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文化输出的33舰队
香榭丽舍大街。江南茶馆。
这是巴黎中产绅士宠爱的社交新场所,环境雅,消费贵~
茶单是中法双语印刷。
侍者只说中文。
报纸上对江南茶馆的宣传语是:“绅士的一天,从喝茶开始”。
……
资深律师哈伦是这里的常客。
茶台上,小火咕嘟咕嘟煮着沸水。
第一遍冲泡的茶水,泼掉。
茶宠微微变色。
第二遍茶水,倒入摆放在面前的一排小茶盏。不要太满,暗合东方智慧。
再加点,生活更甜美。
红热辣,白含蓄,根据心情选择。
一番自助泡茶流程完毕后,哈伦伸出两根手指轻轻捏起茶盏,送到嘴边,微微闭眼,感受茶水入喉的滋味。
还不忘冒出一句从报纸学来的并不标准的汉语:
“地~道!”
正在抚琴的女子微微停滞,隔空颔首,加以赞许。毕竟没几百法郎累积消费的客人喊不出这声“地道”。
……
有位不知名作家说过:
优秀的文化就像黑死病,传染性极强,一个月就能从巴黎传到维也纳。
经典的人传人。
小半壶茶水下肚~
哈伦靠着椅背,抬眼欣赏墙壁上的毛笔书法作品,以及几幅在艺术和下流之间徘徊的中式画作。
他看上了店里的这套茶具,和家里的那套不一样。
于是用怪模怪样的腔调喊道:
“服~务~员。”
侍者走来,微微弯腰:
“先生,请问您有什么需求?”
“我,要这个。”哈伦比画比划。
侍者懂了。
从店里的玻璃橱窗内拿出一套扬子公司旗下的“茉莉”品牌茶具,和哈伦所用的一模一样。
“先生,盛惠,收您 50法郎。”
……
说真的,这价格很贵。
即使是中产阶层也有些吃不消。
但哈伦依旧坚持将“心爱之物”带回家,这叫“好马配好鞍”,又叫“原汤化原食”。
很显然,这俩概念都被人刻意地泛化了,逐渐走向了消费主义。
贾伯爵的口号是——让欧洲的每一位绅士都过上体面的东方新生活。
主战场是伦敦、巴黎。
柏林就算了,死板的容克军事贵族手里但凡有点银子都拿去攒军火了,热衷于自己酿酒,没什么消费潜力。
忽悠不动。
一帮子穷鬼。
……
阿姆斯特丹不错,消费能力强。
最想不到的是圣彼得堡,虽是欧洲边缘城市,消费意愿很强烈。而且不挑,啥货运过去都能卖掉。
圣彼得堡的富人也许有些自卑、又爱慕虚荣,所以喜欢用钱的方式挣面子。
在贾伯爵心中,
一级市场:伦敦、巴黎、阿姆斯特丹
二级市场:维也纳、里斯本、马德里
三级市场:华沙、柏林、圣彼得堡
虽然圣彼得堡消费力并不差,但依旧被归入三级市场,新货绝对不在那上市。
……
这几年,吴国的外贸商品大量流入欧洲,先是贵族、后是中产,如今已开始进入普通市民家庭。
巴黎人戏谑说:
一开始~
我家里只是多了一罐茶叶。
慢慢的,我家里增添了陶瓷茶具,增添了黄梨小茶桌,增添了茶宠,增添了黄铜小茶炉,增添了蟹银炭,增添了焚香,增添了苏绣地毯。
起初,我只想喝两口茶叶。
后来,家里多了一座大观园。
去年我还是巴黎人,今年就成了半个江南人。
我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我的钱包越来越瘪。
不过他们抱怨归抱怨,丝毫不影响掏钱的速度。没办法,巴黎人就爱吃口精粮。
……
到了家中。
哈伦换上刺绣睡袍,坐在书房里阅读最新一期的《埃菲尔报》。
《埃菲尔报》绰号:《东方带货报》。
各版个面,充斥着东方中产人士的生活方式。
从园林到建筑,从衣着到焚香,从家具到文房四宝,从养生文化到青楼文化。
今日特别离谱,竟然大篇幅介绍《易经》的风水和占卜。
哈伦看的格外认真。
因为他的职业生涯长期停滞不前。
“亲爱的,怎么了?”
“哦,我美丽的夫人,我怀疑我家的风水出了点问题。”
“风水是什么?”
