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X1飞机待命首飞
第373章 x1飞机待命首飞已经更新休整完毕,1.4w字!
——————
正当徐申学等几个人闲聊的时候,众多工作人员也在进行各种准备工作。
毕竟这是x1项目第一次首飞,存在着诸多未知的情况,他们必须做好万全之策才行。
并且为了保密,其实这一次的首飞还特地选择了一个机场上空有云层遮挡的天气。
晚上不利于观察飞机姿态,但是万里晴空的话,飞机在跑道上又容易被卫星拍摄到画面,所以只能选择一个有大片云层遮挡的普通天气了。
只要飞机起飞离开机场,卫星想要拍摄到这架造型极为特殊的无人机就不容易了。
毕竟太空中的诸多侦查卫星,一般也是盯着机场,只要飞机不是在机场跑道上被拍到,那么问题就不是太大了。
再者,为了进行保密,该项目其实被伪装为常规遥控型隐身无人机,万一泄露了些许信息,到时候大不了就宣传为遥控型隐身无人机。
毕竟遥控型无人机和人工智能战斗机,在外观上其实很难进行分辨,用来进行混淆视听还是可以的。
遥控型隐身无人机虽然也挺重要的,公布出去也会引来一片讨论,但是相对于人工智能战斗机而言,那就不值一提了。
毕竟之前已经有大型隐身无人机进行首飞,并被公布出去了,网络上各种视频一大堆。
从保密角度来看,把x1项目伪装成为一款遥控型隐身无人机是一个比较靠谱的方案。
至于彻底保密……让外界一点都不知道那可能性不大。
现阶段还可以跑到这个偏僻的小机场来进行保密首飞,但是后续进行更多的各种飞行测试的时候,不可能每一次都能瞒得住的,只要天气良好,飞机只要出现在机场跑道上,他国卫星第一时间就会拍摄高清地面图像。
如果是在一些常规的试飞机场里进行飞行测试的时候,各种视频也会第一时间满天飞。
所以还不如来个混淆视听,告诉外界这是一款遥控型的隐身无人机……至于为什么这款无人机是两侧进气道,尺寸为什么这么大而且是战斗机的菱形布局,而不是攻击机,轰炸机常用的飞翼加上进气道布局?
如果是无人机战斗机的话,怎么解决通讯延迟,遥控指挥一架对通讯延迟要求极高的战斗机无人机。
哪来那么多为什么!
反正真真假假,爱信不信!
工程师团队们进行最后准备工作的时候,徐申学和合作厂商来观看试飞的人也出了大楼,然后来到了机库里再一次看到了这架人工智能战斗机。
再一次看到这架飞机,徐申学心中还是忍不住有些感叹,这玩意看起来实在太有科幻感了。
比当下的几乎所有已知的飞机,在外形上都更加科幻。
为了全向隐身而打造的无垂尾菱形扁平布局,这是之前诸多隐身的轰炸机以及隐身无人攻击机上的主要特征……但是x1团队却是首次把这个菱形布局,用在了对机动性要求很高的战斗机上。
而且还是两侧进气道,这种进气道放在这里,稍微对航空常识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这不是什么轰炸机/攻击机,而是一架具备良好机动性能的战斗机。
无垂尾菱形布局加上两侧进气道……光是这个外形一眼看过去就知道,这绝对是一款隐身战斗机,绝对不会有第二个可能性。
如果再来个座舱的话……完全可以称之为第六代战斗机!
但是x1没有座舱,它就不是一架有人战斗机。
所以是否可以判定为六代机,这是一个富有争议的问题。
有些人觉得,无人机也算六代机;但是有些人认为,有人驾驶的战斗机才可以算是六代机,无人机只是有人驾驶飞机的一个协同作战单位而已。
至于什么是六代机,这需要时间来给予答案!
