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暖心
苏鹤亭安慰:“别为我担心,这都是小意思,最严重的时候……”可惜这些话并未安慰到元宁,反而让她的泪落得更凶了。
从未见过元宁露出过这样脆弱的表情,也没有任何安慰人经验的苏鹤亭手足无措,只能无声把元宁拥入怀中。
好在,元宁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还不错,哭过之后,也就恢复了平静,只是跟苏鹤亭约定:“我不管你以前是什么样的,但从今而后,不要让自己陷入绝境。不要跟我说,那些事情不受你控制,毕竟以你的聪明才智,很多事情都是可以推测出来的。”
苏鹤亭无可辩驳,面对着元宁被泪水洗过越发清澈的目光,还有那微微红肿的眼眶,他实在是说不出拒绝的话,只好点头应下:“我答应你。”
元宁这才露出一个浅淡的微笑,放他离开。
如今苏鹤亭回来,看元宁虽是一脸疲惫却还没有休息的意思,忍不住出声询问。
元宁拿出身后的药箱,在上面拍了拍,冲他一努嘴:“来吧,重新上药!”
苏鹤亭摸了摸鼻子,有点心虚,虽然已经是秋天了,但他也亲自参与了那些事情,出力气不少,汗水渗透进伤口里,便是火辣辣的疼。
但这个时候可不是叫苦叫累叫疼的时候,死难的那些护卫都是为了保护他们而慷慨赴死,送义士走最后一程,他也义不容辞。
元宁显然也想到了这点,因此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催促着他脱掉了外衣,用兑了烈酒的温水先帮他把身上擦拭干净,之前上的药也都冲掉了,然后才小心翼翼重新上了药粉。
经过这一天的忙碌,他身上的大部分伤口都已经绽开了,衣服上遍布斑驳血痕,但他面色始终如常。
被酒水清洗的时候,饶是伤口生理性蹙缩紧绷,他也没吭一声。
为了尽可能让他少受些罪,元宁的动作尽可能麻利。
上好药粉,等待伤口干燥,才用纱布松松裹住。然后才拿出口服的药来。
苏鹤亭吃了药,长出了一口气,拿过元宁递过的手帕把脸上的汗水擦干净,扭头冲她咧嘴笑了一下。
元宁抬手默默把他的脸推开,“不用忍的时候就不必忍。”
苏鹤亭眼神有着瞬间的放空,转瞬恢复清明,伸手把元宁的手抓在掌心里,轻轻说道:“你知道么,从小,我就没听过类似的话。”
养母,也是亲小姨,小邹氏,就是个非常刚强的人,命运的打击,生活的磋磨,其实把她原本的个性都已经改变了,她变得固执偏激。
尽管对苏鹤亭是全心全意付出,可她因为希望苏鹤亭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样子,而对他过于严格。
可以说,苏鹤亭没有普通孩子经历过的美好童年,他不谙世事的岁月里根本就没有“玩闹”,只要他稍有懈怠,等待着的便是小邹氏的棍棒教育,然后便会发现小邹氏在无人的角落哭泣。
他知道他们是相依为命的母子,也知道小邹氏不管做什么都是为自己好,所以才会更加发奋努力,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
诚然,他天资过人,的确当得起“神童”之誉,但若非他把所有能利用起来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只怕也不能有足以与“神童”相匹配的博学。
等到懂事之后,苏德昭便开始让他去锻炼。
他上过战场,见识过战场上的惨烈;他去过大漠,了解了天地间的艰苦卓绝;他还落入过拐子的手中,目睹亲历人性的丑恶……
可以说,为了将他塑造成有用之才,苏德昭用心良苦,什么苦都让他吃,什么罪都让他受,几次三番,甚至还让他在生死边缘徘徊过。
诚然,这样的锻炼是非常有效果的,苏鹤亭年纪轻轻便有了即便是中年人也难有的阅历和沉稳。
他德才兼备,文武双全,是同龄人深恶痛绝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
每一次受伤,没有人去关心他受伤严重不严重,疼不疼,只会责怪他爬起来的速度太慢!
曾经他也以为,自己铜筋铁骨,不需要那些多余的感情,直至他遇到了元宁。
轻叹一声,张开手臂把元宁紧紧拥入怀中。
元宁却把手撑在他胸前,嗔道:“你轻点!小心伤口!”
苏鹤亭咧开嘴笑了,慢慢松开手,“阿宁,这辈子,我也算值了!”
“人的一辈子长着呢!”元宁推他转过去,给他检查背上的伤口,“不要过早说那些!”
苏鹤亭也便闭口不言了,有些话,的确适合藏在心里,不适合时刻挂在嘴上。
此时天色依然很晚,元宁给他检查过伤口,没有大碍,两人便睡下了。
经历的这一场磨难给众人带来的影响不是安稳睡一夜就能消除的。
营地里所有的人不约而同,全都起晚了,几乎是日上三竿才起来。
还是外围负责警戒的骑兵早早准备了膳食,看到这边营地里陆续有人起来,才过来送饭。
骑兵的领队也过来跟钦差们寒暄。
人虽然是北芒搬来的,但却是打着钦差们的旗号,他们手中还拿着钦差们带着的御赐之物。
钦差们此刻才出了一身冷汗,不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到了北芒手中的,当然也庆幸,若没有这些东西,北芒定然请不来人,那么,他们这些人必然全部成为孤魂野鬼!
谢过骑兵,将之送走,钦差们重整队伍,他们默契地,见了苏鹤亭的面谁也没提调兵的事。
大家见面,感慨了一番,原打算原地休整两天,可又念着这里距离事发之处不算太远,大家心里还是不怎么舒服,所以在午饭之后,也便勉强上路了。
以往钦差们赶路尽可能不惊动沿途的官府,免得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但这一次,不惊动也不行了,他们经此一役,身边的护卫人手严重缺乏,若是再遇到一次这样的袭击,怕是要全军覆没了。
所以到了下一座城池,便提前通知了当地官府,并提出了借兵的请求。
他们言辞客气,并没有盛气凌人,也不是用命令的口吻说的话,还允诺,事后一定会给予补偿。
当地官府自然没有推拒的理由。