,咱们有资格提那么些条件吗,人家愿意带钱进来就算不错了,你是不知道现在咱们有多少厂子年年亏损入不敷出啊,三角债再这么一扯,那真是头疼得很,关又不能关,还有那么多工人要吃饭,像黄宏年这样有实力的老板不多的呀。”
    李建昆问:“我呢?”
    王主任:“诶?”
    看出他眼神有点不对劲,李建昆没好气道:“不是我一个,大部队在途中。”
    ————
    杭城这边,才叫真正的阳春三月。
    西湖湿地里草长莺飞,杨柳依依,人们脱去服,换上褂子,在和煦的阳光下结伴泛游西湖。
    西湖宾馆今日格外热闹。
    张灯结彩,拉起几条巨大的大红色横幅,其中宾馆门头上的那幅,上书大字:热烈欢迎昆仑商会成员莅临本省参观考察。
    一辆辆省里安排的礼宾车,缓缓驶到宾馆门前停稳。
    但凡后排上的人走下来,耳畔便是不绝于耳的快门声。
    每一位来宾,都是能见报纸头版的人物。
    而事实上从昨日晚间开始,陆陆续续的来宾到访就没有停过,也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
    这绝对是关于经济方面的头等新闻。
    外地已经有媒体,获悉消息后,火急火燎奔赴过来。
    如此大的阵仗,早前一点风声也没有,这么多华人富商齐聚杭城,到底是共襄什么盛举,目前还没有确切消息传出来。
    宾馆三楼,李建昆的客房里。
    徐方国站在窗台边,俯瞰着楼下又一辆黑色桑塔纳接近宾馆,引发一阵躁动,打趣道:“咱们的车轱辘都要跑掉喽。”
    因为都是大忙人,有些过来之前未必在港城,有些乘私人飞机过来,实在无法一次性接到位,总不能让人家先待在机场凑凑齐吧。
    市里各单位的桑塔纳全被征用。
    他转过身,对身后的年轻人竖起大拇哥。
    如此号召力,全世界也找不出几个人。
    李建昆问:“你就一点不担心?”
    徐方国摇摇头,“我只担心企业不赚钱,工人没饭吃,财政没收入,硬性投入不能到位,老百姓没有好日子过。当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又如何,再说,你小子名气大啊,能分担走不少压力,另外你现在名声还挺好,应该又能消解不少质疑,我看能成。”
    反正先搞。
    成与不成,就看消息传出去后,上面会不会喊停。
    一个宾客还没到时,楼底下就已经架好长枪短炮,是有缘由的。
    李建昆道:“但是质疑肯定有会。”
    徐方国拍拍他肩膀道:“一起扛呗,我倒没事,职责所在,却难为你了。”
    正如小李所言,消息传出去后,肯定会有流言风语,然而他比谁都清楚,小李干这件事,真不为钱。
    达则兼济天下。
    小伙子很优秀啊。
    李建昆摆摆手道:“我要是说为难,就显得矫情了,摆明的这是一件赚钱的事,想要促成此事,把质疑的声音降至最低,咱们还得在细节上好好沟通一下,不行直接把合作条款公开。”
    徐方国沉吟道:“如果是这样的合作条款,必然是有利于我方的,你那边的人能同意?”
    “我会搞定他们。”
    徐方国再次竖起一根大拇哥。
    这小伙子,硬是要得。
    李建昆过来杭城之前的那晚,跟徐方国一通电话粥,煲到凌晨。
    徐方国是诚心实意地邀请他来搞合作,许多各方面都不错的企业,偏偏不赚钱,无论怎么调整改革都没有用,看着是既心急又苦恼,归根结底的缘由其实大家都明白,不谙经营之道,在计划经济之下倒还好,如今市场经济的大潮扑面而来,根本遭不住冲击,而李建昆的经营水平,相信全世界也不会有人质疑,外加徐方国自认对他蛮了解,把厂子交给他,徐方国放心。
    徐方国提出的这个“取而代之”的点子,确实是解决“黄宏年问题”的一剂高效药,沿着这个方向,李建昆延伸想了很多,能解决的还不只是一个两个黄宏年,藉由他领先时代几十年的阅历,还能把前世那些比较遗憾的企业,甚至是产业,紧握在手,好好保护,推动发展。
    比如说中医药行业。
    不过李建昆思来想去,这件事他一个人不好弄,一来人力有穷时,二来如果他以个人名义拥有数以千计的工厂股份和经营权,怎么看都不太好,只怕也很难把此事落实成功。
    于是乎,他把昆仑会拉了进来。
    以商会的名义,集众多华人富商之力。
    想来更容易干成,也更容易被人民接受。
    这是一个超大规模的计划,浙省只是试验田,如果这边成功,会扩散至全国。
    对于昆仑会的参与成员们来说,无疑也是一件好事,地大博物的华夏大陆,十亿亿人的市场,傻子也能看出商业潜力,凭他们自己,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干成这么大的商业计划。
    现在人马已动。
    商谈会在近几日落实。
    一切只看,这场真枪实弹的实验,能否成功。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