这个时候,x1项目的一个负责人也上来,为众人现场介绍了这款飞,这一次倒是没有说太多乱七八糟的各种让人听不懂的专业术语了,说的都是一些常规类的东西。
“我们的x1项目,采用无垂尾菱形布局以及高度扁平的机身,喷气口上置,采用了一体化大型中部内置弹仓,弹仓空间充足,足以容纳各种导弹。”
“整机的尺寸长为十七点五米,宽十四点三米,最大起飞重量可以达到三十六吨,载弹量可以达到八点五吨,最大航程三千八百公里。”
“搭载新一代发动机使得我们的x1项目具备了超过一点八马赫的最大速度,具备短暂超巡的能力,不过想要长时间超巡,还需要等待新一代的发动机服役,等到新型发动机服役后,最大起飞重量,载弹量以及超巡等技术指标还会有一个比较大幅度的提升。”
听到这里,徐申学想了想后对旁边的一个负责人道:“新的发动机如果研发上遇到了困难,比如一些子系统、材料等问题的话,我手底下也有不少的公司搞各种新材料,新技术,说不准就有材料、技术适合的。”
对这个项目的硬件部分,徐申学之前旗下的企业参与的并不多,也就是在传感器领域里参与比较多,毕竟传感器这东西也有部分是属于半导体传感器,而半导体传感器领域里智云集团自诩第二,绝对不会有人敢说第一了。
此外就是提供了一些乱七八糟的各种新材料,但是这些新材料用在什么地方其实徐申学也不太清楚。
不过既然听说对方的新型发动机研发还需要一些时间,也就主动开口说了几句。
直接接手主导发动机研发这种事就别想了……因为徐申学手底下的科研系统需要在徐申学控股的公司里才可以用。
非控股公司是无法使用科研系统的名额,为这些研发工程师们增加助力的。
而且之前徐申学也尝试过搞劳务派遣模式……那就是自家的工程师加上科研名额后,然后派遣到其他企业去搞研发,可惜系统不给钻漏洞,直接来了个名额暂时失效。
而发动机的特殊性,也不可能整个交给徐申学手底下的企业来研发,这不合规矩。
所以在这些领域徐申学如果要提供一些助力的话,那么就只能搞一些子系统,零部件,材料这些了。
听到徐申学这么说,边上的合作厂商的一个负责人则是颇有兴趣:“我们在发动机研发上的确是存在一些困难,毕竟发动机嘛,再好都是不够好的,问题永远都存在!”
“回头我们再合作一把,看看能不能做到更好!”
徐申学道:“行,我到时候派个技术团队和你们接洽,不管有什么需求你们只管提出来,能不能做到另说,但是万一呢,是吧!”
说着,徐申学道:“也不仅仅是发动机领域,其他方面如果有需求也可以说,特别是半导体领域方面以及计算机领域,在这方面我们还算是有自信的。”
对方道:“那感情好,回头我也派个团队进行接触!”
徐申学说是自信,但实际上在半导体以及计算机领域,包括软件部分,智云集团在国内就是毫无争议的第一,而且是断崖式领先其他企业的第一。
同时他手底下的其他几家公司也诸多方面也有极大的优势,比如南门航天,虽然这只是个航天公司,但是航天航空不分家,很多航天领域的技术,在航空领域也是能够用上的。
再者是海蓝汽车,别看它只是个民用汽车厂商,但是人家搞的可是智能电动车,正儿八经的高科技领域,可不是常规意义上的传统汽车厂商。
海蓝汽车在智能化控制,电池,电机,态势感知等诸多领域里的技术积累是非常雄厚的。
比如激光雷达这个东西,海蓝汽车所使用的激光雷达可是自研的,旗下负责激光雷达的子公司,在激光雷达领域里的技术独步全球无敌手,而该子公司的激光雷达,可不仅仅使用在汽车上等民用设备上……还可以使用在特殊领域里,比如无人机,地面无人移动终端上。
海蓝汽车公司所研发的诸多技术,其实都被大量应用到其他领域里。
还有仙女山控股,虽然它只是个搞半导体设备以及耗材的,但是他们往深了说,其实就是搞超高精密设备的,各种技术、材料研发项目多了去,其中的很多底层技术以及材料都是可以用在其他领域的。
所以,徐申学手底下的这些企业,里头还真有不少好东西。
众人一边听着介绍,一边闲聊的时候,徐申学也跟着众人围绕着这个飞机转了一圈。
同时x1项目的负责人还在继续道:“在定位上,我们的这个是算是中型人工智能多用途战斗机,具备传统空战能力的同时,更具备在高威胁空域里进行长途奔袭,打击敌纵深防空节点,指挥节点的能力。”
“同时在x系统的整合下,该机能够接受并整合处理大量友方单位的信息数据,包括常规卫星数据,低轨卫星数据,友机数据,预警机数据以及地面或海面单位数据。”
“理论上,该机甚至不需要开启自身的雷达,就能够友方单位的数据支持下,穿过高威胁空域,对目标单位实施打击。”
徐申学听到这话的时候,嘴角不由得弯起来,这里头的低轨卫星数据,可就是他手底下的智云卫星的低轨道卫星网络所提供的。
徐申学搞的低轨道卫星,提供民用的互联网连接只是其中一部分功能而已,实际上这玩意还具备了各种侦查能力……在这种小卫星上带个高清摄像头,红外摄像头又不是多难的事。
只是平时没必要不会开启而已,真到有必要了,一道指令下去,这些卫星就会开启上述侦查设备,提供海量的卫星侦查数据。
想一想,好几万个小型低轨道卫星遍布全球,对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都实施全面监控,画面也挺美的!
