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重生08:从山寨机开始崛起 > 第440章 斗而不破的竞争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440章 斗而不破的竞争

    第440章 斗而不破的竞争
    乘坐了属下来接机的车离开后,王华还转头看了看进机场方向,然后想了想后又打开了朋友圈开始删除以往的诸多朋友圈内容。
    以前的朋友圈内容里有着不少他和前女友伊丽莎白的内容,虽然都是属于三天不可见的老旧内容了,但是始终留着也不是个事。
    删除了一大堆朋友圈里的内容,又顺带着把相册里的诸多照片该删了也删了。
    既然伊丽莎白已经是过去式了,那么就让她彻底消失吧!
    处理完这一切后,稍微眯了会,车已经到了公司总部的他们战略投资部的地下室停车场,随后乘坐电梯上楼回到了办公室。
    抵达办公室后,王华稍微缓了缓,喝了口助理端上来的水后,对着办公室窗外的海边公园拍摄了一张照片。
    当即打开微信,给赵琳怡发去了信息,告知自己已经回到公司,顺带还发了张居高临下拍摄的海边风景照。
    不用几秒,赵艺林回信说自己也快到家了。
    两人简单聊了几句后,王华放下手机开始工作,这一忙起来就忘记了时间。
    今天虽然刚回来,但是事情可不少,他要为明天的会见几个创者团队进行准备,要详细了解这几个创业团队的各种信息,同时和其他人一起分析,讨论这几个创业公司的潜在价值,未来能够给公司带来什么新技术或者软件生态上的帮助!
    同时应该给多少估值,给多少投资金额。
    这些都是需要提前了解并准备相应的方案。
    毕竟,能够走到需要和自己亲自会谈的创业公司,本身就已经经过了千挑万选,经过了一层层的筛选之后的创业团队,各方面都是有可取之处的。
    国内相关的高科技创业公司那么多,甚至每天都能冒出来一大堆,但是真正能够进入智云集团战略投资部视野的创业公司其实很少的。
    而进入视野的这些创业公司里大部分也会在前期的调查、筛选中落选。
    最后只有一小部分的公司的投资项目,最后被呈送到王华这个组长这边。
    而王华则是会针对这些企业进行最后的考察、分析,敲定是不是要进行投资,也会直接参与到投资谈判中。
    所以别看他只是个小组长,但是对于众多渴望拿到投资的软件以及互联网领域里的诸多创业公司,中小企业而言,王华不说决定了他们的生死存亡吧,但是也决定了他们的发展高度!
    有智云集团进行战略投资,和没有智云集团进行战略投资,这对于一家中小的创业公司而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成,则一步登天,能够获得来自智云集团的资金以及其他各种资源的支持,获得智云集团的保驾护航。
    并且前脚智云集团刚进行战略投资,后脚就会有无数资本挥舞着支票尝试参与其中,钱什么的就不会缺了。
    败,则哪里来的回哪里去,以后继续慢慢混着,寻找其他投资吧。
    而对于王华本身而言,其工作成绩是取决于他主导的投资项目,能够为公司带来了多少利益,不管是弄来一些好技术,还是说弄来一些好生态内容都算。
    总不能出去一大堆钱,最后公司什么都没得到吧……
    所以他本人对投资与否其实也非常谨慎,这出去的钱虽然都是公司的钱,但是他作为投资项目的具体负责人,也需要为项目的成功与否负责。
    失败项目太多的话,出去的投资经费和所获得的收益不成正比的话,那么就会面临非常残酷的失业危机!
