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修仙弃徒,回乡种田唱歌 > 第929章 922青木醉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929章 922青木醉

    第929章 922.青木醉
    老太爷的产业老大了。
    就在村外三里半处,一条水泥路的尽头,非常大的一个院子。
    院里十几间大房,还有个大烟囱呼呼冒着白色雾气。
    门口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牌楼,上面挂着匾额,上写五个大字——魏太公酒坊。
    怪不得老太公从镇上拿酒不要钱呢,就是他自己家的。
    这地方好啊,离着农田有一段距离,边上就是村里的粮库。
    交通方便,靠近原材料。
    院子里还有一口老井。
    据魏云涛介绍说。
    其实是反过来的,是因为有了这口老井,然后才有了酒坊,再然后才有了粮库。
    另外,这酒坊原先也不叫魏太公酒坊,叫做吕家酒坊。
    上一任东家抗战时候害怕,卷包了金银细软,带着全家人跑了。
    他这一跑,可是坑了酒坊的伙计们。
    工钱没给结。
    那时候,兵荒马乱的,谁过的都不容易。
    手停口停,都一大家子人要养活呢。
    没了工钱,下个月就得饿肚子。
    饭辙没了,大家伙得活啊。
    好在酒坊本身搬不走,房子还在,酒器还在。
    索性,东家跑了就自己干,把酒坊支应起来,先活命再说。
    重开酒坊,得有个带头人啊。
    当时老太爷就在酒坊里当大伙计,之前说过,八岁当学徒,就在这儿。
    后来成了小工,再后来升了伙计,东家跑的时候,已经是大伙计。
    在酒坊干了足足十五年。
    资历深,本事大,有威望。
    因此老太爷就被推举上来,当了新掌柜。
    再然后嘛,带着伙计们重开了酒坊,卖酒分钱。
    之后又赶跑了借着会酿酒非要拿大头,压迫其他伙计的“酒头”。
    整治了欺负他们没势力,压价收酒的“牙人”。
    还走关系使钱,收买征收摊派的“稽征所”。
    渐渐地,吕家酒坊的招牌就改了,变成了——《魏三娃酒坊》。
    老太公姓魏,但是不行三。
    魏云涛说到三娃的时候声音小小,神神秘秘的。
    罗少安懂了。
    大爷舵把子,二爷关老爷,当家的三爷则往往自谦称三娃。
    原来老太爷当年是袍哥啊。
    怪不得在兵荒马乱的年月,能带着一帮穷苦伙计撑起个酒坊。
    还安然度过了土匪和马帮。
    再后来,因为会酿酒的酒头走了,老太爷又撑起了酿酒的活。
    原来的酒头还以为只有他会酿酒呢,其实他不知道,老太爷在酒坊那么多年,早就把手艺全给学去了。
    而且还精益求精,进行了改良。
    将酒的架构和层次感、对酸涩度的控制、回味与香气,统统进行了大幅升级。
    并融入了独有的特色。
    将原本吕家酒坊时候,酿造的普通村酒,变成了青木川一代独一份的美酒佳酿——青木醉。
    然后,一年一年,一代一代,老太公退休后,传给了孙子,传给了重孙,现在又传给了重重孙,也就是魏云涛。
    他是酒坊的第四代。年轻人扛起了大旗。
    而随着老太爷年岁渐长,魏三娃酒坊,也再次改名,变成了魏太公酒坊。
    说起青木醉,魏云涛就止不住的自豪。
    “想当初,这边各村有各村的酒,羌族有羌族的酒,逢年过节办喜事,认的都是外面的酒,西凤啥的。”
    “现在,不管大事小事,青木川周边,喝酒只喝我们青木醉,包括羌族寨子里也是。”
    “虽然我们青木醉跟别的酒不一样,但本地人就认这个酒,已经形成习俗,属于本地文化的一部分。”
    至于哪里不一样。
    魏云涛带着罗少安进入了酒坊内部。
    先去看了原料。
    他家的青木醉是标准的粮食酒,主要材料是玉米。
    而且玉米很有有讲究,不能晒得太干,也不能太湿,需要适度。
    怎么个适度法?
    人家的秘密。
    因此只能使用本地玉米,采收之后就交给酒坊来处理。
    小白岩村,水田种稻子自己吃,旱田全种的玉米,专门供给酒坊。
    玉米处理完之后,还要放进大水缸里,加水浸泡。
    还只能用院子里那口井里的水。
    一边泡,一边将不饱满的玉米粒挑走。
    这两项,就限制住了青木醉只能属于本地酒,没法扩大生产,走不出青木川。
    玉米浸泡好之后,还要上锅蒸。
    魏云涛带着罗少安去到蒸房,满目水汽,热浪滚滚。
    里面热的啊,得有四五十度,几个小伙子在里面忙活,有的压杠子起蒸屉,有的拿大铲子翻,有的在加水。
    全身上下都汗透了。
    这活还真不好干,就在这屋里,别说干活了,光是待着,已经是煎熬。
    但是呢,看一阵却发现,这些人干活干的一丝不苟,甚至还在有意识的控制汗水不会溅进蒸锅。
    罗少安还专门问了这个问题。
    魏云涛说本土酒,卖的就是本乡本土的人,万一弄脏了,给百年的招牌抹黑。
    汗珠一滴两滴的看着不起眼,但是这玉米,要蒸十个小时,中间还要洒好几遍水,还要翻,还要加新玉米粒,蒸锅开开合合好几次,工序复杂着呢,要是不注意,汗水滴进去,累加起来可就不少了,做出来的酒就绝对变味。
    而且现在酒坊里干活的,大部分还都是当初那些伙计的后人,外人极少。
    酒坊有自己一份,给自己干活呢,当然要仔细小心,干的越长久越好。
    打出名气的酒坊,即便只卖给本乡本土,真不少挣钱。
    随后,魏云涛又带着去看大蒸锅。
    真真正正的一百年前的大蒸锅,现在还用着呢。
    这锅大到什么地步。
    开盖都不是拿着把手掀开的,得用房梁上吊着的杠子,好几个人扒着往下压,才能把锅盖吊起来。
    靠到近前,熟玉米味道浓的冲鼻子。
    据魏云涛说,也不知道是这些蒸锅经年累月的蒸玉米,已经被熏入味了还是怎么的。
    青木醉还就得用这些锅蒸,蒸出来的玉米酿的酒味道才醇,换了锅就是不对劲。
    这也是传统嘛。
    看过了蒸房之后。
    魏云涛带着罗少安从里面出来。
    嚯~~
    骤然冷了下来,暖暖的春日就跟回到寒冬一般,罗少安激灵灵打了个哆嗦。
    赶紧,进去隔壁屋子。
    这边是凉房。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