同时,更加重要的还是为各种移动设备提供数据支持服务,比如地面的车辆,海面上的舰艇,空中的飞机。
毕竟低空轨道网络,在徐申学的设想里,是给大量的无人车辆,无人机提供支持服务的,是构建整个无人交通网络的重要数据支持网络,这是它的核心作用。
至于卫星互联网……那只是前期商用措施而已。
如此情况下,这种低轨道卫星具备多种功能也就是必然的了。
同样的,这种能力既然可以给民用各种设备使用,自然也可以给军用的各种设备使用……
而诸多无人机的计划里,智云卫星的低轨道卫星数据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哪怕只是充当卫星通讯,也比中高空的通讯卫星更靠谱。
因为智云卫星的低轨道卫星飞行高度更低,距离地面距离更短,数据延迟也更低,此外数据传输量也更大。
眼前的这架x1项目的无人机,同样是接入了智云卫星的低轨道卫星网络,只不过目前智云卫星的低轨道卫星网络规模还不大,目前作用还不大……但是假以时日,等智云卫星把好几万枚卫星给送上去后,到时候作用可就大多了。
“我们的x1项目,具备和地面指挥中心,乃至和有人战机协同作战的能力!”
“可以在搭载了控制指挥系统的有人机上,对该机进行有效指挥,按照有人机的指令执行各种任务!”
“为了进行这一次的测试,我们还改装了一架双座战机,在后座舱里配置了控制系统,充当这一次试飞以及后续试飞测试的指挥机。”
随着解说,徐申学才看到机库的另外一边,有一款看起来双发中型机,刚才他都没怎么留意,不过是个老飞机而已,十几年前还算新鲜,但是现在……有啥好看的。
现在既然说是改装过的指挥机,他也就有了些兴趣多看了几眼。
只是多看几眼后,还是没啥感觉:都是十几岁的牛夫人了,再怎么改也就那样了……
不过他对机组成员还是非常的重视,跟着其他几个人一起上前,对机组成员进行了问候。
问候过后,徐申学还习惯性的想要来几句,比如什么飞行成功,奖金多多滴之类的话……但是话到嘴边就停下来了,场合不对,人员不对。
算了,这些事情自然有合作伙伴负责,不用他徐申学多此一举。
转了一圈,仔细看过这两架飞机后,徐申学和其他几人又到了隔壁的大楼进行等待。。
试飞的工程师团队正在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
约莫一个小时后,有人通报各项准备已经完成,外部的云层条件良好,可以有效阻挡太空中的卫星阻拦,机场周边地区也没有什么问题,x1项目的x1001号无人机的各项试飞前测试也已经通过。
试飞条件已经具备,试飞将会在十五分钟后准时开启。
当即,徐申学就跟着其他几人到了控制中心里,这个控制中心里乍一看,和航天发射的指挥中心有点类似的感觉,前方有着一块大屏幕以及两侧的诸多小屏幕,现场里是数十名各种盯着屏幕显示器里各种数据的工程师们,其中过半都是智云集团旗下的工程师员工。
徐申学他们几个都是属于旁观者,所以也没有去打扰他们的工作,就这么站在后头看着。
“最后一次检查系统情况!”
“智能控制中心运行稳定,x系统已经启动完成了自检,检查模式启动!”
“机身运动姿态感应模块自检完毕,状态良好。”
“机身飞行控制模块已经自检完毕,状态良好。”
“数据通讯完好,x系统已经连接控制中心,开启综合数据连接模式!”
“智云卫星系统已经接入,b23模式已经开启,前期第一批六个感知卫星已经变轨待命!”
“机身雷达,光电感知模块已经启动,感知数据已经接入x系统!”
“模拟预警指挥雷达数据,模拟预警机数据已经接入x系统。”
“输入作战系统授权码!”
“输入安全系统授权码!”
“输入二级安全系统授权码!”
“授权码输入完毕,x系统已经获得授权!”
………
随着众多人员的通报,徐申学等人也是看向了大屏幕。
这个时候,大屏幕上出现了一个虚拟头像,然后传来了一声合成语音的声音:“各位好,x1001号已经进入待命模式!”
听到这一句合成语音的话,徐申学的心情有些激动,而旁边的一个合作厂商的老年人更是呼吸有些急促。
只见他深呼吸几次后才开口道:“本人***,一级权限,授权码*****,现命令x1001执行首飞任务,现移交指挥权给伴飞机组!”
合成语音再一次传来:“身份验证通过,授权码通过,命令确认,执行首飞任务,指挥权移交给伴飞机组!”
随后,另外一侧的小屏幕上,也出现了已经上了伴飞观察指挥飞机的机组的镜头,后座飞行员确认接管了x1001的指挥权。
机组成员:“伴飞机组已经接管x1001指挥权!”
随后,伴飞机组开始和塔台确认各种情况,随后启动发动机离开机库上了跑道。
随后,x1001无人机也开始启动发动机,跟在伴飞飞机的后头进入了跑道。
指挥中心里,还能够听到伴飞机组的指挥飞行员和x1001飞机的对话。
机组成员:“x1001确保安全距离,注意观察跑道!”
x1001:“x1001收到,我正在驶向跑道,距离指挥机有五百米安全距离,确认跑道无异物!”
机组成员:“x1001,再一次进行自检,确认各子系统功能完好情况,如有异常立即报告!”
x1001:“x1001收到。”
数秒后x1001的声音再一次响起:“系统自检完毕,各子系统功能完好无异常。”
机组成员:“x1001,按照程序联系塔台,一切正常的话,随我起飞!”