    如果投资项目成功,为公司带来充足的收益,那么奖金也会是非常庞大的数字。
    忙起来的王华,一直忙到了傍晚时分,等把最后一份报告也审批完,和下属也商讨出来了接下来的处置方案后,王华这才重新拿起来私人手机看了看,时间已经差不多六点了。
    有几条未读信息,而且都是赵琳怡发过来的。
    第一条是赵琳怡发过来的照片,是一张对着阳台拍摄的客厅照片,附带文字说已经到家。
    这照片里的客厅显示还挺大的,但就是装饰上有些老气,一看就是老一辈中年人的审美风格。
    接下来又是两条赵琳怡的信息,是两家餐厅信息的点评页面链接,说这两家餐厅挺不错的,问他喜欢那个。
    王华回复了过去,说自己刚才在开会,吃饭的话,第二家餐厅看上去挺好的。
    想了想,又多加了一句,我已经快下班了。
    很快,赵琳琳就回信息道:“我现在过去,六点半见。”
    王华道:好!
    放下手机,王华想着这简短的信息,嘴角也是略微露出了微笑,尽管两个人今天才认识,相处的时间不长,不过他可以明显感受到赵琳怡的好感。
    而他对赵琳怡的感觉也很不错……
    既然如此,那么就多接触了解一二吧!
    ————
    就当王华在这边一边忙着工作,还要抽空约会谈恋爱的时候,不远处的另外一栋大楼里,徐申学还在和季成河以及其他几个人一边闲聊一边喝茶。
    虽然时间已经快六点了,但是也没人说什么准时下班之类的话。
    他们都是集团高管,并没有什么准时上下班的说法,平日没啥事不来公司也没事,有事半夜三更都得爬起来处理事情……不过就算是不来公司,其实也会忙着一堆事。
    他们这些人,包括徐申学在内,其实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是属于工作时间。
    只不过也没人感到累或者厌烦……高级管理层和普通员工,面对上班的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很多高级管理层,其实很享受工作的……如果你天天被下属各种尊敬讨好,连进会议室都有人帮你开门,进去后所有人都会看向你,甚至立马有人站起来和你说话,而身份地位不够的人只能在一旁向你行注目礼。
    相信我,你也会喜欢工作的。
    而待在徐申学办公室里闲聊的这一小群人,就是属于这样的人。
    闲聊的时候众人的也不是什么生活,更多的还是工作上的事情,只不过整体氛围要轻松的多,说一些行业动态,竞争对手的情况,也会夹带着一些新业务的推进。
    等众人结束这一场闲聊,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这才各回各家。
    数天后,徐申学在一行人的陪同下前往通城,也就是智云集团旗下的智云微电子。
    今天来这里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视察刚完成技术认证的等效七纳米工艺!
    通城郊外,一个庞大的半导体综合生产基地在哪怕是半导体工厂比较多的通城里也显得非常显眼。
    这就是智云微电子旗下投资了一百多亿美元而打造的‘第二十五厂’。
    说是工厂,但实际上是一座综合半导体生产基地,拥有两大等效七纳米工艺的生产线,一座先进常规封装工厂之余,还搭配有一座依旧还处于设备调试阶段的先进3d封装工厂。
    该工厂,是智云集团成立以来的最大单项目投资,前后已经砸进去了一百四十多亿美元。
    而了这么多钱的第二十五厂,不仅仅技术先进,并覆盖芯片光刻以及封装、测试等工序,各种原材料进去,直接就能生产出来成品的芯片。
    同时产能还特别大。
    第二十五厂拥有两条生产线,第一产线是采用进口设备,包括alms的nxt1980光刻机在内的欧美日韩设备,这也是智云集团最后一次大规模进口这些关键设备。
    这些进口设备组成的第一产线,理论巅峰产能能够达到每月三万片,当然,因为采用浸润式光刻机,玩四重曝光技术,其等效七纳米工艺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实际生产下来,其产能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的。
    第二产线则是设计产能达到了每个月四万片,该生产线大量采用国产化设备,设计,尤其是前道光刻机,后道光刻机,蚀刻机,例子注入机等核心设备,已经是清一色的仙女山控股旗下的海湾科技以及其他旗下子公司所提供,整体的国产化设备比例已经相当高了。
    主要是最近两年国内的基础科学,尤其是材料以及精密加工领域的发展非常迅速,在仙女山控股的带动下,从事半导体制造业产业链的很多企业都进行了针对性的研发,进而拿出来不少的产品。
    尽管其中的不少设备还是国外的,同时一些设备的制造过程里也有国外设备或材料的参与。
    这依旧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再者,其实仙女山控股旗下,基本能够拿出来全套的半导体设备以及耗材……只是部分领域还跟不上国外同类产品的性能,比如生产效率跟不上,又或者是精度不达标,又或者是无故障时间太短等。
    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有,这也是智云微电子的国产设备生产线里,依旧大量采用进口设备的缘故。
    设计的设备数量太多,并且一个个都挺难搞的,光刻机也只是其中之一,其他各种设备也挺难的。
    智云微电子和仙女山控股那边尝试过用全套纯国产设备的生产线,理论上全套的纯国产设备是能够用于十四纳米工艺节点的,但是生产成本会非常高……众多环节里,这个环节卡一下,那个环节卡一下,最后就导致了芯片的成本暴涨!