“你可以理解为东方建筑学的核心文化, 7成是科学, 3成是玄学。”
……
和他穿同款刺绣睡袍的夫人愣住了,点头:
“听起来有些道理。”
“没错,准备纸笔,我要给报社写信,询问在哪儿可以找到风水大师?该死的,风水阻碍了我的事业进步。”
哈伦一口喝光剩余茶水,开始伏案写信。
他夫人则是翻出往期的《埃菲尔报》,继续阅读养生文化。
执笔人喋喋不休的强调:
男人要养生,女人更要养生。在东方,甚至诞生了专门的养生学,作为医学的补充。
最后是各类新锐养生产品介绍。
贵族读者,建议购买玉如意、阿胶、人参。
中产读者,建议购买鹿茸和肚兜~
普通读者,建议多喝热水。
……
被贾伯爵入股的《埃菲尔报》,每日至少有 7成的版面介绍“苏式文明”,销量节节攀升,俨然成了中产阶层必备。
报纸纸张质量升级。
印刷工艺升级。
版面内容丰富。
售价却没变。
贾伯爵这个盗版书商终于回到了他的本行。
效果是显著的,就连上流社会都开始注意到《埃菲尔报》了。
某位伯爵在小圈子内抱怨:
“这帮穷鬼(中产)兜里虽然没几个钱,可懂的真多。”
……
茶叶、丝绸、瓷器。
养生、风水(占卜)、青楼。
共同组成了隐形的“ 33舰队”。
茶丝瓷是快速护卫舰,担任先锋。
养风青是战列舰,入场即胜利。
茶丝瓷推广的是物质文化,养风青推广的是非物质文化。前者挣钱,后者攻心。
……
假如,
你是一个略有资产的小市民,想彰显身份,和穷鬼们区分开来。该怎么做?一套进口瓷器,隔三差五在门口泡点茶。
假如,
你是一位年迈的贵族老爷,你最渴望什么?答案是,延年益寿。和养生对上了。
假如,
你年少成名,事业顺利,你最喜欢什么?当然是声色犬马。和青楼对上了。
假如,
你是个事业遇到瓶颈期的中等人士。你认为事业停滞的原因是自己不够努力?还是命运不济?
答案是显然的,自己才华横溢,只是命运女神没有垂青自己。和风水对上了。
假如,
你是个处境窘迫的纺织工人,生活看不到一点希望。算命,将给你带来一丝曙光。
优秀的文化一定是针对人性的。
不知不觉当中,吴廷向欧洲输出了许多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
……
玛丽莲,是住在巴黎贫民区的一位鞋匠的女儿,她意外捡到了一张客人丢弃的过期《埃菲尔报》。
她被上面倡导的“自由”感动的一塌糊涂,从而产生了些许幻想。
于是,她从爱慕自己的隔壁小匠那借了点钱买了张邮票写了一份读者来信。
信中:
她大篇幅地倾诉了天生丽质的自己生在一个贫困的鞋匠家庭的悲哀,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半个月后,她已经彻底忘了。巴黎女人就是这样,感情来的快,去的也快。
季节变幻,爱好变换。
当然也包括伴侣。
……
没想到,
邮差却送来了报社转来的使馆回信。
“~亲爱的玛丽莲女士,来信已阅,感同身受。随信附上 20法郎,聊表心意。正如古哲所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希望你在自由的道路上勇敢前进~”
署名是:吴国驻巴黎使馆。
16岁的玛丽莲反复阅读,潸然泪下。
拿着钱烫了发型,买了新裙子。
当崭新的她重新回到破旧街道时,她的鞋匠父亲愤怒的咒骂:
“ 20法郎!!”
“你就非得光吗?”
“你知道巴黎的面包一直在涨价吗?你知道我修多少双鞋子才能挣来 20法郎吗?”
……
玛丽莲摇头:
“父亲,你不懂。这是自由。”
鞋匠愤怒的大吼:
“自由?你也要去做那种女人吗?”
“够了。父亲,你只是一个鞋匠,你除了鞋底,你什么都不懂。”
父女俩的争吵响彻云霄。
街坊四邻纷纷打开窗子围观,听了内容后,许多的家庭因此产生了口角,自由派和保守派的矛盾不可调和。
没办法~
巴黎人听到自由就热泪盈眶,好比伦敦人看到茅坑就两眼放光。都属于基因密码悸动。
……
这件事传到了贾伯爵耳朵里。
他果断决定,抓住这个机会搞一次漂亮的宣传。
次日,
巴黎新晋交际,包法利小姐坐着漂亮的马车来到玛丽莲家门前。
俩女初次见面。
玛丽莲依旧穿着那件裙子,足足 10天没换。
寒酸~
倔强~
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
包法利小姐优雅的弯腰,对鞋匠说道:
“吴国驻巴黎使馆愿意给您的女儿提供一份文职工作,月薪 30法郎,请问,您和您的女儿愿意吗?”