这个时候,塔台的指挥人员也加入了进来……说实话,这情况让资深的塔台指挥员都有些紧张。
人生一辈子指挥过无数飞机起降,但是还是头一次指挥人工智能开着飞机起降……多少是有些忐忑的。
塔台:“x1001,机场数据已经传过去了,请确认!”
x1001:“机场数据已经抄收!”
伴飞机组:“塔台,我机已经准备妥当,x1001汇报无异样,具备试飞条件,我申请起飞,执行x1001试飞任务!”
塔台:“收到,x1001,请确认状态,是否可以起飞执行试飞任务?”
x1001:“确认状态完好,可以起飞执行试飞任务!”
塔台:“伴飞机、x1001,准许起飞!”
随着塔台下了起飞的指令,跑道上已经距离比较远,但是并列在一起的两架属于不同时代的战机,也开始了加速!
战机的加速极快,很快它们就到了起飞速度,然后腾空而起!
这个时候,指挥中心里也出现了高清高倍数摄像机拍摄的两架飞机的画面,当然更主要的还是x1001无人机的多角度画面。
同时都还有伴飞飞机机组成员拍摄的位于侧上方的画面呢。
在空中的x1战机,姿态相当优美,整个看起来就像是一片叶子一样,咋看都不真实。
这个时候,伴飞机组传来了声音:“指挥中心,它飞的太漂亮了,起飞程序几乎是我们之前所模拟的标准程序,没有丝毫差错!”
指挥中心:“继续伴飞指挥,执行预定试飞科目,第一次飞行,确保安全!”
接下来,在伴飞机组的观察以及指挥下,x1001无人机执行了众多试验飞行科目。
不过因为是第一次首飞,所以整体的飞行科目里是没有什么复杂的飞行动作的,第一次首飞验证的就是飞机的基本飞行性能……看它能不能飞起来!
而和诸多有人驾驶的飞机第一次试飞不一样,x1项目的第一次试飞,还同步试验了x系统的性能。
以前都是各种模拟试验,x系统表现的各种完美,但是不真的试一次,怎么知道行不行啊。
而现在初步看来,x系统是完美的操控了x1这架极为操控的飞机,并且飞行姿态非常完美。
伴飞机组拍摄的画面,被传递到了指挥中心里,整个x1飞机的飞行姿态非常平稳……这对于一架没有垂直尾翼的飞机而言,可不容易。
更别说这还是一架ai操控的飞机了。
除了验证基本的飞行姿态外,x1001飞机还在同时试验着其他的诸多项目,如态势感知,数据通讯等各方面。
x系统的强大之处,其实都不在于简单的操控飞机,更在于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依靠强悍的数据处理芯片组成智能控制中心,x系统拥有极为强悍的数据处理能力……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x1飞机实际上就是塞进去了一台服务器飞上天。
而x1飞机的体量以及供电能力,也足以让x系统运行!
而这些诸多测试里,伴飞机组那边其实都看不到,也没办法看,大量的数据都是被直接传输到了控制中心这边。
这些数据会被分析处理,然后简单汇报给指挥中心里的人员,不过更多的数据则是会被充当宝贵的试验数据,用来在后期进行分析,对比,用来持续改进x1项目,乃至x项目。
所以,当x1001上天的那一刻起,海量的宝贵数据就已经被收集起来。
徐申学这个时候,从窗台里拿起望远镜看着天空中的两架飞机,一架是黄色涂装的双座老式飞机,这个没啥看头直接略过。
另外一架则是灰色涂装的x1001了,从下方看过去,整个飞机看起来有点像是一片叶子在天空中飞行。
但是它的速度却是非常快!
耳边持续传来喷气式发动机的隆隆声音,稍不注意,视线上就难以捕捉到这架战机了。
这还是视线直接观看呢,所以在场的很多人其实都能看到这架飞机在飞行!
然而在数十公里外的一个雷塔站里,被要命执行保密任务的一群人此时却是神情非常复杂。
而后头的一个小房间里,两个高级别人员正在低声道:
“你确认新飞机已经升空了?我们在雷达上根本就没有看到它,我们只看到了伴飞飞机!”
“就算新飞机是隐身飞机,但是在这个距离里也不至于躲过我们的雷达探测,我们这可是最新型的雷达,哪怕是其他隐身战斗机在这么近的距离里,也不至于让我们彻底抓瞎!”
“就算是正面无法探测,但是侧面呢,尾部呢?它总不至于在空中一直正面面向我们吧?”
另外一个人则是道:“已经可以确认升空了,但是具体为什么无法探测到,别问我,我也不知道!”