    消费领域的芯片,价格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生产效率不达标,良品率上不去,那片最后芯片的价格就会变成天价,到时候消费者也就消费不起了。
    所以,虽然最近几年仙女山控股的发展速度极快,然而距离能够为智云微电子,提供全套的纯国产设备,并且还要能够把把技术做到十四纳米工艺的同时,还保证良品率以及生产效率,把芯片的成本控制在现有芯片的大概水准……还是无法做到的。
    当然,即便如此,也能够让徐申学有充足的底气了。
    现在还不行,但是再过几年呢,迟早的事。
    那怕是等效七纳米,甚至未来的等效五纳米工艺等都是如此……只要给他一定的时间,甚至都不用太久,他总能搞出来。
    进而避免各种卡脖子威胁!
    至于现在嘛,智云集团和美国的那几家财团之间,在半导体领域以及半导体延伸而言的智能终端设备、人工智能这些领域里是相互有顾忌……同时又相互需要,最后就达成了这么一个平衡。
    对面要是现在就彻底给智云集团来个全面的断供,尤其是耗材断供,那么智云微电子也会很难受,至少等效七纳米工艺的产能扩充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法搞了。
    而现有的10-14纳米工艺的生产线倒是能够依靠全套国产设备继续扩张,但是成本无法接受,所以产能短期内很难进行扩充,但是可以等那么几年后再进行扩充……这几年里只能使用现有设备生产。
    也不用担心供应商断掉了维护后就没办法用了,仙女山控股的技术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对现有进口的这些顶级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维持既有生产能力是妥妥的。
    还有个耗材问题,这个以前是个大问题,但是现在问题不大了……就是很多耗材侵犯他国企业的专利,现在没办法大张旗鼓拿出来用,但是如果被封锁了,那么也不用顾忌太多,直接拿出来用就是了。
    问题不大。
    不过,不仅仅智云集团会难受,如果你断供我也给你断供的话,对面也会很难受!
    比如各种算力芯片就会被彻底断供,美国那边的一大票高科技企业就无法获得apo显卡,大概率只能被迫使用嫉妒不成熟,开发生态要啥没啥的,算力又很拉胯的amd算力显卡了。
    而智能终端所用的算力芯片这一领域,还要更严重一些,各种智能终端,比如汽车领域使用的算力芯片,目前全球范围内可没有什么代替品……智云集团在终端算力芯片领域里的垄断程度,其实比服务器gpu还要更高。
    双方在半导体领域要是打架的话,基本就是你断我设备,我断你芯片的结局……当然如果给各自几年的发展时间,那么双方又能各自补齐缺陷。
    仙女山控股这边,给他们三五年的时间,拿下来全套等效七纳米工艺甚至五纳米工艺的国产设备以及耗材,问题不大……徐申学是有这个信心的,大不了先不搞其他领域的研发,集中力量,弄多几个ss级别的科研名额,再弄一大堆s级别以及a级别的科研名额投入到半导体领域。
    玩命死磕半导体设备以及耗材领域,搞出来是大概率的。
    而老美那边的那几个财团,如果被制裁了算力芯片的话,他们也能够动用手底下的amd以及高通,英特尔等芯片厂商再加上台积电、四星这两家芯片制造厂商进行代替计划。
    硬着头皮使用自家的芯片,一开始肯定会非常难受,但是咬牙硬撑几年的话,其实也能在三五年里发展出来一定技术水准的各种算力芯片……顶多就是性能比不上智云集团的算力芯片而已,差一些但是好歹能用啊!
