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其他小说 > 晋末长剑 > 时间轴

底色 字色 字号

时间轴

    一些读者想看这个、想看那个,我再次强调一下。
    我是按时间轴写的,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推演。
    古代一个事件,假设按照小说的元素:目标、铺垫、高潮、转折、结尾,时间跨度至少几个月,甚至长达一两年。
    这可不是现代,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所以写古代的高潮事件,你不可能完整不破碎地盯着一件事写到底,因为时间跨度太长。
    比如,328年1月做了甲事开头的准备,然后年中7月开始具体实施,329年1月有初步成果,年中6月达到高潮,年底尘埃落定。
    整个跨度长达两年。
    你不可能两年只写这一件事,现实中也不可能,古代帝王将相人家都是多件事同时操作,甲乙丙丁几件大事并存,而且往往都很重要,慢慢等结果。
    再比如有人说夺嫡,假设某个皇子做一件事,被申斥了,或者自己觉得不妥当,很可能就暂缓几个月乃至一年,这几个月难道一下子跳过去了?
    再比如战争,动辄对峙一年半载的不在少数,然后迎来胜利高潮。
    但问题是,这一年半载的时间你怎么办?难道直接跳过去了?直接写结果?
    老实说,我不知道其他历史作者怎么处理的。
    或者直接跳过一年,等下一次再跳一年,下下次再跳一两年?强行跳过时间bug?
    或许模糊时间线,让读者摸不着现在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故意隐藏时间bug?
    又或者把两三年才能出结果的布局,强行压缩到一个月内?
    我不打算这么写。
    我第一本书《南美》、第二本书《晚唐浮生》,还有正在连载的这本,都是按时间线来写。
    打个仗,行军可能就几个月,我实在想不通怎么那么快就跳到结果,都有超时空传送能力么?
    本书刚结束的征讨凉州战役,从327年开国前就开始布局,接见凉州使者,然后我写别的去了,把这件事放下,因为几个月内不会有结果的。
    然后到了年底,穿插一笔,任用凉州士人为官。
    然后我又放下了,写别的事情,因为接下来几个月不会有结果。
    再到328年三月,前线开始出兵,一个多月打完,这时候我是连贯写下去的,从三月一直写到五月。
    再然后就是主角西巡,做战后安抚、分赃,这没几个月不可能结束,光来回走路都要两三个月,然后接见、许诺、封官,这段我就没细写,一笔带过,而是用张硕打寿春来代替,因为这是同时进行的另一件大事。
    如果换别的写法,恨不得定策后就出兵,然后抵达战场,大战一番,胜利结束,时间压缩得极短,整个事件过程细究下来,连行军的时间都不够。
    但有人觉得这样流畅啊,一两年才能完成的事我压缩到一两个月,是不是读得爽?
    如果有人问两个月行军都不够,准备、输送资粮还要几个月,怎么这么快?
    别问,问就是有时空传送术,可传送物资,也可传送兵员。
    但我不能这么写。
    我在写一个事件时,脑子里就在拆解,这个步骤要多长时间,那个步骤要多长时间,其实本书的事件过程已经压缩过时间了,再压缩就不礼貌了。
    所以到最后,按时间轴写是难免的。
    但这样也是有坏处的,完整事件过程会被分割,即目标、铺垫、高潮、结尾没法一气呵成写完,爽点大大降低。
    而且多个事件相互穿插,按照时间轴推进,会略显凌乱,也显得比较流水账。
    就像当下在写的打淮南的剧情,显然已到结尾,接下来几个月就是对峙乃至各方扯皮,我抓紧这个时间空挡,尽可能用其他事件将其串起来,然后再回到淮南乃至建邺。
    而且我还见缝插针,写了多年来草原风貌的细微改变,这是主角几年前定下的决策的反馈,这很重要,不能不写。
    制定一个政策,不是穿越者一下令,马上就有结果的,这不可能。
    整个过程持续很久,可能影响未来几十年,而这种影响是细微改变的,几个月、一年内看不出太大变化,非得拉长到两三年、三五年才有一定变化,所以我每隔一段时间,见缝插针,给个反馈,让读者看到主角政策的后续影响。
    我看到有些人写这种改革剧情,居然几个月、一年内就出了别人几十年才有的成果,不明觉厉。
    我是不会这么写的。
    还有人说主角买奴隶异想天开。
    魏晋、南北朝、隋唐可是草原酋豪大规模贩卖奴隶啊。
    即便后来北周废奴,实际上呢?
    到了唐代,还存在大规模的奴隶买卖行为,政策是政策,实际是实际。
    以至于半岛那边都遣使至长安,要求唐朝禁止买卖新罗婢。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市场不消费了,那么奴隶贩子就不会去抓人了。
    唐代山东沿海可是住着好几万新罗人,你以为他们都是商人或渔民吗?
    就本书这个时代,公卿豪族买胡人当奴隶再正常不过了。
    你以为谁去抓的?
    石勒是奉谁的命令去抓奴隶?
    一整条黑色产业链,最上层是一州刺史、都督,中层是各级官员、军将,下层是胡人酋帅,消费市场是庄园主和坞堡主。
    他们买人过去种地、放牧或当兵,古来有之。
    魏晋、北朝几次讨伐草原,抓来的人丁怎么处理的?
    一部分编为军户,一部分当奴婢种地,一部分作为福利分赐官员军将。
    唐代几次征高句丽,李靖还是谁都说府兵到草原上抢奴隶回中原贩卖(也有自用)。
    征高句丽,府兵抢了很多奴隶,李世民都出钱赎买过一批,安置幽州为百姓。
    你说奴隶需求大不大?
    还有都护府之事,这可不是我发明。
    事实上,当地酋豪兼任幕职并不鲜见。
    最典型的是唐代在西域于阗国,驻军在尼雅绿洲一带屯垦,国中大批唐人官员,到了后期,连司法、收税都是唐人在搞,这就是温水煮青蛙。
    这种统治,除非有外力相助,比如吐蕃,不然靠自己内部很难推翻,因为形成新的利益团体了,于阗王但内里坐,外事有唐官处置。
    真正不能靠这种方法对付的,其实是居无定所的部落,唐代在他们身上是失败的,政策只管用一段时间。
    但只要存在定居属性,基本都逃不过这种套路,除非中原朝廷自己崩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有些人没听说过,就觉得震惊,你异想天开。
    最后再强调一下:我还是按时间轴来写,因为时间是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主角个人、子女、各项政策、世家大族乃至整个天下。
    各条支线都会涉及,我一步步推演,没有大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