雷达站里的普通人员们,只是按照命令对某空域进行仔细搜索,自然不知道他们搜索的目标是什么,甚至都不知道有目标呢。而这,就是无垂尾菱形布局,再加上高度扁平机身的优势了,这种机身再加上隐身涂料,是可以做到全向隐身的,对比以往的五代机的隐身性能是有质的飞跃。
这种全向隐身,不仅仅具备对不同雷达波段的隐身性能,而且对侧面,底部,甚至尾部都有不错的隐身能力。
回到试飞的指挥中心里,徐申学继续用望远镜看着天空中的飞机,他身边的其他一些人也都差不多,一个个仰头看着天空中来回飞行的x1001飞机。
也就是今天进行的只是首飞,飞行速度不算快,高度也不高,所以他们还能用望远镜看见,如果进行高速高空飞行的话,他们根本就看不见这飞机。
整个飞行试验持续了大约二十分钟,然后飞机才开始进入返航程序,x1001先降落,随后伴飞机组也降落了。
降落后,x1001直接返回机库,随后大量的工程师开始对飞机进行各种检查。
接下来就是各种数据分析了,而这些事情就比较枯燥了。
徐申学和合作厂商的几个负责人闲聊了一顿后,一起吃过了午饭,然后又看了一眼x项目团队,最后才乘坐公务机离开。
今天这一次看试飞,总体感觉还不错,x项目团队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搞出来的x系统还挺不错的,至少在首飞里掉链子吗,体现出来了非常优秀的性能。
至于x1飞机,那是合作厂商的项目,和徐申学关系不大。
而且徐申学也知道,不出意外的话,后续半年里还会有两款无人机也进行试飞,也就是x2项目以及x3项目。
合作厂商对整个x计划非常重视,为了万无一失可是一口气弄了三个项目,然后再进行内部对比,最后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只有一个项目会获胜,然后继续推进,其他两个失败项目则是转为技术封存状态,技术用于其他项目。
当然,也有可能会同时搞两个无人机项目,比如一个注重多用途战斗机,一个注重攻击机等等。
具体如何,还是要看合作厂商的计划,反正智云集团这边只负责提供x系统的研发以及系统整合,至于用这个x系统做什么飞机,那是对方的事。
反正x系统是一个‘先进人工智能战斗机系统’,各种战斗机都可以用,甚至理论上用在轰炸机,运输机上也都可以。
只要机体适配,能够满足x系统的操作需求,那么不管什么类型的飞机其实都可以的。
徐申学心情愉悦的回到深城,趁着时间还早也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到了李秘书等人那边,那边秘书多,孩子也有几个。
徐申学也会抽空过去陪她们。
徐申学去到了李秘书那边后,也看见了金秘书以及钱秘书两人各自带着孩子在这边。
这三个早期的秘书认识的时间长,彼此走动也多,谈不上什么关系最好,但是却是因为时间关系,所以让她们天然接触比较多,所以也经常待一起。
徐申学到了后,先是陪着孩子们玩了会,然后陪着家人们一起吃饭,吃饭的时候也听着她们各自说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
不过也没人会说一些真正惹人厌烦的家长里短就是了,都是说一些趣事。
徐申学在这边待到第二天,次日则是到了隔壁宋秘书那边了。
宋秘书因为是属于后来者,再加上本身就是富豪家庭出身,而且还是林雅娴的表妹,因此她在秘书这个小团体里是有些无法融入的,和她玩得好的没几个。
再加上可能性格等一些原因,她也不愿意和李秘书她们一起玩,所以日常时候就显得有些孤单。
近期她怀孕,徐申学也是尽可能的抽时间来陪她。
在宋秘书这边待了大半天后,吃过午饭徐申学就离开了,先是去了一趟公司,处理了一番日常事务。
傍晚下班的时候则是返回了徐家别墅,陪着林雅娴和两个孩子。
第二天,智云集团总部园区里,徐申学处理完了最近两天挤压的一些文件后,没啥事就转身下了楼下的研发的研发部门。
最近关注的都是机器人还有无人机项目比较多,对公司的核心项目也就是手机业务关注的比较少了。
想起来了也就到楼下去看看新一代s系列手机,也就是预计明年发布的s7手机的研发进度。
智云集团的各型号手机的研发,并不是老款手机发布后,再启动新型号的研发,这样时间是不够用的,智云集团在手机领域里,其实是采取了并行研发的模式。
也就是各子系统,技术路线是同时并行研发,比如3d人脸识别模块,项目组研发第二代人脸识别模块的时候,同时已经开启了第三代人脸识别模块的前期研发了。
子系统如此,手机整机也不例外。
s17手机的项目,在去年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启动,并且确定了一些主要的技术路线和设计参数。
经过一年多的前期研发,目前的s17手机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原型机研发,进入了后期研发模式,搞出来原型机后,后续还会进行为期几个月的各种测试,整合,同时配合威酷实业那边进行生产线的研发以及技术攻关。
不出什么大意外的话,这一切工作将会在六月份完成,然后开启量产备货模式。
所以当徐申学来到s系列手机项目组的时候,就看到了已经完成了原型机研发的s17手机。
“我们的这款手机继续采用了刘海屏,但是刘海屏幕更小,整体外观看起来更加的和谐,美观!”