玛丽莲抢着回答:
“我愿意。”
鞋匠叹了一口气,默默点头。
他已经猜到结局了。
玛丽莲去使馆做事,然后成为某个外国人的情妇。但是,总比做那种自由的女人强一百倍。
……
玛丽莲进入了使馆后,很快掌握了汉语口语,和使馆的男人们谈笑风生。巴黎女人在语言方面总是很有天赋。
家里的日子得到了改善。
她一家子搬出了贫民区,搬进了巴黎一座中等公寓,租金 45法郎一个月。
玛丽莲的故事被巴黎人津津乐道。
无数贫困少女整日在“木廊商场”逛游,希望草鸡变凤凰。
只可惜,
没有第二例。
毕竟贾伯爵深谙一个道理——罕见的例子,是拿来激励的,拿来宣传的,而不是拿来普及的。
巴黎不可能出第二个玛丽莲。
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发放“慈善食物”。
……
巴黎的老爷太太们见不得穷人。
贾伯爵也见不得。
每天黄昏,会有一辆马车离开使馆,随机在巴黎城内某处寒酸街道停下,打开车厢,现场免费发放“慈善食物”。
一根双倍加的法棍外加一小撮茶叶梗。
但巴黎人倔强地称其为“洋棍”或者“东棍”,因为是东洋人发的棍。
马车一旦停下,撑起一杆“善”幌。
瞬间,就被人群围住。
发放食物的速度飞快,一杯茶还没喝完,车厢就空了。
无数腿脚稍慢的巴黎市民沮丧的望着那个“善”字,死死的盯着,想把这个汉字刻在脑海里,形成条件反射。
消息反馈回去~
精明的贾伯爵立马意识到,陛下所说的欧洲百姓造反很可能先发生在巴黎。
而他的红颜知己,王宫女管家苏菲女伯爵也隐晦的承认了这个事实——治安在恶化,演讲在增加。
于是,善良的贾伯爵把每日供应量从 200根逐渐增加到 300根、 400根, 500根。
……
在这一年冬季,吴廷公派的第一批专家团队来了,有风水先生、算命先生、养生专家、消费专家。
都是真货。
属于出国劳务,三七分成。三成归个人,七成上交帝国~
第一站就是巴黎。
下船时,专家们受到了数万市民的热烈欢迎。
码头现场,聚拢了大批记者、交际、中产市民。
次日,
官方《巴黎日报》,头版,加粗标题:巴黎,期待文明久矣。
八个字,一个字一根金条。
副版。
普通字体:北美和平近在眉睫,唐宁街装修改风水。
前面 8个字是新闻事实,后面 8个字是私货,折算 200英镑。
贾伯爵以一己之力带歪了欧洲的报业风气。
……
《巴黎日报》虽代表官方。
但是报社主编和记者们也想过个阔绰的圣诞节。
他们内部激烈讨论了很久,决定赚贾伯爵的润笔费。
报道东方文明,不算丧失职业道德。
首先,有历史依据,东方帝国是老钱,法兰克是新钱。
其次,有文化名人背书,例如伏尔泰老先生。
最后,基于事实报道。
唐宁街的首相官邸确实拆掉了 2扇被老鼠啃坏的窗户,换上了新窗子。完全可以归入装修范畴。
此外,贵族们和贾伯爵来往甚密。代表了官方的态度~
综上考虑,
报社可以赞扬东方文明。
……
在贾伯爵的呼吁下,使馆和巴黎贵族们联手搞了个圣诞慈善活动。
现场,免费发放法棍 10000根。
大批法兰克宪兵进驻现场,维持秩序。
贾伯爵、玛丽王后以及几十位贵族,现场化身书法家,手持毛笔饱蘸金粉,写下练习许久的“善”字。
雪、金粉~
寒风、法棍~
贵族们收获了精神满足。
市民们收获了免费食物。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
冬日里,
贾笑真带着随员闲逛巴黎,微服私访。
马路上一辆马车驶过,斯文的绅士摘下他昂贵的河狸皮帽子。
隔空致敬。
一群疲惫不堪的下班工人,隔着街道摘下破旧毡帽,高声道:
“ bonjour。”
贾笑真微微颔首。
远处,一名手臂残疾的小商贩投来真诚的微笑。
贾笑真走过去,俯身拿起一件拙劣的画作示意这个我要了,然后放下 5法郎。
商贩眼里饱含泪水,目送贾笑真离开。
随员好奇:
“爵爷,这些人认识我们吗?”
贾笑真摇头。
“那他们为何对我们如此热情?”
“巴黎人需要救世主。”
随员傻了,反复琢磨这话的意思。
……
一路闲逛,贾笑真很满意。
他忍不住高声感慨:
“啊~善良的巴黎人。”
话音刚落,一吉普赛小偷从他身边擦过。
贾笑真被挤的一踉跄,回过神来一摸口袋。
“嘿,我的钱包。”(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