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灭蝗策
“捕蝗之事,需要一人总领全局,其下捕蝗使则不同,要亲赴乡里,与黎庶一同灭蝗。”看着已经在堂中坐下的众多官员,朱由校从身侧宫女的手中接过一个茶杯,喝了一口问道。
“翰林院现今还能抽调出多少人?”
听到皇帝的话,在场众人相互看了一眼后,包括内阁辅臣韩爌在内,同时将目光投向了一个人——吏部尚书周应秋。
因为皇帝对清流的厌恶,科道两系官员时常发生调动,导致翰林院的官员被抽调走不少。
“回陛下。”
看到了在场众人的目光,周应秋思索了一下后,方才道。
“臣觉得,在不影响给神庙、光庙两位先帝修实录的情况下,能抽调出一百余人。”
“你说实录,朕方才想起来。”
伸手阻止了周应秋接下来的话,朱由校看向礼部尚书孙如游问道。
“神庙与光庙的实录修了多少了?”
“这。。。”
听到皇帝这么容易就转移了话题,孙如游一时间没反应过来,还是他身边的韩爌提醒了一下后,方才道。
“启奏陛下,神庙自出生至登基,及至驾崩,寿五十有六,在位四十八载。光庙自出生至登基,及至驾崩,寿三十有八,在位。。。”
说着,孙如游看了眼在场众人,方才硬着头皮道。
“半载。”
听到孙如游的半载,朱由校脸上有些挂不祝
孙如游说这个半载,属实是给泰昌脸了,他在位实际上只有二十九天,若是从万历驾崩开始算,有三十九天。
大明的皇帝虽然短命,但像这种在为一月的还是有些不好听。
要知道那怕是早有不寿之相的仁宗朱高炽,人也在位十个月埃
见到皇帝没有说话的意思,孙如游硬着头皮继续说到。
“为了尽快修给两位先帝修成实录,翰林院选择从万历十年开始往后编撰,直径神宗实录已修成十卷,光宗实录也已经修撰过半。”
“这样埃”
听完孙如游的话,朱由校点了点头。
还有个原因孙如游没说,就是为了省钱。
等到光宗实录修完后,再往前翻到嘉靖年间,给万历补上往前的二十年。
“治蝗之事大,但给先帝修实录之事也不能怠慢。”
“翰林院出一部分官员,再从南北国子监出人吧。”
“若是不够,从民间招募读书人,捕蝗之后,按功准入国子监。”
“陛下圣明。”
听到皇帝的话,毕自言等人当即开口赞同道。
他们人知道,捕蝗使这种官职只是临时指派,事毕即撤,不给品秩。
翰林院的候补官员、国子监的学生经前番恩科、补官后,到现在已经剩不下多少。
现有的官员,勉强安排到州府已经困难,再想往下,就只能再从别的地方想办法了。
而让翰林院的官员和国子监的学生去下面见见世面,暂时的弥补一下巨大的官吏缺口,提高统筹调度效率,这都是利于国家的好事。
“蝗虫本无可怕之处,但现在可怕的是聚集成群,变化诡谲,使人生畏。”
看了眼堂中众人,户部尚书袁世振出声道。
“然天下所有虫类,譬如蚁、蜂,尚无不畏惧人畜驱赶之流,蝗虫亦是如此。”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有何计可行?”
听到袁世振的话,周应秋转头看向这位户部尚书问道。
“天下田亩皆有其主,若令百姓自救其田,何人不尽力殚精力?” “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灭蝗?”
“用火。”
周应秋的话音落下,还不待袁世振说什么,工部尚书徐光启就出言道。
“常言道,飞蛾赴火而亡,蜘蛛就灯而织,可见火光对于虫类,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夜晚设篝火于沟坎之侧,蝗虫即来,焚之以埋,如是可殄尽除之。”
作为一个科学家,徐光启提出了自己的科学灭蝗法。
不过这也是农民想出来的老办法了。
利用生物趋光的特性杀虫,早在汉代就被人倒腾出来了。
这办法虽然不新鲜,但也是经历过了历史的考验。
“徐尚书的办法,我略有耳闻,据说颇为有效。”
听到徐光启的话,周应秋先是点头表示赞同,而后话音一转道。
“但此法可治标,却难治本。”
“治民先治吏。”
身为吏部尚书,周应秋从自己的本职提出了一条办法。
“我在南赣之时,也曾遇到蝗灾。”
“蝗虫初生之时,飞落在地,其形小且害轻,民众多不以为意。待时日一久,蝗虫日渐长大,则害已成,民众已无治害之力。”
说着,周应秋对皇帝拱了拱手后。
“臣以为,当勒令各地官府、士绅、百姓,凡有见蝗群,务必报官扑杀。”
“若地主邻人敢见之不言,则杖之。”
“人告其官若受而不理、或受理而不亲临扑除、扑除未尽而妄称已尽者,以渎职之罪责之。”
作为吏部尚书,周应秋深谙皇帝“治国先治吏,治吏先治官”的政治主张。
现在他对蝗灾监督政策一出来,朱由校听的是连连点头。
周应秋是个幸臣,此刻严苛的本性暴露出来,开口就是杖责,闭口就是渎职,让韩爌、孙如游这种士大夫颇为皱眉。
但让两人无奈的是,皇帝却又偏偏喜欢这一类的言论。
“启奏陛下,罚使人畏过,赏使人用命。”
看向皇帝,内阁辅臣韩爌拱手道。
“周尚书所言,皆为惩处,未及地方用命捕蝗,如何封赏等事,臣以为不可。”
知道皇帝好务实,韩爌也渐渐的在改变自己的言行,没敢说什么“除天灾者当以德”之类的虚言。
“不错。”
听到韩爌的这话,朱由校看着对方点了点头。
这人还不是那种食古不化的埃
“赏与罚缺一不可,就把此次除蝗添入吏部的考成吧。”
“已生蝗灾之地,务必灭蝗。未生蝗灾之地,要小心预防。而紧邻蝗灾发生之地,更要严加防范。”
“而对于灭蝗有功之人,朝廷也要有财货赏赐。”
说着,朱由校脑中灵光一闪道。
“这样,对于灭蝗有功之官,加三月俸禄,以为功赏。对于灭蝗之民,以虫五斗易米一斗,鼓励民众捕蝗。”
听到皇帝的话,周应秋的眼睛一亮,当即拱手赞同。
不过,坐在他身侧的毕自言却是皱起眉头,沉吟后道。
“陛下此法虽妙,但也难保不会有奸吏趁机牟利,从中倒卖。”
“而且,若是有人故意饲养蝗虫,将之奈何?”(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