“这是因为我们的第三代3d人脸识别模块的体积大幅度缩小了,所以能够大幅度缩小刘海屏的面积!”
“屏幕上,我们将会采用新一代的华星科技的oled屏幕,继续维持屏幕上的技术优势!”
“此外,我们将会在max机型里,首次采用三摄像模式,进一步加强我们在影像领域里的优势!”
徐申学这个时候,则是看着手中的s17 max原型机,这个s17max原型机,从正面看和s16max区别不是很大,就是刘海屏小一些,屏幕尺寸也继续是六寸,边上还有一个max pro机型,那个则是继续沿用六点五寸。
谢建勇则是对徐申学道:“六寸以及六点五寸的搭配,这是智云s系列手机在s16系列里的标准搭配,尺寸大小刚刚好,尤其是六寸的版本,屏幕足够大,同时握持感比较舒服,在消费者群体里反馈比较好!”
“同时我们我们在明年发布的s17系列继续采用六寸和五点五寸的搭配。”
“我们也在s17max系列里,搭载了三摄像头的方案,徐董你看背面,s17max的后置摄像头采用左侧上方的方型摄像头布局,三个摄像头,分别是焦距26mm,光圈f/1.8的主摄像头,一个13mm,光圈f/2.4的广角摄像头以及一个焦距52mm,光圈f/2.4的长焦摄像头。”
“加上我们在拍摄算法领域的领先,三摄像头可以为我们的手机提供更强悍的摄像功能,在我们的测试中,我们的手机拍摄出来的相片成色非常好,而用于视频拍摄的成像效果也非常好,我们还对拍摄算法进行了调整,设定了电影拍摄风格模式,进一步加强我们的手机在影像领域里的优势!”
“此外摄像模块里,还有一个双色温山灯光以及一个测距对焦用的激光雷达感应器。”
徐申学对这个三摄像头模块还是比较注重的,拍摄领域其实一直都是智云手机的强项,也就是早年c1手机以及s9手机的时候还有点拉跨……不过那个时候主要竞争对手水果的拍摄技术更拉跨。
后面等到s10手机之后,智云集团通过拍摄算法的持续改进,其拍摄技术优势就起来了。
后来又推出双摄像头模式,并引入了长焦摄像头。
再加上各种智能拍摄的模式,什么人像模式,运动模式等等。
这让智云手机在拍摄领域里,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很多玩直播的直播或者是一些拍摄爱好者,甚至专业人员,都很喜欢使用智云的s系列手机进行各种拍摄的。
当然,这个s系列特指旗舰高配型号,智云s系列的高配型号,一般都会采用更高配的摄像头,成像质量也更好。
如今,s系列项目组又在s17max手机上采用了三摄像头,并且使用的摄像头在技术上也更先进一代,成像质量更好。
唯一的缺陷就是,这摄像头用的还是索尼的摄像头。
徐申学旗下仙女山控股的南江科技,旗下的高端摄像头做的虽然也不错,已经在c系列以及sx系列里使用,同时也供应了不少国内其他手机厂商,但是距离s系列的要求还是差了一些。
这摄像头模块,也是整个s系列手机里,少有的一种还采用进口货的零部件了,不过也不用担心被卡就是了。
仙女山控股的南江科技做的手机摄像头,虽然质量还差了点,但是真要用其实也能用,只是会一定程度上影响s系列手机的摄影质量,进而影响口碑。
毕竟智云集团的s系列手机,在摄像领域里可是长期领先各个竞争对手的,除了软件方面的实力外,在摄像头这种硬件上自然也需要做到最好。
因此南方光学的高端摄像头,想要用在智云的s系列手机上,还需要一段路要走。
不过就算吃不到s系列手机的市场份额,南江科技的摄像头也是供给智云集团c系列,a系列,sx系列以及威酷电子的大部分手机型号,此外也供给大量国内的手机厂商,市场占有率也非常高,一年出货好几亿套摄像头的水准,乃至当下国内最顶级的摄像头厂商。
他们除了各类智能手机以及其他民用智能终端的摄像头业务外,还有常规相机业务,并且推出来了自主的相机品牌,只不过销量一般般。
同时他们还承担光刻机镜片业务,以及其他高精度镜片业务,比如智云卫星上的高倍数摄像头,小型无人机上的高倍数摄像头等。
南江科技,是一家专注于光学领域的公司,虽然在普通人眼里不出名,但是在光学领域里还是相当出色的。
这个地球上,能够造出来浸润式duv光刻机镜片的厂商,满打满算也就这么几家而已。
而南江科技,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让人很尴尬的是,南江科技的光刻机镜片业务虽然是核心业务,也是其公司的招牌,但实际上这一款的业务不怎么赚钱!
看似硬件毛利润非常高,但是如果算上庞大的研发投入,利润率很低的。
主要研发投入太大,光刻机市场又小,导致这光刻机镜片销量也不高,所以想要收回庞大的研发成本投入以及产线投资,还需要时间。
这也是整个半导体设备以及耗材领域的尴尬之处!