    最后,双方又会形成新一轮的平衡!
    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里双方除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外,啥都捞不着。
    至于靠着这点制裁就狠狠地打击对方,甚至断掉别人的根本,梦里都没这么好的事。
    不管是徐申学这边,还是对面的财团,那都是世界级的顶级财团,指望用这种制裁的小手段就能把对面搞垮是不可能的……
    想要搞垮这种级别的财团……其他手段都是不太靠谱的,你得发动一场世界大战才有这个可能性!
    这也是徐申学和对方的财团最后在半导体领域里达成和解的重要因素。
    并不是说双方离不开谁,而是离开了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更没办法给对方造成什么实际上的重大打击。
    顶多就是各自难受几年,然后摇身一变又满血复活了!
    既然如此,那还打个屁,继续一边吵架一边合作吧。
    同时也是各自发力想要补齐缺陷:徐申学继续死磕半导体设备以及耗材领域;对面则是继续死磕算力芯片以及人工智能领域。
    谁都不想被对面卡脖子!
    同时还持续进行常规的商业竞争。
    这算是一种斗而不破的竞争吧!
    而随着智云集团和对面这几家财团之间的竞争越来也激烈,也直接促使了技术的持续高速发展……有竞争才有压力,有压力才有技术进步啊!
    用duv浸润式光刻机搞等效七纳米工艺,就是属于这种竞争之下的结果!
    在先进性能的euv光刻机还没有来得及商业量产的情况下,智云微电子以及台积电,愣是硬生生折腾出来了等效七纳米工艺。
    但凡换个时间节点,没有如此激烈的商业竞争的话,这两家都不可能用duv浸润式光刻机去搞这个工艺节点的,投资死贵不说,而且芯片的良品率太低,整体芯片的性价比就很不好。
    多等两年用euv光刻机轻轻松松搞定的事,犯不着现在死磕啊……
    但是现在……两边都得硬着头皮搞,你不搞,对面就搞了,到时候你就落后了……一旦技术落后,后头一连串的商业市场还要不要了?
    智云集团为了抢占先机,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使用等效七纳米工艺,使用在手机soc以及电脑cpu,服务器gpu以及终端算力芯片上。
    甚至一口气就搞了个两条生产线,理论设计产能达到每个月七万片的第二十五厂,为此不惜耗费巨资。
    这么庞大的等效七纳米工艺的产能,不仅仅能够通过大规模量产降低平均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利用先进芯片的优势,大规模抢占芯片市场以及芯片背后的智能终端以及电脑、服务器市场。
    这个第二十五厂的等效七纳米工艺,直接关系到了未来几年里智云集团乃至其他部分兄弟企业的核心产品,包括部分秘密研发项目的核心项目的成败!
    如此重要的项目,徐申学自然会亲自来视察!
    然后,他就看到了刚完成了技术验证,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枚采用等效七纳米工艺制造,晶体管密度达到了每平方毫米一亿个以上的顶级芯片:s903!
    看着只有指甲盖大小的这枚小芯片,寻常人很难想象智云集团为了把它给造出来,已经先后付出了一百多亿美元的庞大投入!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