你要说不赚钱吧,其实也是赚钱的,仙女山控股的核心子公司,也就是造光刻机的海湾科技,其实现有业务的营收已经很不错了,经营利润也很不错……甚至可以说已经扭亏为盈。
但是,前提是不能算上前期的庞大研发投入,真要算进去,想要收回成本得好多年呢。
没办法,想要短短几年内追赶上别人十几二十年的技术积累,可不就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啊,这研发成本自然也是嗷嗷的往上涨。
就这种砸钱模式,也不是有钱就能玩的。
你得先有一个科研系统,然后再有一个伟大的国家……这样才能谈得上砸钱进去,然后短短几年内追赶上来西方国家十几二十年的技术积累,不然想都别想!
如果单纯有钱什么都能搞,西亚的王爷们早就称霸地球了,何至于一年又一年的交各种各样的保护费啊!
在讨论ai芯片的时候,人家王爷可是喊出了:七万亿美元可以买多少ai芯片?这种豪横无比的话。
给个面子的回答就是,都可以把所有的ai芯片都买下来。
不给面子就是:滚一边去!
就算买光了ai芯片,这些王爷们也弄不出来什么大数据模型。
所以很多东西,不是有钱就能做的。
包括眼前的这台s17原型机,其他企业想要做什么难度可是相当大……除非只是单纯搞个设计组装。
这个s17原型机,包括已经上市销售的s16系列手机,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代表着当代地球最顶级的技术。
虽然它只需要几千块到一万出头的价格,看似只是个便宜的民用消费品,但实际上的技术含量极高。
每一个子系统,每一个零部件都是代表着当下最顶级的技术水准。
如里头采用的soc芯片s806,如里头的顶级oled屏幕,第三代的3d人脸识别技术等等。
每一个全都是当下最顶级的技术,而每一个背后都意味着一整套的产业链,需要的是丰厚的技术以及庞大的投资。
oled屏幕,一块小小的屏幕的背后,是一座新建的屏幕生产工厂,光是这座工厂的总投资就达到了七十多亿美元。
而s806更不用说了,这是当代最顶级的芯片,采用的可是十纳米工艺。
“智云微电子那边的十纳米工艺之前已经在二十一号厂完成了技术验证,目前虽然良率还达不到要求,但是他们一方面是进行测试,一方面也是帮我们生产一些s806芯片用来进行前期测试,所以也生产了一小批的s806芯片。”
“徐董,这就是我们的s806芯片!”
徐申学看向前方的托盘上一枚小芯片,外观上只有一些微缩印记,但是具体也看不出什么来。
所以他只能看一些报告,从这报告上来看,采用十纳米工艺设计生产的s806芯片,在性能上对比s706强了不少,整体性能预计能提升百分之三十左右。
这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生产十纳米工艺的二十一号厂,总投资达到了六十多亿美元呢。
而十纳米工艺,也是目前智云微电子那边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采用浸润式duv光刻机,使用利用双重曝光技术下所做到的极限了。
再往下的话,就需要通过四重曝光技术来研发等效7纳米工艺的芯片了……而这一技术的制造成本更高。
所以从芯片的制造成本来看,尤其是使用duv浸润式光刻机的情况下,采用双重曝光技术,生产14纳米工艺的芯片才是最划算的,这也包括智云12纳米工艺,毕竟智云的十二纳米工艺其实就是他们自己的第二代十四纳米工艺。
使用十纳米工艺的话,虽然芯片性能提升了一些,但是成本提升了很多,如果不是s系列手机这种奔着极限去,各种追求领先的产品,其实都没必要采用智云等效十纳米工艺的芯片。
这也是智云半导体的一大堆各种芯片设计里,基本都是围绕着十四纳米工艺以及十二纳米工艺展开的缘故。
至于十纳米工艺的芯片,目前就只有两种,一种是s系列手机使用的s806芯片,另外一种则是用于各种车辆以及无人机平台的算力芯片eyq4。
其他的,包括ai训练芯片,暂时都不会采用这个十纳米工艺……划不来。
目前乃至未来两年内,智云集团这边新生产或设计的ai训练芯片,包括自用的ai系列,都会采用第二代十四纳米工艺,也就是智云宣传的十二纳米工艺制造。
其他各类芯片,电脑cpu,服务器cpu,各类显卡等等也将会采用十二纳米工艺制造。
同时还有一大堆已经设计生产的芯片用的是第一代十四纳米工艺。
至于十八纳米工艺的一些产品,则是已经陆续停产,该工艺也是属于过度工艺,性价比太低了。
未来好几年内,智云集团的各类芯片,不管自用还是外销,都会采用十四纳米工艺为主,当然,这个十四纳米工艺可能会有很多种,包括第一代十四纳米工艺,第二代十四纳米工艺(十二纳米),然后还有其他的一些变种工艺,以满足不同类型的芯片的需求。
至于更先进,但是性价比太低的十纳米工艺,注定只是个过渡工艺。
智云集团的一些先进芯片,如ai训练芯片,手机soc芯片,机载算力卡这些对工艺要求高,对算力要求高的芯片,则是都把目光面瞄向了更好的等效七纳米工艺……虽然那玩意的成本会更高,但是带来的性能提升也足够大,所以咬咬牙也能用。
这就是没有euv光刻机的尴尬了。
如果有euv光刻机的话,等效七纳米芯片的成本就能拉下来,同样的,等效十纳米工艺其实用euv光刻机来生产也更方便,成本更低。
可惜,智云集团一时半会还得不到euv光刻机。
但是庆幸的是,台积电,英特尔,四星等半导体厂商也无法得到euv光刻机……荷兰的asml在今年十一月份的时候,就已经正式对外宣布:受到多个子系统研发进度缓慢的影响,预定明年交货的量产型euv光刻机,也就是可以用来进行大规模量产芯片的euv光刻机将会进一步推迟。
他们给出的初步计划是在18年推出量产型的euv光刻机。
但实际上,这个时间表那只是一切顺利的情况下。
而实际上不可能顺利的,智云集团那边睁着大眼睛盯着asml那边呢……但凡有点什么进展,立马各种车祸就来了,供应链那边就会出现问题了。
虽然没有任何证据,也没有任何公开报道,但是该知道的人都知道是智云那群人干的。
所以asml那边其实早早就摆烂了,euv项目组只是维持在一个低水平推进的状态……反正卖浸润式duv光刻机也很赚钱。
至于euv光刻机,拖着呗。
至于什么时候大规模启动euv项目,进入量产型号的投产模式,那要等那些大财团们打完架再说。
不管是分出胜负也好,达成协议也罢,总之在出现结果之前他们asml是不会参与其中的。
不然的话,就会出现大佬们打架,死的却是asml工程师这种非常尴尬的情况。
而徐申学手底下的海湾科技的euv光刻机进度也没那么快,怎么也得好几年才能成熟应用。
所以在这个时代里,一票晶圆厂们,包括智云微电子,台积电等在内,只能苦哈哈的继续使用duv浸润式光刻机推进工艺,搞十纳米,搞等效七纳米。
甚至这两家都还在琢磨着用duv浸润式光刻机搞等效五纳米的芯片……这种工艺光是听上去就知道良率会低到非常惊人的程度,成本也会非常高。
但是没有euv光刻机也没办法,只能这么硬着头皮继续搞。
从光刻机到晶圆厂,再到芯片设计,整个s17手机里里外外都透着顶级工业产品的气息。
这样的顶级产品,别说换个国家了,就算是同样在国内换个企业,那都是搞不出来的……没那技术。
而这也是智云集团的s系列手机能卖遍全球,获得全球绝大部分消费者认可的核心原因。
虽然也有其他乱七八糟的因素,但是核心理由就一个,智云s系列手机那是真的牛逼!
每一代的s系列手机,都是同时期里最强悍的手机,遥遥领先于其他手机。
这个s17手机也同样如此,对此徐申学也是很期待这款手机能继续维持s16系列手机的销售成绩。
是的,在市场增速几乎停滞,手机市场进入存量市场,手机市场竞争持续激烈的当下里。智云集团的管理层,包括徐申学在内都没指望明年的s17手机能在销量上有多大的突破。
但凡能够维持住和s16一样的销量,那就谢天谢地了。
不是徐申学他们胆子小,眼光低,而是市场容量就这么大,基本能收割的都已经收割了。
所以今年的s16手机也好,明年的s17手机也罢,其首要任务已经不是突破销量新高,而是尽可能的维持住市场销量。
在这个基础上,尝试逐步拉高销售均价,获得更多的营收以及利润。
这个任务其实难度非常大。
毕竟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
以前增量市场的时候,冲击市场怎么做怎么顺手,销量爆起来简直嗷嗷叫。
但是现在进入存量市场后,想要持续坐稳手机市场龙头老大的宝座,就要时刻保持警惕了。
不然就会和当年的欧诺亚一样,稍微犯迷糊那么一两年,就被智云和水果偷了家,导致整个手机业务彻底崩溃。
智云就是踩着欧诺亚的尸体,力压着水果以及四星这两大竞争对手,成为世界上新的手机王者的。
既然戴上了王冠,徐申学为首的智云管理层,就没想过把王冠让出去!
为此,随着这两年手机的技术创新逐渐减少,尤其是徐申学已经逐渐失去了一些先知能力……再过几年,把脑子里知道的一些后世手机技术的创新存货都用出去后。
徐申学也不知道未来的手机该如何演变了。
为了后续能够继续确保智云手机业务的领先,徐申学也是做了大量的功夫,从各方面都准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市场营销,再到产品设计以及技术研发等各领域里都是维持高投入。
徐申学需要在未来几年里,找到一条新的道路,或者说重大的技术创新,继而继续维持智云手机业务的领先特性,继续横扫全球。
这不容易,但是必须做!
因为这关乎到整个智云集团的存亡,关系到背后庞大产业链的存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